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大全集(超值金版)
最新章節
- 第74章 不如放下,讓心靈自由的呼吸(7)
- 第73章 不如放下,讓心靈自由的呼吸(6)
- 第72章 不如放下,讓心靈自由的呼吸(5)
- 第71章 不如放下,讓心靈自由的呼吸(4)
- 第70章 不如放下,讓心靈自由的呼吸(3)
- 第69章 不如放下,讓心靈自由的呼吸(2)
第1章 選擇志向,開拓一片新天地(1)
偉大的志向是人生前進的方向,是指引人們事業成功的燈塔。有一句名言:志當存高遠。其實,有遠大目標的人就擁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這種神奇的力量支配下,產生極大的動力和堅強的意志,個人的天賦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與挖掘,給人生的發展確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志者,心也,超然于物外,方能品味極致人生。此話道出了立志對人生的重大意義。如果你不希望自己虛度一生,那么,就要志存高遠,確立一個較高的目標,跟隨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你就會開拓出一片嶄新的天地。
胸懷大志,站在時代的前列。
在大千世界,浩浩塵寰中,庸庸碌碌度過一生的人不計其數,然而久經磨練、矢志不渝,歷盡艱難達到光輝頂點的人也數不勝數。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他們立志的高與低、遠與近,也就是想當“將軍”還是想當“土兵”。
如果一個人想要成大才,就必須要先立大志。一個人有了遠大的理想,才可能在今后的發展中,成就一番大的事業。從古到今,凡是成就大業的,都是志向宏偉的人。
為人“萬世師表”的孔子,“十五有志于學”,他在不同年齡階段領悟人生所達到的不同境界,有“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所欲”“不矩”等等。可以試想一下,若沒有15歲時立志學習道德學問的遠大志向,哪里會有對后世影響至深的儒家經典呢?
正因為有了這些名垂千古的榜樣,才促使我們今天的父母在孩子幼小時就注重培養他們“立長志”“立遠志”的性情。他們深深懂得:人的一生要在漫長歲月中度過,猶如黑夜行船,一個最遠最亮的航標燈就是最好的指引者。有了它們,你才會乘風破浪不斷前進,而不至于被卷入激流洪潮之中。人的一生就像攀登山峰,有的人志在半山坡,而有的人則下定決心非登上山頂不可,其中存在的艱難險阻,對于他們來說,前者就是攔路虎,后者僅如微風拂面而已。最終呢?“一覽眾山小”的感覺歸屬于誰,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因此,我感嘆越王勾踐“百二秦關終屬楚”的壯志,我也佩服他“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豪情。這正如我喜愛拿破侖的名言一樣。的確,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算是好士兵。在歷史上,有很多偉大的人物,都是立大志之人。就是因為他們有極其遠大的志向,他們的事業才能比一般人要成功。
項羽在年少之時看到威風的秦始皇,說:“我一定要取代他。”劉邦看到秦始皇的威嚴,說:“大丈夫就應該這樣。”曹操一生心存大志,他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劉備雖然貧窮,可是,年幼的劉備就有繼承皇位的志向。諸葛亮更是少年胸懷大志,他告誡晚輩說:“志當存高遠,慕先賢。”如果一個人想要成就事業,就要像諸葛亮所說得那樣,“立大志,仰慕心目中的英雄”。只有具備了遠大的志向,才能確定自己人生的目標,并且不斷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迪士累利先生說:“不向上看的人往往向下看,精神不能在空中翱翔就注定要匍匐在地。”
宇宙浩瀚無比,人生卻是非常短暫的。人對于深廣的宇宙,可以說只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地球如此擁擠,社會如此龐雜。很多人在人潮洶涌的世界上白白浪費了一生,卻從來不知應該何去何從。
但是,要想做一個真正的人,使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就一定要樹立自己的理想。古人云“志當存高遠”,此話不假。我們知道,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它的源頭,一個人的成就也決不會超過他的理想。理想就像夜空中閃亮的明星一樣,也許我們永遠觸摸不到它,可是我們卻能借著它的光輝在漆黑的大海上航行,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理想這顆明星的輝映下,造就了驚天動地的事業。由于有了鴻鵠之志,由于有了對真理的無限熱愛,陸蘭秀才不惜犧牲生命,痛斥林彪罪行,成為反對“文革”的第一人;由于有了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巴金老人才叱咤文壇將近一個世紀,堅持講真話、與讀者交心;由于有了挑戰生命極限的勇氣,阿姆斯特朗才憑借驚人的毅力,戰勝了癌癥的病魔,從一個被醫生宣判死刑的重病患者,重新成為世界一流的自行車手,在連續五次比賽中,奪得環法自行車賽的總冠軍。
人這一生中,總是在得意與失意之間徘徊,就像大江大河中航行的一葉小舟,總會有順風順水的時候,當然也難免遭遇頂風逆水。在春風得意時,做什么事都得心應手,心想事成,榮譽與金錢呼之即來;而在失意之時,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與自己作對,真有“喝涼水都塞牙”“放屁砸腳后跟子”的感覺。
假如,我們的心境能夠再遠大一些,可能就會想到,宇宙的遼闊,時間的飛逝,在這蒼茫的宇宙和時間的長河之中,個人要不虛度一生,到底需要有什么樣的作為呢?個人的力量與無限的時空相比,實在是顯得太渺小了。一個人因為懷才不遇而耿耿于懷,實在是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顯得是那么的幼稚。
一個人不論得意也罷,失意也罷,這總是難免的事情,樂毅遇上了燕昭王又怎么樣?燕昭王一死,還不是被迫出奔趙國。只有對自己的能力有正確的估量,就不會太在意一時的得失。更何況,無論你有多大能耐,都不可能改變歷史的進程。人似乎應該隨遇而安,人生短促,何不瀟灑走一回?如果能把那些個人的得失看得輕一些、淡一些,活得就會瀟灑許多。
孔子說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打算一輩子就這樣一下子過去,這種做人不難,因為不思進取,不求聞達,只知吃喝玩樂,既沒有大悲痛,也不會有大歡喜,來的時候無聲息,走的時候也無痕跡,有什么難的呢?
