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研究與思考(4)

社會對教師的要求和對別人是不一樣的,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實社會,人們對老師的要求,尤其是道德要求要遠遠高于對其他社會成員的要求,老百姓認為社會上很多事情,別人能做但老師是不能做的,這也反映出在老百姓的觀念里,教師應該是道德比較高尚的群體。

對老師在日常教學中的行為和態度,老百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老師對學習差一點的學生態度不好,家長可能會接受,現在,人們要求教師對孩子都能一視同仁。其實,這也是教師應該做到的。孔子明確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應該擴大受教育的對象,學生只要誠心求教,不分貧富,不分好差都應熱心教誨。就像剛才我說的,好的教師既能把好學生教得更好,也應該能把差學生教好,否則就不是好老師。這也是師德的一個重要方面。

深入一步說,黨和政府正是基于教育的公益性,基于教師這個職業的“奉獻”的本質特征,始終強調教師的待遇不低于當地公務員的待遇,始終強調教師的待遇要得到保障。我們老師當然應該具備奉獻精神。

中國教師報:師德重要,但是師德又是比較抽象的東西,您認為怎樣加強師德建設?

李明陽:第一,在評價教師的時候要把師德放在首位。我們教壇新星的評選,師德是首要的,如果沒有這一點其他免談。第二,師德要有章可循。要結合實際,制定針對性強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規章制度,對教師的導向、約束等都要具體化、規章化。如果沒有可操作的規章制度,師德建設就會虛化。第三,要把師德教育貫穿于教師培訓的全過程。第四,應當建立一個社會監督機制。第五,應該建立教師師德考核評價機制,充分運用這個考核的結果,堅持師德考核在教師晉職、晉級和評優中的一票否決。第六,應該堅持樹立正面典型。建立表彰工作的長效機制。

七、高師院校要為基礎教育提供良好的師資

中國教師報:這次會議,我們看到安徽省各個師范院校的領導也參加了,為什么會作這樣的安排?

李明陽:基礎教育對師范院校有些怨言。有的校長反映,師范院校有的畢業生對基礎教育“新課程”不了解,當然這是個別現象。還有老師說,師范學校的畢業生質量不如以前了,質量下滑。高師院校也有他們的苦處,新課程在中小學剛剛開始,進入高校的課程有個過程。另外,師范院校好的生源短缺,一定程度影響了畢業生的質量。

我們這次所以請師范院校的負責人來,是希望師范院校能夠關注基礎教育的現狀,聽到基礎教育的聲音,關注新課程改革,關注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培養和建設。應當說,從前年以來,高師院校開始重視基礎教育的課程改革,效果就非常明顯,只要開始重視了,很快就能培養出適應“新課改”的教師。高師院校的質量直接決定著教師隊伍的質量,我們希望高師院校能夠多關注基礎教育的現狀,和學校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共同合作,為基礎教育提供良好的師資。

中外教育的異同和互補——從美國的《虎媽戰歌》說起

《虎媽戰歌》是“虎媽”教育兩個女兒的經驗文集。作者“虎媽”是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祖籍中國福建的49歲的蔡美兒(英譯名)。之所以被稱為“虎媽”,是因為別人認為這個媽媽管教女兒過于嚴厲。在《虎媽戰歌》中,“虎媽”講述了自己嚴厲管教兩個女兒并使其成為成績全A的“音樂天才”的故事。書中說,由于她的管教,大女兒索非亞14歲就登入卡內基音樂廳舉辦獨奏會,被哈佛、耶魯同時錄取。

身處美國的“虎媽”育兒方式不同于西方,她認為西方人對孩子的寬容超過了對孩子的教育,恰當執行東方的嚴格家教方式有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她給女兒規定的“十不準”包括“不準在外面過夜;不準參加玩伴聚會;不準在學校里賣弄琴藝;不準抱怨不能在學校里演奏;不準經常看電視或玩電腦游戲,不準選擇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不準任何一門功課的學習成績低于‘A’;不準在體育和文藝方面拔尖而其他科目平平;不準演奏鋼琴和小提琴以外的樂器;不準在某一天沒有練習鋼琴或小提琴”。“虎媽”的觀點和教育方式引發了一場大爭論,自詡為崇尚自由和尊重兒童個性的美國人認為“虎媽”的做法是虐待兒童;而正在素質教育之路上蹣跚起步的中國母親們則為此而困惑——不是說寬松的家庭氛圍更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么;還有人認為不要爭辯中西方誰的教育理念更先進,應該在“批評太多”和“表揚太多”中尋找平衡點。

