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選擇志向,開拓一片新天地(3)
-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大全集(超值金版)
- 雅瑟 鳳蓮
- 5551字
- 2014-03-14 16:33:50
有一位成功的盲人先生名叫威爾遜,他從一個普普通通的事務所小職員做起,經過多年的奮斗,終于成了一個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和辦公樓、并且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商業家。一天,威爾遜先生從他的辦公樓走出來,剛走到街上,就聽見身后傳來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發出的“嗒嗒嗒”的聲音。威爾遜先生愣了一下,緩緩地轉過身。那位盲人感覺到前面有人,連忙打起精神,上前說道:“尊敬的先生,您一定發現我是一個可憐的盲人,能否占用您一點點時間呢?”威爾遜先生說:“我要去會見一個重要的客戶,你有什么話就快說吧?!泵と藦囊粋€包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個打火機,放到威爾遜先生的手里,說:“先生,這個打火機只賣一美元,這可是最好的打火機啊。”威爾遜先生聽了,嘆口氣,把手伸進西服口袋,掏出一張鈔票遞給盲人:“雖然我不抽煙,但我愿意幫助你。這個打火機,也許我可以送給別人?!?
那個盲人用手一摸那張鈔票,發現居然是一張百元大票!他用顫抖的手反復撫摸這錢,嘴里不住地感激著說:“您是我遇見過的最慷慨的先生!多么仁慈的好人啊,我為您祈禱!愿上帝保佑您!”
威爾遜先生聽了,只是一笑,正準備走時,那個盲人拉住他,又喋喋不休地說:“您知道嗎,我可不是一生下來就瞎的,都是二十三年前布爾頓的那次事故造成的,真是太可怕了!”
威爾遜先生一震,連忙問道:“你是在那次化工廠爆炸中失明的嗎?”盲人好像碰到了知音,興奮得連連點頭說:“對呀,對呀,您也知道?當然,那次事故光被炸死的人就有93個,傷的人也有好幾百,那可是頭條新聞??!”
這個盲人想用自己的不幸打動對方,希望能多得到一些錢,他接著可憐巴巴地說:“我是多么可憐??!孤苦伶仃,只能到處流浪,過著吃了上頓沒下頓,死了都沒人知道的生活。”他越說越激動:“您不知道當時的情況,仿佛是從地獄中冒出來的火一下子就竄出來了!逃命的人群都擠在一起,我拼命沖到門口,但是一個大個子在身后大喊:‘讓我先出去!我還年輕,我不想死!’我被他推倒了,那人踩著我的身體跑了出去!我失去了知覺,等我醒來,就成了瞎子,命運為什么這么不公平呀?”
威爾遜先生冷冷地說:“事實恐怕不是這樣吧?你說反了?!?
盲人聽了,大吃一驚,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望著威爾遜先生。
威爾遜先生一字一頓地說:“當時,我也是布爾頓化工廠的工人,而你,就是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那個人!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這輩子都忘不了!”
那個盲人呆呆的站了很久,突然一把抓住威爾遜先生,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在里面,現在卻出人頭地了;我逃了出來,反而成了一個沒有用的瞎子!”
威爾遜先生使勁地推開盲人的手,舉起手中那根精致的棕櫚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瞎子。你相信命運,我可是不信?!?
威爾遜先生,這個不屈服于命運的強者!作為盲人,他尚且知道有志者事竟成,反觀一些健康者,卻以下跪來博得路人的同情。人與人相比,真有天壤之別啊!
