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907-1368年)
- (德)傅海波 (英)崔瑞德編 陳高華 史衛民等校訂
- 89字
- 2019-01-04 18:51:18
朝政的變化
考試制度
早在太宗時期,就有一些選拔政府后備官員的考試,但是在景宗統治時期的977年于南京建立一個考試機構之前,并沒有正式的和有組織的考試。首次進士考試于988年舉行
,考試延續到遼朝末年,起初像唐朝那樣定期舉行,以后則變得不定期。開始,每次考試只產生一名或兩名候選人,但在大約公元1000年以后,則有20名或40名,有時是更多的候選人通過每次考試。
并不是所有的這些進士都能夠當官;后來,金朝政府宣稱他們的先朝遼只給每十個合格者中的兩個或三個人安排職務。
也許使漢人官員中產生出大量精英人物的考試在實踐上的成功,起初還不及其作為正式中國王朝規范行為和尊奉中國社會準則而從公眾中選拔人才所具有的象征意義。
遼朝漢人高級官員的兒子和孫子們也像唐朝那樣享有入仕(蔭)的世襲權利,而且這樣的新人選通常比考試合格者更有前途。這一做法同契丹人世襲繼承(世選)的普遍傳統做法相符。許多職務是為耶律氏和蕭氏這些特殊氏族的成員所設置的。契丹人被禁止參加漢式科舉考試。圣宗死后不久,皇族的一個杰出的學者式成員耶律庶箴,由于允許他已成年的兒子非法參加進士考試,而被責罰了200皮鞭。他的兒子不再被任用,后來還是因為能夠通過連續用三支箭射殺三只野兔來證明其精通真正的契丹武功——射箭,才被提升。
漢式考試所設置的科目有時也有獨具特色的契丹式特點:在1036年,進士考生必須以《日射三十六熊賦》為題撰寫他們的韻文(賦)!
歷史記錄的系統保存
在圣宗朝以前,似乎有宮廷日記人員,而且一些歷史的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傳說的作品被受命編纂。在941年一件有關王朝創始人奇首可汗的事跡被官方編纂;而在太宗時期,《七賢傳》(七位名流的傳記)寫成。
在圣宗時代,已有歷史編纂機構國史院和國史負責官員監修國史。在991年他們呈獻了第一部遼朝的實錄,這些景宗統治時期的記錄被分為20卷,監修國史室昉按傳統方式獲得獎賞。我們還知道在圣宗時代一種每天的記錄(日歷)——以后實錄據以完成的原始材料——已經被編纂,而在1003年官員們被告誡“修日歷毋書細事”
。1011年規定:“已奏之事送所司附日歷?!?img alt="[645]《遼史》,卷15,第169頁。"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8C32CE/7306131403197201/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4668069-kGkMvjFxC4cYYpER8qJjMLV9bm5wRgNu-0-cc6c4cd13bfa0147527da6c30a17fd33">到興宗朝的1044年,我們發現這一時期最杰出的學者之一擔任翰林都林牙、兼修國史的蕭韓家奴
把大量中國歷史著作翻譯為契丹文
,而且還同兩位杰出的契丹學者耶律谷欲和耶律庶成開始
早期實錄的編撰。
大約在994年遼朝第一次產生了他們自己的歷法。
法律編纂
10世紀80年代遼帝國逐步漢化的發展趨勢,還可以通過按照漢人方式編纂早期混亂與不規范的一系列法律措施來印證。當時口頭的契丹習慣法適用于契丹人和其他部落民,而唐朝編纂的法律適用于漢人。重視以漢式法律作為適用于所有臣民的標準法律似乎歸功于皇太后的影響,她以漢式法律為基礎,非正式地解決了在她之前出現的所有爭端。
