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道傳真:名老藥師劉紹貴妙談中醫藥養生
- 劉紹貴
- 743字
- 2021-06-02 09:36:41
21 話說龜板與龜甲
龜板,又名龜版、玄武版、元武版、龜底甲、龜腹甲,使用歷史悠久,傳統多使用從龜科動物烏龜上剝取的腹甲,近現代以來為節約利用藥材資源,即將烏龜的背甲殼一同收入藥用,并在《中國藥典》中作出明確規定,且統一定名為龜甲。
背甲與腹甲由甲橋相連,背甲稍長于腹甲,常與腹甲分離。背甲呈長橢圓形拱狀,長7.5~22cm,寬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條,頸盾1塊,前窄后寬,椎盾5塊,第一椎盾長大于寬或近相似,第二至第四椎盾寬大于長;肋盾兩側對稱,各4塊;緣盾每側11塊;臀盾2塊。腹甲呈板片狀;近長方橢圓形,長6.4~21cm,寬5.5~17cm;外表面淡黃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塊,每塊常具紫褐色放射狀紋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縫均長,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縫最短;內表面黃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帶血跡或殘肉,除盡后可見骨板9塊,呈鋸齒狀嵌接;前端鈍圓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兩側殘存翼狀向斜上方彎曲的甲橋。質堅硬。氣微腥,味微咸。入藥須浸泡、洗刷干凈,經干燥、大小分檔后,用油砂炒至酥脆。
龜甲主含角蛋白及骨膠原蛋白,尚含膽甾醇類成分、氨基酸、多種微量元素等。具有抗骨質疏松、抗神經損傷、抗肝損傷等藥理作用。中藥學界定的功效為:滋陰潛陽、益腎強骨、養血補心、固經止崩、退虛熱,用于腎陰不足之骨蒸潮熱、盜汗、頭目眩暈、虛風內動、筋骨痿軟、小兒囟門不合、遺精、崩漏帶下、月經過多、久嗽、久痢、久瘧、心虛驚悸、失眠健忘等癥。現代常用于治療肺結核、慢性腎炎、神經衰弱、小兒軟骨病、慢性肝炎等有陰虛內熱及陰虛見癥者。并可燒灰或煅后、研粉,外用治癰腫瘡毒。
入湯劑9~24g。應打碎先煎。亦可熬膏或入丸、散。外用研粉,適量。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或有寒濕者忌用。孕婦忌用。用于配方的龜甲須經油砂炒并醋炙。常見的混偽品較多,應注意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