這樣的故事實在是太多,每一個人,乃至一切生物,要想生存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了繁衍后代,大馬哈魚常常要不顧一切障礙逆水而上;為了避寒,燕子每年都要橫越遼闊的大海。動物尚且這樣,作為一個人,更得有一種屢敗屢戰、永不言敗、頑強到底的自強精神。人貴有志,有志者事竟成。一個有志氣的人,能夠克服一切困難。
從古至今,無論是哪個人想干什么事情,要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志”。有了“志”才能有那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迎難而進的精神。
記得高爾基曾經說過:“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那么他的才力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利?!眲撛焓俏覀兠褡宓膫鹘y,奮進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因為歷史原因,現在我們的國家還不夠強大,在某些方面甚至還比較落后,但是,我們決不能因此而氣餒。我們應該堅信“志在必得”,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我們大力弘揚民族的優良傳統,努力振奮民族的可貴精神,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會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志向高遠,產生奮斗的動力。
立志是取得成功的基礎,立志能夠促使人進步。要想取得事業成功必須得先立志。中國有很多關于立志的警句,比如“無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有志者事竟成”“人窮不可志短”……卡耐基說過:“朝著一個目標走是‘志’,一鼓作氣中途絕不停止是‘氣’,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志氣’,一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于此。”要牢記“有志者,事竟成?!比嘶钪?,首先應該先立下志向,有了遠大的志向,才能給人以奮斗的動力,最終取得成功。
幾千年前的春秋時期,吳越相爭,越國戰敗。勾踐成了吳王的馬夫,受盡了折磨。后來,越王終于得到了回國的機會,他立志要復國雪恨。之后,勾踐勵精圖治,使越國變得強大起來,最終消滅了吳國。
秦朝末年,陳勝年輕時,給人做雇工。有一回,他對其他雇工說:“如果我們中將來有誰富貴了,可不要忘了別人!”別人問:“你怎么會富貴呢?”陳勝嘆息道:“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后來,他終于成為了一位杰出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人應當立志,因為立志是走向成功的大門。沒有志向的人,就象一個無頭的蒼蠅,在人生的道路上東撞西撞的,被蠅拍一拍,最后連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一個人的志向基本上決定了他將來要成為怎樣的人。立志越高,才能讓才華發展得更快,生活也才更有質量,生命才更充實。做事情要站得高看得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種姿態是很優雅的??墒?,有的人很膽小,他們害怕不能實現自己的志向,就故意說什么“爬得越高,摔得越狠”,“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這一類的話安慰自己。要想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就得做好付出沉重的代價的準備。
如果心中懷有遠大的目標,成功至少就會提前十年降臨。有一個故事:在建筑工地上有三個運磚頭的工人,有人問他們在做什么。第一個工人回答:“我在運磚頭?!钡诙€說:“我在筑墻?!钡谌齻€說:“我在蓋大廈?!睆倪@三個人的回答來看,誰最有活力,誰做事最積極,誰最可能被提升?答案恐怕是人人皆知的。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立志,確定自己的目標,并為之付出最大努力。自古中國就有“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沒有學做事之前先學做人,立志是立事、創業的基礎。
越是艱苦的環境越磨煉一個人的品格、激起其斗志、增強其能力。創立事業靠的是志氣,志氣是事業的脊梁。因此,每個想為國作貢獻的人,必須要有一個堅定的目標。
李嘉誠出生于書香世家,家里前幾輩都是讀書人,他的父親李云經同樣也是一位博覽群書的教書匠,因為戰亂只能遠離他鄉。李嘉誠生活在這種大的文化氛圍之中,接受的是傳統家庭教育,這些都深深地影響著李嘉誠,也影響著他的立身之路!在李嘉誠小的時候,教書的父親就教育他做人要真、要善、要有骨氣、有毅力。他不僅教給李嘉誠一些知識,還教給了他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些,嘉誠自小就銘刻在心,終生不曾忘卻,并且終生奉行不渝,這都是深受父親的影響。李嘉誠一心向學,從小就酷愛讀書,3歲能吟詩誦文,5歲開始上學,像個書蟲,如果不是戰亂影響,李嘉誠就會沿著求學的道路一直走下去。雖然李嘉誠的理想是當一個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可是因為父親早逝,家境逐漸陷入了貧困,為了照顧全家的生活,他必須放棄學業,擔起生活重擔。在他的家鄉,到處都流傳著海外游子致富的傳奇故事,即使失望多于希望,也依然成為潮人涉海闖蕩的原動力。從此,深受父親教誨的李嘉誠走上了經商之路。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世界風云不定。很多人都猜測,長實公司是否會遷離香港。然而李嘉誠卻說:“講得最激烈時,我講過一句話:如果要遷,我問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遷走李嘉誠主席。如果沒有,那么就請你們以后不要再提遷移之事了?!敝螅瑳]有人敢再提此事。
直到現在,長實公司也沒有遷移到海外,李嘉誠用實際行動與龐大資金為中國與港人注入了百倍的信心。李嘉誠的成功開始于立志,同時他也沒有忽視下一代的教育?!盎⒏笩o犬子”,李嘉誠十分重視對自己兩個兒子的教育,自小就讓他們讀書,讓他們從小就開始知道創業的艱辛,教育他們只有先學會做人,才能去經商的道理,最終又為商界培育了兩位德才兼備的商業能人。
