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的簡潔樸素,是理性的刪繁就簡,是心態寧靜的表現,是繁雜之后的疏朗。
基本茶席,道涵章法
基本茶席的元素構成,主要包括:煮水器、泡茶器、勻杯、茶杯、茶倉、滓方、茶荷、茶則、壺承、茶托、潔方、席布、插花器等器皿。
如果嚴謹地去探究,茶具和茶器并不是一個概念。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把炙茶、碾茶、煮茶、飲茶、貯茶等,對茶的品鑒有育化、有改善、帶有精神屬性的茶具,全部定義為茶器。
其他如采茶、制茶類的工具,定義為茶具。因此,茶器已不是單純的泡茶器具,它具備了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蘊藏了更多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
《周易》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茶席上的茶器,立象以盡意,通過直觀、可賞、可感的茶器,由器入道,便衍生了有規矩、有章法的茶道。道由器傳,無形的茶道,是通過有形的茶器來表達和表現的。由藝由器入道,必須是道器并重,術法相乘。以器興道指的是,茶席對茶道的發展與傳播,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一陰一陽之謂道。一個道由器傳的成功茶席,不僅包含著陰陽和四時的變化,而且有開有合,有規有矩,善始善終,有布局也要有章法,對立中存在著統一性。
茶席的布局,講究動靜結合,疏密有致,顧盼呼應,知白守黑。
茶席構成的不變性,一方面,是指由泡茶器和勻杯構成的泡茶區,它位于席主的右前方(以基本的左手席為例),且勻杯始終處在泡茶器的外上位置,二者呈四十五度左右的夾角。另一方面,是指由茶杯排列組合構成的品茗區,它在瀕臨嘉賓的方便位置,與泡茶區域顧盼呼應著。茶席除了泡茶區和品茶區的相對不變外,其他的茶具,在茶席上可以隨意安置,但要符合其指導原則,首先是不影響泡茶與分茶的便利性。其次,安放的位置要協調適宜,要符合陰陽的和合,能使茶席錦上添花,使之布局更合理,更有畫面感。茶席的不變設置,是為了讓泡茶人(以下簡稱席主)能夠更省力、更便捷地去泡茶,這是由人體的工學原理決定的。一個有創意有思想的茶席突破,往往要從可變的茶席區域,去琢磨、去探索、去構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茶席也是如此,應該有個良好的開局,可用可賞。完美的茶席,就像中國的傳統插花一樣,要能從前、后、左、右四個方向去賞去觀,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四面風景的幽美各異,便對茶席開場的布局提出了要求。尤其要注重在視覺上呈現豎象的茶杯,其形態、線條、厚薄、色調上,容易在某一方向上有序、重復、排列出現。從美學上講,有規律的間隔重復,就會產生節奏和韻律美。
重復產生的這種形式之美,在茶席的設計中,一定要充分理解和運用。因此,在一個茶席的開幕之初,茶杯組合的華麗登場,一定是呈現整體劃一的緊密配合,以裊裊娜娜的韻律美、音樂美呈現的。
茶席上的茶杯,在開局時,排列緊湊整齊,既是形式美的需要,也便于席主就近分茶。茶會開始后,茶杯可以根據客人的需要,適當地分開一些距離,體現著席主對嘉賓的貼心關懷。但是作為嘉賓,也應當自覺地去維護茶席的形式美,就像我們在各自的工作中,列席重要的會議時,對隊列、著裝、坐姿的要求一樣。在您主動品完一杯茶后,要把茶杯重新放回到茶托內,同時,還要照應一下左右客人的茶杯排列,使之盡可能的整齊有序,不要凌亂。細節雖小,卻體現著茶人的修養和彼此的關心與體諒。位于茶席的左右兩側、距席主較遠的嘉賓,在取放自己的品茗杯時,除了自覺照應、主動對齊茶杯外,還要盡量把自己的茶杯,自覺傳遞到席主可以舒適分茶的距離以內。禮之用,和為貴。茶席的和諧,來自于賓主的熱情互動、關懷尊重。
人體工學,規圓矩方
