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藥道傳真:名老藥師劉紹貴妙談中醫藥養生
最新章節:
16 佩戴“香囊”重在衛生和辟穢
按中藥辨識與應用、中藥與成藥的合理使用、廚房里的中藥、中藥煎煮與服用法,藥酒與藥茶、慢性病調養、家有用秘方點評、教您購買中成藥、養生要義與時節養生等類別編排,查找十分方便。內容涉及常用藥物與中成藥的正確選擇、藥食兩用中藥與藥膳食療方的推介,以及四時八節和24節氣的養生要點。在藥物介紹中,既闡述了真偽優劣的辨識,又簡述了合理應用的常識,同時針對時弊,澄清某些誤區或誤導。
最新章節
書友吧品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1-06-02 09:35:20
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16 佩戴“香囊”重在衛生和辟穢 更新時間:2021-06-02 09:37:26
- 15 端午節與雄黃及雄黃酒的文化傳承
- 14 且看道地藥材的成因與變遷
- 13 高考考生用藥有講究
- 12 藥丸大小是因為啥
- 11 新鮮生雞蛋不宜生吃也不壯陽
- 10 所有動物藥均不可生吞活剝
- 9 常見食用菌及野生毒菌的辨識與中毒解救
- 8 黃芪與其制劑黃芪精等的異同
- 7 熊膽應用與活熊取膽
- 6 速效救心丸緩解氣滯血瘀型胸痹心痛的作用不應否定
- 5 常用名貴中藥阿膠的效用決不容否定
- 4 復方甘草片及甘草的毒副作用
- 3 話說云南白藥
- 2 馬兜鈴酸的毒性與《中國藥典》所載3種馬兜鈴科藥物的述說
- 1 《延禧攻略》中所說的4種中藥的性能應用值得商榷
- 第十三章 雜談雜議話中藥
- 28 年尾歲首老人起居飲食有講究
- 27 冬季養生保健五法
- 26 冬令進補有妙方,力薦當歸生姜羊肉湯
- 25 大寒養生
- 24 小寒養生
- 23 大雪、冬至保溫防寒重養藏
- 22 初冬“小雪”話養生
- 21 立冬養生
- 20 霜降養生重在保暖防燥
- 19 寒露養生重斂陰
- 18 金秋時節話養生
- 17 秋分養生
- 16 白露時節應防露防燥
- 15 立秋、處暑熱不退
- 14 熱在“三伏”話養生
- 13 養心護陽,平安度夏
- 12 大暑時節話養生
- 11 小暑養生
- 10 夏至養生
- 9 順應時令氣候特征,重話芒種養生
- 8 小滿養生
- 7 立夏養生
- 6 谷雨養生
- 5 清明養生
- 4 春分養生
- 3 驚蟄養生
- 2 雨水養生
- 1 立春養生
- 第十二章 時節好養生
- 12 養生誤區
- 11 養生座佑銘
- 10 中醫藥養生文化的主要內涵與攝生要義
- 9 滋補養生應因人而異、辨證施補
- 8 飲食有節與平衡
- 7 飲食有節與不時不食
- 6 醫務人員也須養生
- 5 老人養生真經
- 4 養生貴在順其自然與平衡
- 3 養生理念與生活態度、狀態及細節
- 2 養生一定要謹守養生要義
- 1 學習《黃帝內經》,謹守養藏之道
- 第十一章 養生有要義
- 10 肛腸疾病
- 9 小兒積滯
- 8 凍瘡
- 7 痱子
- 6 皮膚皸裂
- 5 風疹
- 4 濕疹
- 3 中暑
- 2 外感咳嗽
- 1 普通感冒
- 第十章 購買中成藥有講究
- 9 醋調青黛涂治腮腺炎為有效之舉
