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為政:廣直言之路,啟進善之門(13)

  • 溫文載道
  • 吳朝軍 劉肖娜
  • 4944字
  • 2016-05-09 13:18:39

這段話說明了讓百姓富足的重要性,安康富足的生活是穩定民心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孟子說,沒有一定的財產卻具有為國效力的恒心,只有君子能夠做到。對于普通百姓,如果沒有自己的財產維持基本的生活,那么肯定不會有恒心進行生產。相反會做一些邪惡的危害社會的事。因此要想得到民心,必須減輕他們的負擔,給他們富足的生活。“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孟子通過這段話進一步告訴統治者應該怎樣穩定民心,使百姓擁護自己的統治:圣明的君主在管理農民的財產時,能夠做到使他們所擁有的財產對上可以盡自己的孝心,侍奉好自己的父母。對下能夠養活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使他們有一個安定的家庭。在年景好的時候可以豐衣足食,免受饑寒之苦。遇到年景不好的時候,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國君在滿足了他們這些基本的條件后,再驅使他們向善的方向發展,百姓就會比較容易跟隨。

溫總理針對農業問題的發言,指出了解決農業問題的方法,表明了政府關注農村及農業發展的態度。一直以來政府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近幾年來政府不斷地推行一系列的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村的財政投入,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減免農業稅,對種糧農民直接進行補貼等措施,極大地推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現代化國家,必須關注農村和農民問題。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只有農民生活穩定,農業發展,國家才會有一個長治久安的環境,其他各項建設事業才能順利的進行。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18/content_786692.htm 2003年3月18日《溫家寶: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記者會答問全文》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005年12月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對法國進行國事訪問時參觀了巴黎綜合理工大學,并發表了題為“尊重不同文明,共建和諧社會”的演講。

演講中,溫總理在談到和諧社會的重要性時說:“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說只要人們和睦相處,什么困難都能克服。要真正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睦,就需要發展社會生產力,消除貧窮與落后,使人們過上富裕的生活;就需要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權;就需要提倡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們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與人為善、以鄰為伴。”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孫丑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適宜作戰的天氣、時令,不如有利于作戰的環境和地形更為重要;而有利于作戰的環境、地形,不如全軍上下一心、竭誠團結來的重要。有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的城池,團團包圍并不停攻打,但是卻不能夠取勝。包圍并攻打的時候一定會碰到適合作戰的天氣,但是卻并沒有因此而獲勝,這說明適合作戰的天氣沒有有利的地形重要。城墻不是不夠高,護城河不是不夠深,兵器不是不夠鋒利,屯糧也不是不夠多,但是守城的兵將還是棄城而去,然后被敵人攻入城池。這說明再有利的地形也不如軍民上下團結一心重要。

天、地、人三者之間的關系歷來是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在這里孟子主要從軍事方面論述了這三者的關系,鮮明地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觀點。這種觀點的提出是與孟子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有很大關系的,他通過這三者之間層層遞進的關系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從而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進一步完善了他的“仁政”思想。

所謂“人和”就是講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敦睦友好,這樣才能建立穩定的發展環境,從而促進社會的進步。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國古典哲學的基本觀念之一,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對此解釋說,所謂“天”,指的就是大自然;所謂“人”,就是人類;“合”就是相互理解,和睦相處。“天人合一”就是說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關的,是不可分割的。《莊子·達生》中也有“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的說法,從而把天地和人類自然完整地統一起來。然而“和諧”不僅僅指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交往。

《論語·顏淵》中就包含人與人之間要和睦相處、與人為親的道理: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司馬牛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唯獨我是沒有兄弟的。”子夏于是安慰他說:“我聽說:生和死是有命數的,富貴是由上天決定的。君子敬業而不犯大的過錯,與人相處恭順有禮。那么四海之內所有的人都是他們的兄弟,所以君子是不會擔心沒有兄弟的!”這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相處,只要彼此以誠相對、恭順有禮,那么人人都可以親如兄弟,從而營造出和諧溫馨的社會環境。唐代詩人王勃化用《論語》中的這段話,留下了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段話出自《禮記·禮運》,是關于“和諧社會”的最早表述。這段文字描繪了一幅美好的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圖景:在最高的道德準則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世人共有的。大家選出賢能有才的人來管理社會,彼此之間誠信以待、和睦相處。因此人們把所有老人都當做自己的父母來贍養,把所有的孩子都當做自己的孩子來撫育,這使得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年喪父的孩子、老而無子的人以及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男子有適合的職業,女子可以及時婚配。對于財產,人們憎惡它隨便把它拋在地上,但是不會有人私藏;人們都樂意為了集體的事情竭盡全力,但不是為了一己私欲。在這樣的社會中,奸邪的陰謀不會發生,盜竊、謀反的事情也不會再有,家家戶戶都不用關門。這就是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溫家寶總理在訪問法國時引用孟子的這段話,是有著深刻的政治意義的。

