舉報

會員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最新章節:
二 近人研究論著(按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敘述了10-14世紀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遼、西夏、金、元四個王朝的變遷。深入研究了民族關系、國家關系的發展;多元文化的構成及其相互影響以及社會風俗的變化等一系列問題;討論了各族統治者在中原文化影響下其政治制度、物質文化的變化和形成;重點揭示契丹、黨項、女真和蒙古人在各王朝歷史中的作用;凸顯了如耶律阿保機、嵬名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忽必烈的重要歷史人物形象。
最新章節
書友吧 3評論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7-07-06 17:49:51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二 近人研究論著(按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更新時間:2019-01-04 18:52:14
- 一 古籍與史料(按時間先后排列)
- 中文書目
- 英日文等書目
- 參考書目
- 9.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社會
- 8.元代政府與社會
- 7.順帝與元朝統治在中國的結束
- 6.元中期政治
- 當代研究成果
- 5.忽必烈汗的統治
- 4.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在中國北部的統治
- 《元典章》和其他元史資料
- 明、清對《元史》的研究
- 中國對域外蒙古史的了解
- 《秘史》
- 《元史》
- 元史的傳統史料
- 有關金的研究成果
- 3.金朝
- 近年來中國的研究
- 黨項資料的發現和語言翻譯
- 2.西夏
- 當代研究成果
- 清代考據學成果
- 傳統史料
- 1.遼
- 參考文獻介紹
- 驅口
- 鄉村生活
- 城市
- 元代社會史的其他方面
- 匠戶
- 軍戶
- 社會階層:中等階層與平民
- 色目人與漢人精英關系的改變
- 多元文化
- 元雜劇在元代社會史中的意義
- 精英作用的擴散
- 儒戶
- 社會階層:傳統精英與新興精英
- 社會—心理因素
- 元代中國的人口
- 中國歷史中的蒙古時期
- 第九章 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社會, 1215—1368年
- 社會
- 皇家機構
- 御史臺
- 軍事
- 政府專門機構
- 政府
- 第八章 元代政府與社會
- 結論:元朝為什么滅亡?
- 元朝的瓦解
- 脫脫及其對抗勢力,1340—1355年
- 妥歡貼睦爾即位與伯顏專權,1333—1340年
- 妥歡貼睦爾(順帝)在位時期的元代中國
- 第七章 順帝與元朝統治在中國的結束
- 時代的回顧
- 調解繼承關系的失敗
- 贊助中國藝文
- 政治發展和財政政策
- 燕鐵木兒與伯顏的專權
- 王忽察都弒君
- 帝位爭奪戰
- 圖帖睦爾朝(文宗) 1328—1332年
- 調和政策
- 宮廷主要官員
- 清洗
- 也孫鐵木兒汗朝(泰定帝) 1323—1328年
- 南坡之變
- 至治改革
- 碩德八剌親政
- 和平即位
- 碩德八剌汗朝(英宗) 1320—1323年
- 派別之爭
- 經濟和財政政策
- 限制貴族特權的失敗
- 書籍翻譯和出版
- 編撰法典
- 恢復科舉考試
- 清洗
- 早年的傾向
- 愛育黎拔力八達汗朝(仁宗) 1311—1320年
- “新政”
- 行政機制的變異
- 海山汗朝(武宗) 1307—1311年
- 卜魯罕皇后干政
- 向和平過渡
- 衰落的跡象
- 忽必烈成就的守護者
- 鐵穆耳的即位
- 鐵穆耳汗朝(成宗) 1294—1307年
- 概述
- 第六章 元中期政治
- 忽必烈的晚年
- 吐蕃和東北的叛亂