- 8 黃柏醋浸液治口舌生瘡有效有據
- 7 花椒是傳統治牙痛的常用藥
- 6 大蒜頭搗碎浸漬醋液預防腸炎、痢疾有依據
- 5 白芍、威靈仙、延胡索等煎湯服緩解頸部疼痛
- 4 黑豆、鯉魚煲湯能減輕骨質增生疼痛
- 3 鼻竇炎、雀斑驗方
- 2 益智健腦藥膳方
- 1 生姜柿蒂湯等25個秘方
- 第九章 居家有秘方
- 4 肝硬化的中醫藥調養
- 3 脂肪肝的中醫藥調養
- 2 病毒性肝炎的中醫藥調養
- 1 慢性咽炎的飲食調理
- 第八章 慢病須調養
- 9 清補妙品絞股藍茶
- 8 養肺潤燥可用“三種茶”
- 7 酷暑季節話涼茶
- 6 調神養生品花茶
- 5 桂花絕塵香遠溢,其酒醇香更宜人
- 4 中秋節與桂花和桂花酒
- 3 種常用的藥酒方
- 2 藥酒飲用防誤區
- 1 藥酒A、B、C
- 第七章 藥酒藥茶有妙用
- 7 “藥引”的合理使用
- 6 用淡鹽水送服藥物意在補腎益精
- 5 烊化法是中藥湯劑煎煮中一種特殊和妙用的方法
- 4 擇時服藥,門道不少
- 3 中藥服藥方法的講究
- 2 中藥湯劑的特殊煎煮及入藥方法
- 1 中藥湯劑煎煮有講究
- 第六章 中藥煎煮服用有妙法
- 42 出水芙蓉,清瀲一家
- 41 大青葉、板藍根煎服防流行性感冒
- 40 關于幾種含中藥食品與藥品的服食法
- 39 重話五月“四寶”藥
- 38 地下礦藏藥物也很多
- 37 常用動物藥中多“奇珍”
- 36 藥食相克小議與舉隅
- 35 身邊常見的幾例藥食相克
- 34 夏季家庭藥箱應備的幾種中成藥
- 33 幾種生熟和品名一字之差的藥物不宜隨意借用
- 32 牛黃解毒制劑決不可濫用
- 31 風濕骨痛請用“活血安痛酒”
- 30 飲譽50余年的良藥“冠心通絡片”
- 29 主治慢性咽喉炎的名藥鐵笛丸
- 28 追風透骨丸為藥典方
- 27 古方今用五苓散
- 26 不應把“安宮牛黃丸”當作養生保健藥用
- 25 枸杞洋參配合用,增強免疫力有異功
- 24 氣血雙補選名方,首推十全大補湯
- 23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宜選藿香正氣散及多種制劑
- 22 滋陰補腎首薦六味地黃丸及其制劑
- 21 溫病急救“三寶”的承襲應用與發展
- 20 三黃片、黃連上清丸與清熱解毒口服液的合理應用
- 19 止咳成藥何其多,辨證選藥是關鍵
- 18 玉屏風散及其制劑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虛證
- 17 中成藥治療急性咽炎
- 16 木香順氣與開胸順氣丸有異同
- 15 石斛夜光丸為明目除障的中藥名藥
- 14 參苓白術散是健脾滲濕的名方
- 13 麻杏石甘湯是清宣肺熱、治療肺熱咳喘的經典名方
- 12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可選桑菊感冒片
- 11 風熱感冒與溫熱病初起的良藥“銀翹解毒丸”
- 10 容易被誤用的中成藥
- 9 合適的給藥途徑能增效解毒
- 8 方劑治法的形成和組方原則
- 7 人參、靈芝、冬蟲夏草吃得不對白費錢
- 6 銀杏藥用效雖奇,但并非食用佳果
- 5 有毒中藥的安全應用
- 4 中藥的質效保證不是存放得越久越好
- 3 中藥用量的確定應科學合理
- 2 用藥與劑型選擇的基本原則
- 1 安全、有效、經濟地使用藥物是合理用藥的基本要求
