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 (德)傅海波 (英)崔瑞德編 陳高華 史衛民等校訂
- 2678字
- 2019-01-04 18:51:16
承天皇太后攝政
睿智皇后是另一位在遼朝公眾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杰出婦女。原因之一在于遼朝皇室極不同尋常的婚姻結構,皇室從單一的蕭姓后族娶妻,而后者也娶皇室公主并享有擔任各種有權勢官職的世襲權利。
為此,皇室的新娘總是來自那些與官僚政治密切相關的家庭,睿智也不例外,她是蕭思溫(死于970年)的女兒,而蕭思溫在景宗時代初期擔任北院樞密使和北府宰相,
他被任命后僅兩個月,睿智就被立為皇后。在景宗生前皇后就已經在政治上發揮了影響,而此刻她被委托統治遼帝國。雖然她已成為皇太后,但她并不像稱號那樣讓人想像得那樣老,她僅年過三十。
在圣宗漫長時代的前半期,直到皇太后1009年死去,真正的權力掌握在皇太后和三位重臣的手中,其中兩位是漢人。自979年宋朝入侵以來,這三個人就已掌權,而皇太后已習慣于與他們共同執掌朝政。
資歷較深的人物是室昉(920—994年),他是河北薊州人,學識淵博,大約在938年取得“進士”的頭銜,這是契丹人統治下首次關于“及第”的記載。其實,他的“進士”頭銜差不多是一種個人榮譽,因為考試制度到下半個世紀才永久性地建立起來。當太宗于947年占領開封時,他受命負責禮儀和起草詔書,隨后繼任南京的一個職位,之后,在穆宗統治時期又擔任了十多年的翰林學士。他深受景宗的器重,官職穩步晉升,直到979年成為北府宰相。983年圣宗即位時,他試圖告老還鄉,但被拒絕并被另外加授中書令的職務。室昉成為一個重要人物,他主持了招納賢才和減輕人民稅收負擔的一系列改革并贏得了廣泛的尊敬。990年,他再一次請求致仕并獲準常住南京。993年他推薦韓德讓代替他的職位并被任命為榮譽性的上京留守(
。不久,他就死去了。
韓德讓也是一位出身薊州的漢人,但他的背景與室昉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祖父韓知古
自幼被契丹人俘獲并成為阿保機皇后家的成員,很快獲得了阿保機的信任。契丹領袖讓他主持管理漢人的機構(漢兒司)并負責宮廷禮儀。他和另一位中國降人康默記
建議阿保機建立漢城,被授予聽起來很高的頭銜左仆射和左尚書。在整個阿保機時代,他都聲名顯赫。926年康死后,韓知古成為中書令。他是契丹國最有勢力的漢人家族的始祖。
他的兒子韓匡嗣(死于981年)深受阿保機的遺孀承天皇太后的喜愛,成為阿保機先廟的長官(詳穩,遼官名)。他與皇室關系密切,所以雖在穆宗時的960年參與喜隱謀反,卻得以幸免。在10世紀60年代,他成為還是皇位繼承人的景宗的密友。在登上皇位后,景宗先后任命他為上京和南京的留守,并擔任了樞密使。在979年宋朝入侵時,韓匡嗣被擊敗并棄軍而逃。景宗想要處死他,但皇后與內戚為他求情而救了他。981年,韓匡嗣被任命為西南招討使,不久即死去。他不僅對景宗有著強烈的私人影響,而且還是一位強有力的貴族,他擁有自己的私屬城邑,此城在991年才成為一個正式的州。他有五個兒子,他們為韓氏家族的百年政治權力奠定了基礎。
韓匡嗣的兩個年長的兒子韓德源(大概死于980年)和韓德讓(941—1011年)在景宗即位前均在其藩邸服務。韓德源于960年到979年期間歷任各種職務,但在約980年死前使自己留下了貪污腐化的名聲。韓德讓
