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莊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秋天,宋國遭受了大水災,魯莊公派大夫臧文仲去慰問。宋閔公對臧文仲說:“實在是因為我對上天不敬,所以上天才會降下罪來,結果還勞煩莊公為我擔憂,實在是不敢當啊!”臧文仲于是說:“宋,必定會興旺啊!古代的大禹、商湯兩位君王在發生災禍之后,第一反應是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錯了什么,因此他們的國家才能興旺發達;而夏桀、商紂王每每發生災禍,往往是怪罪他人,因此他們的國家不久就被推翻了。并且,宋閔公在有災禍的時候懂得把‘寡人’的稱呼換成‘孤’,這是有禮節的表現。面對他國的慰問,不說自己的災禍而感謝別人的擔憂,如此一來,國家怎能不興旺呢!”隨后,臧文仲聽說,宋閔公的這段說辭是他的弟弟公子御教的,于是說,“這個人(公子御)可以做國君,因為他有體恤人民的仁心!”《左傳》中的這一段描寫,用宋國遭大水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是興旺還是衰敗,關鍵在于君王是否“有恤民之心”,即君王是否懂得體察民情。若是,則國家興旺;若否,則必然如桀紂一般,被萬民唾棄,國家也將迅速滅亡。
西漢劉向在《說苑》中也引用了宋國大水的例子。在故事里劉向假借君子之言勸誡世人要勇于承認錯誤,并盡力改正:
昔者夏桀殷紂不任其過,其亡忽焉;成湯文武知任其過,其興也勃焉;夫過而改之,是猶不過。
意思是說,從前夏桀、殷紂不能夠承擔自己的過失,導致國家很快滅亡;而成湯文武能夠承擔過失、敢于自責,所以他們的中興也非常迅速。有了過失,主動承認然后改正,就像沒有犯過錯誤一樣了。這段話勸誡世人,要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要敢于自省、自責,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這句話化用了《左傳·宣公二年》中的“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也是說,人不是圣賢,犯錯是必然的。如果犯了錯誤,要勇于改正,這才是大善之人。劉向用這個故事勸誡君王,桀紂因為不愿意改正錯誤而誤國毀民,而成湯文武能夠勇于糾錯所以國家昌盛。圣明的君王必須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和改正錯誤的魄力,這樣才能使得國家長治久安,不至于出現“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可悲下場。
早在建國前,我國領導人就深入思考過“其興也勃,其亡也忽”這一歷史“周期率”。1945年7月1~5日,黃炎培等六名民主人士以國民參政會參政員的名義訪問了延安。在回到重慶后,黃炎培就發表了《延安歸來》一文,講述他在延安的深刻感受。其中他提到了一次毛澤東主席問他感想如何。
黃炎培答曰:“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跳出這周期律支配力。大凡初起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險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放下了。有的因為歷史長久,自然的惰性發作,由少數演變成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因此在臨行前,他向毛澤東主席表明了自己的憂慮,希望中國共產黨能居安而思其危,將來能夠帶領中國人民跳出這種“其興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
在戰亂動蕩的年代,黃炎培在延安的所見所聞,使得他看到了中國的希望所在,但同時他的擔憂不可謂不振聾發聵。實際上,如何擺脫歷史周期率也是毛澤東主席思考良久的問題,并且在建國之前他對這一問題就有了答案。于是他十分自信地回答黃炎培說,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能夠跳出周期率,這就是民主,只有讓民主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在民主監督的體制下,新中國才能逐漸擺脫周期率的陷阱,才能使得國家安定富強。
從“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到“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深入人心,我國的民主監督體制在不斷完善,加快了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但同時,我們也必須加強群眾監督的力度。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是容不得沙子的。尤其是在腐敗問題上,群眾監督的力度更大。溫家寶總理自2009年開始不斷在網絡上和網民進行交流,就國家的大政方針回答并接受網民的提問和建議,這就是對群眾監督的有力推進。
http://www.gov.cn/zlft2010/wzzb.htm 2010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2008年3月18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鳳凰衛視記者問道:“五年前作為新任總理經歷了‘非典’,面對五年之后突如其來的南方凍雪災害,溫總理有何感受?未來五年將面對什么樣的挑戰?”溫家寶總理說:“五年前,我曾面對大家立過誓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今天我還想加上一句話,就是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出自《宋史·王安石列傳》,原意是說:天象的變異不足畏懼、害怕,祖先制定的規矩制度也不一定要效法,人們的議論也不需要擔心、顧慮。這是王安石為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張,強調要破除人們守舊心理的話。這句話體現了王安石變法的決心和大無畏精神,后來人們常引用它作為改革者自我激勵的話語。改革由于是對陳舊事物和制度進行的變革,在推行中難免會遭受非議,這就需要改革者具有王安石“三不足”的勇往直前的精神。溫家寶總理在這里引用這句話,表達了自己在面對新的考驗時不畏艱難、奮勇向前的決心和勇氣。我國古代很多改革者也有過與之意思相同或相似的言論。
“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于民”出自《商君書·更法》。據記載,秦孝公同大臣們商討強國大計,探討整頓法制的辦法。
秦孝公想要通過變更法度、禮制的辦法來治理國家、教化百姓,但是又害怕招致百姓們的反對和非議。于是,商鞅對秦孝公說:
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于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訾于民。語曰: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見于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
