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7評論

第1章 《平步青云》 自序:我寫李鴻章

想寫李鴻章的念頭十幾年前就有了,那時我正在創作長篇歷史報告文學《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戰爭報告》,查閱搜集了不少李鴻章的資料,感覺從前理解的李鴻章太片面。此后一見到李鴻章的資料就盡量搜集,手頭累積了不少。

決心動筆寫,是受長江文藝出版社田敦國老師的提議和啟發。當時我已經出版了長篇歷史小說《左宗棠》,責任編輯正是田老師。關于李鴻章的書籍可以說汗牛充棟,我要寫一個什么樣的李鴻章?把“賣國賊”打倒在地,再踏上一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是我最厭惡的書寫方式;標新立異,為李鴻章翻案,也非我所愿。我想,我還是寫一個“本色”李鴻章吧,盡量貼近歷史事實。

所以,我在參考資料的時候,第一位的是最原始的檔案資料,比如《清實錄》《東華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資料叢編)》《清代海軍史料》《義和團運動史料》《李鴻章全集》。在那些重大事件、關鍵史實上,李鴻章當時到底如何處置,我堅持盡量原文引用,絕不想當然的按“賣國賊”的臉譜來塑造。我參閱的第二類資料是當事、當時外國人的著述,如日本人的《蹇蹇錄》《日清戰爭》,德、美、英等國記者、傳教士著述的《德語文獻中的北京》《1900:西方人的敘述》《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等。之所以對這部分資料情有獨鐘,是想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來看李鴻章和李鴻章所處的時代。第三類資料則是同時代人的書信、筆記等。第四類資料則是今人研究出版的關于李鴻章的書籍資料,出版年限則劃線為2000年后出版,個人感覺早年出版的資料太過偏頗,斷章取義嚴重。近年來網絡資源豐富,使我得以能夠讀到今人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2014年甲午戰爭暴發120周年之際,《參考消息》策劃發表了一組包括軍事、法學、外交、經濟等方面專家的文章,從不同角度研究甲午戰爭,我仔細閱讀,受益匪淺,許多觀點融入了小說創作中。

曾經有人問我,你崇敬一個人才可能去寫這個人,你難道崇敬李鴻章嗎?崇敬這個詞不敢用,但我的確尊重李鴻章。李鴻章的發達緣于奉曾國藩之命創辦淮軍救援上海,他乘坐當時最先進的交通工具輪船,從安慶跨越千余里太平軍的占領區到達西洋文明最集中的上海,從此開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途和風生水起的洋務事業。他先是創辦洋炮局、機器局仿造洋槍洋炮,戰爭結束后又把洋務重點轉向求富求強的民用經濟,金陵機器局、江南制造總局、天津機器局、上海輪船招商局、中國電報局、中國鐵路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礦務局、漠河金礦……李鴻章創辦的洋務企業能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可以說,沒有李鴻章,便沒有中國的近代化。尤其是北洋海軍,更是在李鴻章的極力推動下才得以成軍,雖然甲午之戰后幾乎全軍覆沒,但也無法否定北洋海軍的巨大意義。在當時辦洋務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難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每提起一項“洋務”,總會群起而攻之,罵之為崇洋媚外,罵之為漢奸,甚至以為要斷送大清江山社稷。但李鴻章不為所動,發揮了超凡的韌性,因為,他敏銳的感受到了落后與差距,認為中國正面臨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只有實行變革中國才有出路,“窮則變,變則通”。李鴻章的見識,遠遠超越那個時代的精英階層。在這一點上,我的確崇敬李鴻章。

我們歷史觀中,有個“奸臣情節”,往往把一個王朝的敗落和滅亡歸罪于一兩個奸臣,好像沒有某個奸臣,這個王朝便可長命百歲。李鴻章不幸當了大清國的“奸臣”,成了晚清的箭靶子。李鴻章的時代,正是大清國沒落的封建制度與西洋資本主義制度交鋒的時期,或者說是社會轉型期,李鴻章在這個轉型的過程中,盡了很大的努力,但不幸傳統體制的力量依然強大,轉型沒有成功,封建制度在資本主義制度面前敗下陣來。李鴻章當然有責任,但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衰弱、一種制度化的缺陷歸罪于一個人,客觀嗎?公正嗎?這是安撫民心最有效、最簡單也最無恥的辦法,是不敢反思、不會反思、不能反思的表現。弱國無外交。即便我們這些自覺比李鴻章聰明的事后諸葛亮,生在李鴻章的時代,我們大多數人會不會比李鴻章更聰明、眼界更遼闊?沒有李鴻章,晚清中國就能避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命運嗎?那肯定是妄想。

這好像在替李鴻章翻案,其實真不是,我也的確未做此想。我只是想把李鴻章一生期望富國強兵、結果卻是喪權辱國的原因弄得更明白些。歷史小說是寫給當代人看的,我寫李鴻章,也是想梳理一下“李鴻章時代”對當代的教訓和警示。

中國的洋務運動始于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深受刺激的朝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日本的明治維新始于1868年,晚于洋務運動。雙方最大的區別在改革目標上,中國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主要學習外國的機器和技術;日本則是效法歐美,采取資本主義制度,連天皇也率先剃發、著西裝。雙方一直在塞跑,中方只有李鴻章等為數不多的人感到來自日本的壓力,大多數人完全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日本則舉國一致,以打敗中國為目標。早在1887年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制定的《征討清國策》的開篇中就明確提出,“趁清國還幼稚,我們應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之不能動彈,我國才能保住安寧,亞洲大勢才能為我掌握,由我國維持。”兩輛車在甲午年相撞,大清國慘敗,日本大勝。

這是一個最大的背景,即兩種制度的較力。但如果將勝負完全歸之于制度,也失之于偏頗。那么,“李鴻章時代”的教訓和警示有哪些?

