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親民:乃知國家事,成敗固民心(2)

這段話的意思是:堯帝在統治天下的時候,不用金銀珠玉的飾品,不穿錦繡華麗的衣服,不觀賞奇珍異寶,不珍視古玩寶器,不聽淫靡的音樂,不粉飾宮廷墻垣,不雕琢甍桷椽楹,不修剪偏庭茅茨。用鹿裘御寒,穿粗衣布服蔽體,吃粗糧雜飯,喝野菜稀湯。不因征勞役而耽誤民眾耕織的時節。約束欲望、抑制貪念,用“無為”治理國家。官吏中有奉公守法的就升遷他,有廉潔愛民的就增加他的俸祿。民眾中有尊老愛幼的就給予敬重,盡力耕種農桑的予以慰勉。區別善惡良莠,表彰善良人家,提倡心志公平、品德端正,用法制禁止邪惡詐偽。對自己厭惡的人,如果他有功也一定會給予獎賞;對自己喜愛的人,如果他犯有罪行也必定進行懲罰。贍養鰥寡孤獨,賑濟遭受天災人禍的家庭。至于帝堯自己的生活,則是很儉樸,征收的賦稅和勞役也很少。因此,天下民眾富足安樂而沒有饑寒之色,百姓擁戴他像景仰日月,親近他如同親近自己的父母。

西漢劉向在《戰國策·燕策一》中記載“燕王吊死問生,與百姓同其甘苦”的故事,也是為了表達相似的意思。戰國時候,燕昭王剛繼位時,對于怎樣治理國家、怎樣使燕國國富民強不甚了解,于是就向他手下人郭隗請教,郭隗讓他廣招賢能。后來,燕昭王招了很多能人賢士,又和百姓一起同事安樂、同甘共苦,把燕國治理得國富民樂,受到燕國人民的一致擁戴。劉向對燕王與百姓同甘共苦的做法十分贊賞,并表示應以史為鑒,希望當政者都能和燕王一樣,體恤民情、關心百姓疾苦。

白居易進一步引申了這種思想,他在《策林》中寫道:“樂人之樂,人亦樂其樂;憂人之憂,人亦憂其憂。”《策林》是白居易為應對科舉考試準備的政論文集。是時,安史之亂剛平復沒多久,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朝堂上權臣之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白居易渴望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根據《策林序》中的記載:白居易在準備考試時,閉戶累月,認真揣摩當下世情,根據自己對社會現實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勸告、期盼君王以國為念,把自己所積累的政治識見、對現實社會的思考、對政治弊端的不滿、對明君盛世的向往,以及振國濟民的情懷、鑒古革新的意識,都寫進了《策林》。這句話就出自《策林·十四》,白居易以此規勸當政者:治理一個地方、一個國家的基礎是體察民情、了解民意、傾聽民聲,要想使國家振興富強,就要以民為本,做到“憂樂同于人”。

也正是基于這種思想,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白居易寫了《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但是不管是他補察時政的政論,還是針砭流弊的詩詞,都不為當政者所重視。中唐搖搖晃晃地走向了衰落。

縱觀歷史,“民生”問題一直是歷朝歷代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一直將“民生”問題放在重要位置,注意關注民生、傾聽民情。溫家寶總理曾說:“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職責。”解決不好民生問題,就無法實現國富民強,最重要的是,民為國之本,民生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可能會動搖國之根本。要解決好民生問題,歸根結底在于廣開言路,認真聽取群眾呼聲,真心為群眾辦事,熱心為群眾服務,以人民利益為先,正確處理好人民利益和個人私欲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http://www.cctv.com/news/xwlb/20030911/101722.shtml 2003年9月11日《溫家寶與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共度中秋節》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2006年9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紫金閣接受了歐洲五家媒體的聯合采訪。在英國《泰晤士報》記者問到關于溫總理如何讀書的問題時,溫總理這樣回答:“你實際上在問我關于讀書和思考的問題。讓我引用中外名家的詩詞著作,它可以形象地告訴你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經常讀哪些書,在思考什么問題。‘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是清末中興名臣左宗棠在結婚時寫于新房內的自述對聯。三十年后,左宗棠在福州為自己的兒女寫家訓時,也引用了這副對聯。這十六個字是左宗棠年輕時寫給自己的座右銘,最終也成為了左宗棠一生的寫照。

