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千百年來名人輩出,尤其是在近代更是出了我國前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錢三強,歷史學家錢穆,文學研究家錢鐘書,思想家錢玄同等這樣大師級的人物。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大師頻出的現象與錢家祖傳的《錢氏家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錢氏家訓》是后唐時期吳越國王錢鏐留給自己后世子孫的一部行為指南,這部書不僅成為錢氏后人安身立命、持家報國的行為準則,也成為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其中蘊涵了許多極具哲學價值的思想,值得每個中國人仔細研讀。如這句“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就是講要想使國家強盛興旺發達就要集思廣益、聽取大眾的意見。正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這是《新唐書》中記載的唐朝著名宰相魏征在進言勸誡唐太宗時說過的一句話。魏征意在勸誡唐太宗要廣開言路,多多聽取他人意見,這樣才能成為有道明君,才能治理好天下。唐太宗正是善于聽取、采納臣子們的建議,才得以將大唐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當時世界上的一流強國。我國今時今日也應采取同樣的政策,多聽取不同的聲音,尤其是普通民眾的聲音,才能切實了解目前仍存在的種種問題,并妥善地加以解決。
從古至今的思想家和統治者們都是十分關注百姓的看法和觀點的,并將此作為政府官員治理國家的一個準則。百姓身在草野民間,親身經歷各項政策的實施運行,這些政策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百姓的生活,因而百姓是最有發言權來評價政策的得失好壞的。溫總理的這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是對關心國家大事的百姓們的最好的理解和支持。身在草野“處江湖之遠”的平民百姓們在其日常生活之外仍舊關心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希望自己能夠為國家建設貢獻出自己一點微薄的力量。溫總理與廣大網友在線交流,這本身就已經體現出國家對民眾看法的尊重。
http://www.gov.cn/zlft2010/wzzb.htm 2010年2月27日《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
事不避難
2008年3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外記者見面,溫和而中肯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溫總理飽含深情地說:“為了國家的富強,為了社會的公平正義,為了讓人們幸福快樂地過得更好,為了讓孩子們上好學,為了使我們的民族在世界上贏得應有的尊嚴,我愿獻出我的全部心血和精力。”
借此來表明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態度。面對當前國家發展中的困難,溫總理滿懷信心地說道:“我有一個信念,就是事不避難、勇于擔當、奮勇向前。”
“事不避難”的意思是說做事情不能逃避困難。不能因為做這件事時會遇到坎坷而退卻。這就像是攀登一座險峰,還沒開始就想到攀爬途中的危險與艱辛,并因為這些而放棄原先的計劃,使一切準備付諸東流。攀爬的途中固然會險象叢生、波折不斷,但是只有經歷過磨礪,才更能體會到達山頂時的喜悅和成功后的滿足感。一個想要成就大事業的人,必須要具備吃苦耐勞、敢于擔當的勇氣和信念,這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和理想的必備條件。一個國家也應該這樣,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在全球化進程中擁有自己的位置,就必須正視矛盾,積極地化解矛盾,而非一味地逃避,制造閉關自守、閉門造車的局面。真正的大國應該以豁達的心態迎接挑戰、面對未來,并從中不斷地完善自己,為長足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溫總理堅定有力的話語,激勵我們要勇于戰勝困境,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同時也向世界宣示中華民族是一個堅強勇敢、不畏艱難的民族,中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一定會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到達勝利的彼岸。
《左傳·襄公三年》中記載:“絳無貳志,事君不避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這句話是羊舌赤向晉侯表明魏絳心志的。大意是:
魏絳對君主沒有二心,始終要求自己做到侍奉君主不回避危難,有了罪過不逃避刑罰,他一定會來說明情況的,哪里用得著君王發布命令捉拿呢?
