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總序(1)

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逝世之后,對他的觀點、思想和學說進行持續性研究,在人類思想史上不乏先例。但是,像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樣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如此廣泛、深入而持久的研究卻是罕見的。更重要的是,每當出現重大歷史事件,每當歷史處于轉折關頭,人們都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轉向馬克思,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新的研究。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仍是一門“顯學”,研究的范圍愈來愈廣,層次愈來愈深,其探討的問題之宏廣邃微,概念范疇之洗練繁多,理論內容之博大精深,思潮迭起之波瀾壯闊,學派形成之層出不窮,實為任何一種哲學研究無法比擬。可以說,在倫敦海格特公墓安息的馬克思,比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埋頭著述的馬克思更加吸引世界的目光。

當然,我們注意到,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同維度、不同層次的研究中,基礎理論研究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猶如一座宏偉大廈的基石,仿佛一艘遠洋巨輪的舵手。基礎理論研究從根本上制約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廣度、深度和維度,制約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主題、理論內容、理論特征和理論職能的理解。“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來說,“那人”就是基礎理論。正因為如此,我們向讀者呈上這套“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同時,也是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最終成果。列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的著作包括:吳曉明、陳立新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本體論研究》,孫正聿教授的《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研究》,俞吾金教授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研究》,豐子義教授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研究》,衣俊卿、陳樹林等教授的《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研究》,馬俊峰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研究》,王南湜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程及其規律研究》,劉放桐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等。

從這些著作的內容看,它們分別涉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辯證法、自然觀、歷史觀、人的理論、認識論、意識形態理論、價值理論等,顯示出不同的理論內容和理論視角,猶如一曲由不同和弦構成的交響樂。我們并不認為這些著作完全恢復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面目”,這些解釋完全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文本”,因為我們深知解釋學的合理性,深知這些著作受到作者本人的哲學素養、知識結構、研究方法和價值觀念的制約,而且馬克思離我們的時代越遠,對他認識的分歧也就越大,就像行人遠去,越遠越難辨認一樣。但是,我們又不能不指出,這些著作是作者30年來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產物,是作者哲學研究的心靈寫照和誠實記錄。在這里,作者們以“客觀的理解”為準繩,力圖用簡潔的語言、適當的敘述、合理的邏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馬克思。

從這些著作的作者看,他們分別來自中共中央編譯局、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等單位。這是一個特殊的學術群體,他們大都出生在20世紀40—50年代,基本上都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那個“解凍”的年代走進大學校園,而后又取得博士學位,被破格評為教授。這些作者都經歷了共和國的風風雨雨、天災人禍,而他們的學術生涯又是同改革開放的歷程聯系在一起,幾乎是同步的。正是這段特殊的經歷,使這些作者對社會、人生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有了獨特而深刻的體認,并為我們展示了一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畫面。你可以不欣賞這幅畫面,但它的斑斕五彩不能不在這一點或那一方面燃起你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激情。這是“理性的激情”。

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內容博大精深,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理論則深刻堅實。在這次編寫“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理論研究叢書”的過程中,我們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高度統一,它使哲學的理論主題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形而上學批判、意識形態批判和資本批判的高度統一,三者的高度統一構成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統一,是以改造世界為宗旨的新唯物主義。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高度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的過程中產生的。在資本主義世界,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導致人的活動、人的關系和人的世界都異化了,人的生存狀態成為一種異化的狀態。這是一個“顛倒的世界”。具體地說,在資本主義世界中,“活動的社會性,正如產品的社會形式以及個人對生產的參與,在這里表現為對于個人是異己的東西,表現為物的東西”[1],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為物與物的關系,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統治人。“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物的異化與人的自我異化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在這種異化狀態中,資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權利,“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2],人的個性被消解了,個人成為一種“孤立的人”,國家也不過是“虛幻的共同體”,“不過是管理整個資產階級的共同事務的委員會”[3]。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由資本關系所造成的人的生存狀態全面異化的社會,揭露并消除這種異化因此成為“為歷史服務的哲學的迫切任務”[4]。可是,西方傳統哲學包括德國古典哲學無法完成這一“迫切任務”。這是因為,從總體上看,西方傳統哲學在“尋求最高原因”的過程中把本體同人的活動分離開來,同人類面臨的種種緊迫的生存問題分離開來,從而使存在成為一種抽象的存在,物質成為一種“抽象的物質”,本體則是同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無關的抽象的本體。從這種抽象的本體出發無法認識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以形而上學為存在形態的西方傳統哲學向人們展示的實際上是抽象的真與善,它似乎在給人們提供某種希望,實際上是在掩飾現實的苦難,撫慰被壓迫的生靈,因而無法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將現實的人帶出現實的生存困境。因此,馬克思認為,隨著自然科學的獨立化并“給自己劃定了單獨的活動范圍”,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5],哲學應該從“天上”來到“人間”,關注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的消除,關注人類解放。

