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世江山(全冊)
最新章節
- 第217章 驚夢魘真人指路 酬壯志塞外悲歌
- 第216章 祭先祖巧遇故知 泯恩仇建文身退
- 第215章 絕后患引蛇出洞 行不軌東窗事發
- 第214章 護國運雷霆萬鈞 推心腹祖孫暢談
- 第213章 逆天道內外勾結 焚三殿毀尸滅跡
- 第212章 謀千秋鼎移北京 防溝通設置東廠
第1章 楔子(1)
漢武大帝
漢武大帝·君臨天下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大約在公元876年的秋天,一位來自浙江的新科進士,在蕭瑟的秋風中沿著茫茫的渭水漫步。他南望秦嶺,北顧莽原,數歷代之興衰,嘆世事之無常,不禁感慨萬千,發出了這千古絕唱。
遙想當年,秦皇一掃六國,虎視天下,何其雄哉?十年征戰,遠交近攻,山東六國,土崩瓦解,最終一統天下。他胸懷壯志,欲圖萬世基業,然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打碎了他一世二世乃至千萬世的夢想。
驟雨卷華夏,烽火漫中原。
陳勝、吳廣起義被鎮壓后,項羽、劉邦相繼而起,秦朝統治岌岌可危。
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咸陽,項羽聞之大怒,在灞上設鴻門宴。推杯換盞間,劍拔弩張,殺機四伏。劉邦為避其鋒芒,出走漢中。
公元前206年,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劉邦是為漢王。八月,劉邦趁齊趙反叛、彭越作亂之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起兵討楚,西定“三秦”,東取洛陽,拉開了楚漢戰爭的序幕。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公元前202年,劉邦大軍圍項羽于垓下。是夜,寒風凜冽,垓下四面楚歌,晝夜不絕;楚軍思鄉垂淚,人心離散。項羽見大勢已去,率少數騎兵敗走烏江,自刎而死。楚漢相爭最終以劉邦的勝出而告終。
山連河水碧氛氳,瑞氣東移擁圣君。
話說劉邦一路西來,行至洛陽。他見河洛滔滔,嵩山蒼翠,中原形勝,欲在此建都。但婁敬卻諫言道:“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地可全有也。”此正所謂“褐衣忠言興漢室,丹心秀語定關中”。
劉邦入主長安后,整治朝政,與民休息,裂土分封,強干弱枝,徙關東豪強十萬入關中,從此揭開了漢朝氣勢恢宏的篇章。
臥榻之旁,虎狼猶在。
曾在秦軍重擊下“不敢南下而牧馬”的匈奴,趁秦末戰亂之際迅速在北方崛起。
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頓發動政變,成為大單于。他雄心勃勃,欲揮師南下,飲馬渭水;他西擊大月氏,取其國王頭顱為酒器。諸族震恐,紛紛臣服,遂控弦三十萬。他擴地千里,挽弓南望,鐵蹄屢犯大漢河山。
公元前201年冬,韓王信投降匈奴,劉邦拒聽婁敬勸阻,親率三十萬大軍北上征討。時值深冬,大雪紛紛,漢軍行至白登山,被冒頓大軍圍困七晝夜,乃得解圍。劉邦痛定思痛,審時度勢,首開和親之議,圖謀邊境和睦。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外患方息,內亂又起。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謀反,劉邦率軍討伐,為流矢所中。公元前195年,駕崩于長樂宮。
太子劉盈繼位后,內修政治,納諫用賢,可謂寬仁厚德。可他在位七年,因呂太后專權,郁郁而終。呂后臨朝稱制,封諸呂為王,擅權用事,排斥老臣,拔擢親信,群臣惶恐,政局飄搖。
公元前180年,呂后駕崩,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協力誅殺諸呂,后派使者前往代地,迎劉恒進京登基。
公元前180年冬,劉恒入主未央宮,是為漢文帝。他任用賢能,繼往開來,重振朝綱。他廢酷刑,重農桑,輕徭薄賦,弛山澤之禁,廢關傳之制,躬行節儉。他內得民心而天下定,外睦友鄰而邊塞安,終于迎來了大漢立國以來的第一個治世。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恒駕崩,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
公元前156年,伴隨著劉啟登基大典的雅樂高蹈,鼓動鐘鳴,王娡生下了一個男孩,劉啟為他起了一個很不雅的名字,曰“彘”。
他并不是皇上的長子,在諸多的皇子中,他排行第十。但讓劉啟不能忘懷的是他“紅日”入懷的出生背景,加之劉彘相貌奇偉,天資聰穎,頗得劉啟喜愛。
在劉彘三歲時,大漢王朝經歷了一次幾于傾覆的危機。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爆發,諸侯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劉啟在惶恐之際,誅晁錯于長安,此舉非但沒有阻止叛軍大舉西進,反而讓他們有了問鼎長安、欲奪皇位的野心。
據守睢陽的是景帝胞弟梁王劉武,在韓安國鼎力協助下,他們力拒強敵于城下。危急關頭,劉啟起用周亞夫為太尉,竇嬰為大將軍,率領大軍斷敵糧道,終使叛軍崩潰。
公元前153年,戰爭的陰云終于散去,長安城頭天高氣清,王朝迎來了平叛后第一個朝覲之日,劉啟舉行了盛大的儀式,出城十里迎接從封地趕來的劉武。
函谷關上,旌旗獵獵;長安城外,軍威赫赫。劉武躊躇滿志,想起一年前皇兄許下百年之后傳位于自己的承諾,他內心就高興不已。
然而,就在未央宮前殿大宴諸侯、群臣之際,劉啟斷然下詔:立長子劉榮為太子。
劉武夢破長安,懷著滿腹憤懣回到了睢陽,他發誓要讓那些反對他的大臣付出代價。
樹欲靜而風不止,雨過長安,而危亂伏。大漢王朝從此刻開始,又醞釀著新的血雨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