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邊界

中國傳統的歷史學把契丹、女真和蒙古人描述為闖入“中國人”領土的“外人”。然而,這是一個錯誤的簡單化認識,應當將其永遠根除。關于游牧民與其定居鄰人間關系的一項有意義的新分析,見[248]阿納托爾·M.卡扎諾夫:《游牧民與外部世界》。關于漢代以來中國與其草原鄰人關系的一個新解釋,見[26]托馬斯.J.巴菲爾德:《危險的邊界:游牧帝國與中國》。無論現代的歷史地圖集是如何標示的,唐人同其前人一樣,從未對北部邊界作出過任何明確的界定。雖然人們有時也提到“長城”和一些仍然存在的早期城堡的遺跡,但這種說法只是用來表達關于中國邊界的一種含糊不清的看法。關于這個問題,見[533]阿瑟·N.沃爾德倫:《長城:從歷史到神話》。從來就不存在一條連續不斷的防御線或經過劃定的邊界。倒是有一串設防的邊疆州和縣,戰略要地筑有少量要塞,一些屯田、軍馬場、烽火臺和警戒哨所散布在各處。這是一個縱深防御體系,其中堅力量由靈州、太原、大同和北京等地強大的藩鎮軍隊所組成。只有在與吐蕃接壤的地區,才迫使唐朝維持著一個龐大而固定的防御體系;也只有在這一地區,才經常通過相互協商對有爭議的地區作出劃定。但是在北方,唐朝的控制是由邊疆各州的權限來明確的,它處于經常的變動之中。

這樣的“邊界”被唐初軍事政策的另一方面弄得更加模糊不定。邊疆地區的部落民在一定程度上被一種復雜的契約和協定體系帶上了中國的政治軌道。通過這一體系,他們被納入一種間接統治的制度中,在這一制度下,他們的酋長受到唐朝政府“羈縻”制的任命,被賜予封號、官爵、品級和俸祿。為這些部落集團設置了羈縻州和都督府,受唐朝邊疆長官的監管。他們事實上并沒有加入唐朝的政治體系;更確切地說,他們的酋長是根據民族習慣來統治他們的人民。這種賜予他們中國封號的等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用中國的術語對當時的部落組織結構的正式認定,它能穩定地持續下去,不論是對那些部落酋長還是對唐朝政府說來,同樣都是一種既得利益。這些部落酋長們還不時被賜予新的封號,并得到禮物和錢財以確保他們繼續效忠。

較大和較強的邊疆民族及其他們的最高首領甚至通過下列方式正式步入了唐朝的組織體系:賜他們以唐室的姓,這意味著他們已被接納為皇室的親族;他們的統治者與唐朝的公主通婚,建立同朝廷的姻親關系;他們未來的統治者作為“質子”到中原來接受教育,通常是在皇帝的衛隊中擔任一個較長時期的侍衛官。派往中原的使團,除了正式使節以外,常常包括大批顯赫的部落成員,這些人也成了某種程度上的中國通。這些措施當然都不能使漢人對部落酋長們有多深的了解,但它們卻成功地使部落酋長們獲得了關于首都與朝廷、中國制度與管理方法的第一手知識,幫他們造就了少數通曉中國語言和習俗的有影響的人物。唐代中國的近鄰中,沒有哪一個實際上是不了解中國的,總而言之,它們都選擇了中國模式去模仿。

由此看來,唐代中國的“邊界”概念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它有一個外部環狀地帶,那里的人民因為加入了納貢體系而成為“中國世界”的一部分;有一個在羈縻制間接統治下的部落民的內部環狀地帶;還有唐朝軍事防御體系的外界和有效的文官管理的外界。

在宜于從事長久性的農業與只能支撐游牧經濟的地區之間,當然還存在著一條恒久不變的“生態學邊界”,它限制了漢族農業人口擴張的可能性。最后,還有一條有時極偶然地起到與生態學界線作用相同的邊界:即在那些多少同源的漢族人地區與其他人居住的地區之間的邊界。在唐代,不論是軍事防御體系的界線還是文官管理的界線,都不能代表種族的或文化的邊界。大量非漢族人在這些邊界以內生活了許多個世紀,漢族人與其他種族集團雜居和通婚,其中一些人已經部分地或完全地融合。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至少在東漢時期當成千上萬的羌人、匈奴人、鮮卑人和其他邊疆民族大規模定居時就開始了。在4—5世紀,又有大批非漢族入侵者蜂擁而至。人們習慣上認為這些民族迅速地向漢人的生活方式同化,但是在6世紀,他們中的很多人仍然保持了他們自身強有力的種族的和文化的同一性,而居住在邊疆地帶的一些漢人卻在某些方面采用了非漢族生活方式。

