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丁以壽
與張兄(靜清和)的結識緣于博客,當然是因為茶,約在數年前。關注張兄,首先是因他的網名“靜清和”。因為我將中國茶道精神概括為“清、和、淡、靜、真”,與他的“茶品靜清和”相類。我們對茶現象的認識有一些共同點,但也僅限于在網上的偶爾交流。
與張兄的初次見面是在合肥,時間是2013年夏。他與一干茶友參加完在九華山甘露寺舉辦的“無上清涼茶會”,回程在合肥中轉,我邀請他們來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茗緣閣茶室品茗交流,晚宴后大家一同去“千年茶道館”品茶賞香。記得那晚張兄興致頗高,還露了一手太極功夫。再次見面,是在2014年春天的池州杏花村“春服既成詩茶會”上。夏天,我們又在山西五臺山“海峽兩岸品泉匯”相遇。一年之內,因茶三次見面。兩次茶會上,張兄的茶席設計給我留下的印象頗深。
張兄愛茶,多年來到處訪茶,一部《茶味初見》,便是明證。張兄懂茶,有獨立見解,不人云亦云。他對央視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有批評,對“申時茶”也有批評,表現出實事求是的精神。張兄不僅精于茶藝,對陶瓷、插花、焚香諸藝也兼擅,且境界卓爾不凡。欣聞張兄靜心致力于《茶席窺美》的撰寫,很是期待。不久前,張兄發來書稿,約我寫序。面對張兄的信任,我只能勉力為之。
茶席與茶藝、茶文化一樣,也是新名詞、新概念。說茶席是新名詞、新概念,不意味著茶席就是新生事物。其實,茶席由來已久,有茶藝、茶道就有茶席,只是那時沒有用茶席的名稱。
個人覺得,應將茶席與品茗空間區別開來,不要混同。茶席不同于茶室、品茗環境、飲茶場所,茶席只是茶室、品茗環境、飲茶場所的一部分,當然是其中核心的部分、必不可少的部分。
如同我向來主張采用狹義的茶藝概念一樣,我也主張采用狹義的茶席概念。因此說,茶席泛指具有一定面積和空間的具備習茶功能的綜合體。茶席的構成要素有臺桌與鋪墊、茶具、茶花(插花、盆花、盆景)、掛軸及其它。茶席可區分為普通茶席(日常生活茶席)、藝術茶席(為茶藝、茶道而設的茶席)。茶席的特性主要有四個,即:實用性、藝術性、綜合性、獨立性。
《茶席窺美》一書首先基于“茶席,是為品茗構建的一個人、茶、器、物、境的茶道美學空間,它以茶湯為靈魂,以茶具為主體,在特定的空間形態中,與其它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共同構成的具有獨立主題,并有所表達的藝術組合”的理念,由此闡明茶席設計的基本原理。從人體工學出發,左右手茶席的平衡,茶席布局的動靜結合、疏密有致、顧盼呼應、知白守黑,實用且美,少即是多。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進而具體論述茶席的基本元素煮水器、泡茶器、勻杯、茶杯、茶倉、滓方、茶荷、茶則、壺承、茶托、潔方、席布、花器等的形制、功能及其在茶席上的布置和意義;本書最大的創新是在于對茶席美學意蘊的闡發,這是此前一些茶席類書籍的弱項;此外,關于一人二人及多人茶席、四季茶席、野外茶席、主題茶會茶席的創意設計,關于茶席插花、茶席禁忌,也有獨到的經驗之談。本書最突出的特點是由形而下之器、藝而入形而上之道、美,道器不離,藝美相即。
近十年陸續出版的如喬木森《茶席設計》,池宗憲著《茶席·曼荼羅》(三聯書店2010年),蔡榮章主編《茶席·茶會》(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王迎新著《吃茶一水間》(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都是茶席類書的佳作。《茶席設計與茶席美學》后出轉精,語言優美、文字簡煉。選圖精美,賞心悅目。不惟是近年來中國茶席設計理論和實踐的重要收獲,對于當代茶藝編演和茶道美學的發展也有重要價值,在此鄭重地向中國茶道、茶藝、茶席設計的愛好者們予以推薦。
2015年2月1日于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