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積極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挑戰,努力提振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1)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春光
文化是國家民族之魂,并通過產業化彰顯魅力特色和強大實力。特別是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引發的經濟大蕭條、90年代中期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至今的世界金融經濟危機時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都充分顯現了“慰藉心靈”和“逆勢上揚”的反周期作用。當前,全球文化經濟一體化,打破了原有的生產格局和市場格局,使文化成為產品、成為商品已經是當今世界最為普遍的經濟現象。在這一大背景下,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把握自身的文化脈絡,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揚長避短,凸顯優勢,提升文化軟實力和競爭力,推動本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研究的重大課題。
一、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態勢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開始重視培養與發展文化產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明確將發展文化產業列入國民經濟發展規劃之中。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強調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這充分顯示了文化產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有了長足的發展。自1999年浙江、云南兩省率先在全國提出“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到2008年年底全國有26個省市提出要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其他省(區)也紛紛提出要在發展文化產業上有新突破,分別制訂了文化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文化產業整體進入又好又快發展的新階段。從發展總量來看,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實現增加值5123億元,占GDP比重的2.45%。2008年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加工制造業生產急劇下降,外貿出口受到很大制約,增幅明顯回落,但文化產業卻異軍突起,以超過17%的速度在增長,一些領域增幅甚至達到30%。特別是電影業票房總收入出現猛增:2008年我國電影票房總收入為46億元,比2007年凈增13億元,增幅近40%;2009年1~10月份,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已達45億元,出版業收入18億元,都比2008年和過去有重大突破。僅2009年2月14日這一天,全國電影票房收入就高達5000多萬元,比2008年增長66.7%。從文化市場主體看,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取得重大進展,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除新疆、西藏外,全國省區市直屬單位和試點地區應轉企改制的472家出版社已完成284家,2466家發行單位已完成2373家,省級新華書店已全部轉制;29家需轉制的電影制片廠已完成14家,1008家電影公司和電影院已完成561家,農村電影院線制改革和放映體制改革也取得突破。寧夏按照中央要求,涉及報業、廣電、出版、網絡、演藝等行業的6家單位已完成了轉企改制和資源整合,并進入健康運營發展階段。從文化產業結構看,重點行業和項目對文化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技術和動漫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文化企業兼并重組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特別是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的電影業和動漫產業一直上揚飄紅,電影《建國大業》突破4.1億元的票房收入;制作成本僅為600萬元的動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最高收視率達17.3%,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創下突破億元的票房收入紀錄,這意味著一直受困于日美動畫包圍的中國動漫終于在2009年漂亮地打了一個翻身仗。從文化創新能力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創能力進一步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廣泛運用,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顯著提高。隨著各類軟件園區的建成和動漫制作基地的落戶,推動了動漫產業特別是文化創意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從文化“走出去”步伐看,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對外文化貿易渠道和網絡進一步拓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大幅增長,文化貿易逆差明顯縮小,成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重要增長點。2008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158.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2.6%。其中,圖書版權進出口貿易逆差已從2003年的15.4:1縮小到2008年的6.9:1。文化服務進出口繼續增長,在跨境文化服務貿易方面,2008年實現文化服務進出口48.16億元,同比增長29.5%。今年,寧夏通過舉辦國際間和國家性文化節會活動,文化服務進出口也收到了很好的效益,相比往年有較大突破。
與全國一樣,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據有關部門統計,2004年~2007年,各省市文化產業普遍快速增長,增長速度均高于同期GDP增長速度。但是由于受地理區位、經濟結構等影響,文化產業與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十分滯后。總量少、規模小、實力弱、層次低的產業特征非常明顯,資源優勢還沒有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一是各項文化基礎還比較落后。政府對社會事業投入尤其是對文化產業的投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單位想投入,可是無錢投入。
