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積極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挑戰,努力提振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3)
- 寧夏文化藍皮書:2010
- 楊春光主編
- 3512字
- 2016-08-30 09:45:33
(二)堅持建立骨干企業集團,走規模發展之路
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向規?;⒓夯姆较蜻~進,形成產業積聚效應。推進文化資源配置的現代化、市場化,提高文化產業的集中度,既要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業和大型文化企業集團,又要培養文化產業集群,發揮規模效應。
近年來,陜西省通過“大資本運作、大項目帶動、大集團運營、大產業聚集”等方式,先后投資130多億元,開發建設了大雁塔文化景區等一批重點文化產業項目,上演了一部部文化產業振興的大戲,曲江文化產業投資集團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曲江新區成為首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榮獲首屆中國文化產業創新獎。2009年國慶前夕,西安曲江大唐不夜城開城。不到2個月,觀光的中外游客超過300萬人次。因此,經濟欠發達地區要積極支持大型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經營,引領和帶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特別要支持大型文化集團把發展“內容產業”作為切入點,形成一批在國內有實力、有影響的影視、報業、出版、娛樂產業基地。同時,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通過收購、兼并、轉讓等途徑,加快培育、壯大重點文化企業。
(三)堅持精心培育知名品牌,走形象提升之路
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資源都是極富價值的“金礦”,關鍵是如何去開發利用這些資源,做出特色,形成品牌。當前,由于發展經濟的自然地理條件和起點不同,經濟欠發達地區在農業和工業的現代化水平上低于其他地區,產業結構也顯得很不合理,總體上處于初級階段,農牧業占比重過大,二產中以重工業型產業為主,農村中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工業企業的產業關聯弱,經濟帶動作用不強,產業瓶頸約束比較明顯。隨著經濟的國際化程度的加深,國內地區經濟的一體化程度也越來越明顯,經濟欠發達地區完全可以借助于國際國內上游產業發展的成果,超越農牧業和重工業的初級產業發展階段,直接以開發自己獨特的文化資源為經濟發展新的支點,走出一條符合本民族本地區實際情況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寧夏而言,應結合現有文化旅游資源,著力打造六大系列文化品牌,即以都市報等為代表的現代傳媒品牌,以《月上賀蘭》《花兒》等為代表的演藝品牌,以回族優秀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以刺繡、泥塑、剪紙等為代表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牌,以“大漠黃河旅游節”等為代表的文化節會品牌,充分挖掘品牌市場價值。同時,加強文藝產業與體育休閑、旅游產業的結合,開發衍生產品,拉長產業鏈,擴大文化消費。
(四)堅持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走開放驅動之路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們要著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這要求我們對待文化問題,既要著眼于全球,又要放眼于未來,讓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更多的人認同、接受和理解、尋求更多的文化知音和朋友。因此,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走向世界,走向現代化的橋梁和重要手段。然而,經濟貿易和經濟合作是建立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之上的,對產品的認同同時就是對文化的接受。
當前在國際貿易壁壘重重、國際消費市場對產品的滿意度要求更高的環境中,要擴大商品出口,開辟國際市場,就必須重視文化經濟在推動經濟合作方面的作用。現時代,人們的消費意愿已從滿足基本需求轉為高品位、高文化附加的消費,在消費產品的同時要求得到文化的享受。經濟欠發達地區在文化資源上有獨特的優勢,因此,在發展外向經濟時,文化要先于經濟,文化經濟要先于資源經濟,最終形成雙輪驅動互補的良性格局。要依托資源優勢,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積極參與國內外文化市場競爭,大力發展外向型文化企業,把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民族精神、精品典故、仁人志士)、優秀民族文化(如廣西的“印象劉三姐”,寧夏的“回族花兒”、西藏的被稱為“世界史詩之王”的文學巨著《格薩爾王傳》)、地域特色文化(如山西的“晉商文化”、安徽的“徽商文化”)和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成果文化(如綜合國力的提升、民族團結進步)推出去,提高文化產品、文化服務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五)堅持加強人才培養,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由于文化產業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特性,人才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規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著力培養造就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門人才。