- 第五章 中藥使用須合理
- 27 “醋”曾被視為調料和藥用的“貴重奢侈品”
- 26 藥食可用話“四花”
- 25 紅豆尚有利水消腫之功
- 24 紅糖既是甜料又是藥物
- 23 菜蔬養生最有益,按季選食效更佳
- 22 金秋螃蟹味香美
- 21 漫話茄子
- 20 夏日當季蔬菜
- 19 開胃消食、生津止渴薦荸薺
- 18 “冬吃蘿卜賽人參”新解
- 17 金秋時節薦百合
- 16 虛勞補益選烏雞
- 15 鹿肉、驢肉均為藥食兩用的佳珍
- 14 冬令進補薦羊肉
- 13 芋頭是老少皆宜的蔬菜與膳食
- 12 秋日佳珍薦蓮藕
- 11 藥蔬兩用紫背菜
- 10 黑木耳的藥用與食療
- 9 山藥是古今皆用的藥食蔬佳品
- 8 又到“三月三”,不忘“地菜子煮雞蛋”
- 7 香菜既是菜蔬作料,更是發表良藥
- 6 辣椒既是菜肴美味調料,又是健胃消食良藥
- 5 辛香調料、溫中散寒選胡椒
- 4 生姜、干姜、炮姜與良姜的不同應用
- 3 大茴、小茴與花椒3種辛香中藥均為烹飪中的傳統作料
- 2 4種蔥類調料與食材
- 1 大蒜是世界范圍內使用率最高的調味品
- 第四章 廚房中藥知多少
- 23 破血通經有水蛭
- 22 解毒消癰首薦蒲公英
- 21 藏醫常用藥紅景天
- 20 何首烏有益精血、烏須發之功
- 19 補肝腎、強腰膝可選杜仲
- 18 川芎乃“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之藥
- 17 清熱解毒、秀美富貴的金銀花
- 16 薄荷乃疏散風熱的首選藥
- 15 寧心安神、收斂津氣選五味子
- 14 參須系益氣生津止渴的常用藥
- 13 麥冬為養陰潤肺清心的佳品
- 12 養血和營、柔肝斂陰話白芍
- 11 升陽發表、疏肝解郁覓柴胡
- 10 葛根長于解肌發表、升陽止痛
- 9 涼散明目醒腦識菊花
- 8 藥中甘草不能少
- 7 滲濕平補數茯苓
- 6 石斛為養胃益腎明目的良藥
- 5 黃精乃名垂清史的服食藥
- 4 補血滋陰熟地黃
- 3 婦科“王藥”話當歸
- 2 黨參秉“中和之正”,補氣常用
- 1 黃芪為補氣藥之最
- 第三章 常用中藥有故事
- 20 羅漢果為藥食兩用的奇果
- 19 氣味獨特的野菜魚腥草
- 18 既能消食化積又能散瘀收斂的山楂
- 17 芡實雖平常,用之卻有益
- 16 扁豆系淡補和化濕消暑的佳品
- 15 藥食兼優選百合
- 14 玉竹功雖緩,久服有奇功
- 13 緩中補虛數飴糖
- 12 蜂蜜是最完美的天然食品
- 11 黑芝麻為補肝腎、潤五臟的佳品
- 10 核桃是受大眾青睞的“長壽果”
- 9 補腎固精可選魚鰾
- 8 調補虛勞覓燕窩
- 7 “菌中之冠”有銀耳
- 6 養血安神的珍品龍眼肉
- 5 益精補血話枸杞
- 4 赤小豆被明代李時珍譽為“心之谷”
- 3 健脾利濕薏苡仁
- 2 益腎固精、止帶當用蓮子
- 1 補脾胃、益肺腎首選山藥
- 第二章 藥食兩用看中藥
- 24 養心安神話靈芝
- 23 暖腎壯陽海狗腎
- 22 鱉甲俗稱腳魚殼
- 21 話說龜板與龜甲
- 20 定驚清肝有珍珠
- 19 “銅皮鐵骨”唯三七
- 18 牢記鑒別要點識天麻
- 17 西紅花有番紅花、藏紅花之名
- 16 “懷中抱月”松貝母
- 15 海馬之功善興陽
- 14 壯陽、散結用海龍
- 13 “四大山珍”蛤士蟆與哈蟆油
- 12 龜膠有治諸虛百損之譽
