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認識高脂血癥(1)

1.什么是高脂血癥?

人體血漿中所含的脂質稱為血脂,主要由膽固醇、膽固醇酯、甘油三酯、磷脂以及游離脂肪酸等組成。高脂血癥是指血清中膽固醇、甘油三酯和(或)低密度脂蛋白過高和(或)血清高密度脂蛋白過低的一種全身脂代謝異常。

近年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和老年人口的增加,高脂血癥的發病率有明顯增高的趨勢。根據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會1997年制定的“血脂異常防治建議”:血清膽固醇低于5.20mmol/L為合適范圍,5.23~5.69mmol/L為邊緣升高,5.72mmol/L以上者為高脂血癥;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于3.12mmol/L為合適范圍,3.15~3.61mmol/L為邊緣升高,3.64mmol/L以上者為高脂血癥;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04mmol/L以上者為合適范圍,低于0.91mmol/L者為血脂異常;血清甘油三酯1.70mmol/L以下者為合適范圍,高于1.70mmol/L者為高脂血癥。

由于血脂(膽固醇、甘油三酯、磷脂、非脂化脂肪酸)在血液中都是以蛋白結合的形式存在,所以又有人將高脂血癥稱為高脂蛋白血癥。如果膽固醇單項增高,超過正常值范圍,稱為高膽固醇血癥。高脂血癥與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脂肪肝、腎病等的發病有著密切關系,是形成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由于血漿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是疏水分子,也就是說它們不能溶于水,所以它們不能直接在血液中被轉運,必須與血液中的蛋白質和其他類脂如磷脂一起組合成親水性的球狀巨分子復合物——脂蛋白,使它們能夠完全溶于血液中以便于在體內轉運。所以血漿中膽固醇和/或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往往是表現為血漿中某一類和某幾類脂蛋白水平升高。

當由于各種原因使血液中膽固醇的來源增加時,也就是說從食物如內臟、蛋黃、奶油及肉等動物性食品中攝取膽固醇增多;或由于膽固醇合成的原料乙酰輔酶A供應增加,自身合成膽固醇增多時;或由于膽固醇在肝臟中轉化成膽汁酸的能力減低;或在腎上腺皮質合成醛固酮、糖皮質激素、雄激素和雌激素,在睪丸合成雄激素睪丸酮,在卵巢和胎盤合成孕激素和雌激素功能低下,使膽固醇的消除不足時,高膽固醇高脂血癥就形成了。任何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來源增加或消除減少的原因,均可導致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是以單純高膽固醇血癥或單純高甘油三酯血癥或兩者兼見的血脂代謝紊亂性疾病。就病因而言,有的是由多個遺傳基因缺陷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例如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家族性載脂蛋白B100缺陷癥、多基因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血癥、家族性異常β脂蛋白血癥、家族性脂蛋白α過多癥、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癥、家族性脂質異常性高血壓等即是。有的是由飲食飽和脂肪酸過高、進食過量、吸煙、運動量少、肥胖、某些藥物等引起。有的則是繼發于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腎病、甲狀腺機能減退、高尿酸血癥、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疾病。所以,高脂血癥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組疾病。

有人將高膽固醇血癥根據病情輕重分為臨界高膽固醇血癥,膽固醇值為5.17~6.19mmol/L;輕度高膽固醇血癥,膽固醇值為6.22~7.49mmol/L;重度高膽固醇血癥,膽固醇值為大于7.51mmol/L。高甘油三酯血癥也有輕重之分,由于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國內外及國內各地標準有一定的差異。按中國統計資料,血甘油三酯水平小于1.70mmol/L為合適范圍,大于1.70mmol/L為高甘油三酯癥。

脂類是人體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主要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正常人的血脂在一定范圍內保持動態平衡,我國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含膽固醇2.86~5.20mmol/L,甘油三酯0.23~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低于0.9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超過3.64mmol/L,只要其中一項或兩項異常就可以診斷為高脂血癥。高脂血癥應當包括高甘油三酯血癥、高總膽固醇血癥和高脂蛋白血癥。但由于血脂在血液中是以脂蛋白的形式運輸,實際上,高脂血癥也就成了高脂蛋白血癥的同義詞了。

2.最理想的血脂水平是多少?