在983年,由南京地方當局呈獻的唐朝法典被下令翻譯成為契丹文以供北府行政官員們使用。通常,唐律載明的刑罰比契丹習慣法量刑要輕,而且唐律更系統更合理。漢式法律至高無上的另一表現是994年的一項規定,即任何契丹人違反了十惡罪——一個純粹的漢式觀念,建立于儒教倫理價值之上——之一,與漢人同罪。
1027年,一部漢式法典被下令編纂修訂。
該項工作完成于圣宗死后。
對遼朝所有臣民都適用的漢式法律的實施,導致了契丹人內部的敵對反應,圣宗死后的1031年,新皇帝的弟弟、北面官的首領耶律重元要求五京各自設立一個契丹警巡使,以監督法律的執行。這或許是作為對契丹人情緒的一種讓步。
作為遼朝統治者中一位公正的,也許是最優秀的皇帝,圣宗留下了美名。但即使是他,也要對武斷的個人裁決負有責任,特別是當他喝醉酒時。鑒于此前穆宗曾有過類似的事情,因此在1014年,他下令在他喝醉酒的情況下,他的大臣們不要根據他的各種決定行事,而是要等到翌日由他復查他的決定。
國家與農業
10世紀末,遼朝的經濟還是支離破碎的:北方諸部落保持著他們的草原生活方式,依靠他們的牲畜和最低限度的農業生活;但南方的奚人則一直從事農業,渤海人也是如此,而且在占領十六州以后,其原有的漢族農業人口越來越成為生產的中心和契丹帝國人口最稠密的部分。圣宗時政府開始采取一些措施來發展交通,鼓勵發展農業和保證合理的稅收。
在整個圣宗統治時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允許并鼓勵開發和清理荒地,而荒地的耕作者將要作為納稅人。有時候,土地連同耕牛一起分配。1014年的禁止訴訟妨礙農業的法令或許與這些措施有關。996年禁止軍隊無故行獵和破壞莊稼。監察官被派出查看莊稼和鼓勵農業與果樹種植。有時皇帝還親自檢驗收成。
類似的措施一直延續到約1070年。引起持續爭端的是在南京道地區灌溉土地以種植稻谷的漢式舉措。在景宗統治時期(969—982年)這樣的建議被拒絕,1064年一項禁令被重新強行實施。在1068年,最終下令允許種植稻谷,但軍事要道除外。由于水渠與稻田的布局將會構成契丹騎兵作戰的不利地形,所以政府的拒絕理由顯然是基于軍事考慮。
道路
在圣宗朝初期(984—989年),為方便馬車通行和發展郵傳制度而注重修筑道路與橋梁,這對于上傳下達的便捷是極其重要的。在1027年,出于安全考慮,官道兩旁各寬30步的狹長地區被下令清理出來。
賦稅
契丹的稅收歷史幾乎不可能完全闡明。部落民有傳統義務提供皇帝需要時所設定的勞役或賦稅。然而,似乎可以肯定的是,政府正常收入的絕大部分是由南京道定居人口繳納的。這里的賦稅比所有契丹地區的還要重。至少宋朝史家認為,遼朝稅收比宋帝國要沉重得多。漢人百姓的勞役似乎沒有規律可循,人力的專門調用有時很少考慮農業生產的正常需要。
甚至在遼朝末年,其全部稅收也沒有達到正常的漢式水平。912年,在阿保機的漢人謀士韓延徽(882—959年)的建議下,契丹首次在定居臣民中設立賦稅制度。他們繼續施行唐朝制定的兩稅法,加上各種附加稅諸如農業履行稅,而且他們經常征發人力強迫勞作。海鹽和湖鹽被征調以實行鹽的專賣。還有酒、粬和其他各種商業稅在榷場交易和貨物運輸中加以征收。
圣宗時代沒有新的發展,但很明顯,多次戰爭的消耗導致財政拮據。991年首次進行了一次土地測量和人口調查登記,997年進行了各斡魯朵部民人口的調查登記。
在10世紀90年代政府多次通過各種方法來重新調整賦稅:991年北府宣徽使被派赴北京周圍地區調查逃稅和勞役的情況
;994年政府下令建立“均稅法”
,這樣做的意義還不清楚,當然到圣宗時代晚期,仍存在著極其的不公,所以他的繼承人下令重新實行新的賦稅制度。
995年,一些地區的賦稅增加很多,997年因南京道新定稅法太重,百姓無法承受而減稅。
998年實行了進一步的讓步措施
,1002年南京及平州地區又一次免租稅,而且減少了關市稅。
