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總報告(3)
- 寧夏文化藍皮書:2010
- 楊春光主編
- 4634字
- 2016-08-30 09:45:33
注重歷史和地域特色文化的挖掘。2009年,自治區不斷加強對歷史文物的挖掘整理,注重對歷史文化遺存的原生態保護。銀川市經過專家論證確定銀川城建于漢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至公元2009年已有2121年的歷史。銀川市建城2121年主題雕塑亮相于海寶公園,銀川城有了自己的“生日”。銀川市先后投資維修保護西夏陵、賀蘭山巖畫、玉皇閣、鼓樓、南門樓等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還根據銀川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情況,選定了反映銀川城市發展的第一批12處明清文化遺存標示點。這對了解銀川發展的歷史和展示銀川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文化內涵有著重要意義。固原市提出著力打造固原經濟社會發展文化名片的戰略決策,編輯出版了《六盤山文化叢書》,成立了西海固文學藝術研究會。有關部門組織一批開國元勛、老將軍、老一輩革命家的后代到寧夏,參加在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舉行的“相約六盤山,回首憶當年”主題紀念活動。舉行這一活動,是為了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使偉大的長征精神薪火相傳、發揚光大,為寧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加大文化事業體制改革力度。在公益性文化事業改革上,提出了改革的重點:一是根據文化事業單位的不同功能和類型,通過勞動、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崗位目標責任制;二是在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的基礎上,逐步推動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免費開放,同時完善經費保障機制;三是進一步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渠道,在不斷增加對公共文化服務投入的同時,通過實行政府招標、集中采購等辦法,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并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可以說,寧夏文化體制改革思路明晰,措施具體明確。通過改革,必將發揮出文化事業單位的生機和活力。
(二)來之不易的成就
文化設施建設再創佳績。這一年寧夏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沒有因為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停滯,反而緊鑼密鼓地繼續向前推進。正在建設的賀蘭山體育場、寧夏大劇院,是繼“四館三中心”重點工程之后的標志性文化設施。寧夏大劇院總建筑面積4.8萬平方米,總投資4億多元,其內部設施和舞臺燈光等達到國際一線品牌規格。我區規模最大、標準最高、功能最全的綜合性體育場館——賀蘭山體育場總建筑面積6.6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8億元,是集體育、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甲級體育場。寧夏世界穆斯林城在永寧縣正式奠基開工,該項目集文化展示、商貿旅游、教育培訓、社會救助等功能為一體。項目計劃總建筑面積為25萬平方米,總投資8億元,包括世界伊斯蘭歷史博物館、穆斯林民俗館、穆斯林孤兒院等13個子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寧夏向世界展示回族文化和民族風情的“橋梁”。寧夏的文博場館建設進度加快:寧夏民俗文化博物館正式對游客開放;寧夏移民博物館破土動工;一批反映黃河文化的行業專題博物館規劃建設。
沿黃城市帶建設的戰略決策出臺后,黃河文化線建設便成為2009年文化建設的“重頭戲”。如青銅古鎮項目充分利用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游區的地理區位優勢進行規劃建設,建成后將以“青銅古鎮,塞上水城”為品牌,集黃河文化體驗、古渠古鎮觀光、特色休閑接待為一體,成為寧夏乃至周邊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和生態旅游小鎮。