- 11 溫腎益精多用鹿角膠
- 10 補血滋陰真阿膠
- 9 活血通經話山甲
- 8 息風止痙的良藥羚羊角
- 7 強壯筋骨選鹿筋
- 6 鹿鞭之功重在壯陽、益精
- 5 補腎陽、益精血可用鹿茸
- 4 牛黃治病真“牛”
- 3 價比黃金高的冬蟲夏草
- 2 西洋參功在益氣養陰、清火生津
- 1 名貴中藥首話參
- 第一章 貴稀中藥多傳奇
- 前言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貴稀中藥多傳奇
- 1 名貴中藥首話參
- 2 西洋參功在益氣養陰、清火生津
- 3 價比黃金高的冬蟲夏草
- 4 牛黃治病真“牛”
- 5 補腎陽、益精血可用鹿茸
- 6 鹿鞭之功重在壯陽、益精
- 7 強壯筋骨選鹿筋
- 8 息風止痙的良藥羚羊角
- 9 活血通經話山甲
- 10 補血滋陰真阿膠
- 11 溫腎益精多用鹿角膠
- 12 龜膠有治諸虛百損之譽
- 13 “四大山珍”蛤士蟆與哈蟆油
- 14 壯陽、散結用海龍
- 15 海馬之功善興陽
- 16 “懷中抱月”松貝母
- 17 西紅花有番紅花、藏紅花之名
- 18 牢記鑒別要點識天麻
- 19 “銅皮鐵骨”唯三七
- 20 定驚清肝有珍珠
- 21 話說龜板與龜甲
- 22 鱉甲俗稱腳魚殼
- 23 暖腎壯陽海狗腎
- 24 養心安神話靈芝
- 第二章 藥食兩用看中藥
- 1 補脾胃、益肺腎首選山藥
- 2 益腎固精、止帶當用蓮子
- 3 健脾利濕薏苡仁
- 4 赤小豆被明代李時珍譽為“心之谷”
- 5 益精補血話枸杞
- 6 養血安神的珍品龍眼肉
- 7 “菌中之冠”有銀耳
- 8 調補虛勞覓燕窩
- 9 補腎固精可選魚鰾
- 10 核桃是受大眾青睞的“長壽果”
- 11 黑芝麻為補肝腎、潤五臟的佳品
- 12 蜂蜜是最完美的天然食品
- 13 緩中補虛數飴糖
- 14 玉竹功雖緩,久服有奇功
- 15 藥食兼優選百合
- 16 扁豆系淡補和化濕消暑的佳品
- 17 芡實雖平常,用之卻有益
- 18 既能消食化積又能散瘀收斂的山楂
- 19 氣味獨特的野菜魚腥草
- 20 羅漢果為藥食兩用的奇果
- 第三章 常用中藥有故事
- 1 黃芪為補氣藥之最
- 2 黨參秉“中和之正”,補氣常用
- 3 婦科“王藥”話當歸
- 4 補血滋陰熟地黃
- 5 黃精乃名垂清史的服食藥
- 6 石斛為養胃益腎明目的良藥
- 7 滲濕平補數茯苓
- 8 藥中甘草不能少
- 9 涼散明目醒腦識菊花
- 10 葛根長于解肌發表、升陽止痛
- 11 升陽發表、疏肝解郁覓柴胡
- 12 養血和營、柔肝斂陰話白芍
- 13 麥冬為養陰潤肺清心的佳品
- 14 參須系益氣生津止渴的常用藥
- 15 寧心安神、收斂津氣選五味子
- 16 薄荷乃疏散風熱的首選藥
- 17 清熱解毒、秀美富貴的金銀花
- 18 川芎乃“上行頭目、下行血海”之藥
- 19 補肝腎、強腰膝可選杜仲
- 20 何首烏有益精血、烏須發之功
- 21 藏醫常用藥紅景天
- 22 解毒消癰首薦蒲公英
- 23 破血通經有水蛭
- 第四章 廚房中藥知多少
- 1 大蒜是世界范圍內使用率最高的調味品
- 2 4種蔥類調料與食材
- 3 大茴、小茴與花椒3種辛香中藥均為烹飪中的傳統作料
- 4 生姜、干姜、炮姜與良姜的不同應用
- 5 辛香調料、溫中散寒選胡椒
- 6 辣椒既是菜肴美味調料,又是健胃消食良藥
