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6評論

第1章 為政:廣直言之路,啟進善之門(1)

國之命,在人心

2011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大會發言人李肇星的邀請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在談到腐敗問題時,溫家寶總理說:“當前,我以為最大的危險在于腐敗。而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于改革制度和體制。我深知‘國之命,在人心’。消除人民的怨氣,實現人民的愿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和監督政府。”

“國之命,在人心”的意思是:國家命運的興衰榮辱和民心向背是密不可分的。國家的強大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國家想要繁榮昌盛就必須有人民的支持和無私奉獻;反之,如果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愛戴,國家的命運則前景堪憂。這句話雖然是溫總理的即興之作,但也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國與民”關系的現代解釋。這句話與“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有異曲同工之妙。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句話最早見于《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

“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可知矣。”意思是說,天下百姓就像是水,統治者(君王)就如同在水里行駛的船只。如果統治者順應民心,則船就可以順水而行一切太平;如果統治者悖逆民心,則水就會掀起巨浪吞噬船只。也就是說,民心向背是衡量統治者統治的一個標準。順應民心,政權才能更好地鞏固和發展;失去民心,政權很容易被顛覆。因此作為執政者,應該居安思危,時刻注意民心的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哀公》篇解釋了《孔子家語·五儀解第七》中這句話的歷史背景。

魯哀公問政于孔子,感嘆自己生長于深宮之中,被婦人養育成人,不知道民間的憂愁、勞苦和危難。孔子于是提出了民心的重要性,建議魯哀公應該注意民心的向背,只有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

《荀子·王制》篇在講到如何興國富民時,也有類似的言論:“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故君人者,欲安則莫若平政愛民矣,欲榮則莫若隆禮敬士矣,欲立功名則莫若尚賢使能矣。是人君之大節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馬害怕馬車,那么君子就不能安穩地乘車;百姓害怕政事,那么統治者就不能太平地統治。如果馬害怕馬車,就不如讓馬平靜;百姓害怕政事,就不如給他們一些實惠。選拔賢能的人,推薦恭敬忠厚的人,提倡孝義之道,收養孤寡的人,補助貧困的人,這樣做百姓就會安心生活,統治者才能保持自己的統治地位。古籍說:“君王是船,百姓就是水。水能夠承載船只的航行,也能夠讓船只傾覆。”這也是說的這個道理。因此,統治者想要百姓安定,那么最好就勤于政事、愛惜人民;想要國家繁榮,就要提倡禮教、敬重士人;想要流芳百世,就要推選賢能的人才。這些就是成為好的統治者的方法。

南朝劉宋時期的范曄在《后漢書·皇甫規傳》中提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漢質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朝廷舉薦賢良,皇甫規因在對羌作戰中表現突出被舉薦。他在此次舉薦的應試對策中揭露了朝廷奸臣當道,官員收受賄賂、賣官鬻爵,致使國家內部盜賊猖獗、百姓貧寒、災害頻發的社會現象以及大將軍梁冀的不法之舉。這句話就出自其應試對策中,皇甫規借用《孔子家語》中的這句話告誡當時的統治者:民心的凝聚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然而在權臣當道的環境中他的勸諫不但沒有被采納,反而引起了當時權傾朝野的大將軍梁冀的嫉恨,只封他做了一個小官。皇甫規于是托病不出,回到了鄉里。腐敗成風且不知改革的東漢王朝終于在不久之后明白了民心的重要。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6年),黃巾起義爆發,這次起義聲勢浩大幾乎席卷全國,雖然最后起義被鎮壓下去,但久病成疴的東漢王朝實際上已經瓦解了。

這句話真正被人們熟知是因為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才成為國人盡知的政治理念。《貞觀政要·論政體》中記載,貞觀六年的時候,唐太宗對群臣感慨古代帝王的衰落都是因為閉塞了耳目從而不知道政事的得失。于是他要求群臣做君王的耳目,使得君王能夠處于深宮而知天下疾苦。魏征于是進諫說:

“自古失國之主,皆為居安忘危,處治忘亂,所以不能長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內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臨深履薄,國家歷數,自然靈長。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魏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失去國家的君主,都是處在安樂的時候而忘記了危難,處于太平年代而忘記了亂世的艱辛,因此不能夠使國家長久。而今天陛下統治的國家太平富有,并且陛下能夠留心治理之道,居安思危,因此國家必然能夠長久存在。就像《易傳》中所說的:“君王是船,百姓是水。水能夠使船正常航行,也能夠傾覆船。”

后來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再次提到:“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再次強調居安思危、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所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對于我國當前的政治環境,溫總理有著清醒的認識。腐敗問題已經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它關系到國之根本——民心的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如果不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致使民眾的“怨氣”逐漸累積,那么后果將不堪設想。

腐敗問題,究其根源,已經不僅僅是官員的道德素質問題了,它更深刻地反映出我國目前制度和體制中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只要這種不合理因素一直存在,腐敗問題就難以從根源上得到解決。腐敗問題繼續發展下去,百姓就會逐漸對政府失去信心,長此以往,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都要受到嚴重影響。

《人民日報》2011年3月15日02版《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

憂國不謀身

2011年3月14日上午,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大會發言人李肇星的邀請會見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問道:“溫總理,您擔任總理的職務已有八年,可能將于2013年卸任,您希望為后人留下什么‘遺產’?”溫家寶總理回答道:“我的任期還有兩年,我面臨的工作還十分繁重。我應該像戰士一樣,在自己的崗位上堅持到最后一天,做到‘憂國不謀身’,恪盡職守。”

“憂國不謀身”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的《學阮公體三首》,原詩為:“昔賢多使氣,憂國不謀身。目覽千載事,心交上古人。”意思是說,昔日許多有才能的人,多心懷為國獻身的勇氣和氣節。他們一心只考慮國家興亡,不謀算個人得失和利害。一個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由于這種只求有利于國家不求個人富貴精神的維系。為國謀利,為民謀福,這是真正的大愛無疆、兼濟天下;相反,如果人人只謀身,無人憂國,最終只會無國更無家。

溫家寶總理飽讀詩書,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在2003年當選總理后的第一個記者招待會上,他還曾引用“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回答德新社記者關于工作風格的提問。在這里他又一次借詩言志,兩句詩一意相通地展示了自己以國家大事為重、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工作態度。這種精神正是古人一直提倡并踐行的“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精神。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出自《左傳·昭公四年》,意思是說:如果做的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生死都可以不計較。這句話和《禮記·儒行》中的“茍利國家,不求富貴”表達的意思大致相同。《禮記》是儒家的經典作品之一,是秦漢時期的學者根據孔子和孟子等幾位鴻儒有關政治、思想、道德、法律等各方面的主張匯集編寫而成的一本書,《儒行》篇主要著重講儒者的品德行為。《禮記·儒行》講到,魯哀公問:“敢問儒行?”(儒家都主張一些什么道德品行?)孔子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回答,他詳細描述了理想中的儒者形象,提到了“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等一系列高貴品質。孔子認為“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即利于國家而不考慮個人富貴的品德是儒者必須具備的。

西晉著名將領王濬在給武帝司馬炎上書時也提到“茍利社稷,死生以之”。

根據《晉書·列傳十二·王濬》記載,王濬博通典籍,外貌修美,但是由于平日言行不嚴謹,并不被鄉里眾人稱贊。后來,他樹立志向,改變了性格,變得疏通亮達起來。西晉武帝司馬炎為了滅掉吳國,統一天下,任命王濬為將軍,發動了對吳國的戰爭。為了爭奪戰功,王濬的頂頭上司王渾在作戰中命令王濬暫緩對吳國的進攻,王濬沒有聽。憤恨的王渾上表朝廷,指責王濬違詔不受節度,用各種罪狀對王濬進行誣告。王濬就上書進行了辯解,說明自己不聽指揮是因時制宜,表明了自己奮不顧身,“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忠心。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為了國家社稷,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的氣度,王濬積極進取,吳國很快被攻破,西晉一統天下,結束了三國以來天下長期割據的局面。

