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強勢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心理學
最新章節
- 第78章 警惕羊群效應,指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需求
- 第77章 了解棘輪效應,讓孩子養成節儉的美德
- 第76章 了解強化效應,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 第75章 了解童年報復性補償效應,別給孩子留遺憾
- 第74章 善用目標效應,培養孩子的理財思維
- 第73章 警惕暈輪效應,別讓孩子落入消費陷阱
第1章 前言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對孩子成長產生不同的影響,好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受益終身,而糟糕的家庭教育也會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對孩子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孩子就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態度決定的。強勢的父母容易養出自卑、懦弱的孩子;而能和孩子平等溝通的父母,更容易養出自信、樂觀的孩子。
有些父母仍然秉持著類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強勢的棍棒教育,不但打沒了孩子童年的歡樂和創造性,還造成親子關系緊張。許多在棍棒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即便在長大后也無法原諒父母。因此,強勢的教育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孩子。
科學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幼年時期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父母都懂得如何用正確的方式管教孩子。一些父母把批評、指責當作向孩子表達愛的方式,覺得“打是親,罵是愛”。但孩子在批評和指責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只會覺得恐懼,得不到情感上的滿足。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物質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而情感需求則是更高層次的需求。稱職的父母不僅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讓孩子吃飽穿暖,還要滿足孩子更深層次的情感需求。如果在幼年時期,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有可能導致成年之后的性格缺陷,比如成年后形成討好型人格等。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要學會運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多向孩子表達愛和關懷,多鼓勵孩子,發現孩子的閃光點,這些做法都有利于培養出一個樂觀開朗、人格健全的孩子,使孩子避開一些成長彎路。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和性格出現問題,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因為孩子最初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來自父母,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和基點,對于孩子品德及良好習慣的養成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十分必要。
本書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著重闡述了如何用科學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管教,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比如,父母在管教時,要把握好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狀態,要注意場合、態度。不要在公開場合訓斥孩子,不要公然揭孩子的短;孩子不聽話時,父母應該跟孩子平等地坐下來談,而不是直接訓斥、責罵;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的缺點,忽略孩子的優點,把孩子全盤否定;等等。另外,父母還需要言傳身教,需要通過營造環境去引領孩子更好地成長。
總之,不強勢的父母,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夠培養出更加獨立、自信、有同理心以及有責任心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