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總報告(2)
- 寧夏文化藍皮書:2010
- 楊春光主編
- 4978字
- 2016-08-30 09:45:33
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正確指引下,寧夏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寧夏的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不僅極大地造福于寧夏人民,而且為這個令許多人不起眼的小省區帶來了莫大的自豪與自信。2009年到寧夏考察觀光,一飽眼福的外地人格外多,甚至一度出現景點出入“一票難求”,住宿“一房難求”的情景。中央領導人更是多次高度贊揚寧夏的社會穩定、民族團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春季全國“兩會”期間到寧夏代表團講話,兩次夸獎寧夏是“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好典型,也是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好典型”。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9月在寧夏考察時贊譽:“寧夏各民族大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一個縮影,是中華民族強大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體現,是黨的民族政策優越性和生命力的有力印證。”國慶60華誕前夕,觀看五個自治區發展成就展的中央領導人無不盛贊寧夏。寧夏可喜的局面同2008年拉薩“3·14”嚴重暴力犯罪事件和2009年烏魯木齊“7·5”嚴重暴力犯罪事件給各族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破壞、各族人民的感情造成極大傷害的痛心狀況形成強烈對比。親身經歷事實和通過學習胡錦濤在新疆干部大會上的講話,寧夏人從心里認定了“穩定是福,動亂是禍;團結是福,分裂是禍”,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是全區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推動寧夏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寧夏人不斷告誡自己:反分裂、反滲透斗爭的形勢依然嚴峻,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任務還很艱巨,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寧夏必須堅持不懈地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向新階段。
(三)地域人文精神的提煉
寧夏多年來攻堅克難及2009年抵御金融危機沖擊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越來越多的外地人感到驚奇,希望了解其中的人文奧秘,這需要寧夏人自己來回答;寧夏人信心不斷增強和對取得更大成績的渴望,也越來越需要自己展示個性以及增添新的精神動力,由此導致了2009年寧夏人對自己地域人文精神的探究與提煉,形成了寧夏精神文化發展新的重要成果。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主要領導人在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關于寧夏特色的發展道路的專訪時,就寧夏人和自己家鄉山東人的精神面貌的異同講到自己的思考:寧夏和山東兩省區同屬黃河流域,共同受到黃河母親河的哺育,兩省區人民都具有純樸豪放的氣質、艱苦奮斗的傳統和不甘落后的精神。但不同地域文化鑄就了不同地域人們的精神風貌。寧夏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人文環境,造就了寧夏人民“勤勞勇敢、堅韌不拔、包容豁達、和諧友善”的精神。經過近些年鼓勵、引導干部群眾以敢為人先的精神推動各項工作,現在謀大事、想大事、干大事、能干成事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主要領導人則在全區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會議上,從強化文化包容教育的視角指出:不封閉、不排外、不保守,兼容并蓄、和諧共生是寧夏人文思想的重要特征。要牢固樹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不斷倡導各民族開放包容的胸懷氣度,民族間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幫助、相互交流,進一步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雖然兩位領導人沒有直接用人文精神的概念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但是從寧夏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人文環境提煉寧夏人民的精神,其分析中凸顯著人文精神概括的印記;而“寧夏人文思想的重要特征”的提出,已經是在人文精神的層面上進行判斷了。