這副對聯上聯講作者的志向抱負,雖然身無長物連半畝閑田都沒有,處于難以溫飽的狀態,但是他卻心憂天下。“心憂天下”是化用宋朝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句意;下聯講如何讀書,“讀破萬卷”是用夸張的手法說明作者閱讀數量之多、范圍之廣泛,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如同是在和先賢哲人進行精神上的交流。“讀破萬卷”是出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去長沙求學時見到了左宗棠的這副對聯,十分喜歡,將其改為“身無一文,心憂天下”。當時的毛澤東還是個窮學生,經濟窘迫,四處求學,卻表現出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心懷天下。正是在這種精神的鞭策下,他通過不斷努力,最終實現了理想,為中國帶來了新生,為中國億萬貧苦的百姓帶來了美好的新生活。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出自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是杜甫居住在四川成都草堂期間所作,這時正是安史之亂期間,社會動蕩、民不聊生,杜甫住的草堂也是在朋友的幫助下建成的。風雨交加之夜,杜甫無法入睡,心中所想都是天下萬民在戰爭中遭受的苦難和國家的未來命運,于是寫下了此詩。字里行間無不透著詩人心憂天下的愁緒。杜甫在心中思考:什么時候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屋,讓全天下貧寒的人都住在其中,能夠一展歡顏呢?這些房子最好能夠牢固安穩得像山一樣,能不為狂風驟雨所動。唉,什么時候能在我的眼前突然出現這樣的房屋呢?如果可以的話,即便是我現在住的茅草屋被風吹破,我自己受凍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啊!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副對聯可以說是溫總理從政的真實寫照。溫總理平日對國家事務和百姓生活的關注,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無論國家發生什么重大事件,溫總理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第一線。

同時,溫總理在平日的發言和同記者的交流中所顯露的深厚的文學修養更是讓國人驕傲。這副對聯也是告誡我們,不要因貧苦而困頓,不要因處境艱難就放棄理想抱負;應該窮且志堅,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尋求實現理想的道路。

這副對聯同時也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延續,值得當代年輕人學習。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4786507.html 2006年9月6日《溫家寶總理接受歐洲媒體采訪》

人或加訕,心無疵兮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應大會發言人的邀請參加了記者會。會上,美國《新聞周刊》記者談到中國代表團在2009年12月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表現傲慢的事情。溫家寶總理回答說:“中國有一句古語:人或加訕,心無疵兮。但畢竟你還給了我一個澄清真相的機會,因此,我首先應該感謝你。”

“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出自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子劉子自傳》,原文為:

“不夭不賤,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數之奇兮。天與所長,不使施兮。人或加訕,心無疵兮。寢于北牖,盡所期兮。葬近大墓,如生時兮。魂無不之,庸詎知兮。”

這段話的意思是:健健康康地活下來,也沒有活得十分卑賤,這是我的福分啊!

然而后來卻多災多難,數次遭遇人生的不幸。上天賦予我的才能,不能夠很好地施展開來。即使有人惡意地誹謗我,但是對于我的所作所為,我問心無愧!現在躺在朝北的窗子下面,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死后能夠靠近先人,贏得他們像生前一樣對我的疼愛,加之人的靈魂能夠無處不在,那又有什么理由計較過去的事情呢!在這段話中,劉禹錫既因自己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而感到十分遺憾;但同時又為自己能夠潔身自好、無愧于心而感到萬分自豪。

從而鮮明地表現了劉禹錫高潔的人格和至死不渝的政治志向。

“人或加訕,心無疵兮”是要求我們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隨便因為別人的誹謗或者其他言語而改變自己的志向,做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不要同流合污。這種思想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孔子大力批駁“鄉愿”,也正是為了提倡這種思想。

《論語·陽貨》中提到:“鄉愿,德之賊也。”

所謂“鄉愿”,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陽貨》中注釋說:“鄉愿,鄉人之愿者也。蓋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愿稱。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亂乎德,故以為德之賊而深惡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鄉愿,是指全鄉的人都喜歡的。為什么全鄉人都喜歡呢?是因為他和全鄉人同流合污、媚惑世人,因此在全鄉人中,都認為他是好的。孔子把這種看起來像是有德行,其實并不是真正有德行,而是擾亂品德的人,稱為“德之賊”,即敗壞德行的人。