- 在南亞的戰爭
- 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 災難性的對外戰爭
- 桑哥理財和佞教
- 在位后期的經濟問題
- 保存蒙古舊俗
- 忽必烈與中國文化
- 忽必烈與西方基督教徒
- 忽必烈與宗教
- 作為中國皇帝的忽必烈
- 社會和經濟政策
- 忽必烈與中亞
- 入侵日本
- 征服高麗
- 對宋朝的征服
- 向外擴張
-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
- 忽必烈和中國,1253—1259年
- 最初歲月
- 第五章 忽必烈汗的統治
- 結語:處在內戰前夜的帝國
- 攻宋與蒙哥之死
- 忽必烈與中國北部
- 新的征服
- 動員
- 皇帝的計劃
- 政府機構
- 清洗、統一和正統
- 蒙哥和他的對手
- 帝國的極盛:蒙哥汗時期,1251—1259年
- 貴由之死和斡兀立海迷失攝政
- 貴由管理下的王國
- 貴由的即位與宗王之間的爭端
- 窩闊臺之死與乃馬真攝政
- 耶律楚材的失勢
- 耶律楚材和他的改革
- 行政管理的重新調整
- 重新擴張與金的滅亡
- 成吉思汗遺產的分配和1229年的忽鄰勒臺
- 帝國的組織:窩闊臺和貴由汗時期
- 征西夏與成吉思汗之死
- 蒙古在中國北部的政策
- 對中國北部的管理
- 木華黎的對金戰爭
- 西征
- 對金朝的最初進攻
- 早期的征服
- 蒙古人的思想體系
- 行政
- 1206年的忽鄰勒臺
- 成吉思汗與早期蒙古國家, 1206—1227年
- 草原諸部的統一
- 作為盟友的王汗
- 鐵木真的家庭和青年時代
- 蒙古人的早期歷史
- 經濟狀況
- 社會等級
- 種族分布
- 蒙古與鐵木真,1150—1206年
- 第四章 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在中國北部的統治
- 結論
- 宗教生活
- 學術、文學和藝術
- 稅課和國家預算
- 貨幣
- 交通與對外貿易
- 制造業與手工業
- 農業和畜牧業
- 經濟狀況
- 社會階層
- 種族
- 社會結構
- 軍事組織:猛安謀克和對邊境的管轄
- 人才的選拔
- 從部落會議到漢制的政府
- 行政體制
- 金朝的覆亡,1215—1234年
- 東北地區的失陷:耶律留哥與蒲鮮萬奴
- 山東的造反
- 蒙古的入侵和內部的紛爭(1208—1215年)
- 金朝不被承認的皇帝
- 宋朝的北伐:1206—1208年的戰爭
- 世宗朝的鼎盛(1161—1189年)
- 海陵王的插曲
- 1142年后的金朝政治史
- 從戰爭到并存:1142年和議以前的金宋關系
- 阿骨打的統治和金朝的建立
- 女真人及其開國前的歷史
- 概述
- 第三章 金朝
- 西夏末世與蒙古的征服
- 西夏的成年:崇宗(1086—1139年)與仁宗(1140—1193年)
- 惠宗朝(1068—1086年)
- 國政危機:毅宗朝(1048—1068年)、惠宗朝(1068—1086年)和1100年前的崇宗朝
- 嵬名元昊帝位的繼承
- 李元昊(嵬名曩霄,景宗) 1032—1048年
- 黨項征服后的河西
- 李德明,1004—1032年
- 吐蕃宗哥朝的興起
- 涼州和黨項人入占河西
- 黨項人謀求立國,982—1002年
- 五代時期的黨項
- 唐朝的滅亡
- 歸附唐朝和定居鄂爾多斯
- 黨項族的起源
- 概述
- 第二章 西夏
- 最后的災難
- 宋朝的卷入
- 重新開戰,1120年
- 流產的和平談判,1118—1120年
- 耶律章奴叛亂與渤海人起義
- 與女真的戰爭
- 天祚帝朝與遼的衰落
- 阻卜戰爭,1092—1102年
- 乙辛的覆滅
- 處死皇后和謀害皇太子
- 自然災害
- 耶律乙辛及其集團的統治
- 1063年重元的叛亂
- 道宗朝
- 興宗時的對外關系
- 興宗朝
- 渤海叛亂,1029年
- 與高麗重新開戰,1011—1019年
- 澶淵之盟,1004年
- 對宋戰爭
- 遼與高麗的關系
- 與宋的重新敵對,986年
- 對外關系
- 中京的建立與奚的最后歸并
- 貨幣
- 賦稅
- 道路
- 國家與農業
- 法律編纂
- 歷史記錄的系統保存
- 考試制度
- 朝政的變化
- 承天皇太后攝政
- 景宗朝,969—982年:與宋朝對抗