茶席,是一個涵蓋了人、茶、器、物、境的美學空間。在這個有限的空間里,人作為悅己娛人的活動主體,在泡茶、品茶、造境的過程中,需要創造出無限的美的意象。但是,人的活動范圍又會受到身體條件的局限,那么,如何達到在有限的空間里,實現人、茶、器、物、環境等各要素的最佳組合呢?這就需要借助人體工程學的基本原理,對茶席的結構、空間的活動范圍、人的健康舒適性以及經濟高效等方面,進行必要的研究和探討。
研究者認為,人體坐在不同高度的凳子上,舒適度不同。當坐高為400mm時,活動度最高,即疲勞感最強;若是稍高或稍低于此數值者,活動度下降,舒適度也隨之增大。漢寶德和林語堂先生都一致認為,感官的愉快與美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當身體不舒適時,是無法真正用身心去體會和感受美的。喝茶屬于慢節奏的生活方式,茶席上的泡茶人、品茶人,都需要把身心安頓下來,在散淡中去靜參茶的滋味和氣韻。長時間的久坐,自然需要一個不易疲勞、令人舒適愉悅的合理高度。茶席要求的這個理想高度,根據實地測量與計算認為,只要稍大于400mm,或者坐高在330mm至370mm之間,茶桌的臺下空間深度不小于600mm,都是合理和讓人不易疲勞的。
席主泡茶時,要優雅端坐,兩眼目視前方,上身挺拔,肩部放松,雙腿并攏,腳踏大地,身心安定平穩。泡茶和分茶,是一個上肢的綜合運動過程,需要肩關節、肘關節、腕關節、手指關節的密切配合,動作協調柔和、平穩精準。人體的上肢平均長度與肩寬,決定了泡茶人舒適端坐時,在水平方向的作業平面上(即左右兩側的最大移動軌跡)為1500mm左右,向前分茶伸展的最大活動半徑是500mm。人體自身的活動局限,在空間上,限制了一個舒適的基本茶席設計的平面大小。如果考慮到茶席上的每位客人,人均占有桌面的適宜寬度為600mm時,那么一個基本的茶席,按照五人席(席主一人,客人四人)測算,這個茶席的平面長度最大為3000mm,寬度不宜超過1000mm,茶案高度應在800mm以下。喝茶的案臺宜稍矮一些,既有利于俯視和欣賞茶湯,也會因人體上臂的自然下垂,使人體的肌肉處于放松狀態,從而讓人們在品茗時,感覺會更加舒適自如。
茶席儀軌與基本流程的形成,也是基于符合人體的工學原理、長期生活形成的行為規律、傳統的沿襲、時代的特征與要求以及泡茶分茶的方便性等各個因素,逐漸融合和固化下來的。
喝茶是一種休閑愜意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需要有儀式感的文化活動。失去了具有文化內涵的儀式感,便缺少了很多美感。無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基本茶席就需要統籌人體自身的條件,肌肉和關節的疲勞強度,動作的伸展與準確性等要素,來合理確定茶席空間的基本尺寸,以及茶席尺寸與人體自由活動尺度的切合,使茶席的參與人,處于舒緩自在的環境之中,并且動作幅度最小,能量消耗最少,疲勞強度最低,從而在愉悅的狀態中去體驗美、感受美。
感官審美,少即是多
在茶席設計中,我一直強調“實用且美”的原則。一個理想的茶席,首先要符合人體的工學原理,要實用省力,要平衡舒適。其次要有美感,要給人帶來眼、耳、鼻、舌、身、意的愉悅。但是這種美的存在,是要為茶席的實用性去服務的。所以,茶席的實用與美,二者既不矛盾,更是不可分割。
我們知道,審美的形成,是通過知覺(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和認知(大腦的思維活動)形成的情緒感受。在茶席這個美學空間中,美的感受是知覺的綜合。茶席的形式美、外在美、色彩美,茶葉的外形美、茶湯之美,以及茶器之美等等,都是通過視覺器官眼睛來實現的。茶席及其周邊的風聲、雨聲、鳥啼、琴韻、煮水聲、炭火爆裂的噼噼啪啪聲,注水分茶的流水聲,是通過聽覺器官耳朵感知的。茶的芬芳、周邊環境里飄渺的花香、新鮮的時空氣息,是由嗅覺器官鼻子完成的。茶器的溫度、茶器弧線的合手感、茶杯的唇感、茶湯的溫度,是由皮膚等觸覺器官完成的。茶湯的苦澀、酸辛、甘醇,五味調和,是由味覺器官舌面的味蕾判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