被景宗選拔繼承他的父親韓匡嗣為上京和后來南京的留守。他在979年抵抗宋朝入侵、保衛南京的戰斗中嶄露頭角并被任命為南面行政系統的樞密使。當景宗去世時,他和耶律斜軫接受遺命,主持擁立年幼的圣宗為皇帝。皇太后非常喜愛和尊重他,韓德讓穩步地成為遼帝國最有權勢的人物。宋朝史料也許出于惡意,把他說成是皇太后的情人。最后在1004年,他被賜予皇姓耶律。他的三個弟弟也占據了要職。他們中最重要的是韓德威,他繼承了他父親西南面招討使的職位,從983年到10世紀末,一直負責處理黨項人的事務。
圣宗初年其他有權勢的人物是契丹人與皇族成員。耶律斜軫是統帥(于越)耶律曷魯的孫子,在969年就已被皇太后的父親樞密使蕭思溫推薦給景宗。景宗對他印象很深并將皇后的侄女嫁給他。他在979年與宋作戰時嶄露頭角并贏得了皇太后的信任。圣宗即位后不久,皇太后舉行了一次不同尋常的儀式以確保他的忠誠。小皇帝與耶律斜軫在她面前相約為友,互相交換了弓矢鞍馬。
皇太后隨后授予斜軫許多重要職務,任命他為北院樞密使。他一直到1004年與宋作戰期間死去前都很有權勢。另一位幫助穩定統治的契丹人是統帥耶律休哥,他從984年一直到998年去世前都擔任樞密使的重要職務,而且在這一時期的所有戰爭中都發揮著作用。
從以下事實可以看出韓德讓穩步登上頂峰的大致步驟:當998年耶律休哥去世時,韓繼承了他的職位于越,而當斜軫一年后死去時,他又擔任了他的北院樞密使之職,他除了原先的南院樞密使一職之外,又占有了這兩個職位。從999年到1011年,韓掌握了遼朝政府的全部軍政大權,領導了其下的中原和契丹兩個組成部分,這遠遠超過了他前后任的任何大臣。
當承天皇太后活著的時候,她專權是毫無疑義的。這些重臣是皇太后的人,而新皇帝則完全受他的母親控制,甚至當他成年時,他的母親還當眾呵斥他,有時還打他。新皇帝即位后不久,她就采取了一項非常措施以確保她攝政的權力。在遼朝統治者正式登基前,他要正式通過重要的契丹宗教儀式再生儀,在這一過程中,他象征性地再一次降生。在契丹部落貴族的眼里,這一儀式確定了新皇帝的統治權力。在這一情況下,皇太后本人不是一次,而是至少三次經歷過這種儀式,其中第二次是在984年,而第三次是在986年。以后,擔任攝政的皇太后們也都舉行同一儀式就職。
皇太后并不是一位反復無常的暴君,而是一位深深懂得權力的現實性和統治藝術的統治者,她總是愿意聽取他人的建議。她贏得了遼朝官員,無論是契丹人還是漢人的極大忠誠。她不僅是一位成功的朝政管理人才,而且還仿效阿保機的皇后(應天皇太后)成為一位軍事統帥,領導著她自己的、能夠投人1萬騎兵的斡魯朵。甚至在1005年承天六十多歲時,她還指揮軍隊同宋作戰。《遼史》很貼切地概括了她的成就:“圣宗稱遼盛主,后教訓為多。”
圣宗時代是遼朝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從983年到1031年的一系列流血與曠日持久的戰爭使契丹軍事力量擴展到了極限,雖非全部以勝利而告終,但以結束了北亞一個世紀的局部沖突和不穩定的和解與各方力量均衡而結束。與宋在1005年的和解和與高麗在1019年到1020年間的對峙標志著遼朝與主要鄰國的大規模戰爭狀態的結束。在國內,這一時代也經歷了奚的最后和平并入、渤海人大規模叛亂的被鎮壓、西北諸部落的平定。只有遼朝與新興國家西夏的關系問題和與女真諸部曠日持久的紛爭問題還在下一個統治時代干擾著各方力量均衡。這些事件在北亞產生了一種力量均衡并一直延續到12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它們和正在從內部轉變的契丹國家的基本變化一樣,在同一時間發生。正是這些變化,將新的中原影響施加于行政管理之上,這是我們首先應當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