1005年與宋的和議立即減輕了遼朝的財政拮據狀況。宋朝政府提供的歲幣占遼朝全部國庫收入的很大比重??墒且院髱啄曛行碌馁Q易稅又被征收,沉重的賦稅繼續實行。
貨幣
甚至在阿保機時代之前,契丹就曾鑄造銅錢,而且太宗統治時期(927—947年)曾任命過一位官員掌管錢幣和鐵器的鑄造??芎髸x政府的建立者與契丹的忠實奴仆石敬瑭提供了大量銅錢支援遼朝的經濟。但據宋朝俘虜胡嶠的記載,在景宗統治時期,即使在京城也是以絲而不是以錢作為流通的重要手段。起初契丹嚴重倚賴從中原進口的錢幣,所以在遼朝統治地區發現了大量宋朝錢幣。只是在景宗晚期,隨著982年乾亨通寶的發行,才開始錢幣的流通和正式鑄造。
983年圣宗即位時開始了另一種新鑄幣統和通寶。當幾乎一個世紀前由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在今北京附近埋藏的一大批銅錢被發現后,又帶來了一大批儲備錢幣,而到圣宗統治時代晚期,似乎已供應充足。
大量宋朝錢幣在遼朝領土流通。但我們掌握的材料中所提到的錢幣的數量,同唐或宋相比仍非常少。圣宗統治時期以后,貨幣的使用大大增加,但錢幣的鑄造仍供不應求。
1055年錢幣供應的危機似乎加劇了。銅和鐵的私造與交易被嚴格管制,對回鶻人和蒙古人的金屬出口被禁止。從1056年開始,通行東京鑄造的錢幣。
11世紀剩下的時間,雖然新幣于1055年、1065年、1074年、1084年、1102年和1112年被鑄造,甚至高麗史書也提到了銅錢在遼朝的廣泛應用,但遼朝似乎對流通中的錢幣的質量不大控制。保存下來的遼朝錢幣的粗制濫造證實了這一點。到11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對錢幣短缺的傳統官方反應:銅器鑄造禁令(1084年)和金屬與錢幣出口禁令(1088年)。
在1090年,作為使節被派往遼朝的蘇轍記載道,那里所有流通的錢幣都是宋朝的銅錢。
到12世紀初期,政府開支開始遠遠超過其歲入和錢幣生產,王朝伴隨著嚴重的錢幣短缺而結束。
中京的建立與奚的最后歸并
經過了阿保機統治時期一系列反叛和契丹人的討伐后,從太宗時代起,奚人最終接受了在契丹國家內同渤海相類似的半獨立地位。他們保留了擁有自己官員的國王,他們作為諸侯向契丹政府納貢,而不是作為臣民向其納稅。在10世紀最后十年與宋的邊界戰爭中,契丹的領土遭受侵犯,這給了奚人一次他們早已期盼的與契丹人絕交的機會,但他們依然幾乎完全保持著忠誠。在994年和997年之間圣宗推行了一系列行政改革,奚人以前的“納貢”體制終止了,奚王變成領取俸祿的遼朝官員。為了控制以前奚人的領地,建立了漢式的地方行政機構,而且漢人移民到那里開墾肥沃的土地。1006年奚王以前的居所被指定為契丹的中京。
1007年建立起城墻,漢人從遼東被遷移到這個新城市定居;一座遼朝的祖廟被建立起來,而且還建立了接待宋、高麗和西夏使節的館驛。1009年為圣宗的臨幸做了進一步的準備,而1018年到1020年之間又建立起更多的宮殿廟宇。
新都城大概作為祭祀的中心和接待外交使團的場所使用了一段時間:宋朝使節宋溥和路振于1008年訪問過中京并留下對它的描述,1013年來到這里的王曾也是如此。都城有內墻和外墻,但路振去的時候似乎還沒有人大規模定居。與其他四個規模相當大的都城(上京、東京、南京和后來于1044年在大同建立的西京)不同,中京保持了相對小的規模,只管轄有限的地區,帶有很少的下級地方行政區和主要為漢人和奚人組成的編戶。但它的建立最終把奚人并入契丹國家,而且自11世紀起他們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在我們的史料中出現的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