《論語·子路》篇中進一步解釋了孔子的觀點: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子貢問孔子:“全鄉人都說他好的人,怎么樣?”孔子說:“不一定好。”子貢又問:“那全鄉人都討厭的人呢?”孔子說:“不一定是壞人。不如那些讓好人喜歡,讓壞人討厭的人。”

朱熹接著注釋說:“一鄉之人,宜有公論矣,然其間亦各以類自為好惡也。故善者好之而惡者不惡,則必有其茍合之行。惡者惡之而善者不好,則必其無可好之實。”朱熹的話是一個補充和解釋,意思是:全鄉的人,也是有共同的觀點的,也是分善惡之人的。因此,善良的人喜歡并且壞人也喜歡的人,必定和壞人有什么勾當,因此也就不能被稱為有德行的人。而那些壞人討厭,善良的人也不喜歡的人,肯定是沒有什么讓人喜歡的地方,因此更加不能稱成為有德行的人了!

孔子用這兩段話告訴我們,“鄉愿”,實在是有品德的人的大忌,是敗壞德行的行為。如若有人執著于“鄉愿”這種沽名釣譽的行為,窮其一生也絕對成為不了有德行的人。

《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子路》中也提到了相似的觀點:孔曰:“善人善己,惡人惡己,是善善明,惡惡著。”……正義曰:言鄉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鄉人皆惡之,是惡惡不著。若鄉人之善者善之,惡者惡之,則是善善分明,惡惡顯著也。

《孟子·盡心下》也闡釋了孔子的這種思想:萬子曰:“一鄉皆稱愿人焉,無所往而不為愿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

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萬子問孟子:全鄉的人都說他好,他平時也處處表現得像一個老好人,為什么孔子卻說這種人是敗壞德行的人呢?孟子回答說:這種人,你非要說他有什么過錯,也舉不出來;指責他好像也沒有什么可指責的。他只是同流合污而已,看著好像忠厚老實,行為好像廉潔清正,大家都很喜歡他,自我感覺良好。但事實上,他的所作所為并不符合堯舜的道義,因此才說這種人是投機取巧的人、是道德敗壞者。孟子之后又解釋說,狂者、狷者他們的毛病都很明顯,讓人一眼可以看出,然后或者欣賞或者厭惡,沒有什么迷惑性。

但是這種老好人,這種“鄉愿者”卻恰好相反,初看什么毛病也沒有,很得人心,似乎人人都覺得他是好人,人人都喜歡。其實這是因為他的表現具有極大的迷惑性,表面仁義禮智,內里卻是欺世盜名。所以,孔子說好好先生是偷道德的賊、是道德敗壞者。這是十分有道理的。

溫總理在回答哥本哈根氣候問題時引用了“人或加訕,心無疵兮”,明確地表明2009年在哥本哈根參加世界氣候大會時,中國代表團是受到了他人別有用心的詆毀,從而澄清了傳聞。這句引文用來反駁其他別有用心的國家對中國的詆毀,實在是用得極妙。同時又間接而堅定地表明了中國為推動《哥本哈根協議》的最終達成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在當時的情況下,中國代表團面對他人的中傷和詆毀,仍然能夠以大局為重,可見中國謙遜大度的大國風范。

溫總理信手拈來,將古文運用于國際關系的闡釋之中,既展示了東方文化的魅力,讓人看到到了他的國學功力,更以此敲山震虎,表達了中國人不會任人欺辱的堅定立場!

《人民日報》2010年3月15日02版《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璧县| 涞水县| 杂多县| 北票市| 芒康县| 晋中市| 南康市| 太湖县| 河南省| 岑巩县| 丁青县| 独山县| 江油市| 彭山县| 龙川县| 福建省| 永嘉县| 广德县| 开阳县| 麻江县| 望谟县| 吉水县| 佛教| 两当县| 天水市| 普定县| 青浦区| 昌吉市| 荥经县| 上高县| 轮台县| 荆州市| 玛沁县| 乌拉特后旗| 五原县| 西安市| 于都县| 淮阳县| 井陉县| 巴东县|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