公元前572年的雞澤盟會上,晉悼公的弟弟揚干擾亂隨從的軍隊,因此掌管軍法的魏絳就殺掉了他的車夫。雖然是依法處置,但晉侯覺得這件事侮辱了他的弟弟,決定處罰魏絳。他十分憤怒地找來羊舌赤,叫他把魏絳抓來,以消心頭之氣,但是羊舌赤卻替魏絳求情。恰巧此時魏絳自己也來了,他把信交給國君的仆人,拔出寶劍要求自刎。旁邊的人急忙勸解,此時晉侯也讀了他的上書,知曉了他的用心。為他的忠誠和耿直所感動。因此赦免了他,并且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晉侯對他說,剛才自己因為對兄弟的情誼差點犯了大錯。你是為了維護軍紀,對國家有利。我沒能好好地教育自己的弟弟,已經是很大的錯誤了,請你不要再讓我的錯誤加重。故事中的魏絳不畏懼權勢,而是以法律為準繩,他不畏艱難的精神和勇氣令人欽佩。一個國家只有擁有這樣的忠良才會逐漸強盛,他們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信念將會推動國家一直進步。
《后漢書·虞詡傳》中記載:“志不求易,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盤根錯節,何以別利器乎?”這是虞詡自表心志的一句話,他說,“訂立自己的志向不會選擇簡單的而逃避難以達到的,做事情也一樣不會因為它的繁雜和困難而置之不顧,這兩項是我的職責所在;如果一切都一帆風順、毫無波折,那又怎么考驗我呢?就像如果不遇到盤根錯節的樹木,怎么知道所用的砍伐工具是否鋒利呢?”這是虞詡在任職朝歌長時對他的朋友說的話。因為朝歌臨近韓、魏故地,背靠太行山,前臨黃河,距離敖倉一百多里,又有一萬多流民,因此十分不易管理。但是虞詡一上任就去拜訪河內太守馬棱,深入地分析當下的局勢,采取寬松的政策,并召集有志之士,赦免有罪之人,以為自己所用。后來他打破賊兵,被任為武都太守。
李冰作為戰國時期的水利專家,他修建的都江堰造福后世,并使他流芳千古。建造過程中的諸多技術手段對現在的水利工程修筑依然有很大的指導作用。《華陽國志·蜀志》中明確記載了當時修筑的艱難過程。李冰因為心系百姓,以民為本,因此在看到人們因為洪水和旱澇災害而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慘狀后,決定造福百姓。由于地勢的險峻,這一工程修建起來十分艱難。但是李冰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建成了一座能分洪減災、灌溉農田的大堰。
李冰跋山涉水,仔細地查看岷江兩岸的地形和水情,制訂有效的施工方案,解決技術難題。在開鑿玉壘山時,由于巖石堅硬,許多工具都壞了,百姓也漸漸喪失了信心。但是他始終不放棄,最后在一位老者的指導下完成了工作。
李冰的這種勇于擔當的勇氣鼓舞了當地百姓的士氣,使他們團結一心地進行建設。都江堰的修建保障了蜀地的繁榮和人民的富足,李冰的功績使他永遠被后世敬仰。
溫總理所說的“事不避難”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2008年我國不僅在經濟上面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國內也出現了許多棘手的問題。南方的凍雨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也給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面對前所未有的災難,我國政府不畏艱難,積極應對,及時開展救援工作。由于當地的地形和氣候的制約,救援工作十分艱難。但是我們的政府臨危不懼,越挫越勇,積極地采取措施救助當地群眾,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安全。黨和政府用實際行動向我們展示了政府面對困難的態度和應對困難的勇氣,只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和樂觀的精神,任何問題最終都會得到解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3月19日04版《溫家寶總理答中外記者問》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
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了出席全國政協第十屆第三次會議的委員們,并參加了分組討論,聽取了委員們的意見和建議。在經濟界和農業界聯組會上,溫家寶總理提出:“當前,我國的改革和發展正處在一個關鍵時期,‘行百里者半九十’,我們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面前的任務還十分艱巨,需要加倍努力。‘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溫總理表示,對于委員們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國務院各有關部門一定會認真研究并積極采納。他說:“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群策群力,扎實工作,就一定能夠克服各種困難,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向前推進。”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出自《管子·乘馬》:
市者,貨之準也。是故百貨賤,則百利不得;百利不得,則百事治;百事治,則百用節矣;是故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不慮則不生,不務則不成,不傲則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多寡,為之有道。