“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臣聽說“行動遲疑一定不會有什么成就,辦事猶豫不決也肯定不會有什么功效”。國君應該趕快下定決心進行變法,不要顧慮天下人怎么議論你。況且,行事高明的人本來就會被世俗所非議,有真知灼見的人也一定會被庸人所嘲笑。俗話說:“愚笨的人辦成事后還不明白是怎么成功的,有智慧的人對還沒有露出苗頭的事就能預測到結果。”百姓們是不可以與之談論創新,但是卻可以與他們一起共慶成功。郭偃的法書上說:“品德高尚的人不去附和世俗偏見,成就大事者也不與民眾商議謀劃。”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行事的。所以圣明的人可以使國家富強,不必沿用舊制度;如果能夠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循舊禮制。在公孫鞅的勸說和支持下,秦孝公排除異議,頒布“墾草令”,進行了變革。
無獨有偶,趙武靈王在進行胡服騎射改革的時候,遭到許多大臣的反對。
趙武靈王就跟自己的一個大臣肥義商議說:“今吾欲繼襄主之業,啟胡、翟之鄉,而卒世不見也。敵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無盡百姓之勞,而享往古之勛。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負遺俗之累;有獨知之慮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意思是:現在我想要繼承襄子的大業,開發胡、翟居住的地區,但是世人可能不會理解。敵人力量薄弱,我們付出較小的力量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果,不用使百姓辛勞,就能得到簡子、襄子那樣的功勛。要建立蓋世功勛的人,肯定會遭到世俗的責難;有獨到見解的人,也一定會被百姓所不理解和怨恨。現在我打算教百姓們穿胡服、練習騎射,國內一定會有人非議指責我。
肥義說:“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即:我聽人說,要辦大事就不能猶豫不決,猶豫不決是辦不成大事的。大王你現在既然已經下定決心要遺棄世俗的偏見,那就不要再顧慮天下人的非議了。凡是追求高尚道德的人都不會去附和俗人的意見,成就偉業的人也都不會去和眾人商議自己的決定。
趙武靈王說:“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世有順我者,則胡服之功未可知也。雖敺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趙武靈王的意思是說,我不是對“胡服騎射”這件事有什么顧慮,而是擔心天下人笑話我。狂人覺得高興的事,智者卻會覺得悲哀;愚者高興的事,賢者卻會對此擔憂。如果大家都支持我的話,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全天下的人都譏笑我,北方胡人和中山國的地方我也一定會擁有的。經過一番思量,趙武靈王毅然下令進行了“胡服騎射”的改革。
“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異也。故曰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這段話是司馬相如在出使西南夷時寫給皇上的,它的意思是:
社會上一定有一些超越平常的人,才會有超常的事發生;有了超常的事情出現,才會創建出非凡的功績。異乎尋常的話,常人當然感到驚異。所以說超常的事情開始出現時,百姓們常常會感到驚懼;但是等事情成功了,天下也就太平安樂了。這也說明,變革必然會遭受責難,只有克服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歷覽前載,改革從來就不會一帆風順。革除舊弊就要具備與舊事物斗爭的勇氣,而開創未來也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溫家寶總理引用王安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話,一方面說明對未來五年的政治、經濟改革發展決心很大;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有信心和勇氣應對好南方凍雪災害帶來的考驗。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3月19日04版《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
行事見于當時,是非公于后世
2008年3月1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邀與中外記者見面并回答記者的提問。會上,溫總理在回答香港鳳凰衛視記者提問時說:“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為了讓人民幸福快樂地過得更好,為了讓孩子們上好學,為了使我們的民族在世界贏得應有的尊嚴,我愿獻出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溫家寶自2003年任總理以來,時刻將“民生”問題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實現了他“茍利國家生死以之”的諾言。在談到過去五年的工作時,溫總理強調,“五年已經過去了,‘行事見于當時,是非公于后世’。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也是人民書寫的。一個領導者應該把眼睛盯住前方,把握現在,思考未來。”
“行事見于當時,是非公于后世”,出自《明實錄》附錄之《明太祖寶訓·諭群臣》。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二月(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重新編纂《元史》,他告誡大臣們說:“元雖亡國,事當紀載。況史紀成敗,示勸懲,不可廢也。”意思是說,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了,但是在編寫《元史》
時必須要客觀,要實事求是,不要刻意褒貶。況且歷史的記錄是用來勸誡后人的,要以史為鑒,因此更加不可以馬虎!之后朱元璋再次訓誡說:“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行事見于當時,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興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載之……今命爾等修纂,以備一代之史。務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鑒戒。”這段話的大意是說,自古以來,天下國家的事情由當世人在做,但是非功過卻是由后世之人來評論。因此,一代的興衰變化,必然有這一代的歷史來記載……今天我召集你們,是為了編修元代的歷史。
要求你們在編修時務必客觀地記載當時的事情,不要故意隱諱,應該實事求是,以正公論,以供后人借鑒。朱元璋的這段話客觀上為編修《元史》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編修的方針,即要客觀務實,同時也是要達到以史為鑒、鞏固明朝統治的政治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