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雙重職能(3)

在資本主義社會,表面上看是商品、貨幣、資本這些物在發揮作用,但如果剝離這些直接性的物象,就會發現,在這些物象背后發生作用的恰恰是人與人的關系,即在社會生產過程中資本對勞動的奴役。資本本質上不是物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人與物和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內在的關系,更重要的是,人與人的關系“采取了一種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們的勞動中的關系倒表現為物與物彼此之間的和物與人的關系”[21]。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22]。這就是說,資本不是物本身,但又是通過物并在物中而存在的。同時,作為一種特定的社會生產關系,資本賦予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是最基本和最高的社會存在物,它不僅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改變了人與人的關系,資本家不過是資本的人格化,而雇傭工人只是資本自我增值的工具;不僅改變了與人相關的自然界的存在屬性,而且改變了人類社會的存在形態,創造了“社會因素占優勢”的資本主義社會。“這種有機體制本身作為一個總體有自己的各種前提,而它向總體的發展過程就在于:使社會的一切要素從屬于自己,或者把自己還缺乏的器官從社會中創造出來?!盵23]這就是說,正是資本使資本主義社會總體化了。由此可見,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權力,而且資本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存在,就是現代社會的根本規定、存在形式和建構原則,構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建制。

歷史已經過去,在人們認識歷史的活動中,認識主體無法直接面對認識客體;同時,歷史中的各種關系又以“遺物”、“殘片”、“萎縮”或“發展”的形式存在于現實社會中。所以,認識歷史應該也只能“從事后開始”,即“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24]。在馬克思的時代,這種“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就是資本主義社會。問題的關鍵在于,“資產階級社會是歷史上最發達的和最復雜的生產組織。因此,那些表現它的各種關系的范疇以及對于它的結構的理解,同時也能使我們透視一切已經覆滅的社會形式的結構和生產關系?!盵25]因此,要真正認識歷史,把握人類歷史運動的一般規律,就必須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進行批判,即對資本展開批判。

正是在資本批判的過程中,馬克思不僅揭示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拜物教特征,而且揭示出這種拜物教意識的產生過程,并發現了人類歷史運動的一般規律。馬克思的歷史認識論不是純粹、客觀的描述,而是一種科學、歷史的批判。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認識論與實證主義的歷史認識論、批判歷史哲學的歷史認識論的原則區別。

四、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雙重職能

所謂歷史本體論,就是指探討歷史過程本身的性質和特點的理論,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關于歷史過程的觀點”;歷史認識論則是指關于歷史認識的性質和特點的理論。具體地說,歷史認識論就是研究作為認識主體的人對于以人為主體的歷史的認識過程及其規律的理論,如歷史認識中的主觀性與客觀性的關系、相對性與絕對性的關系、階級性與科學性的關系,歷史認識的社會功能,歷史認識的檢驗標準等,都屬于歷史認識論的問題。

如果說,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是歷史本體論的時代,那么,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則是歷史認識論的時代。當今,這兩種系統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合流”的趨勢——人們在歷史本體論“復活”的基礎上深化歷史認識論的研究。在我看來,之所以出現這種合流的趨勢,是因為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具有內在的聯系,只是由于不同時代認識水平的差別和不同的需要,才把研究重心或者放在歷史本體論上或者放在歷史認識論上。唯物主義歷史觀應在深化歷史本體論的基礎上加強歷史認識論的研究,并把歷史認識論與歷史本體論統一起來,成為一個理論整體。

任何歷史認識論總是或隱或顯地以某種歷史本體論為其立論的前提和依據?,F代西方歷史哲學蔑視歷史本體論并把后者稱為思辨的歷史哲學,然而,它本身信奉的仍是一種本體論,即思想本體論、歷史過程無規律論或多元論。例如,柯林武德之所以反對把自然科學的方法和概念引入歷史學,強調歷史認識的“設身處地的領悟方法”,即歷史認識就是在自己的心靈中對歷史行動者的思想進行設身處地的“重演”,其立論的依據正是一種歷史本體論——歷史是思想史。按照柯林武德的觀點,“一個自然過程是各種事件的過程,一個歷史過程則是各種思想的過程”[26]??梢?,歷史哲學企圖避開歷史本體論去探討歷史認識論,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既然歷史認識論必須要以歷史本體論為立論的前提和依據,那么,歷史本體論就必然要對歷史認識論起導向作用。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歷史本體論的真正確立又有賴于對人們認識歷史能力的分析,而歷史認識論就是對人們認識歷史能力的考察。康德之所以能在哲學史上造成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實質就在于他提出了一個振聾發聵的思想:本體論的確立有賴于認識論的研究,對存在本身認識的是非曲直有賴于對理性認識能力的考察。正因為這一點,康德才把近代哲學家從形而上學“獨斷論”的迷夢中“喚醒”,從而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創始人。康德的這一觀點同樣適合于歷史領域。現代歷史哲學所提出的“歷史科學如何可能”這一問題,實際上是康德的觀點在歷史領域中的“回聲”??梢?,歷史本體論如果脫離了歷史認識論,其結論必然是獨斷的、不可靠的。歷史本體論的真正確立及其發展有賴于歷史認識論的探討及其發展。