無獨有偶,2012年4月19日在接待“中美基礎教育管理者領導能力建設項目”美國校長代表團時,中國校長說為如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傷腦筋,美國校長卻為學生不愿系統學習知識只要創新而煩惱。

2012年5月4日,第三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中美省州教育廳廳長對話在北京舉行。在對話會上美方一位女廳長的話打動了大家。她說,她認識中國西部山區的一個女生,這個女生與她分別時送給她一個小烏龜,小姑娘說她自己會像這只小烏龜一樣慢慢地但不停地爬,她相信自己能走出大山去創造新的生活。這位美國的官員為小姑娘這樣小的年紀而有這樣高的使命感、責任感和頑強精神而深深感動。她說在美國同樣年紀的孩子還不懂事呢!

放眼世界,我們會看到更為復雜的教育現象。比如,中國以基礎教育學生的學業成績好于美國而自豪,美國則以基礎教育領域有創新潛力的人數多而自豪。中國的家長和學生正在追求更高的學歷以獲得更好的生存能力;美國學者正在關注合理解決美國當前正在興起的“輟學經濟”。中國一些人認為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因素;韓國正在從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成績下降中反省自己為什么淪為“數學后進國”。中國的基礎教育正在努力減少教學內容,降低教學難度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日本正在實施以增加課時、加深難度、提高教育質量為標志的新的教學方案。中國正在試圖使學生掌握更為廣博的知識,以打下更為寬厚的素質基礎;法國正在把基礎教育界定在應該打好的基礎范圍內。中國部分人認為國家統一課程標準不適合不同地區不同情況,由“一綱一本”走向“一綱多本”;而美國公布了“共同核心(州立)標準”的最終定稿,標志著各州采用并實施統一標準的開始。日本倡導通過政府提供財政性教育經費,實現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化,形成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英國倡導“特色學校建設”,通過政府和社會共同集資,在基礎薄弱地區建設以不同優勢學科為重點的各具特色的學校,以通過比較優勢提高社會聲譽,改變落后面貌。

很明顯,中外教育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一定程度體現不同的價值取向,人們或許不得不回答這樣一些問題,我們更應該看重對既有知識的掌握,還是激發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是通過嚴格的教育培養孩子的自律,還是通過對他們的贊美,從小培養他們的自信?我們是應該把孩子看作是成年人教育的作品,還是更應該尊重他們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我們是應該讓孩子擁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還是讓他們習慣于競爭的殘酷從而在未來的成人世界里獲得更高的成就和滿足感?再或者說,我們是應該培養技術性的勞動力,還是培養未來能夠提供嶄新價值觀的領導者?那么,而這些看似矛盾的對立面難道真的就不可調和,魚和熊掌不能兼得嗎?真的就非此即彼、非白即黑嗎?真的就沒有處于兩端的中間點可供選擇嗎?這讓我想起“魯廟之器”的典故。“魯廟之器”說的是孔子觀于周廟,有欹器焉。孔子問于守廟者曰:“此為何器也?”對曰“此蓋為宥座之器。”孔子曰:“聞宥座器,滿則覆,虛則欹,中則正,有之乎?”對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試之,滿則覆,中則正,虛則欹。孔子為喟然而嘆曰:“嗚呼!惡有滿而不覆者哉!”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參觀周廟,看到欹器。問守廟的人說:“這是什么東西呢?”守廟的人說:“這是宥座之器。”孔子說:“我聽說宥座之器盛滿水傾覆,空了就斜著,水裝到一半時就會垂直,是這樣的嗎?”守廟人回答說:“是這樣的。”孔子讓子路取水來試,果然水滿便傾覆,空了就斜著,裝到一半時就垂直而立。孔子長嘆道:“嗚呼!怎么會有滿而不顛覆的呢?”孔子這里是借“魯廟之器”闡述“中庸之道”。講儒家的一種道德實踐的原則和處世待人的方法,簡單地說,是手持兩端,不偏不倚。不偏不倚的前提是手持兩端,就是最激進和最保守的意見都要顧及到,然后達到不偏不倚的效果。