文化精品不斷涌現。以新中國成立60周年為契機,自治區突出回族文化和寧夏地域文化特色,精心創作了一批文化精品。大型回族歌舞劇《花兒》將寧夏花兒、回族舞蹈和浪漫故事融為一體,劇中的群羊歡慶舞、回族踏腳舞、花兒歌會等堪稱舞蹈經典。《月上賀蘭》自2007年首演至今,歷經三載,并三次加工修改,以更加跌宕感人的劇情和更為豐富的人物形象以及新穎獨特的舞蹈音樂構成美輪美奐的藝術效果。目前已演出196場,接待國內外觀眾超過16萬人次。大型原創回族花兒風情劇《回族婚禮》通過高水平舞美、音樂和花兒元素展現寧夏回族的婚俗、服飾和生活,著重表現回族獨特的婚姻習俗和程序。根據“開發寧夏第一人”的秦代大將蒙恬的歷史故事創作的《開邊大將》作為文藝旅博會開幕后的第一臺展演大戲,為我區專業演出團體開拓出立足本土歷史文化基礎、與時代脈搏共振的戲曲創演新路子。寧夏歌舞團表演的《金色的湯瓶》,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中短短3分40秒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反映固原地域文化特色的六盤山花兒歌舞劇《王洛賓的花兒情》通過花兒演唱、回族踏腳舞、回族口弦、六盤山罐罐茶舞等多種藝術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展現了六盤山區的地域文化、紅色文化和民俗文化。
群眾文化豐富多彩。2009年“清涼寧夏”廣場文化活動共組織演出95場,參演單位90多家,參演節目1800多個,參演人員兩萬多人,吸引觀眾30多萬人次。“清涼寧夏”已成為我區乃至全國頗具影響力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項目。年底,“清涼寧夏”被評為全國“群文品牌”。這是繼2006年獲得“全國特色廣場文化活動”稱號后取得的又一個全國性榮譽。在“清涼寧夏”廣場文藝演出的帶動下,廣場文化正成為我區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形式,廣場文化獨特的娛樂調節功能、教育服務功能和交流溝通功能日益增強。目前全區已建立特色品牌文化廣場活動30多個。為充分展示寧夏電影事業的發展成就,在全區舉辦“2009中國·寧夏電影展映周”活動,15部影片讓人們盡享寧夏“本土造”電影的視覺盛宴。2009年的民俗活動中,傳統文化元素被深深植入。銀川市首次將龍舟比賽引入端午節,“品詩香、賽龍舟、包粽子、送香囊”的民俗“饕餮大宴”令市民大快朵頤。自5月下旬至9月下旬,各地各部門組織發動基層干部群眾和部隊官兵廣泛參與“愛國歌曲大家唱”歌詠活動,共舉辦各類歌詠活動6000余場次,參加人數320多萬人次,年齡最小的6歲,最大的88歲,真正使這一群眾性活動普及開來。
農村文化活動深入開展。隨著農村市場的繁榮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文化活動也深入開展起來。年初舉行的寧夏百鄉千村農民體育活動月活動歷時一個多月,各地開展農民喜聞樂見的體育健身活動2萬多場次,直接參與健身活動的農民群眾達到20多萬人次,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群眾的健身熱情。海原縣專門成立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傳承訓練運動協會,開展農村群眾性體育活動,保護傳承回族傳統體育項目。紅寺堡成功舉辦了農民秦腔大賽,并成立了全區首個移民秦腔劇團。寧夏回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把“農家書屋”工程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將隆德縣沙塘鎮和平村等10個行政村確定為“農家書屋”試點村,為每個書屋配置了3000冊以實用技術和農村致富經驗為主的各類出版物。全區“公共文化服務進農家”活動目前已為278個農村示范文化室、564個示范農民文化戶、268個優秀農民文藝團隊補充配備了文化設備器材,使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文化遺產保護卓有成效。寧夏是歷史文化遺產比較豐富的地區,有關部門對文化遺產保護非常重視,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在“中國文化遺產日”到來之際,寧夏各地同時舉辦以“保護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發展”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教育展示活動,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知識,提高公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宣傳寧夏文化遺產事業發展成果。5月,寧夏第二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包括涇源回族民間故事、西吉社火春官詞、靈武馬鞍山甘露寺佛教音樂、固原六盤山摶土瓦塑制作技藝、同心蓮花山青苗水會、中衛羊皮筏子制作技藝、海原搟氈技藝等在內的23個項目榜上有名,寧夏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達到54個。由賀蘭縣文化館編排的舞蹈《栲栳》參加了第六屆“群星獎”暨第四屆崗位技能大賽銀川賽區決賽。這是寧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首次搬上舞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探索出一條新路。
