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精神文化(4)

在此次課題調查問卷中,關于大學生畢業后的去向問題的數據顯示,有28.6%的學生選擇政府機關,31.1%的學生選擇國有企事業單位,14.5%的學生考研繼續深造,15.4%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7.9%的學生選擇民營企業。在自主創業的行業里50%的大學生選擇了IT行業。

有36.0%大學生對畢業后的工資報酬的心理價位為月工資3000元以上。我區大學生在就業和創業觀念上存在進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就是鐵飯碗的傳統思想,對于選擇民營企業就業的人最少,究其原因還是思想觀念落后。從15.4%的大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可以看出,我區大學生的創業觀念還不太強,一些大學生對創業還存在畏懼心理。在對大學生就業和創業的指導上,要注重政府、學校、社會三合一的教育方式。政府鼓勵大學生先就業,再創業,制定出更有利于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學校要為大學生就業心理和技能進行正確的引導和培訓,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如到農村當村官,參加社區工作等;對在大學生創業群體中尤其是我區大學生群體中形成的好典型和好經驗進行宣傳報道,為大學生創業鼓勁和增強自信心,營造良好的創業文化氛圍。2009年全區通過多種渠道使20172名普通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占畢業生總量2.2萬人的91.7%,超過國家80%的就業率標準。

(三)有效利用我區正在逐步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前已建立起來的傳播渠道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大多集中于農村,農村人口隨著農業現代化、城市化不斷轉移到城市,已成為城市建設和發展的主力軍,而這些主力軍也是受金融危機影響較大的群體,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和宣傳,農村人口就成為主要受眾群體,農村就成為主戰場。為了更好地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占領、引領這個主戰場,有效利用正在逐步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建立起來的渠道,就是很好的傳播途徑。

目前全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是:全區有市、縣(區)級公共圖書館20個,群藝館、文化館25個,鄉鎮、街道文化站(中心)191個,農村村委會2374個,村級文化活動室1008個。已建成農民文化示范戶1062戶,農民業余文藝團隊725個,農家書屋200個,初步形成了覆蓋鄉村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2009年全區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為191個鄉鎮和565個村級基層服務點配置了計算機、投影機、功放音箱等設備,VPN專線實現了全區縣、鄉、村全覆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我區早在2008年就已成為全國第一批完成20戶以上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目標任務的省區。

我們要在已建立起來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傳播途徑上,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繼續通過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多制作和播出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積極健康的節目;通過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堅持以優秀、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通過鄉村綜合文化站的建立,讓人民群眾享有快樂的文藝、體育活動和休閑服務;通過農家書屋,增強圖書的利用率和圖書服務實效;通過文明村、文明戶創建活動,多層次、全方位地培育健康文明的農村社會風尚;重視文化戶(文化大院)的帶動和示范作用,使農民在勞動之余不出村就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

(四)進一步發揮典型道德模范人物的引領作用

學習宣傳先進典型道德模范人物的過程,就是普及基本道德規范的過程、弘揚真善美的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在各個行業、各類人群中都涌現一大批先進典型模范人物,他們身上高度的政治覺悟、堅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養,詮釋和踐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要求。2009年是寧夏文化軟實力建設年,全區道德模范評選活動自3月份開展以來,推選出道德模范1萬名左右,先后表彰宣傳了白春蘭、陸夢蝶、馬進花等一批基層先進典型人物,并將其先進事跡搬上舞臺,在全社會營造了知榮辱、講正氣、謀發展、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讓人們更加生動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特征,更加自覺地踐行其內在要求,引導人們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此次課題調查問卷中對典型道德模范人物和事跡,有40.2%大學生感動并愿意通過網絡、手機等宣傳,54.4%的大學生認為今后會以此為榜樣。這說明典型道德模范人物的引領作用對價值觀、人生觀正在形成中的青少年是很重要的。

(五)在大學生面臨就業壓力的情況下,要特別注重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方法,加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進行引導目前,迫于就業壓力,在一些大學生中流行著“新讀書無用論”的思潮,但課題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我區49%的大學生知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中得到了充分展現,63.3%的大學生在地震后捐款,41.1%的大學生到圣火傳遞現場去吶喊助威;勤奮學習和勤工儉學是報答父母的主要方式,86%的學生知道父母的生日,44.7%的大學生工作后的第一筆工資會是孝敬長輩。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倡導的理念還是認可的,這是值得我們欣慰的。對于受到一些消極社會思潮影響的少部分大學生,要注意用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知識結構和認知特征的方法來引導。

出生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的學生,物質生活條件相對比較富足,又正逢IT技術迅猛發展時期,從小接觸電視、手機、互聯網,更多地受到多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關注的社會熱點和思想困惑,在課堂教學中,選取正面、積極的案例來說明問題。避免抽象理論內容的簡單宣講,從青少年內心需要出發,考慮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創新形式、創新內容、創新手段。