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在人群中的頻率分布呈鐘形,正常和異常之間缺乏清楚界限,因而確定血脂和脂蛋白過高的界限是人為的。按傳統的看法,一般以同性別、同年齡組健康人群95%范圍的數值定為該測定參數的“正常值”。

(1)以總膽固醇水平衡量,血總膽固醇水平的理想值小于5.20mmol/L;邊緣升高值為5.23~5.69mmol/L;升高值大于5.72mmol/L。流行病學調查表明,總膽固醇大于6.2mmol/L組(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大于4.1mmol/L組)冠心病的人群危險性約為總膽固醇小于5.20mmol/L(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小于3.4mmol/L)組的2倍。

(2)以血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而非總膽固醇含量)水平衡量,理想值小于3.12mmol/L;邊緣升高值為3.15~3.61mmol/L;升高值大于3.64mmol/L。

(3)以血甘油三酯水平衡量,其理想值低于1.70mmol/L;升高值大于1.70mmol/L。

載脂蛋白A與B的比值正常,應高于1.30,高脂血癥時A與B的比值往往降至1.0以下。

3.血脂有何生理功能?

在人體血漿中,含有的人體所需脂質成分,稱為血脂。血脂包括脂肪和類脂。脂肪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脂類,是體內的一種主要能量來源,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類脂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約占體重的5%。類脂是磷脂、糖脂和膽固醇的總稱。血液中所含的這些脂質,循環全身,對人體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人體的各種活動都是以熱能做動力,脂質是產生熱量(幾乎是糖和蛋白質的2倍)最高的營養素。

人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膜則是由磷脂、糖脂和膽固醇組成;腦和神經也都需要磷脂和糖脂;膽固醇還是體內合成激素的必需物質。從膳食中攝取的營養物質,有些是脂溶性的,比如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與脂肪一起存在,才能在腸道被溶解吸收。脂質對皮膚上皮細胞有保護作用,可以加速皮膚損傷的愈合。在皮膚下面有一層脂肪,可以阻止和節制體溫散發,起保溫作用,有助于御寒,而且還可以吸收外界的熱量,起著隔熱作用,維持正常體溫。

因此,人體離不了脂質,那些“談脂色變”的認識是不對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拒絕脂類,對人體是有害的。問題只是需要控制血脂過高而已。

4.高脂血癥有何危害?

因高脂血癥初期多數沒有臨床癥狀,其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逐漸、進行性和全身性的。它的直接損害是加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因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動脈供血、供氧,一旦動脈被粥樣斑塊堵塞,就會導致嚴重后果。動脈硬化引起的腎功能衰竭等,都與高脂血癥密切相關。高脂血癥是腦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臟猝死獨立而重要的危險因素,同時也是誘發高血壓病、糖耐量異常、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還可導致脂肪肝、肝硬化、膽石癥、胰腺炎、眼底出血、失明、周圍血管疾病、跛行、高尿酸血癥。有些原發性和家族性高脂血癥患者還可出現腱狀、結節狀、掌平面及眼眶周圍黃色瘤、青年角膜弓等。

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癥等病癥被統稱為富貴病,全世界每年有1500萬人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由高脂血癥引起的冠心病每年死亡率高達5%~8%。高脂血癥可并發動脈粥樣硬化,損害心腦血管,導致冠心病、高血壓病、心肌梗死等嚴重病癥,對人體產生嚴重危害。我國冠心病占心臟病死亡率的10%~20%,高血壓病作為我國患病率最高的心腦血管疾病,僅6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高血壓病患病率已超過20%。由高脂血癥引起的心腦血管疾病是人類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殺手”,這一嚴峻的現實,已經引起人們特別是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高度警惕。

高脂血癥的直接損害是加速全身動脈粥樣硬化,因為全身的重要器官都要依靠動脈供血、供氧,一旦動脈被粥樣斑塊堵塞,就會導致嚴重后果。高脂血癥本身常常不會引起患者的不適感覺,只有通過實驗室檢查才能發現和確診,但貌似溫和的高脂血癥卻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如果長期得不到控制,足以導致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繼而引起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病變。血膽固醇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已經被大量動物實驗以及流行病學和遺傳學研究所證實。血膽固醇大于5.20mmol/L即與冠心病發病密切相關,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認為血膽固醇在2.86~5.20mmol/L范圍內者為理想水平,超過5.20mmol/L時冠心病發病的危險性漸增,大于6.24mmol/L者冠心病發病率較5.2mmol/L者高2倍。國外一項大規模的治療試驗表明,降低血脂含量,確可以顯著降低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認為,高甘油三酯可能也是致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在一定條件下與冠心病發病有關。