從現代知識結構看,歷史本體論主要揭示歷史現象的本原和派生的關系。在這里,意識與社會存在都是作為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最高范疇出現的,而歷史認識論正是要揭示意識與社會存在、認識與客觀歷史如何達到一致的辯證邏輯。因此,從實踐范疇開始,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全部范疇都應該把解決意識與社會存在、認識與客觀歷史的關系問題作為自己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全部范疇都應既是歷史本體論的范疇,同時又是歷史認識論的范疇,從而解答意識與社會存在、認識與客觀歷史的關系問題。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不是對歷史規律的客觀描述,而是把研究的客體放到與意識的關系中去探討怎樣才能正確把握歷史規律;不僅回答“歷史是什么”的本體論問題,而且回答“人們如何認識歷史”的認識論問題。一句話,唯物史觀揚棄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的理論對立,同時實現著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的雙重職能。

作為歷史本體論與歷史認識論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同時又是歷史方法論。所謂方法,乃是人們在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中獲得一定成果的方式。任何科學方法,都必然包含著對對象自身運動規律的認識,從內容和本質上說,方法就是對規律的自覺運用。正如現代著名科學家巴甫洛夫所說,科學方法“是‘被移植’和‘被移入’到人類意識中的客觀規律性,是被用來自覺地有計劃地解釋和改變世界的工具”[27]。作為關于歷史研究方式的性質和特點的歷史方法論,不過是歷史規律的主觀運用,不過是關于如何理解、掌握和運用一切具體的歷史研究方法的理論,它提供的是如何對待和處理認識的主觀形式與客觀歷史關系問題的基本原則,并以此指導人們去正確地認識歷史。

因此,歷史方法論的主要之點并不在于它被到處運用,而在于它試圖揭示歷史認識向真理運動的規律,而這又正是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的基本內容。從根本上說,歷史方法論的源頭存在于歷史本體論之中?,F代西方兩種基本的歷史方法論——“悟釋式”和“法則式”之爭,其分歧的源頭就在于二者對歷史本身的看法不同[28]。歷史方法論與歷史認識論、歷史本體論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確認人類歷史與自然歷史有“相似”的一面,因此,歷史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方法也有其相通的一面;同時,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又確認人類歷史的獨特性,即人類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歷史事件的不可重復,歷史規律主要體現為統計學規律。因此在歷史科學中無法使用自然科學的基本方法——實驗室方法,歷史科學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方法。馬克思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抽象是唯一可以當作分析工具的力量”[29]。實際上,對于整個歷史科學來說,科學抽象法具有普遍意義。

恩格斯有句名言:隨著自然科學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同樣,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革和社會科學的重大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也要改變自己的形式。在我看來,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現代形態就是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和歷史方法論的統一,它從三個方面共同解決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和認識歷史的活動面臨的基本矛盾,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哲學在理論性質、內容和職能等方面與其他一切歷史哲學的本質不同。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3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3—7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3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3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英文版,7頁。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意]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2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3][英]伊格爾斯、帕克:《歷史研究國際手冊》,英文版,22頁。

[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同上書,58—59頁。

[1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同上書,71—72頁。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5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同上書,68頁。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2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35—2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9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6][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304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7]轉引自[蘇]柯普寧:《作為認識論和邏輯的辯證法》,54頁,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28]伊格爾斯把柯林武德主張的“設身處地的領悟方法”和亨佩爾主張的以“普遍規律假設”進行歸納推理的方法分別稱為“悟釋式”(Hermenenvtic)和“法則式”(Nomological)的方法(參見伊格爾斯:《歐洲史學的新方向》,英文版,33頁)?,F代著名史學家福格爾和埃爾頓一致認為,二者的分歧首先是對歷史本身的看法不同(參見《兩種史學觀》,英文版,18頁)。

[29]馬克思:《資本論》(根據作者修訂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譯),2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黄骅市| 屯门区| 长乐市| 淄博市| 犍为县| 登封市| 深水埗区| 辰溪县| 尚志市| 志丹县| 宣威市| 津南区| 包头市| 阳朔县| 正阳县| 蕉岭县| 郴州市| 北海市| 平舆县| 延安市| 东阿县| 绿春县| 利津县| 叶城县| 东乌| 台南县| 化州市| 海林市| 仁寿县| 昭觉县| 高雄县| 江城| 云龙县| 定结县| 敖汉旗| 金寨县| 肃北| 基隆市| 石楼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