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5)
- 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研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叢書)
- 楊耕
- 3730字
- 2016-03-25 17:02:17
人類世界中的自然不是與人無關的自然,而是被人們“加工”過的自然;人不僅改造自然存在,而且通過實踐使自身也進入到自然存在當中,并賦予自然存在以新的屬性——社會性。一切對自然的加工、改造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形式中并借這種社會形式”進行的。人化自然是被打上了社會烙印的自然,是社會的自然。在人類世界中,自然界意味著什么,自然對人的關系如何,人對自然的作用采用了什么樣的形式、內容和范圍等,都受到社會形態的制約。要把人類世界中的自然從社會形式中分離出去是不可能的。在人類世界中,自然不僅保持著天然的物質本性,而且被打上了人的烙印;不僅具有客觀實在性,而且具有社會歷史性。人化自然是一個社會范疇。
人類世界中的社會也不是與自然無關的社會。人類社會是在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人類歷史也無非是“自然界對人的生成過程”。在人類世界中,作為客體的自然,其本身的規律不可能被完全消融到占有它的社會中;自然不是外在于社會,而是作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條件出現在社會中。社會的需要只有通過自然過程的中介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構成了社會存在和發展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是自然的社會。
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都是人們實踐活動的產物。實踐是社會與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中介和基礎。實踐是人類社會、人類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在人類社會、人類世界的運動中具有導向作用。人類世界當然不能歸結為人的意識,但同樣不能還原為自在自然。人類意識、人類社會以至整個人類世界對自在自然具有不可還原性。社會的自然與自然的社會都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形成的。人類世界只能是實踐中的存在。所以,馬克思認為,物質實踐“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54]。
實踐的本體論意義不僅體現在人類社會、人類世界的形成上,而且還體現在人類社會、人類世界的不斷發展中。
實踐是人類社會、人類世界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類世界是實踐中的存在,而實踐本身就處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之中。因此,人類世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不斷形成更大規模和更多層次的開放體系。人們“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前一代的工業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55]。
人與自然的統一“在每一個時代都隨著工業或快或慢的發展而不斷改變”[56]。在現代,人類已經“上窮碧落下黃泉”,“上天、入地、下海”,人類活動已涉及廣袤的宇宙、遼闊的海洋,深入到地球深處以及生物的分子結構等。正如現代著名科學家西蒙所說的,“我們今天生活著的世界,與其說是自然的世界,還不如說是人造的或人為的世界。在我們周圍,幾乎每樣東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跡”[57]。這進一步凸顯了實踐的本體論意義。
確認實踐是人類社會、人類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據和基礎,在人類世界的運動中具有導向作用,并不是否定自然界對人類社會、人類世界的先在性。同一切唯物主義一樣,唯物主義歷史觀確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并認為“人并沒有創造物質本身。甚至人創造物質的這種或那種生產能力,也只是在物質本身預先存在的條件下才能進行”[58]。但是,馬克思并沒有把舊唯物主義的自然概念原封不動地移入到唯物主義歷史觀中,而是用實踐的框架來理解人類世界中的自然,把自然同社會聯系起來考察,認為“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59],并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60]。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極為關注人的實踐活動,關注“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并明確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61]。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3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同上書,128頁。
[4]同上書,131頁。
[5]同上書,24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29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22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0卷,51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2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34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5]《列寧全集》第55卷,157、15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6]同上書,183頁。
[27]《列寧全集》第55卷,1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328—32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20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1]同上書,203頁。
[3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409、4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14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11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55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7][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21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3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9][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2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0][德]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下卷,54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4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2]同上書,159頁。
[4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48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3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36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0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36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2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1][美]馬爾庫塞:《理性與革命》284、285頁,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
[5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7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同上書,76—77頁。
[57][美]西蒙:《關于人為事物的科學》,8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
[5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5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6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0]同上書,78頁。
[61]同上書,7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