“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的精神鼓舞了許多人,明朝張居正直接引用了這句話作為自己的政治信念。明世宗嘉靖后期,奸相嚴嵩的把持下,吏治腐敗、財政危機嚴重、社會矛盾尖銳,可以說是百弊叢生、危機四伏。平民出身的張居正被歷史推上了政治前臺,擔任內閣首相。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居正以非凡的魄力決斷運籌,積極整頓朝政,加強國防,大力推行富國強民的“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擺脫了貧弱的局面,煥然新生。由于張居正對整飭吏治,官吏們都不得不精神緊繃、認真辦事,因此在他們眼中,張居正并不是一位賢臣,而是刻薄有余、仁厚不足的討厭之人。有人指責他是又一個不體恤民情的王安石,有人中傷他專權恣肆,還有人借他父親去世而他不依照祖制“丁憂”的事情罵他“忘親貪位”。面對這些譏誹與責難,張居正在《答福建巡撫耿楚同談王霸之辨》中說:“‘茍利社稷,死生以之’,仆比來唯守此二言,雖以此蒙垢致怨,而于國家實為少裨,愿公之自信,而無畏于浮言也。”意思是說:我一直用‘茍利社稷,死生以之’這兩句話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我雖然因此而遭受別人的詬病怨言,但這些詬病與怨言對國家沒有什么幫助和益處,希望你能相信自己,不要畏懼這些流言飛語。

張居正不慮個人聲名,堅定推行的改革使明朝社會的政治、經濟都有了極大好轉,海瑞稱贊他是“工于謀國,拙于謀身”。

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憂國不謀身”才能真正為國盡責、為民謀利,才能積極進取,成就個人的一番事業。公務員如果缺乏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大局意識和工作責任感,不僅喪失干事創業的激情、碌碌無為,還會因此而影響黨和國家的聲譽與形象,失去群眾的信任和擁護。長期以往,不但阻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程,還會動搖國家賴以存在的根基。強調工作責任意識,究其根本在于工作作風的培養和轉變。工作作風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要求我們在堅持教育管理和德治、法治雙管齊下的基礎上,做好職業道德建設,愛崗敬業、忠于職守,這樣才能樹立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工作責任感和意識,才能實現國家的民主和富強。

《人民日報》2011年3月15日02版《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2009年5月3日,溫家寶總理來到清華大學看望廣大師生,并與該校畢業生代表座談。在回答同學提出的問題時,溫總理說道:“如果你熟悉歷史的話,我們許多值得敬仰的歷史人物,他們為了祖國的統一、安全,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鴉片戰爭以后,大家知道最有名的就是林則徐,我曾經引用過他的詩,作為我擔任總理的座右銘,那就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溫總理引用的這句詩出自林則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全詩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意思是:只要是對國家有利的事情,就算犧牲自己也在所不惜,怎么能因為個人可能因此招致禍患而瞻前顧后。

這首詩作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是林則徐遭貶謫,離別家人時的口占之作,當時他正由西安出發前往流放地新疆伊犁。但是如果我們對林則徐的生平,尤其是他被流放前后的基本史實不了解,就無法深刻而真切地領會這句詩的真正含義。

上架時間:2016-05-09 13:18:39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霸州市| 栖霞市| 德保县| 长治县| 海城市| 保靖县| 泽库县| 龙井市| 登封市| 会理县| 抚松县| 公安县| 汉川市| 雅江县| 嵩明县| 镇巴县| 潞西市| 浪卡子县| 苏尼特右旗| 长治市| 城步| 乐都县| 科尔| 库车县| 丰宁| 常宁市| 黑龙江省| 石渠县| 长丰县| 庆元县| 甘孜| 揭东县| 新泰市| 牡丹江市| 法库县| 平武县| 瓦房店市| 湛江市| 普洱| 新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