但是,如果一個人立志做個君子,那就相當難了。難就難在他對整個天下的憂心,人類的疾苦,國家的重任,家庭的義務,需要他一個人全部肩負起來,兢兢業業,無怨無悔,死而后已。這就是孟子所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正是因為有千難萬苦,才能顯示出奮進者理想的崇高、志向的遠大和意志的堅定,就是孔子所說的“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胡林翼是清末儒者、湖北巡撫,他在給他弟弟的一封信中,寫道:“人生決不當隨俗浮沉,生無益于當時,死無聞于后世,可斷言者也。惟然,吾人當求所以自立,勉為眾人所不敢為、不能為之事,上以報國,下以振家,庶不負此昂藏七尺之軀。”生,要有益于當時,死,要聞達于后世,這是天下所有儒者的最大心愿。庸碌無為,掩沒無聞,那就等于否定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他所憂慮的,是一個人到死的時候依然默默無聞。做一回人,應當成就一番事!這就是君子對于人的生命的深切祈望。
然而,生命是屬于每個人的,他有權使自己的生命大放光彩,也有權使自己的人生暗淡無光,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干涉的,也是干涉不了的。但是由于他正是他個人生命的看護者,因此他比任何人都有權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有責任來使自己的生命之樹綻放出絢爛花朵,他的智慧和品格只是一種基本保障,那就是使他在生命的旅途中留下深深的足跡。
在艱苦而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生命是個偶然事件,但是完成生命卻是一種必然要求。任意揮灑的過程,就體現著對人生價值、目的和意義的承攬。它的“慶敬日強”或者“自強不息”,都是對完成自我的一種持久鞭策。事實上,盡管不是每個人最終都可比堯舜,那過錯不在別人,而在于他本身,他放松了要求,沒有把持住自己,他成了自我生命最直接的否定者。可能他根本就沒有成為堯舜的志向,當然也沒有經歷成為堯舜的艱苦努力,最后他成了個隨遇而安、無所作為的“庸鄙者”。
因此,立志在儒家那里是一種自我警醒,是他成就自我最初也是最關鍵的一步。也許,現在的他還一無所有,一貧如洗,一事不成,但是這些都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他需要立定志向,成為一個君子的夢想要始終縈繞于懷。就像孔子所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成仁成德成圣,“高山仰止,景行可止”,只要那理想和信念在我的心里,任何力量都不會使我發生改變。貧窮、痛苦、疾病和挫折,誰能阻止我呢?誰能阻止我對高貴的向往?沒有人能阻止一個人的理想和信念。君子的高貴,在于他的理想的高潔和志向的高尚。孔子說:“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所以說,一個人只要不動搖他自己的意志,那么他就是高貴的,就是有尊嚴的,就是有價值的。
生活不能沒有目的,人生更不能沒有方向。要使一個人從大地上堅強地站立起來,從懵懵懂懂中清醒過來,從渾渾噩噩中悔悟過來,從蕓蕓眾生中凸現出來,就是要讓其立志。“立志”,就是給人生一個目標,一個方向,人的智慧、情感和意志沿著既定的方向就能駛向預定的目標。《大學》有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個止,就是指人生的至善境界和生活的目的,就是使人高大的東西,就是支撐人的價值和尊嚴的東西。而且,人因為有了這個生活的重要支撐點,他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有力量,從而煥發出蓬蓬勃勃的生機和活力,他的智慧得以進一步開掘,他的情感得以進一步豐富,他的意志得以進一步堅定。
大智可以產生大志,志堅而無往不勝。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有極大的抱負,有極遠的志向,就會產生令人驚異的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人生,然而由于生活的目的不同,生活的質量與境界也不相同。為了提高人生活的質量,擴大人生的境界,儒家常常關注兩種人生:向往高貴和高貴者,鄙視庸碌和庸碌者。前者是君子和君子的境界,后者則是小人和小人的生活。而大多數人處在君子和小人之間,他們都是普通人;儒家的千言萬語就是說給普通人聽的,他們有的將成為君子,而有的則可能淪為小人,而這些富于變化的人,才是儒家真正關心的人。塑造、啟迪和教化普通人,就成為儒家全部人生關懷的核心。
所謂俗人就是普通人,雖然儒家看重俗人,但是卻不贊同俗人的生活理想與生存之道,儒家在很多情況下,是貶損俗人的價值觀念的。顧名思義,俗人就是世俗的人、俗氣之人,也就是通常稱的下人,儒家理想就是要使人從俗人或下人的境遇中擺脫出來,脫穎而出,成為一個有抱負有志氣的君子,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正所謂“立德”“立功”“立言”。荀子講“志意修”,宋文帝提倡“慨然立志”,諸葛亮講“志當存高遠”,都是說要做個不平凡的人;而做普通人或俗人是不用立志的,順其自然便可。