- 穆宗朝,951—969年
- 與中國境內諸國的關系
- 統治制度的發展
- 世宗繼位
- 繼承危機與太宗朝
- 阿保機稱汗與登基
- 阿保機的興起
- 阿保機起而爭權的背景
- 建立王朝前的契丹
- 概述
- 第一章 遼
- 外族統治下的漢族中國人
- 翻譯
- 多語狀態
- 官員的地位
- 破碎的法律體系
- 中央權能
- 獨裁者與共議
- 人格化的權力
- 政府的模式
- 盟約關系
- 多國制
- 外臣與太上皇
- 外族人
- 邊界
- 晚唐的力量平衡
- 導言
- 圖表
- 鳴謝
- 第六卷序
- 總編輯序
- 中譯本前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中譯本前言
- 總編輯序
- 第六卷序
- 鳴謝
- 圖表
- 導言
- 晚唐的力量平衡
- 邊界
- 外族人
- 外臣與太上皇
- 多國制
- 盟約關系
- 政府的模式
- 人格化的權力
- 獨裁者與共議
- 中央權能
- 破碎的法律體系
- 官員的地位
- 多語狀態
- 翻譯
- 外族統治下的漢族中國人
- 第一章 遼
- 概述
- 建立王朝前的契丹
- 阿保機起而爭權的背景
- 阿保機的興起
- 阿保機稱汗與登基
- 繼承危機與太宗朝
- 世宗繼位
- 統治制度的發展
- 與中國境內諸國的關系
- 穆宗朝,951—969年
- 景宗朝,969—982年:與宋朝對抗
- 承天皇太后攝政
- 朝政的變化
- 考試制度
- 歷史記錄的系統保存
- 法律編纂
- 國家與農業
- 道路
- 賦稅
- 貨幣
- 中京的建立與奚的最后歸并
- 對外關系
- 與宋的重新敵對,986年
- 遼與高麗的關系
- 對宋戰爭
- 澶淵之盟,1004年
- 與高麗重新開戰,1011—1019年
- 渤海叛亂,1029年
- 興宗朝
- 興宗時的對外關系
- 道宗朝
- 1063年重元的叛亂
- 耶律乙辛及其集團的統治
- 自然災害
- 處死皇后和謀害皇太子
- 乙辛的覆滅
- 阻卜戰爭,1092—1102年
- 天祚帝朝與遼的衰落
- 與女真的戰爭
- 耶律章奴叛亂與渤海人起義
- 流產的和平談判,1118—1120年
- 重新開戰,1120年
- 宋朝的卷入
- 最后的災難
- 第二章 西夏
- 概述
- 黨項族的起源
- 歸附唐朝和定居鄂爾多斯
- 唐朝的滅亡
- 五代時期的黨項
- 黨項人謀求立國,982—1002年
- 涼州和黨項人入占河西
- 吐蕃宗哥朝的興起
- 李德明,1004—1032年
- 黨項征服后的河西
- 李元昊(嵬名曩霄,景宗) 1032—1048年
- 嵬名元昊帝位的繼承
- 國政危機:毅宗朝(1048—1068年)、惠宗朝(1068—1086年)和1100年前的崇宗朝
- 惠宗朝(1068—1086年)
- 西夏的成年:崇宗(1086—1139年)與仁宗(1140—1193年)
- 西夏末世與蒙古的征服
- 第三章 金朝
- 概述
- 女真人及其開國前的歷史
- 阿骨打的統治和金朝的建立
- 從戰爭到并存:1142年和議以前的金宋關系
- 1142年后的金朝政治史
- 海陵王的插曲
- 世宗朝的鼎盛(1161—1189年)
- 宋朝的北伐:1206—1208年的戰爭
- 金朝不被承認的皇帝
- 蒙古的入侵和內部的紛爭(1208—1215年)
- 山東的造反
- 東北地區的失陷:耶律留哥與蒲鮮萬奴
- 金朝的覆亡,1215—1234年
- 行政體制
- 從部落會議到漢制的政府
- 人才的選拔
- 軍事組織:猛安謀克和對邊境的管轄
- 社會結構
- 種族
- 社會階層
- 經濟狀況
- 農業和畜牧業
- 制造業與手工業
- 交通與對外貿易
- 貨幣
- 稅課和國家預算
- 學術、文學和藝術
- 宗教生活
- 結論
- 第四章 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在中國北部的統治
- 蒙古與鐵木真,1150—1206年
- 種族分布
- 社會等級
- 經濟狀況
- 蒙古人的早期歷史
- 鐵木真的家庭和青年時代
- 作為盟友的王汗
- 草原諸部的統一
- 成吉思汗與早期蒙古國家, 1206—1227年
- 1206年的忽鄰勒臺
- 行政
- 蒙古人的思想體系
- 早期的征服
- 對金朝的最初進攻