據調查,寧夏南部山區一個縣年財政收入不足2000萬元,每年縣財政預算宣傳部宣傳文化經費5000元,甚至不夠兩個月的車輛維修、油耗開支,其他一些山區市縣也多是這種情況。在經濟欠發達、非法宗教活動又時刻與黨爭奪思想陣地的西部地區,宣傳文化經費不足的問題十分突出,從而導致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起步較晚,發展相對緩慢,無論是在數量、門類、質量上,還是規模、檔次、效益上,都嚴重滯后于經濟發達地區。二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還遠滯后于其他產業發展。從文化產業在整個經濟中的比重來看,2007年,北京市文化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達到11.2%,上海達到5.69%,廣東達到6.2%。而在經濟欠發達省份中,甘肅文化產業創造的增加值只占GDP的0.9%,廣西占GDP的0.7%。2008年寧夏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同期GDP的2.28%。從消費水平來說,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區已進入人均GDP3000~5000美元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文化產品需求旺盛。而經濟欠發達省區大部分還處在人均GDP2000美元以下水平,文化產品消費需求還不旺盛。三是文化產業從業人員思想觀念還不解放。
傳統的計劃經濟觀念仍然嚴重地束縛著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手腳。“等、靠、要”的思想和“僵、懶、怕”的觀念牢牢扎根在頭腦里,始終認為文化產業屬社會公益事業,一切都由政府撥款。政府給多少錢,就辦多少事。四是文化產業的管理體制改革還比較滯后。絕大多數文化產業屬國有性質,集體或民營文化產業數量少、規模小,外商獨資或中外合資文化產業更是鳳毛麟角,從而造成投資渠道單一,資金匱乏,嚴重制約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前景光明
(一)世界金融危機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良好機遇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或蕭條時期,往往正是文化特別是文化產業得以發展與繁榮的機遇期。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爆發經濟危機,引發全球大蕭條,而美國東海岸的百老匯和西海岸的好萊塢雙星輝映,創造了美國娛樂業的巨大繁榮,為美國走出經濟大蕭條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也正是在那個年代,美國涌現出了大量藝術經典作品,比如卓別林的小人物影片,詼諧有趣的“貓和老鼠”,秀蘭·鄧波兒主演的電影《微笑天使》等。20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韓國致力于發掘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立了“文化產業基金會”,提出了“文化立國”方針,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特別是文化產業的發展。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前,好萊塢電影占據了韓國電影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到了2004年,本土電影的票房比重已達到了62%。到2005年韓國文化產品的出口額高達7億美元,文化撥款達到國家預算的1%,也是在同一時期,日本確立了面向21世紀的“文化立國”方略,把發展文化經濟作為國家戰略,并通過一系列立法來保障和推進這一戰略的實施,從而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動漫制作和輸出國。全球播放的動畫片中有65%出自日本,在歐洲達到80%。據統計,全球電子游戲的市場份額中,90%以上的硬件、50%以上的軟件均被日本廠商所掌握。國際金融危機無疑是挑戰也是機遇,在促進國家宏觀經濟發展戰略性轉變中,將有利于文化產業的發展,也就是說,我國的文化產業將不僅僅是在短期內“逆勢上揚”,而是會以此為起點,進入一個更為健康的高速增長周期。
1.金融危機將會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我國經濟將進入一個投資與消費、外貿和內需更為平衡發展的時代,文化產業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國際金融危機導致旺盛的外需驟減,國內制造業產能過剩的矛盾凸顯,經濟結構調整的迫切性遽然上升,文化產業作為新興服務業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
2.金融危機將會推動經濟結構戰略調整,新興服務業開始唱主角,為文化產業的發展開辟新的戰略方向。文化產業在本來意義上就既是消費服務業,又是生產服務業。但是由于在概念理解上的狹隘、行業管理上的分割,以及市場發育的不成熟,我們對后一種功能長期以來認識不足,使得文化產業對其他經濟部門的服務作用得不到很好發揮。金融危機后無疑將重新洗牌,那些靠勞動力密集和低成本競爭才能生存的中小企業,會有相當一部分退出市場,而那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的企業卻獲得了絕好的發展機會,向高技術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興工業化方向發展。可以想象,這個時候是需要有大量的文化創意企業,為這些企業提供設計、咨詢服務的,文化產業在加盟傳統產業的方向上會有大的發展機會。而傳統產業在生產的各個層面和階段上對于品牌、設計的投入也有大的發展空間。我國的文化產業在服務于傳統制造業升級的方向上,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3.金融危機將會加速推動技術創新和進步,3G和CMMB的同時推出標志著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文化產業將進入一個業態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時期。歷史已經多次證明,經濟危機是技術進步的催化劑,可以激發出更為豐富的內容靈感與形式創新。技術進步總是創造出新的生產力、新的消費形式,并以前所未有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支撐新的經濟增長。根據有關研究,從目前開始的5~10年時間,由于數字技術走向成熟,文化產業發展將進入第三個長波周期的上升階段。此次經濟危機孕育過程,正是數字和網絡技術不斷成熟的過程,而經濟危機的爆發,則正好推動本輪技術發展周期從創新走向應用。
4.金融危機將推動全球文化產業格局變化,中國在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中的低端位置將會改變,全球文化貿易將從產品服務競爭進入資本博弈時代。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產業結構越來越趨向于下游化,在一些發達國家中,傳統產業在整個經濟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少,而知識和信息在經濟產值中的比重則越來越高。據統計,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近50%來自于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與此同時,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則主要轉移到后發現代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特別是金融危機已經顯示出來的一個重大跡象是,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鏈條可能出現變化,既定的利益格局可能出現重大調整,中國文化產業在全球文化產業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將會改變,今后5~10年將是中國文化資本走向全球的大好時機。這個預測的根據在于,中國目前實際上已經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文化貿易赤字”國家了。聯合國貿發會議《2008創意經濟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全球文化貿易格局中,發展中國家近10年以來表現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國,已經成長為國際文化產品的出口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