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積極應對世界經濟一體化挑戰,努力提振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2)

(二)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轉變也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文化產業提供難得機遇

從我們國家來講,近年來,文化產業成為獲得扶持與優惠政策最多的領域。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作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決策后,在全國掀起了一個文化建設的新高潮。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國家部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發展的政策措施。早在2005年《國務院關于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若干決定》就打破了原有的非公資本不能從事文化產業的禁忌,各地民營資本迅速進入文化產業領域,掀起了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浪潮。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2009年4月份聯合發布《關于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34號)《關于支持文化企業發展若干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31號),決定對文化企業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減輕企業負擔,鼓勵其健康發展。2009年9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這是繼紡織、輕工等規劃之后的第十一大產業振興規劃。國家將重點推進的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技術和動漫等。對這類文化產業將進一步加大融資扶持力度,并明確指出,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文化部近期又正在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發改委、財政部等機構起草優惠政策報告,給予文化產業單位在上市、金融信貸、投融資等方面必要的支持。這些,都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及時雨”和“報春花”。經濟欠發達地區也不甘落后,結合各自實際出臺了很多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性文件。比如,寧夏出臺了《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從財政政策、稅收政策、投融資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和獎勵政策6個方面,降低“門檻”,并從2009年~2012年,每年拿出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利好”成為“真金白銀”。總的來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化產業也正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正在成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三)經濟欠發達地區深厚、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搶抓文化產業發展機遇提供了保障

經濟欠發達地區,也是欠開發地區。因此,無論是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還是民風民俗都保留得較為完整。至2009年6月,中國已有38處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有30處分布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說,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文化資源都是原始的、原生態的,而原始的、原生態的民族民間文化在經濟與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其實更具開發性,更具魅力,也更有挖掘的潛能,更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特點。如果成功替代傳統產業,將改寫中西部地區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和路徑。如,山西的經濟發展指標在全國諸省(市)的排列中均處于后列,但是,幾年來山西省的“軟實力”愈來愈凸現,平遙古城、晉商文化、大院文化等的開發和傳播,讓山西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正在從文化強省向經濟強省跨進。一直被外人認為“人無三分銀”的貴州,其民族歌舞同樣進了維也納金色大廳,同樣打入世界演藝市場。寧夏地域雖小,人口雖少,但文化資源不少,發展的氣魄也不小。寧夏按照黨的十七大關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確定了“小省區辦大文化”的戰略,大力挖掘、整合、創新、推出以回族優秀文化為主體的九大主流文化,精心構筑以“兩山一河”為特征的大文化圈,整理了63部重大文化精品創作脈絡,推出了回族原創大型歌舞劇《月上賀蘭》《花兒》《回鄉婚禮》等一批文化精品,電影《畫皮》贏得2.5億元的票房收入。“八百里秦川文武盛地,五千年文化中外名城。”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陜西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革命文化和民俗文化,讓國內外艷羨不已。四川省文化產業園逐步發展為包括文化創意產業園、電影主題樂園、青少年體驗式素質教育基地、影視基地、旅游風情演出、文化小鎮六大主題區和媒體傳播渠道區的“6+1”園區。由此看來,經濟欠發達地區在發展文化產業上一定要有自信心,對自身的文化要有自豪感,潛下心來盤點本地區的文化資源,抓住重點項目,打造出品牌,就能開發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產業與市場。因此,只要理解透、運用好文化的經濟屬性,文化產業完全可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完全有潛能超越經濟發達地區,由經濟欠發達地區走向文化強地區,再由文化強地區邁向經濟強區,最終達到文化、經濟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的境界。

(四)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為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國際發展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時,社會消費結構將進入發展型、享受型升級階段;超過3000美元時,恩格爾系數大約為30%,文化消費支出占個人消費的比重在20%以上;超過5000美元時,居民消費結構將轉向以文化消費為主的時期。近年來,國家通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轉型,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政策,使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快速增長,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2008年,經濟欠發達省區中,除甘肅、云南、貴州三省區外,其他省區人均GDP基本都接近或超過2000美元。其中,內蒙古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新疆、山西超過2000美元,陜西、青海、寧夏、江西、西藏、廣西等均接近或達到2000美元,已初步進入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并重的階段。收入的不斷增長,也促使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和思想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文化生活、文化消費在整個生活和消費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加上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社保待遇水平的不斷提高、扶貧開發和生態移民戰略的深入推進,這些都為加快文化產業積蓄了能量。

三、大力推進經濟欠發達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

在新一輪經濟發展大潮中,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追趕目標,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部署,把加快文化產業發展作為文化發展的重中之重,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四中全會中強調的“六個更加注重”和“七個進一步”的要求,切實加快文化產業發展。

(一)堅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走市場推動之路

按照中央確定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目前各地文化體制改革穩步向前推進。2009年10月28日,陜西演藝集團有限公司、陜西廣播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和陜西電視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在西安集中掛牌成立,省直14家主要宣傳文化單位1.2萬人集體“下海”,以“事轉企”為重點的轉制工作基本完成,這標志著陜西文化體制改革已在重點領域和重要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寧夏在新組建六個文化改制企業(單位)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寧夏廣電傳媒集團有限公司上市融資,黃河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出版傳媒集團戰略重組,寧夏衛視與上海第一財經頻道合作,使改革又向前邁出一大步。經濟欠發達地區要推進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就要積極借鑒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把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為一把“金鑰匙”,激發文化發展的活力。要緊緊抓住重塑市場主體這個中心環節,積極推動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并對傳統國有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快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宏觀管理體制,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理下屬單位向管宏觀轉變。鼓勵組建區域文化發展協調基金組織和各級各類文化產業基金組織、文化投資公司,對新興的文化產業項目、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實行稅收優惠政策,積極提升文化產業的品位和檔次。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加快推進具有重大示范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項目。建立健全文化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大力發展文化經紀、文化代理,不斷提升文化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济市| 深圳市| 盐池县| 申扎县| 连南| 库伦旗| 礼泉县| 波密县| 环江| 库尔勒市| 彩票| 渭源县| 博湖县| 乌审旗| 阿图什市| 泸西县| 连平县| 广丰县| 承德市| 宜川县| 涪陵区| 内乡县| 清流县| 宿迁市| 香格里拉县| 镇雄县| 桐梓县| 仪征市| 延边| 慈溪市| 堆龙德庆县| 通城县| 准格尔旗| 古浪县| 乌兰浩特市| 宜君县| 唐山市| 长兴县| 民权县| 泰安市| 阆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