有一句至理名言說得好,“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縱觀古今中外,那些有所作為、有所成就者,沒有一個不是把這條真理作為自己行動的準繩的,也沒有一個不是擁有崇高志向的。
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之所以能夠含辛茹苦幾十年,完成《史記》這部歷史、文學巨著,是因為他從青年時代起,就立志寫一部偉大的史書。馬克思立志改革舊的社會,從而寫下了不朽巨著《資本論》;居里夫人立志獻身化學事業而兩次獲得了諾貝爾獎;年輕的數學家陳景潤上初中時就已立下了摘取數學皇冠上明珠的雄心壯志,因此能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高峰中,獨步人前……志向與理想就像大海中的航標燈,引導人們向既定目標前進。一個人如果立下了崇高的志向,有了奮斗的目標和前進的動力,就有到達光輝頂點的希望。不然,就會像迷失方向的航船,隨波漂流,今日不知明日事,庸庸碌碌、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空耗歲月,白了少年頭,仍然是一事無成。所以,要想成就事業,必須要立下志愿。我們應把立志作為人生當中的一件大事來謹慎對待。
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十八歲的時候,曾經寫下了這樣的一段名言:“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隨著志向走,成功隨著工作來,這是人生中的一個根本性的規律?!绷⒅?、工作、成功三者是人類活動的三大要素。立志就是事業的大門,工作是成就事業的旅程,在旅程的盡頭會有成功在等待著,來慶祝你努力的結果。俄國作家高爾基說過一句話:“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列寧在讀中學的時候,就立志要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他認為,要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那么就必須付出艱苦奮斗,在任何困難面前絕不退縮。一代偉人周恩來從小就懷有救國的志向,在中學時代,就寫下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豪邁語言。
他們之所以能夠青史留名,是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的崇高理想境界,認為如果沒有崇高而遠大志向與理想,就像一只沒有目標的孤鳥,只能在旅程中盲目的隨處漂流;而有了崇高的理想,就能像一艘乘風破浪的巨輪在大海里航行。在他們心里,一直銘記著奮斗的音符,假如不緊扣在崇高理想的琴弦上,那么也就奏不出時代的強音。
我們的祖先是何等的智慧,他們創造的“立志”這個詞得寓意非常深刻。仔細想一想,志,顯然不是平白無故的生出來的。唯有下定了決心,然后再下一番工夫去立志,才能站得住。所謂的“志”,就是志向。志向是一種改變現狀的理想抱負,也是一種奮發進取的決心、雄心,同時也是一種追求崛起的精神境界。志向還是一種力量、支撐,同樣也是一個人的奮斗方向、奮斗目標。人,只有有了志向,才可以自立自強;有了志向,才會產生強大的毅力;有了志向,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立志,是干一番事業的需要。蘇軾說:“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甚大,而其志甚遠也。”擁有遠大的抱負與志向,它所產生的力量就可能令人驚異和震撼。反之,一個人如果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滿足眼前,不思進取,就會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隨波逐流,他的一生也只會在渾渾噩噩、平平庸庸、碌碌無為中度過。為什么在參加工作的時候,大家條件差不多,機遇均等,然而在經過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實踐中,人們的差別卻是很大的,有的當了標兵,事業蒸蒸日上,而有的則做了尾巴,終生都是一事無成呢?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在于是否立志。
要立志,就要立大志。胸懷大志,志當存高遠。一個人的志向,只有同國家、民族的未來大業一致,融入時代潮流,與時代合拍,在干事中建功立業,才能站在時代的最前面,成為改造社會的英雄。
堅定信念,追求崇高的目標。
古語有云:凡事者,必有志。成事者,必志恒。意思是說,凡是做大事的人,必定有遠大的志向。能夠成就大事的人,一定是擁有堅定信念、抱定自己的志向而終生矢志不移。
立志是容易的,而守住自己的志向就不容易了?!秳駥W》里云:守志如行路,有行十里者,有行百里者,有行終生者。行十里者眾,行百里者寡,行終生者鮮。是的,立志非常容易,但如果要想守住自己的志向就是一件很難的事了,如果要想終生堅定志向更是難上加難。
1998年,中國大學生跨世紀發展基金·建昊獎學金,共青團系統面向全國大學生頒發最高等級和最高額度的獎學金,10個特等獎中有一位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95級學生叫吳顏媛。她說:“我讀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生活?!眳穷佹率且粋€會學習的人。每年都獲得復旦大學最高獎學金復旦大學優等獎學金。
在剛進入復旦大學,讀埃·弗洛因的《生命之愛》時,托爾斯泰的一句話跳入吳顏媛眼中“我讀書不是為了學習,而是為了生活。”“以書為伴,以優異的成績走出校園,以優秀的學業邁向社會”,這是她對于“學”最初的定位。和其他所有刻苦好學的大學生一樣,吳顏媛常去的是圖書館、資料室,案頭有摞起的書籍,筆記本上是密密麻麻的問題,課內課外反反復復地交流……可是,“學”的內涵并非“刻苦”兩個字就能概括的。托爾斯泰的話觸動了她:在這個嶄新的時代中,真正的“學”應是基于學而超于學的,不是“學什么”而是“怎樣學”,不應局限于具體的專業中,而是貫穿在整個知識領域里,需要的不是呆板的學分,而是綜合素質、應變能力和全方位的知識結構。秉承“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復旦精神,她為自己立下了“博、活、精、深”的學習坐標。
閉門造車的學習是不行的。吳顏媛在《萌芽》《散文選刊》等國內有影響的報刊雜志上發表了30余篇三萬余字的文章;1998年5月在《解放日報》群工部實習期間,在短短一個月中采寫編稿20余篇,其中多篇以專版頭條的形式刊出并被轉載。青春的星火,只有在服務社會中才能發出更加明亮的光芒。走出校園,吳顏媛最難忘的是1998年5月,被推薦到《解放日報》群眾工作部實習,有生以來第一次做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