- 7 香菜既是菜蔬作料,更是發表良藥
- 8 又到“三月三”,不忘“地菜子煮雞蛋”
- 9 山藥是古今皆用的藥食蔬佳品
- 10 黑木耳的藥用與食療
- 11 藥蔬兩用紫背菜
- 12 秋日佳珍薦蓮藕
- 13 芋頭是老少皆宜的蔬菜與膳食
- 14 冬令進補薦羊肉
- 15 鹿肉、驢肉均為藥食兩用的佳珍
- 16 虛勞補益選烏雞
- 17 金秋時節薦百合
- 18 “冬吃蘿卜賽人參”新解
- 19 開胃消食、生津止渴薦荸薺
- 20 夏日當季蔬菜
- 21 漫話茄子
- 22 金秋螃蟹味香美
- 23 菜蔬養生最有益,按季選食效更佳
- 24 紅糖既是甜料又是藥物
- 25 紅豆尚有利水消腫之功
- 26 藥食可用話“四花”
- 27 “醋”曾被視為調料和藥用的“貴重奢侈品”
- 第五章 中藥使用須合理
- 1 安全、有效、經濟地使用藥物是合理用藥的基本要求
- 2 用藥與劑型選擇的基本原則
- 3 中藥用量的確定應科學合理
- 4 中藥的質效保證不是存放得越久越好
- 5 有毒中藥的安全應用
- 6 銀杏藥用效雖奇,但并非食用佳果
- 7 人參、靈芝、冬蟲夏草吃得不對白費錢
- 8 方劑治法的形成和組方原則
- 9 合適的給藥途徑能增效解毒
- 10 容易被誤用的中成藥
- 11 風熱感冒與溫熱病初起的良藥“銀翹解毒丸”
- 12 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可選桑菊感冒片
- 13 麻杏石甘湯是清宣肺熱、治療肺熱咳喘的經典名方
- 14 參苓白術散是健脾滲濕的名方
- 15 石斛夜光丸為明目除障的中藥名藥
- 16 木香順氣與開胸順氣丸有異同
- 17 中成藥治療急性咽炎
- 18 玉屏風散及其制劑可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氣虛證
- 19 止咳成藥何其多,辨證選藥是關鍵
- 20 三黃片、黃連上清丸與清熱解毒口服液的合理應用
- 21 溫病急救“三寶”的承襲應用與發展
- 22 滋陰補腎首薦六味地黃丸及其制劑
- 23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宜選藿香正氣散及多種制劑
- 24 氣血雙補選名方,首推十全大補湯
- 25 枸杞洋參配合用,增強免疫力有異功
- 26 不應把“安宮牛黃丸”當作養生保健藥用
- 27 古方今用五苓散
- 28 追風透骨丸為藥典方
- 29 主治慢性咽喉炎的名藥鐵笛丸
- 30 飲譽50余年的良藥“冠心通絡片”
- 31 風濕骨痛請用“活血安痛酒”
- 32 牛黃解毒制劑決不可濫用
- 33 幾種生熟和品名一字之差的藥物不宜隨意借用
- 34 夏季家庭藥箱應備的幾種中成藥
- 35 身邊常見的幾例藥食相克
- 36 藥食相克小議與舉隅
- 37 常用動物藥中多“奇珍”
- 38 地下礦藏藥物也很多
- 39 重話五月“四寶”藥
- 40 關于幾種含中藥食品與藥品的服食法
- 41 大青葉、板藍根煎服防流行性感冒
- 42 出水芙蓉,清瀲一家
- 第六章 中藥煎煮服用有妙法
- 1 中藥湯劑煎煮有講究
- 2 中藥湯劑的特殊煎煮及入藥方法
- 3 中藥服藥方法的講究
- 4 擇時服藥,門道不少
- 5 烊化法是中藥湯劑煎煮中一種特殊和妙用的方法
- 6 用淡鹽水送服藥物意在補腎益精
- 7 “藥引”的合理使用