一方面,由此引發出“和諧”的主題,強調只有通過發展經濟,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進步,才能更好地實現公平正義;同時也強調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今天,國與國之間只有通過更好的合作與聯系,“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與人為善、以鄰為伴”,在求同存異中發展進步,才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另一方面,講“和諧”更重要的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http://www.gov.cn/ldhd/2005-12/06/content_119417.htm 2005年12月6日《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發表重要演講》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003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被問到如何評價朱镕基總理以及現在政府面臨的主要困難,溫家寶總理說:“上屆政府在朱镕基總理的領導下,忠實地履行職責,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人民是滿意的。我們現在的全部工作都是在前任的基礎上開始的。前人給我們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是擺在我們面前還有許多困難和問題,還要我們繼續進行開創性的工作。我總記著一句古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居安思危,有備無患。”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出自《孟子·告子下》: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徵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經常犯錯誤,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改正錯誤;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行動;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在臉上表現出來,在說話中表達出來,其他人才能了解他的內心。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能堅持法制的大臣和足以輔佐皇帝的賢人,又缺少實力相當的敵對國家或者沒有外來的災難,這樣的國家常常是要滅亡的。滅亡之后我們才明白,處于憂慮禍患中的國家反而能夠生存下來;那些享受安定、貪圖享樂的國家往往會亡國。

在這里,孟子更加強調的是人越在艱難困苦、憂慮禍患中,越能夠發憤圖強、自強不息。

憂患意識的價值核心在于能夠在安定中嗅到危機,從福祉中看到禍患的萌芽,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呂氏春秋·慎大覽》中說道:“賢主愈大愈懼,愈強愈恐。凡大者,小鄰國也;強者,勝其敵也。勝其敵則多怨,小鄰國則多患。多患多怨,國雖強大,惡得不懼?惡得不恐?故賢主于安思危,于達思窮,于得思喪。”

賢明的君主在國家越來越強大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恐懼。但凡大的國家,往往會小看鄰國;所謂強大的國家,是因為它得勝比較多。戰勝了那么多的敵人怨懟肯定就多,小看鄰國肯定禍患就會增多。面對這樣多的憂患和怨懟,即使國家再強大,又怎么能不感到恐懼和憂慮呢!因此,賢明的君主會在安定的時候思考遇到危險會怎樣,在通達的時候思考困窘的時候該如何應對,在得到的時候思考失去的時候要如何彌補。

《孝經·諸侯章第三》也說過:“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處于高位之上,能夠不驕傲,那么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謹慎遵守律法,財富再充裕也不會有損益。

居高位沒有傾覆的危險,這樣才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位;擁有財富而不奢侈揮霍,這樣才能夠長久地保持富足。能夠保持自己的財富和尊位,這樣才能夠使國家安穩和平,才能使百姓相處得和睦融洽。

“凡禍患,以安樂生,以憂勤免;以奢肆生,以謹約免;以觖望生,以知足免;以多事生,以慎動免。”這段話出自明代呂坤的《呻吟語》卷三內篇《射集·應物》,大意是:所有的禍患,都是因為耽于安樂而產生,又因為長慮勤苦而避免;因為奢侈放肆而產生,又因為謹慎節儉而避免;因為期望過高而產生,又因為懂得知足常樂而避免;因為多管閑事而產生,又因為行動謹小慎微而避免。這段話形象地闡釋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路。呂坤在這里強調,所有的禍患都不是無緣無故地產生的,同樣也不是無緣無故地消亡的。我們必須在平常的處世中謹遵勤勉、節儉、謹慎的行事原則,這樣才能夠把禍患消弭于無形,而與之相反如果不懂得居安思危,長遠計劃,那么禍患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

《呻吟語》中對于要有憂患意識的表述有很多。“閑暇時留心不成,倉促時措手不得。胡亂支吾,任其成敗,或悔或不悔,事過后依然如昨。世之人如此者,百人而百也。‘凡事豫則立’,此五字極當理會。”意思是:在閑暇的時候沒有留心準備,那么在事發突然的情況下必定會措手不及。胡亂地應付,放任成敗,不論是否后悔,卻在事情發生后依然不改前弦。世界上抱有這種生活態度的人,一百個人里面就有一百個是這樣的。因此說,“凡事豫則立”,這句話講得太有道理了,需要我們好好思考。呂坤的這段話同樣是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要在閑暇時就考慮到以后的困難,不要等到事情發生時才因為沒有準備而措手不及。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從苦難中學習,不要因為事情發生了就不去總結它的經驗教訓,以至于犯同樣的錯誤。

回顧溫家寶總理歷年來講話中引用的詩文,無論是“明年春色倍還人”、“逆境是磨煉人的高等學府”,還是“思所以危則安,思所以亂則治,思所以亡則存”,都是在強調通過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必將克服重重困難,迎來一個光明而有前途的未來。當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一些成績時,溫總理卻告訴我們要居安思危,這是高瞻遠矚的表現;當全球陷入金融危機,世界各國人民普遍缺乏信心時,溫總理卻信心十足。這樣的信心不僅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無疑也鼓舞了世界人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3/18/content_786692.htm 2003年3月18日《溫家寶:我是一個很普通的人——記者會答問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兰县| 长治市| 江源县| 庐江县| 堆龙德庆县| 芦山县| 顺平县| 平潭县| 清水县| 枝江市| 中阳县| 宜城市| 大埔县| 大埔区| 丰台区| 平昌县| 东乡| 洱源县| 道孚县| 尉犁县| 策勒县| 邵阳市| 平度市| 卢湾区| 广灵县| 禄劝| 新营市| 阆中市| 太仓市| 行唐县| 合山市| 清河县| 方山县| 蒙山县| 龙岩市| 边坝县| 慈溪市| 什邡市| 遵化市| 呼伦贝尔市|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