- 西征
- 木華黎的對金戰爭
- 對中國北部的管理
- 蒙古在中國北部的政策
- 征西夏與成吉思汗之死
- 帝國的組織:窩闊臺和貴由汗時期
- 成吉思汗遺產的分配和1229年的忽鄰勒臺
- 重新擴張與金的滅亡
- 行政管理的重新調整
- 耶律楚材和他的改革
- 耶律楚材的失勢
- 窩闊臺之死與乃馬真攝政
- 貴由的即位與宗王之間的爭端
- 貴由管理下的王國
- 貴由之死和斡兀立海迷失攝政
- 帝國的極盛:蒙哥汗時期,1251—1259年
- 蒙哥和他的對手
- 清洗、統一和正統
- 政府機構
- 皇帝的計劃
- 動員
- 新的征服
- 忽必烈與中國北部
- 攻宋與蒙哥之死
- 結語:處在內戰前夜的帝國
- 第五章 忽必烈汗的統治
- 最初歲月
- 忽必烈和中國,1253—1259年
-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汗位爭奪
- 向外擴張
- 對宋朝的征服
- 征服高麗
- 入侵日本
- 忽必烈與中亞
- 社會和經濟政策
- 作為中國皇帝的忽必烈
- 忽必烈與宗教
- 忽必烈與西方基督教徒
- 忽必烈與中國文化
- 保存蒙古舊俗
- 在位后期的經濟問題
- 桑哥理財和佞教
- 災難性的對外戰爭
- 對日本的第二次入侵
- 在南亞的戰爭
- 吐蕃和東北的叛亂
- 忽必烈的晚年
- 第六章 元中期政治
- 概述
- 鐵穆耳汗朝(成宗) 1294—1307年
- 鐵穆耳的即位
- 忽必烈成就的守護者
- 衰落的跡象
- 向和平過渡
- 卜魯罕皇后干政
- 海山汗朝(武宗) 1307—1311年
- 行政機制的變異
- “新政”
- 愛育黎拔力八達汗朝(仁宗) 1311—1320年
- 早年的傾向
- 清洗
- 恢復科舉考試
- 編撰法典
- 書籍翻譯和出版
- 限制貴族特權的失敗
- 經濟和財政政策
- 派別之爭
- 碩德八剌汗朝(英宗) 1320—1323年
- 和平即位
- 碩德八剌親政
- 至治改革
- 南坡之變
- 也孫鐵木兒汗朝(泰定帝) 1323—1328年
- 清洗
- 宮廷主要官員
- 調和政策
- 圖帖睦爾朝(文宗) 1328—1332年
- 帝位爭奪戰
- 王忽察都弒君
- 燕鐵木兒與伯顏的專權
- 政治發展和財政政策
- 贊助中國藝文
- 調解繼承關系的失敗
- 時代的回顧
- 第七章 順帝與元朝統治在中國的結束
- 妥歡貼睦爾(順帝)在位時期的元代中國
- 妥歡貼睦爾即位與伯顏專權,1333—1340年
- 脫脫及其對抗勢力,1340—1355年
- 元朝的瓦解
- 結論:元朝為什么滅亡?
- 第八章 元代政府與社會
- 政府
- 政府專門機構
- 軍事
- 御史臺
- 皇家機構
- 社會
- 第九章 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社會, 1215—1368年
- 中國歷史中的蒙古時期
- 元代中國的人口
- 社會—心理因素
- 社會階層:傳統精英與新興精英
- 儒戶
- 精英作用的擴散
- 元雜劇在元代社會史中的意義
- 多元文化
- 色目人與漢人精英關系的改變
- 社會階層:中等階層與平民
- 軍戶
- 匠戶
- 元代社會史的其他方面
- 城市
- 鄉村生活
- 驅口
- 參考文獻介紹
- 1.遼
- 傳統史料
- 清代考據學成果
- 當代研究成果
- 2.西夏
- 黨項資料的發現和語言翻譯
- 近年來中國的研究
- 3.金朝
- 有關金的研究成果
- 元史的傳統史料
- 《元史》
- 《秘史》
- 中國對域外蒙古史的了解
- 明、清對《元史》的研究
- 《元典章》和其他元史資料
- 4.蒙古帝國的興起及其在中國北部的統治
- 5.忽必烈汗的統治
- 當代研究成果
- 6.元中期政治
- 7.順帝與元朝統治在中國的結束
- 8.元代政府與社會
- 9.蒙古統治下的中國社會
- 參考書目
- 英日文等書目
- 中文書目
- 一 古籍與史料(按時間先后排列)
- 二 近人研究論著(按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更新時間:2019-01-04 18: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