特別是經營管理人才,一頭連著市場,一頭連著文化生產,在文化產業發展中居樞紐地位,這類人才的匱乏是當前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必須盡快培養、抓緊引進。堅持用事業鼓勵人、用感情凝聚人、用待遇吸引人、用市場感召人,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環境,形成有利于人才輩出、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
四、努力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保障
面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文化競爭,經濟欠發達地區必須付出比發達地區更大的努力,才能在文化產業發展上獲得后發優勢。
一要高舉旗幟抓文化。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始終堅持的根本原則。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把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到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成果指導文化發展,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具有區域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以文化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以文化品位的提升促進區域知名度的提升。
二要解放思想抓文化。文化建設引領風氣之先,彰顯時代潮流,是最能體現解放思想的領域。要打破對文化問題的傳統思維定勢,更新觀念,尊重文化藝術的獨特規律,認清文化產業的“產業”屬性。社會對于文化產品的思想性問題,不能千篇一律,應區別對待,對于一些純娛樂性的產品,其思想性不應有過多或過高的苛求。在文化產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問題上,也應是兩者兼顧、相提并論,不應只強調社會效益。要尊重文化創造,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勞動成果,自覺抵制盜版侵權行為,維護知識產權。
三要準確定位抓文化。一個地區文化的定位是綱舉目張,沒有廣泛的認同和系統的整理,文化建設只能各自為陣,甚至低水平惡性競爭。經濟欠發達地區只有歷史地、辯證地、科學地看待自身文化,才能全面地、系統地、客觀地整合文化資源。
要立足本原,努力解決在思想意識上存在的文化“荒漠化”“邊緣化”和“粗糙化”問題,“給后代多留優良資產,少留遺憾”。要大力繼承、挖掘、整理、創新、推出區域文化特色,心無旁騖地一抓到底,不達目的不罷休,不出特色不言成。
四要研究規律抓文化。研究規律、把握規律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發展文化產業,必須尊重科學、尊重規律,善于實踐、善于總結、善于借鑒。要“堅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過總結,把零散的東西系統化、感性的東西理性化,使實踐經驗上升為規律性認識,推進科學發展。
五要創新體制機制抓文化。國際金融危機凸顯了體制創新對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性作用。文化要實現大發展大繁榮,必須要以改革為動力,打破束縛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文化管理體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運行機制,增強文化發展的生機和活力。
六要苦干實干抓文化。文化事業是積蓄深厚的工程,文化建設需要的是踏踏實實、埋頭苦干而不是急功近利,需要的是一磚一瓦的積累和一代代的傳承,而不是立竿見影或一蹴而就的。要實現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需要大批的文化人撲下身子,扎實努力,細心研討,精心推敲,反復錘煉。要著眼文化發展大局,善于想大事、議大事、干大事、成大事,抓住影響面最廣、帶動力最大、示范作用最強的文化項目和工作環節,在重點領域、關鍵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不斷增強文化發展的新優勢。
七要用經濟建設手段抓文化。順應時代要求,加快文化產業發展,要求全黨特別是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好文化建設,用發展工業的理念抓文化,真正樹立抓文化就是抓經濟、抓文化就是抓發展,不抓文化是失職、抓不好文化是不稱職的觀念。要切實克服輕文化重經濟、先抓經濟后抓文化、抓文化是小事等錯誤認識。要糾正只靠宣傳文化部門“挑大梁”、唱“獨角戲”,搞“單打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等傾向。要善于抓住文化建設的規劃實施、重點工程、重點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經濟政策落實、經費保障等重點和大事,精心策劃,周密組織,攻堅克難,創新突破,奮力推動文化產業的提升和文化事業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