初唐政府還讓一些較大的非漢族集團——羌、黨項、吐谷渾、吐蕃、突厥、回紇、契丹,甚至來自中亞的粟特人——定居在北部邊界的一些州中。這些民族的人數多達幾十萬。他們有的愿意融合進來并選擇了農民的定居生活,盡管漢人強迫定居的嘗試遭到了另一些集團的激烈抵抗。有一些人仍主要是牧民。但他們對于唐政府的重要性在于,他們負責看管著巨大的政府牧場,可以為騎兵生產馬匹,并能畜養其他家畜。在這些少數民族集團中,有很多仍保留著自己的部落結構和自己的部落酋長。他們中的很多男人被編入唐朝軍隊,主要是充任騎兵,他們自己的酋長就是他們的指揮官。

在今甘肅省,青海東部的邊疆地區,陜西、山西和河北的北部,當時形成了一條由少數漢族居民和多數非漢族人雜居的寬廣的地帶,他們大多能和平相處;那里還有一些從事屯田的駐軍,既有漢人也有非漢人,其居住地與當地的農民和半游牧的牧民相鄰。通婚在某種程度上是存在的,就這些民族的特征而言,遠未達到相互間的一致,有些人以視自己為唐朝的子民為要,另一些人則強烈地信守著他們的部落傳統。

由此看來,即便是唐王朝權力的巔峰時期,企圖為它的北部邊界設想出一條現代意義上的截然劃分的國境線,明確地為主權地區作出界定并將不同的民族區分開來,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相反,那是一條寬闊的過渡地帶,在這個地帶內,所謂同一性、忠誠和權力都在不斷地改變著與沖擊著新的平衡。

880—907年間唐帝國的崩潰和各個新的獨立國家的出現,無論在唐朝疆域以內還是以外,都帶來了勢不可當的政治變革,而留下的卻是前所未有的中國北方混亂的多種族邊緣地帶。中國的中央權力不復存在,但其地方上的軍事領導權卻完好無損,甚至由于來自中央的束縛力已經解除而更具有擴張性。與過去的主要區別在于,邊緣地帶成了新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崛起從而影響中國北方其他地區的地區。以山西為基地的沙陀突厥人的國家和鄂爾多斯邊疆地區的黨項人政權,就是作為唐代邊疆軍事編制的一部分而發展起來的。沙陀人復辟唐朝的嘗試,其主要的根據就是唐朝的權力正是由一個邊疆軍事長官的權力孕育而來的。

這也是一個古老趨勢的延續:自從拓跋魏興起以來,一個接一個的中央集權政權,都是以北部邊疆的失控地區為根據地,由那些邊疆軍事大員們所創建的——拓跋氏本身就是在大同地區發展起來的;其后繼者西魏和北周的統治者原是河西走廊地區的軍事指揮官;隋王室也來自同一個集團;至于唐王室,與北周和隋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其最初的權力基礎是在太原。它們起先都是軍事政權,它們都能從漢人和非漢人世界中爭取到支持。

同一個趨勢還在延續,但帶有某些重要的區別:遼也興起于北方邊疆地區,可是它在中原取得了一個重要的立足點后,卻決定進行反向的重大征服。金是從作為中國式的遼帝國在北方邊疆的一個依附民族而興起的。通常被視為自成一體的蒙古人,在鐵木真即位以前很多年內都是金的邊疆臣屬,就像我們在后面將要看到的那樣。女真人和蒙古人的特點在于,10世紀以后邊界本身已經移動了:金和蒙古的帝國外界已不同于中國世界的傳統邊界,也不同于遼、金與宋之間的邊界,而是一個“擴大的中國世界”的邊界,這條邊界是通過契丹人對今蒙古、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等地的占領,并以唐代中國的模式為基礎在這里立國、確立邊疆關系體系后形成的。所有這些民族都不是作為新來者或與中國體系無關的完全的局外人而強盛起來的,他們很久以來就已經是中國體系中的一部分。由于生活在邊緣地帶,他們可能更熟悉偏遠的邊疆地區,而對王朝權力和文化的真正中心則不甚了解,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畢竟仍是參與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峨眉山市| 福海县| 抚宁县| 常熟市| 漾濞| 南召县| 桐庐县| 柞水县| 衡水市| 庄河市| 曲麻莱县| 阿尔山市| 嘉禾县| 塘沽区| 敖汉旗| 分宜县| 建平县| 大石桥市| 文山县| 朝阳区| 磐石市| 宝兴县| 枣庄市| 黑龙江省| 铜川市| 上思县| 阜宁县| 碌曲县| 河北省| 娄烦县| 合阳县| 乌恰县| 永泰县| 莎车县| 策勒县| 湟中县| 绥宁县| 出国| 呼图壁县| 台中市| 兴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