這段話的意思是:市場是商品供求關系的唯一標志。所以當物品價格低廉時,商業活動就很難獲得暴利;商業沒有暴利,那么社會各項活動就都能搞好;社會各項事業搞好了,那么社會需求就會得到適度的滿足。因此說,事情總是產生于謀慮、成功于務實、失敗于驕傲。不深謀遠慮不能有好的計劃,不努力務實就不能成功,不驕傲輕敵就不至于失敗,因此說:通過市場的變化可以知道社會的狀況,可以知曉物資的多寡,只是不能通過市場創造物資而已。總而言之,市場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掌握的。
管子的這段話,和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價值規律”原理——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從而引起商品供求關系的變化,繼而引起市場的變化——內涵是統一的。可見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掌握了價值規律的運動規律,并成功將其運用在治國富民中。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總體來說,就是告誡我們要有憂患意識和長遠意識。溫總理在經濟界和農業界聯組會上引用管子的這段話,一方面是告誡政協委員和政府工作人員要懂得未雨綢繆,周密地考慮和精心地安排各項工作,從而把黨和政府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另一方面是說,目前我國改革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綜觀全局,必須把改革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即使形勢一片大好,也要保持清醒頭腦,戒驕戒躁,增強憂患意識,防患于未然。
“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出自先秦韓非子的《韓非子·喻老》: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無水難,丈人無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者也。
千里的大堤,可能會因為一個小小的蟻穴而崩潰;百尺的高樓,可能會因為從煙囪的小小的縫隙里冒出的火星而引起火災,焚毀一切。所以說,白圭在巡視長堤的時候一定要堵塞住小洞,老人為了防止起火會涂封煙囪的縫隙。正是因為這樣,才沒有發生水災和火災。這些都是謹慎地對待微小易解決的事情從而避免大災難發生的行為,都是鄭重地對待細微的漏洞而避開大災禍生成的事例。
《韓非子·喻老》篇中運用二十五則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生動而形象地闡釋了《老子》中所包含的哲學思想,使得其中抽象的哲學理論變得具體可感。這種解釋的方法在中國哲學史和訓詁學史上都起著發凡起例的重大作用。在解釋“防微杜漸”這個道理時,韓非子先是用了“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這個短小精悍的故事警示世人:事情的發展都有一個自小及大的過程,當微小的安全隱患存在時,如果不及時正確地處理,就會留下無窮的后患。隨后他又選用了國人耳熟能詳的“諱疾忌醫”的故事來論證,如果不能夠及時地防微杜漸,那么危害是十分可怕的。是以,韓非子在結尾處說:“故良醫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爭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從事焉。”意思是說,因此良醫治病,在病癥剛到皮膚表面的時候就已經結束治療了。這就是在事物剛剛萌芽時就把它解決掉的道理,處理天下事的道理和治病的原理是一樣的,因此說:“圣明的人會早早地在事件的萌芽期就加以處理。”
《禮記·經解》提到:“《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謬以千里。’”
《周易》中說:“君子在事情開始的時候一定要表現謹慎,否則開始時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錯誤,到最后就會釀成重大的過失。”漢代桓寬在《鹽鐵論·申韓》中亦提到:“衣缺不補,則日以甚;防漏不塞,則日以滋。”大意是:
衣服破了一個小洞,如果不立刻補好,那么這個洞會越來越大;器皿漏了一個小洞,如果不及時塞住,洞也會越來越大,漏得越來越多。這兩段話都是告誡世人,要居安思危,在處理事務時要注意觀察、及早發現隱患并加以解決,否則必將釀成大禍難以收拾。
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共同領導下,我國迅速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實施了產業結構調整等措施。在這場“機遇與風險”并存的挑戰中,中國政府積極籌謀、妥善安排,在工作中求真務實、戒驕戒躁,秉持著“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的精神,從而富有成效地降低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成功提高了我國的國際經濟地位。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3220166.html 2005年3月4日《吳邦國溫家寶曾慶紅黃菊吳官正李長春羅干分別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委員并參加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