文化成果屢獲殊榮。一系列文化精品的策劃、制作和投入,使得寧夏的文化成果屢獲殊榮。
歌曲《回族尕妹我的花兒》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秀歌曲獎。《月上賀蘭》獲“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舞蹈詩”銅獎。同時該劇以音樂舞蹈雜技組總分第一名的絕對優勢入選“2008~2009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二期)資助劇目”,實現了寧夏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零的突破。寧夏春節聯歡晚會《花兒的家鄉》在2009年全國春節文藝晚會及春節特別節目評獎活動中,獲全國最佳作品獎。與中央電視臺聯合舉辦的“六一”大型少兒綜藝晚會《塞上花兒紅》,獲得第九屆CCTV少兒藝術電視大賽電視片類金獎。在2007~200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本征集評審中,由寧夏作家創作的花兒音樂劇本《月彎月圓花兒甜》入選現實題材優秀劇本。
銀川市秦腔劇團青年演員李小雄,以扎實的基本功、唱功及日臻成熟的藝術表演榮獲第24屆中國戲劇梅花獎。鹽池縣文藝工作者創作的歌曲《走進哈巴湖》《沙原明鏡》,分別榮獲“神州歌海——第六屆中國群眾創作歌曲大賽”金獎、銀獎。
(三)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1.具有寧夏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問題
近年來,寧夏的文化事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文化不再只以傳統方式自然積淀和傳承,而是從幕后走向前臺,變得生動而具體、主動而踴躍,打造出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具有寧夏特色的優秀文化品牌:寧夏花兒獨具特色,“清涼寧夏”廣場文化品牌已經成為廣大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正在成長的這些文化品牌,既有傳統文化的一脈傳承,也有順應時代變遷的創新。但要清楚地看到,寧夏的文化品牌數量仍舊不多,能在全國叫得響的品牌少之又少。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樹立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加大創新、投入和相關人才培養力度,讓文化品牌閃耀塞上。如寧夏花兒是最淳樸的民間口傳藝術,是回族群眾特有的抒懷表達方式。如何推廣花兒,使之成為寧夏獨具特色的“文化名片”,一些地區和單位正在積極探索。如為馬生林、李鳳蓮等一批老歌手、唱家錄音、錄像,搶救性保存花兒曲目,建立花兒藝術檔案和資料數據庫;在海原、同心、涇源等8個花兒自然流傳村建立傳承基地,命名花兒民俗村;建立花兒藝術網站,傳播和展示花兒藝術;在“中華回鄉文化園”設立花兒民俗傳習館,對花兒演唱習俗及其相關民俗進行整體保護。固原市采取逐村搜集山歌和花兒歌手的做法,幾年來共搜集了200余首當地山花兒,經過整理編成《六盤山花兒集》,收入《六盤山文化叢書》公開出版,讓更多的人了解花兒、傳唱花兒。
2.“草根”文化團體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漸增長,特別是對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民俗藝術表演類節目的需求與日俱增,在專業團體難以滿足需求的情況下,民間文化團體逐漸成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力量。要想讓原汁原味、土生土長的民間文化深入到社區、鄉村,就要依靠民間團體。然而,民間文化團體大部分“發育不良”,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資金扶持和人才支撐。就資金而言,一些民間文化團體沒有交通工具,僅有一些服裝,用淘汰的音響設備。因為費用較高,許多民間文化團體請不起專業老師,都是自己摸索,進步非常慢。就人才而言,因為待遇低造成人才流失和人才斷層。現在會拉二胡、板胡等樂器的藝人平均年齡在四五十歲,30歲以下的年輕人基本沒人掌握這些技能。建議有關部門設立文化基金,對民間藝術團體建立扶持機制,適當給予車輛、服裝支持,并拿出一定資金鼓勵成就突出的團體,促使各藝術團隊積極創排新劇目,提高演出水準。近年來,銀川市的專業藝術院團與民間文藝團隊進行結對幫扶,在民間文藝團隊建設、節目排練、經費補貼、設備添置等方面予以資助。今年共扶持新建社會民間文藝團隊22個,同時加強對民間文藝團隊文藝骨干的培訓輔導,為民間文藝團隊提供排練、培訓場所及設施資源。這一做法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