首先是中央政權缺乏權威統一。甲午戰爭時,國家最高權力掌握者名義上是光緒帝,他依賴的是以翁同和為首的清流臺諫官員;慈禧已經退居頤和園,名義上已經放棄權力,但朝中大員都是她垂簾時的班底,影響力不可小視,不少大臣仍然視她為大清的女主。戰爭暴發后,光緒帝主戰,慈禧太后主和。結果,和戰不定,屢失時機,前線將士無所適從,心懷觀望,嚴重影響士氣。其實,戰與和并無高下之分,也不是愛國與賣國的標準,當戰時一致力戰,該和時全力促和才是國家之福。最怕的是該戰時未敢戰,該和時又不甘心和。

其次軍事制度不適應戰爭形勢的變化。日本效法歐美,不斷改革完善軍事制度。戰時成立由海陸軍首腦以及首相組成的大本營,作為天皇統率軍隊的最高指揮機關,統一協調海陸軍、協調軍事和外交。中國則實際由李鴻章指揮北洋軍隊與日軍作戰,朝廷中以翁同和為首的清流們則在背后交章彈劾,這令外國人十分不解,為什么那么多人不幫李鴻章籌措糧餉,反而紛紛指責他。日本陸軍最高作戰單位是軍,一萬人左右,適合大規模作戰;清軍最高作戰單位是營,六百多人,適合于維持地方治安,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國防軍體制,臨戰時臨時拼湊數十營交一位將領統帶,資歷相仿,互不服氣,內耗極大。日本實行的是兵役制,符合條件的國民必須服兵役,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清軍實行臨時招募制,大戰在即,兵源不足,臨時招幕,農民放下鋤頭上戰場,沒有戰斗力不說,遇敵輒潰,帶壞整個戰場形勢。

第三是嚴重腐敗腐蝕國家戰斗力。晚清從上到下腐敗透頂,大小官員幾無不貪。這種風氣必然導致大家都不愿為國家犧牲。李鴻章本人好財利,積聚了不下千萬的資財。他用人重才不重德,以為“非名利,無以鼓舞俊杰”,部下貪財好利者眾。大小軍官都設法吃空餉、喝兵血,特別是高級武官,許多人廣置田產,畏敵惜命,因此戰爭中出現了大量敵未至我先逃的例子,根本談不到抵抗,讓人不勝唏噓。

最后,軟弱的外交方針慫恿了敵人的貪欲。洋務運動開始后,以恭親王為首,清廷執行的是“外敦信睦,隱示羈靡”的外交政策,就是盡量避免戰爭。這在當時國弱民窮的形勢下,不失為明智之舉。李鴻章是這一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他在外交上也實行以夷制夷,遇到麻煩寄希望于列國調停。結果每次臨戰,都告誡前線將領不得開第一槍,以免“釁自我開”,弄得前線將士“戰亦罪,不戰亦罪”,無所適從。不挑事自然應該,但凡事都有度,人善人欺,馬善人騎,當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時,連高聲呵斥的膽量也沒有,必然慫恿侵略者的貪欲。就像劍客,遇敵手不敢亮劍,在氣勢上已輸,必令對手輕蔑、欺慢。日本正是看清了清廷的軟弱,先是吞并了琉球,后又占據了朝鮮,割占了臺灣,以此引發了列國瓜分中國的潮流。

這些教訓對今天的中國仍具有警示意義。如今,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引起了世界的驚嘆,也引起部分國家的有意抹黑,宣揚中國威脅論。他們不愿看到中國的真正強大,盼望中國發生重大挫折。這情形與甲午戰前非常相似。中國走向崛起的過程中,阻力和危機將伴隨始終,應當從近代吸取哪些教訓,避開哪些陷阱,是我創作《李鴻章三部曲》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中國正處于轉型期,經濟放緩,矛盾加劇,駕駛這艘巨輪轉型不易。我是真心期望中國克服一切困難,化解一切矛盾,順利前行。

我不敢說這是寫李鴻章最好的小說,但我敢說,這是一部最走心的小說,值得您一讀。

張鴻福

2016年9月

上架時間:2019-08-16 12:43:18
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猗县| 宜阳县| 墨脱县| 务川| 鄢陵县| 衡水市| 饶平县| 黄平县| SHOW| 正镶白旗| 永善县| 永年县| 晋州市| 呼图壁县| 满城县| 兴和县| 津南区| 宽甸| 股票| 城固县| 巴南区| 望奎县| 霞浦县| 金坛市| 扎赉特旗| 班玛县| 吉首市| 万载县| 陆良县| 濮阳县| 长治市| 黔西县| 宁强县| 宁化县| 朝阳市| 都匀市| 勃利县| 永登县| 彭泽县| 桃园县|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