(六)針對我區是少數民族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群眾多的特點,要充分重視和發揮清真寺和阿訇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作用寧夏作為全國唯一的回族自治區,全區人口614萬左右,回族人口222萬左右,占總人口數的36%以上。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群眾主要的宗教與社會活動場所,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他們的精神信仰和社會文化活動中心。阿訇是宗教上層人士,在清真寺主持宗教事務,按伊斯蘭教的教規、教法禮節、制度和傳統的風俗習慣對回族群眾進行宣傳,在穆斯林群眾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各種消極的社會思潮影響到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情況下,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清真寺對穆斯林群眾思想和行為的引導作用以及阿訇在回族群眾心中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通過清真寺這一重要的宗教場所,借阿訇的影響力,向廣大穆斯林群眾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充分發揮阿訇在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過程中的作用,讓清真寺成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新的陣地,這是新時期少數民族地區傳播中國意識形態主旋律的必由之路。據《寧夏年鑒2008》統計,2007年全區有清真寺3760座,阿訇5000多人。寧夏具有如此之多的清真寺和眾多的阿訇,如何運用好所擁有的人力資源服務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張進海:寧夏社會科學院院長,教授;魯忠慧:寧夏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馬珍:寧夏社會科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實習員)當代回族文化發展與儒學的時代性價值

——寧夏孔子文化研究院成立的啟示

丁克家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就越是全球的,這是全球化時代多樣性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進程,既是中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過程,也是世界走近中國、認識中國、接納中國的過程。在這一劃時代的雙向和多向交流中,以經濟交流為先導,以多元外交為實踐,以多層次文化交流為旨歸。特別是近年來,在世界范圍內,以孔子學院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躍。孔子學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致力于適應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漢語學習的需要,增進世界各國(地區)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的了解,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國教育文化交流合作,發展中國與外國的友好關系,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構建和諧世界。中國的傳統文化由此以時代性的颯爽英姿走向世界各地。截至2009年10月,已在全球87個國家設立了282所孔子學院和241個孔子課堂。孔子學院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種具體展現,也是中國思想和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使者,更是在全球化時代打造“中國形象”的文化名片。

近30多年來,在重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建設中,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孔子作為儒家學說的創立者,開創的儒學傳統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源遠流長;兩千多年來,中華文明的大江大河奔流不息、綿綿不絕,堪為世界奇跡。近年來,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涌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中優良傳統的再認識、再升華的學習熱潮,國學熱不僅僅是知識界、文化界的熱點論題,而且也走入尋常百姓中間,成為日常倫用、修身養性及良風美俗的精神性資源。正是著眼于國內外中國文化的發展大局和時代潮流。2009年9月30日,寧夏孔子文化研究院在寧夏社會科學院正式掛牌成立,這在祖國內地,特別是西北民族地區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她的成立,將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普及傳統文化知識,“古為今用”,提升公民道德文化素質,促進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理解,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積極的時代性作用。同時,也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新文化建設中的具體體現,標示著寧夏“小省區也能辦大文化”的開放、包容、創新的時代氣度,也標志著寧夏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建設和實踐跨入了一個新境界。

一、回族思想文化的軌跡及其時代性發展

中國回族自元末明初形成以來,就以漢語為母語,積極學習以中國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并積極躋身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等諸多領域,勤勉進取,樂于奉獻,與中華民族大家庭同興衰、共榮辱。同時以伊斯蘭文化的基本價值觀為民族精神基質,融通了東方兩大文化中寶貴的文化資源和價值,如視愛國如命、家國一體為“天職”的國家觀念,尊老愛幼、扶危助弱、尊重知識和人才的社會倫理傳統,棄惡揚善、德才兼備、知行合一、心身和諧的個體修身養性之道,在1300多年的回族發展歷程中,成為了其思想文化傳統根深葉茂的基石。同時,回族知識分子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中,在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比較研究中,以及在中阿文化交流中都涌現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代表性人物,共同為豐富和發展中華文明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明清時期,中國回族社會為促進以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對話和理解,開創了“回儒對話”“以儒釋伊”的文化承繼和創新的“漢文譯著”活動,并開啟了伊斯蘭文化在中華文化語境中的生成、轉化、相互學習和借鑒共進的時代性新階段。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

王岱輿(約1584~1670)、劉智(1660~1745)、馬注(1640~1711)、馬德新(1794~1874)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菏泽市| 寿宁县| 灵璧县| 扶余县| 莱西市| 青浦区| 莒南县| 宁海县| 霍邱县| 郎溪县| 玛曲县| 织金县| 那曲县| 丰顺县| 永修县| 阿合奇县| 新乐市| 柘城县| 怀宁县| 藁城市| 玉树县| 井冈山市| 崇文区| 柳州市| 宕昌县| 铜山县| 临沂市| 泸溪县| 香港 | 普兰店市| 东城区| 磐安县| 镇雄县| 石嘴山市| 庄浪县| 怀安县| 北京市| 福海县| 湾仔区| 巴楚县| 阿荣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