- 第七章 藥酒藥茶有妙用
- 1 藥酒A、B、C
- 2 藥酒飲用防誤區
- 3 種常用的藥酒方
- 4 中秋節與桂花和桂花酒
- 5 桂花絕塵香遠溢,其酒醇香更宜人
- 6 調神養生品花茶
- 7 酷暑季節話涼茶
- 8 養肺潤燥可用“三種茶”
- 9 清補妙品絞股藍茶
- 第八章 慢病須調養
- 1 慢性咽炎的飲食調理
- 2 病毒性肝炎的中醫藥調養
- 3 脂肪肝的中醫藥調養
- 4 肝硬化的中醫藥調養
- 第九章 居家有秘方
- 1 生姜柿蒂湯等25個秘方
- 2 益智健腦藥膳方
- 3 鼻竇炎、雀斑驗方
- 4 黑豆、鯉魚煲湯能減輕骨質增生疼痛
- 5 白芍、威靈仙、延胡索等煎湯服緩解頸部疼痛
- 6 大蒜頭搗碎浸漬醋液預防腸炎、痢疾有依據
- 7 花椒是傳統治牙痛的常用藥
- 8 黃柏醋浸液治口舌生瘡有效有據
- 9 醋調青黛涂治腮腺炎為有效之舉
- 第十章 購買中成藥有講究
- 1 普通感冒
- 2 外感咳嗽
- 3 中暑
- 4 濕疹
- 5 風疹
- 6 皮膚皸裂
- 7 痱子
- 8 凍瘡
- 9 小兒積滯
- 10 肛腸疾病
- 第十一章 養生有要義
- 1 學習《黃帝內經》,謹守養藏之道
- 2 養生一定要謹守養生要義
- 3 養生理念與生活態度、狀態及細節
- 4 養生貴在順其自然與平衡
- 5 老人養生真經
- 6 醫務人員也須養生
- 7 飲食有節與不時不食
- 8 飲食有節與平衡
- 9 滋補養生應因人而異、辨證施補
- 10 中醫藥養生文化的主要內涵與攝生要義
- 11 養生座佑銘
- 12 養生誤區
- 第十二章 時節好養生
- 1 立春養生
- 2 雨水養生
- 3 驚蟄養生
- 4 春分養生
- 5 清明養生
- 6 谷雨養生
- 7 立夏養生
- 8 小滿養生
- 9 順應時令氣候特征,重話芒種養生
- 10 夏至養生
- 11 小暑養生
- 12 大暑時節話養生
- 13 養心護陽,平安度夏
- 14 熱在“三伏”話養生
- 15 立秋、處暑熱不退
- 16 白露時節應防露防燥
- 17 秋分養生
- 18 金秋時節話養生
- 19 寒露養生重斂陰
- 20 霜降養生重在保暖防燥
- 21 立冬養生
- 22 初冬“小雪”話養生
- 23 大雪、冬至保溫防寒重養藏
- 24 小寒養生
- 25 大寒養生
- 26 冬令進補有妙方,力薦當歸生姜羊肉湯
- 27 冬季養生保健五法
- 28 年尾歲首老人起居飲食有講究
- 第十三章 雜談雜議話中藥
- 1 《延禧攻略》中所說的4種中藥的性能應用值得商榷
- 2 馬兜鈴酸的毒性與《中國藥典》所載3種馬兜鈴科藥物的述說
- 3 話說云南白藥
- 4 復方甘草片及甘草的毒副作用
- 5 常用名貴中藥阿膠的效用決不容否定
- 6 速效救心丸緩解氣滯血瘀型胸痹心痛的作用不應否定
- 7 熊膽應用與活熊取膽
- 8 黃芪與其制劑黃芪精等的異同
- 9 常見食用菌及野生毒菌的辨識與中毒解救
- 10 所有動物藥均不可生吞活剝
- 11 新鮮生雞蛋不宜生吃也不壯陽
- 12 藥丸大小是因為啥
- 13 高考考生用藥有講究
- 14 且看道地藥材的成因與變遷
- 15 端午節與雄黃及雄黃酒的文化傳承
- 16 佩戴“香囊”重在衛生和辟穢 更新時間:2021-06-02 09:3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