大造聲勢地提煉和宣傳自己地域人文精神的,是首府銀川市和南部山區固原市。銀川市提出:賀蘭山巋然不移、黃河奔流不息所體現的精神就是城市銀川的精神。銀川精神簡單地講是“賀蘭巋然,長河不息”,它投射出銀川人意志堅定、求真尚義的精神品質,包容豁達、開放開明的精神氣質,開拓創新、奮勇向前的精神風貌。固原市認為:在自己這片熱土上孕育和形成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六盤山精神。六盤山精神的精髓是“不到長城非好漢”,其內涵是“團結奮進、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攀高峰”,它彰顯了固原人民不畏艱險、充滿必勝的堅定信念和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壯志豪情,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固原人民,像一根柱石,挺起了固原人民的脊梁;更像一泓清泉,滋潤著固原人民的精神家園。
銀川精神、六盤山精神相比于寧夏歷史上曾經概括出的“勇于探索,團結務實,鍥而不舍,艱苦創業”的“彭陽精神”“負重拼搏,務實苦干,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寧夏精神”“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中衛精神,以及“大篷車”精神、“給水團精神”等有著很大的不同。后者主要是強調一種干事創業的工作精神、奮斗精神,而前者內涵豐富得多,不僅包含干事創業精神,更是彰顯了一種地域人文精神。即使同有著比較多的文化內涵,甚至直接點出“文化”語詞的“五湖四海,群策群力,艱苦奮斗,開創新業,自強不息,頑強拼搏,激揚文化,急流勇進”的“石嘴山精神”相比較,銀川精神、六盤山精神仍然顯現出更多的地域人文精神特征。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關切和追求,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是對人的幸福和尊嚴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追求。地域人文精神就是生活在一定地區的人對自己作為人的價值,尤其是自己存在的精神價值具有地區個性的大膽肯定和勇敢追求。
它構成一個地區文化特性的核心內容,是這個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地域人文精神當然應該含有爭取良好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奮斗拼搏觀點,但這只是作為獲取保障人的價值能夠實現的物的理念,而最為關鍵、最為重要的是這個地區人的價值尤其是人的精神價值、人的尊嚴的存在與發展,是這個地區的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與塑造。顯然,銀川精神中“巋然不移、長河不息”的抒情,六盤山精神中的“非好漢”的直白,無論是以物喻人,還是直接的自謂“好漢”,都深刻表現了這種對人的價值、人的精神不懈追求的地域人文精神的特征。此外,從銀川精神和六盤山精神的提煉都不是依靠少數“筆桿子”和領導人苦費心思,而是區內外廣大普通群眾積極參與的表象,也可以清楚看出它們的人文精神特點。六盤山精神的提煉歷時達8個月,期間匯集的理論文章有近350篇。銀川精神從年初醞釀城市特質到最后提煉城市精神產生耗時9個月,征集到的表述語多至近700條。
銀川精神和六盤山精神不是一時性起的標語口號,而是被自覺地從當地深厚的文化積淀中提煉出來的結晶,進而被主動用于反哺當地文化的時代跨越。銀川精神的提煉者如是說,“在銀川興起和成長的漫漫征途中,逐步形成了通過人們的行為準則、生活方式、道德素質和人文景觀、城市風貌體現出來的獨具個性的精神特質和共同的價值觀念,就是銀川精神。它是這座城市人文特色的高度凝煉,是這座城市從外到內顯示出的被認同的精神價值,是這座城市持續發展的精神支撐及內在動力,是這座城市屹立于中華大地和現代城市之林的必要條件”。而“賀蘭巋然、長河不息”體現了它。固原精神的提煉者這般講,“六盤山作為固原的地標,是一座經歷了歷史風云、積淀了歷史文化的山脈。在它的身上體現和再現的就是這種多文化背景,實質上已成為固原的文化窗口。‘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六盤山精神就是固原最具深層次、最具永久價值的文化符號,是‘文化固原’建設最具標識意義的重要構件”。六盤山、賀蘭山和黃河如此被提煉者物化精煉,作為地域人文精神的象征,絕非偶然,正是因為“兩山一河”大地孕育和生長了當地的文化,它必然要被作為當地文化精髓的大自然標識和人類詞語表達,也理所當然成為既張揚當地文化個性,又貫通中華文化的地域人文精神旗幟。
雖然2009年對地域人文精神的提煉主要是在寧夏的局部地區進行的,卻促使了更多的人并且還會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去反思,因而具有寧夏人文化自覺新推進的年度標志性意義。這次探究、提煉地域人文精神的過程,實質是尋找當地靈魂,進行精神再造的過程,是當地人們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認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人恍然大悟,以為自己最熟悉的家鄉原來卻是還有不少陌生之處,還需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其實,人們對所有物體的探究,難道不都是最終回到對自己,對自己心靈的探究!未來對寧夏人文精神的探究一定還會深入下去。
