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一
王湛
李明陽同志寄來《教育路上行與思》的書稿,我讀起來感到很親切。
李明陽同志是學師范的,畢業后先在安徽的一所農村師范學校任教,而后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崗位,在省教育廳工作已經二十又四年。在廳里的20余年中,有10年是擔任廳基礎教育處的正、副處長,7年前升任廳領導,現任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總督學。我簡略介紹李明陽同志的工作履歷,是想說明他30余年的教育工作生涯主要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我與李明陽同志相識并有交流,正因為我也是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21世紀初的幾年,我在教育部任副部長兼任教育部總督學,主要負責基礎教育工作。當時李明陽同志正擔任安徽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工作上的聯系多一些,圍繞基礎教育工作的交流也多一些。今天讀李明陽同志教育書稿,書稿中主要寫的是關于基礎教育工作的實踐與思考,讀來既勾起許多回憶,也激起很多共鳴,因而覺得親切。
李明陽同志在基礎教育管理工作的領域里一路走來,且行且思,他的實踐與思考,有三點值得一說。
其一,其行求實。安徽的基礎教育在全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安徽地處我國中部,是一個人口大省,農業大省,也是基礎教育大省。安徽夙有“耕讀傳家”的重教傳統,城鄉群眾對“有學上”“上好學”,有著強烈的訴求。但是安徽基礎教育底子較薄,滿足群眾“有學上”“上好學”訴求的困難也較多,安徽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任務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要艱難得多。21世紀初,作為全國農村稅費體制改革的試點省份,安徽的基礎教育更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農村稅費改革與教育何干?不了解這段教育歷史和當時中國農村義務教育投入體制的人是很難把這兩件事聯系起來的。但當時農村稅費改革對農村義務教育影響巨大,原來支撐農村義務教育的農村教育費附加和面向農民的教育集資這兩大支柱一下子撤掉,新的保障機制尚未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的大廈靠什么來支撐,對當時全國的教育事業來說,是最緊迫、最嚴峻的問題。而一開始國家有關部門和安徽省設計的方案對稅費改革給義務教育帶來的影響認識是不充分的,應對措施也是乏力的。這時,最關鍵的問題是讓方案制定者、決策者對實際情況有準確的了解,對稅費改革給義務教育帶來的影響有深入全面的評估。此時,說實話,聽實話,反映實情,了解實情就至關重要了。我們不能忘記安徽省教育廳和安徽教育系統的同志們,他們堅持實事求是、敢講真話、反映實情,表現出科學的態度和無畏的勇氣。李明陽同志正是安徽教育界積極而勇敢地反映實際情況的許多同志中的一員。當時他正擔任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這個崗位在當時應該說處于風口浪尖。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我幾次和國家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去安徽調研,在省、市、縣、鄉及基層學校召開座談會,了解情況,聽取反映。李明陽同志參與了調研的組織工作,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和他有了較多的接觸。由于安徽的試點和探索,在農村稅費制度改革的同時,我國基礎教育的管理體制和投入體制也發生了重大變革。2001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對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重新定位,實行“在國務院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體制,經費投入也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的范疇。這一段改革歷程向我們表明了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教育體制改革的成功是與一線廣大的改革參與者求真務實的工作實踐分不開的。
李明陽同志工作實踐中的求實精神不止表現在安徽農村稅費改革那一階段,在其他工作中也多有表現。比如他抓教育督導工作,也注重出實招。多年來堅持省委組織部、省政府教育督導團、省教育廳對縣(市、區)黨政領導干部教育工作年度督導考核不動搖,促進縣市區黨政領導干部尤其是主要領導真正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安徽富有特色的教育督導工作在全國很有影響,《中國教育報》曾專題報道“安徽教育督政四年督出7.38個億”。
其二,其思求深。行成于思。管理工作實踐要取得良好成效,與深入的理性思考是分不開的。做行政管理工作,做領導工作,力求思考得深一些,不是故弄玄虛地追求深邃,而是善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現象深入下去,貼近真實,逼近本質。李明陽同志從教師成長為教育管理干部,有城市也有農村教育工作的經驗,這樣的經歷使他能從不同視角看教育,思考得更加深入些,更加深刻些。他的思考求深,一是避免浮泛化。他主張教育管理的中觀指導論,從中觀立場上將宏觀決策具體化落實在微觀領域里,防止對下“中而不介”,照抄照搬;二是避免簡單化。在談教師隊伍建設時,他分析了數量、質量和管理同時困擾著教師隊伍建設的現狀,提出要處理好人與物、質與量、德與才、遠與近四個關系,統籌把握隊伍建設;三是避免形式化。針對課改中走形式的流俗,他直言“不要把‘你棒、我棒、你真棒’等同于激勵教育,防止捧殺了我們的孩子;不要用演戲排練的方式上示范課,防止誤導學生弄虛作假”等,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四是避免主觀化。他以“一道艱深的歷史命題”為副題,從政治、法律、國際社會、傳統文化、西方歷史等多重角度,深入追尋了教育公平的歷史必要性,倡導在理性自覺的基礎上堅定推進和實施教育公平;五是避免經驗化。他把師德放在社會道德建設的大系統中,提出教師“是社會崇高道德的化身”,“師德建設的水平決定國民素質的高度”;“師風建設的成效影響社會風氣的優劣”,所以“師德應是整個社會道德的表率,教師應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先行者。”再如他闡述教育督導的內涵,不是停留在一般的行政表述上,而是從學理的角度,指出“教育督導是對教育活動現實的或潛在的價值判斷,以期達到教育價值增值的過程”,旨在更富理性、更有規律地開展教育督導工作。他在《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要刻不容緩地回歸教育本位》一文中說:在教育保障機制未建立的時候,教育不得已而越位,校長們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于跑錢、跑項目上;但當教育保障機制建立后,教育必須刻不容緩地回歸到教育本位,校長們要集中全部精力抓教學、抓管理、抓質量,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以質量回報社會。
李明陽同志是一位實踐工作者,他的文稿主要是部署、指導和總結實際工作的。但他堅持且行且思,注意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去研究工作,指導工作,既樂于思考,又善于思考。所謂善于思考,就是注意去偽存真,由表及里,探求本質,力求其深。
其三,其言求雅。李明陽同志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多年,但不失教師本色,博覽好學;善詩文,曉書法,學養甚厚,多才多藝。他撰寫有關教育方面的文章,寫工作文稿,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在堅守準確、簡潔、暢達原則的同時,力求凝練優美。偶爾引經據典,恰到好處,意味悠長。“信”與“達”的同時求“雅”,文質彬彬,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以上三點,是讀李明陽同志文稿時的感受和聯想。李明陽同志且行且思,我則且讀且思。寫出來,應李明陽同志之請,作為他這本書的序。
2012年8月16日
(王湛,教育部總督學顧問,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曾任教育部副部長、教育部總督學、江蘇省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