因此,所謂立志就是努力超越,超越平凡人,或者超越自己身上的平凡性。因此,從立志才開始了儒家的人生,它不但把自己與過去區別開來,也把自己與別人區別開來。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立志把自己從庸鄙中區別開來,成為高貴者。立志是高貴者與庸鄙者的分水嶺。立志前,是個“自然的人”,立志后,是個“自為的人”。
可是,由于每個人生活的環境不一樣,性格、氣質和興趣不同,他們的志向自然也不相同;但是,不管有什么不一樣,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丹崖翠碧千萬丈,與公七上上上上”,只有那些心中有“鴻鵠之志”的人,才能產生大動力、大意志,個人的稟賦與天資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如果一個人有崇高理想,他自己的人生坐標就會定得更高一些。那些胸無大志的人,是沒有太高人生的追求,他的人生坐標自然也不會太高。喬治·哈伯特這樣寫道:“職業低的人,如果把目標定得較高,他也可以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不要讓精神消沉,一個壯志凌云的人肯定會比一個胸無大志的人有出息。”
蘇格蘭有一句諺語說得好:“扯住金制長袍的人,或許得到一只金袖子。”胸懷大志的青年人,只要擁有遠大理想,在較高目標的引導下,他們就會調高自己的人生坐標,并因此付出更多努力。
遠大的理想也是一種神奇的力量。胸懷遠志者在確定人生目標以后,就會在這種神奇的力量支配下,發揮創造的力量和意志。如果你不希望自己一生碌碌無為,那么,就要志存高遠,心中有遠大理想,在確立一個較高的目標后,跟隨自己心目中的英雄,鍥而不舍地堅持下去,你就會干一番驚人的事業。
如果一個人缺乏遠大的理想,就可能一輩子渾渾噩噩,碌碌無為;假如一個人沒有了遠大志向,也就等于選擇了平庸。平庸的人,一生可能沒有大的失敗挫折,但他肯定也沒有大的成功與收獲。沒經過成功喜悅和失敗痛苦的人,來的時候無聲無息,走的時候也沒有痕跡。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每個人只有樹立遠大的目標,在時代潮流之下,才能成就一番大業。
一個人假如胸懷宏偉目標,在人民疾苦、國家重任感召下,挺身而出肩負起歷史的重任來,他就可能兢兢業業,勇往直前,直到轟轟烈烈地干出大事業。擁有遠大的志向和堅定的意志,就能成就偉大人生。晚清大臣胡林翼曾經說過:“人生決不當隨俗浮沉,生無益于當時,死無聞于后世。”
人,來世一遭,活著就要有益于當世;死去,也應該后世留名。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生命都是一樣的,但是,生命卻給人不同的報復與理想。同樣活一輩子,有的人在生命的長河里留下自己的事跡,讓生命之樹綻放出絢爛花朵。可是,更多的人卻沒有在生命的時空劃出深深的印痕,一輩子渾渾噩噩。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志向的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了。
漫漫人生歲月中,看起來成功似乎是個偶然的事件,其實成功也是一種人生的必然。立志是一個人能否夠成功、成就自我的關鍵。孔子因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所以成了“高山仰止”的圣賢和楷模。孟子以天下大任為己志,也成就一代亞圣。
每個人的志向是不同的,有的人立志高遠,有的人滿足于眼前。就是因為志向的不同,鑄成的人生也不一樣。在一個社會轉型的社會,時勢需要一大批“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人為之奮斗。只有胸懷大志、志存高遠的人,才能推動時代進步。因為只有胸有大志,志存高遠,才能產生強大意念和毅力,才會讓個人的稟賦得到最大限度的刺激和發揮。唯有把國家、民族的未來大業當成己任的人,才能站在時代的最前列,成為社會的英雄。
堅持不懈,把握人生的走向。
巴金曾經說:堅強的人是不知道畏縮的。他的腳步是堅定的,他看定目標,便一直向前走去。他不怕被石頭絆倒,任何障礙都不能使他改變心思。
人生于世,就要做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要立志作大事。確定目標后就要堅持不懈的為之奮斗,雖然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達到目標,但只要勇往直前就一定會成功;要自己給自己加壓,用高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俗話說,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有壓力才有動力。年輕人就怕沒有目標,貪圖享樂,如果這樣下去,他的人生走向就會跌入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