二、寧夏文化事業在應對金融危機沖擊中破浪前進
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陰霾籠罩在寧夏這塊經濟欠發達但充滿潛力的地方,危機與契機同在,挑戰與應戰共存。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把文化事業發展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保障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高度扎實推進,面對經濟上的巨大壓力,文化事業投入不僅不減,工作力度反而更大。寧夏文化事業取得了新的豐碩成果。
(一)實施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的有力措施
制定文化發展戰略規劃。年初,自治區就制定了本年度的文化發展戰略規劃,大力實施文化建設“六大工程”:即公共文化服務提升工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文化精品引領工程、文化活動品牌培育工程、文化產業促進工程、文化遺產保護工程。這“六大工程”中,大部分涉及公益性文化事業,包括實行文化單位標準化服務和免費開放,統籌搞好區域、城鄉、行業文化發展;加快城市標志性文化設施和社區、鄉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挖掘寧夏地方歷史和重大現實題材,確定舞臺劇、電影、電視劇、專題片、報告文學、小說等項目的63部作品題材庫;策劃舉辦一系列國際性、區域性、系統性大型文化活動;各市縣創排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代表地方最高水平的文藝品牌節目;對回族花兒、踏腳、口弦等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挖掘整理,以保護促發展,以創新促傳承;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進一步構建有利于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這些文化發展戰略規劃的出臺,為寧夏文化事業的發展明確了目標和方向。
搶抓機遇爭取扶持。寧夏緊緊抓住2008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和今年新中國成立60周年、西部大開發10周年以及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的契機,尋求中央有關部委對寧夏文化事業的政策和資金扶持。3月,自治區人民政府與文化部簽訂部區工作會商議定書。雙方將在5年內圍繞確定的會商主題開展工作,即共同推動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支持寧夏文化建設有關實施意見的落實;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組織實施文化精品建設和特色品牌培育工程;推動寧夏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推動文化體制創新和文藝人才培養。這標志著文化部與寧夏部區會商機制的正式建立。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與國家廣電總局簽署了《共同促進寧夏廣播影視事業發展合作協議》,確定支持寧夏廣播影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寧夏全面實施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支持寧夏恢復發展城市電影;支持寧夏啟動全區地面數字電視項目;支持寧夏廣播影視創作生產;指導幫助寧夏開展重大文化活動;支持寧夏廣播影視網絡技術改造和新媒體發展;支持寧夏完善頻道頻率建設等。合作協議的簽署,標志著雙方長期戰略合作機制的正式建立,也預示著寧夏廣電事業迎來了一個全新發展階段。
著力加強對外宣傳。2009年寧夏在文化對外宣傳方面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借60大慶助推寧夏文化品牌。“新中國成立60周年五大自治區成就展”的寧夏展廳從關懷寧夏、人文寧夏、輝煌寧夏、和諧寧夏、騰飛寧夏五個方面,展示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和關懷下,寧夏回漢各族人民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壯麗詩篇。由中央電視臺、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等共同拍攝的反映寧夏解放的電視紀錄片《決勝朔方》在央視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另一個特點就是邀請中外文化團體到寧夏,體味寧夏的獨特魅力,并借此宣傳寧夏。朝鮮平壤藝術團赴銀川舉辦“錦繡金達萊”歌舞晚會,23個歌舞節目原汁原味地將朝鮮藝術展現給寧夏觀眾。蒙古國家歌舞團、愛沙尼亞室內樂團、越南當代歌舞團和緬甸國家歌舞團聯袂獻演的《異域情》專場晚會,給寧夏帶來了一個不眠的浪漫喜慶之夜。由香港陽光衛視《中華人文地理》和《鄉土中國》欄目組拍攝的《中華人文地理》寧夏篇,內容涉及《消失的西夏皇陵》《邊陲堅壘》《水洞溝》《賀蘭山巖畫》《回民醫藥》五個系列,深入描述了寧夏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