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動脈壁出現粥樣斑塊,而膽固醇和膽固醇酯則是斑塊的主要組成成分,這些沉積在動脈壁內的脂質外觀呈黃色粥樣,粥樣硬化因此得名。盡管動脈壁本身也能合成膽固醇和其他脂質,但粥樣斑塊中的脂質主要來自血漿。血漿中的脂質只有與載脂蛋白結合成水溶性的脂蛋白后才能在血液中循環,并被組織細胞攝取利用。當血脂增高時,必然會有某些血漿脂蛋白升高,這種情況稱之為高脂蛋白血癥。

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含膽固醇,極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含甘油三酯。罹患高脂血癥時,患者血漿中增高的脂質以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或其殘片的形式,通過動脈內皮細胞直接攝取,或透過內皮細胞間隙,或與血管內皮細胞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結合,或通過受損后通透性增加的內皮細胞以及通過因內皮細胞缺失而直接暴露于血流的血管內膜下組織,進入動脈血管壁內而造成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通過上述途徑進入血管壁后可以刺激血管壁的細胞增生,載脂蛋白降解釋放其所運載的膽固醇、膽固醇酯、甘油三酯等脂質,最后形成粥樣斑塊。乳糜微粒在血漿中代謝較快,半衰期僅5~15分鐘,且乳糜微粒顆粒較大,不易進入血管壁,故乳糜微粒本身不致動脈粥樣硬化,但乳糜微粒殘粒(即乳糜微粒經過代謝后的殘余顆粒)卻有較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因此血中乳糜微粒增多,會使乳糜微粒殘粒增多,可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逆向轉運膽固醇,即從其他組織中攝取膽固醇運送至肝臟進行代謝處理。因此,高密度脂蛋白在膽固醇代謝中起著清道夫的作用,從而阻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

高血脂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它像“泥沙”一樣可以沉積在動脈內壁。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后,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即造成冠心病。冠心病常表現為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等。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大下降,而且病死率很高。

血脂并非一切都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因此,合理的說法是應該降低過高的低密度和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對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當是升高為好。

腦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會導致腦血液供應障礙。腦缺血常表現為頭昏、記憶力減退、頭痛、眩暈、暈厥等癥狀,嚴重時發生腦萎縮和引起癡呆,表現為智力下降、行動失常、性格改變等癥狀。腦血管意外包括腦血栓形成和腦溢血,是一組致殘、致死率很高十分兇險的疾病。腦動脈血栓形成是粥樣斑塊或在其基礎上形成的血栓引起腦動脈明顯狹窄甚至完全閉塞,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隨著粥樣硬化的進展,腦動脈的彈性減退,脆性增加以及形成微小動脈瘤,在寒冷、情緒激動、劇烈運動、過度用力等因素的作用下,血壓驟然升高,致腦動脈破裂發生腦溢血,又稱為出血性腦卒中。腦血管意外時有頭痛、嘔吐、意識喪失、肢體癱瘓等表現,部分患者很快進入昏迷狀態和死亡。

主動脈粥樣硬化常引起收縮壓升高,另外可形成主動脈瘤或夾層動脈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腎動脈粥樣硬化常有蛋白尿和腎臟體積縮小,可引起頑固性高血壓病和尿毒癥。

肢體動脈粥樣硬化以腿部動脈為最多見,由于血液供應障礙,下肢發涼、麻木和間隙性跛行,即行走時發生小腿肌肉疼痛、痙攣,休息后消失,再行走時又出現。下肢動脈完全閉塞會導致肢體壞死。高脂血癥除了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還可引起肝臟損害。當血脂升高超過機體代謝需要時,脂肪便在肝臟內堆積起來形成脂肪肝。

品牌: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6-10-20 15:31:14
出版社: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岫岩| 安徽省| 新晃| 兖州市| 芦山县| 湛江市| 沭阳县| 阜宁县| 牟定县| 即墨市| 望江县| 嘉义县| 仙桃市| 屏南县| 女性| 岳阳县| 台南县| 长阳| 延边| 衢州市| 灵川县| 甘谷县| 拜泉县| 阳信县| 东光县| 防城港市| 永和县| 咸宁市| 十堰市| 渝北区| 濮阳市| 饶平县| 永修县| 奈曼旗| 东乡| 绥棱县| 桃园县| 贡觉县| 新宁县| 黄冈市| 荥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