但是,馬克思不是心懷濟世的救世主,而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抽象的人道主義,而是“和人道主義相吻合的唯物主義”[6];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用抽象人道主義的“愛”的詞句拼湊起來的甜言蜜語,并不能給予勞動者真正的溫暖。“賣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火柴可以帶來微弱的光和熱,但不是照亮人類解放道路的火炬。馬克思發現,如果不能給工人、勞動者這些占人口絕大多數、被壓迫的人們以真實的利益和自由,如果沒有找到人的解放的現實主體、現實條件和現實道路,人類解放就是空話,甚至淪為一種欺騙。無疑,馬克思懷有對處于異化狀態中的工人、勞動者最真摯的同情和關愛,但他并不以此作為立論的依據,正像妙手回春的圣醫不以對病人的同情代替診斷一樣,馬克思所要“診斷”的是人類解放的現實主體、現實條件和現實道路。

所以,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革命”的“徹底革命、全人類解放”的問題,并認為能夠完成這一歷史使命、擔當“解放者”這一歷史角色的,只能是無產階級。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在同資產階級對立的一切階級中,只有無產階級是真正革命的階級,作為現代工業的產物,無產階級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解放自己的階級,在他身上“表明人的完全喪失”;同時,無產階級又是一個“只有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的階級,是一個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階級。換言之,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是統一的過程。

在人類解放過程中,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無產階級則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如果說無產階級是人類解放的“心臟”,那么,哲學就是人類解放的“頭腦”[7]。“頭腦”不清,就不可能確立人類解放的真實目標,不可能理解人類解放的真正內涵。因此,聯系經濟學的研究和歷史學的考察,從哲學上探討人類解放的現實主體、現實條件和現實道路,就成為馬克思的首要工作。這一工作的成果,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學說,它使哲學的理論主題發生根本轉換,即從“世界何以可能”轉向“人類解放何以可能”。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探討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并使哲學的聚焦點從宇宙本體轉向人的生存本體。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有生命的個人”要存在,首先就要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人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從根本上說,人是在物質生產活動中自我塑造、自我改變、自我發展的。“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8]。人不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換句話說,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會存在物的統一,而這種統一恰恰是在實踐活動中完成的,直接決定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生成的。人通過實踐創造了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換言之,人是實踐中的存在,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說,構成了人的生存本體。

正因為實踐構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體,所以,人的生存狀態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的建構和改變之中。人的生存狀態的異化及其揚棄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生和完成的,“異化借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9]。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這種人的生命活動的異化使人與人的關系體現為物與物的關系,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統治人,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批判,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屬性掩蔽著的人的社會屬性,揭示出被物與物的關系掩蔽著的人與人的關系,并力圖付諸“革命的實踐”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如果說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主題,那么,“確立有個性的個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高命題。

為了解答“人類解放何以可能”,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探討現實世界或現存世界,并使哲學的聚焦點從解釋世界轉向改變世界。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就是人的世界”,現實的人總是生存于“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中,而現存世界是人化自然與人類社會、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所構成的世界。現存世界生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中,實踐猶如一個轉換器,通過實踐,社會在自然中灌注了自己的目的,使之成為社會的自然;同時,自然又進入社會,轉化為社會中的一個恒定的因素,使社會成為自然的社會,現存世界中的自然與社會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融為一體的。實踐活動是現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在現存世界的運動中具有導向作用,即人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為天地立心”,在物質實踐的基礎上重建世界。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10]。實踐構成了現存世界的本體。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現存世界一經形成又反過來制約甚至決定現實的人及其活動。現存世界的狀況如何,現實的人的狀態就如何,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及其異化狀態,首先就要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因此,“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11]。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12]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不僅是人的生存的本體,而且是現存世界的本體,是改變現存世界、消除人的異化的現實途徑,是“確立有個性的個人”這一人的生存和發展終極狀態的現實途徑。馬克思主義哲學力圖通過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人對物占有關系的改變來改變人與人的關系,從而實現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這樣,馬克思主義哲學就實現了對人的現實關懷和終極關懷的統一。這是一種雙重關懷,是全部哲學史上對人的生存和價值的最激動人心的關懷。

品牌: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架時間:2016-03-25 17:02:16
出版社: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和县| 大名县| 通许县| 广灵县| 濮阳市| 韩城市| 囊谦县| 抚宁县| 肇东市| 瑞安市| 上林县| 芒康县| 六枝特区| 南投县| 闵行区| 烟台市| 施甸县| 兴安县| 大姚县| 汝州市| 伊通| 利川市| 闽侯县| 满洲里市| 武强县| 彭州市| 苍溪县| 星子县| 朔州市| 永福县| 甘泉县| 丽水市| 乡城县| 错那县| 九江县| 定西市| 长泰县| 平泉县| 老河口市| 故城县| 霍林郭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