我們應當抱著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的態度,理性地而不是感性地、深入地而不是膚淺地、全面地而不是孤立地、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分析中外教育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優勢和不足,在承認中外教育差異的前提下尋找共同點,最大限度地張揚優勢、最大限度地克服不足,尋求交流、借鑒、合作過程中的效益最大化,從而收到我們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做到“仰望星空,以包容的心態看待多元的教育文化;腳踏實地,以科學的態度堅持育人的核心價值”。至此我想起百年老校桐城中學的一幅名聯。這幅名聯是桐城派后期大師、京師大學堂總教習、桐城中學創始人吳汝綸先生(1840—1903)撰寫的,上聯是“后十百年人才奮興,胚胎于此”;下聯是“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匾額是“勉成國器”。吳汝綸先生當時大力提倡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為國育人,以求“富國強兵”。他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的“合東西國學問精粹,陶冶而成”道出了他創辦教育所追求的目標。

當然,教育可以交流、借鑒,但教育的模式是不可以照搬照抄的,因為教育雖然有其共性,但教育畢竟植根于特定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環境中,處于教育發展特定的歷史階段,教育體現國家的核心價值和階段性特征。有個“南橘北枳”的典故,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下》:說的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意思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樹,只是葉子相似,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一樣。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不一樣。

跳出教育看教育——教育要刻不容緩地回歸教育本位

北宋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寫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告訴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人和事,從而看得更全面、客觀、真實,得到科學的結論。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多從教育的視角看教育,看到的多為教育的艱辛歷程和來之不易的成就。跳出教育看教育又看到了哪些呢?

一、跳出教育看教育,我們看到了什么

我們不妨選擇最為大眾化的網絡媒體報道的2009年下半年幾則影響較大的涉及教育的信息來分析一下。

(一)2009年教育部部長更替引發網民熱議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經過表決,決定了教育部部長的更替,一時網友評論如潮,以致廣州日報2009年11月2日刊登王石川文章《教育部部長易人為何廣受關注》。文章說,一名官員的任免,在現代政治生活中再正常不過。被免去職務,并無感情色彩,只是一個中性詞。且有消息稱,被免去部長職務者另有任用,就此而言,實屬尋常。但是,教育部部長易人更引人注目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之所以如此,就是在網友眼里,教育部部長代表教育,而教育為整個社會甚至為每一個家庭所關注。

(二)央視曝八大“教育潛規則”

據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2009年11月2日報道:教育部門屢發新規,治教育頑疾卻毫無起色。針對新規舊律,當前中小學教育還形成了多項潛規則。一是“免試就近入學”異化為“爭相擇校”;二是擇校費“被自愿”;三是奧數改頭換面;四是升學率還在爭第一;五是“重點班”改名“創新班”;六是補習班掛名“家長委員會”;七是“你的學生我來教”;八是全日制培訓班集體易地補課。

(三)《人民日報》五問中國教育

《人民日報》稱:2009年10月12日,本報全文刊登了溫家寶總理在今年教師節前夕考察北京三十五中時所作的重要講話,字里行間讓人體會到總理對中國教育現存問題的沉思。本版自10月19日至10月23日,從溫總理講話中歸納出五個問題是以“五問中國教育”。一問中國教育如何擺脫“危機”;二問怎樣培養出更多“李四光”;三問“教育家”們在哪里;四問素質教育何以年年提年年缺;五問教師地位為何總沒“到位”。

上面引用的為媒體信息,總體而言,媒體是代表大眾的,是反映客觀現實的。

“跳出教育看教育”,我們很少看到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對教育已經取得的成就的肯定和贊美,更多看到的是批評、要求,其嚴厲程度甚至令辛苦的教育工作者感到委屈和難以接受。但我們不必抱怨媒體,因為現代媒體主要的功能是發現并批評你的不足,而不是對你應該做到事情的肯定和歌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福贡县| 尚义县| 新乡县| 桦川县| 马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云林县| 绩溪县| 灌阳县| 长治市| 潮州市| 邵东县| 如皋市| 加查县| 呼图壁县| 屏东市| 东阳市| 潮安县| 尤溪县| 九寨沟县| 济南市| 策勒县| 永福县| 乌拉特后旗| 库车县| 山东省| 麻江县| 锡林郭勒盟| 崇左市| 文安县| 河源市| 沈丘县| 天柱县| 绥宁县| 徐闻县| 和平县| 天等县| 渝中区| 甘孜县| 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