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66章 智商高,就是思維富有創意(20)
- 第65章 智商高,就是思維富有創意(19)
- 第64章 智商高,就是思維富有創意(18)
- 第63章 智商高,就是思維富有創意(17)
- 第62章 智商高,就是思維富有創意(16)
- 第61章 智商高,就是思維富有創意(15)
第1章 情商高,就是說話讓人愉快(1)
序言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他的《情商》一書中詮釋了“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而情商最重要的表現就是,要與別人情緒一致。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高情商的人,懂得適時調整自己的情緒,去迎合他人,從而尋找契機,將自己的好情緒傳達出去。這種說話和溝通的方式,會讓與之溝通的人很舒服,從而感覺到愉悅,進而產生好感并愿意做任何事。
這些會說話的高情商者,可以廣交五湖四海的朋友,從而為自己的事業奠立人際關系;可輕松自如地調解糾紛、斡旋爭端,讓自己的事業一帆風順;可獲得同事的尊敬、老板的青睞,使自己在職場中如魚得水……
成功人士大多是高情商者,毫不夸張地說,在這些“高情商者”身上,至少有一半是用舌頭創造的。君不見,拿破侖的一席話,能迅速調動軍隊的士氣,一鼓作氣取得勝利;君不見,林肯的一席話,能讓反對他的政敵啞口無言,肅然起敬;君不見,比爾·蓋茨的一席話,能促使信息業走進一個全新的領域。
這些高情商者正是依靠出眾的口才,因而被朋友所尊敬,被社會所認同,上得領導青睞,下得下屬愛戴。他們共有的特質表現為:既能從新的角度看事物,又能就眾人熟知的事物提出獨到的觀點;既有廣闊的視野,談論的題材超越自身生活的范疇,又充滿熱情,讓人感覺到他們對于生活中所從事的種種活動懷有強烈的情感,且使人對他的話題興趣盎然;他們好奇心強,對許多事都有探究的興致;他們有同情心,會設身處地去思索你所告訴他們的事情;他們有幽默感,也不介意開自己的玩笑;他們有自己的說話風格……
也許你十分羨慕那些能夠左右逢源、八面玲瓏的高情商擁有者,但是仔細想來,這些高情商的人所具備的特質,我們何嘗不具備呢?其實,與智商不同,情商這種東西十分看重后天的培養,只要肯下功夫練習,掌握說話的基本功,通曉語言的技巧,理解語言的藝術,發揮語言的力量,人人都可以成為會說話的高情商者。當然,要做到這一點,離不開對古今中外相關經驗的借鑒,離不開對理論和技巧的學習。這本書,就為這種借鑒和學習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起點。
第1節 把“笨語”變成“妙言”
高情商的人都懂得要想把話說得婉轉動人,有理有趣,引人入勝,就需要學好并妙用其中的技巧。總之,話要巧,多動腦。只有充滿智慧與技巧的話語,才能讓人聽后心情愉悅,才能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受人歡迎。
我們真的會說話嗎?
要是有人問你:“你會說話嗎?”估計很多人都會沉吟半晌,不知道如何作答!我們也知道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不會或者說并不是真正地會說話。
有家父子冬日在鎮上賣便壺(俗稱“夜壺”。舊時男人夜間或病中臥床小便的用具)。父親在南街賣,兒子在北街賣。不多久,兒子的地攤前有了看貨的人,其中一個看了一會兒,說道:“這便壺大了些。”那兒子馬上接過話茬:“大了好哇!裝的尿多。”人們聽了,覺得很不順耳,便扭頭離去。在南街的父親也遇到了顧客說便壺大的情況。當聽到一個老人自言自語說“這便壺大了些”后,馬上笑著輕聲地接了一句:“大是大了些,可您想想,冬天夜長啊!”好幾個顧客聽罷,都會意地點了點頭,繼而掏錢買走了便壺。
父子兩人在一個鎮上做同一種生意,結果迥異,原因就在會不會說話上。我們不能說當兒子的話說得不對,確實,便壺大裝的尿多,他是實話實說。但不可否認,他的話說得欠水平,粗俗的語言難以入耳,令人聽了很不舒服。本來,買便壺不俗不丑,但畢竟還有些私秘的因素在內。人們可以拿著臉盆、扁擔等大大方方地在街上走,但若拎著個便壺走在街上,就多少有些不自在了。此時,兒子直通通的大實話怎么能不讓買者感到別扭呢?那個父親則算得上是一位高明的推銷商。他先贊同顧客的話(“大是大了些”),以認同的態度拉近與顧客的距離,然后又以委婉的話語說“冬天夜長啊”,這句看似離題的話說得實在是好,無絲毫強賣之嫌,卻又富于啟示性。其潛臺詞是:冬天天冷夜長,夜解次數多且又怕冷不愿意下床是自然的,大便壺正好派上用場。這設身處地的善意提醒,顧客不難明白。賣者說得在理,顧客買下來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有過一段評論說:“語言者,君子之樞機,‘談’何容易!”
確實,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更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有的人缺少“嘴”上的功夫,說話乏“術”,因此,言談表達往往“話不投機”,以致很難把事情辦好,有時甚至還會將好事辦砸;而有的人則能得體地運用語言準確地傳遞信息、表情達意,有的人甚至能點“語”成金,使所言收到奇佳的表達效果。
解縉陪伴明太祖朱元璋在金水河釣魚,不料一上午一無所獲,朱元璋深感失望,即命解縉“以詩記之”。這可是件風險極大的事。沒釣到魚乃是件地地道道的憾事,如果直錄其事激怒皇上,豈不是腦袋不保?但既然皇上有令,如果不錄,豈不是有意抗旨?不過這難不倒解縉,只見他稍加思索,便念出了一首漂亮的小詩:“數尺綸絲入水中,金鉤拋去永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只釣龍。”明太祖聽了開懷大笑。請注意這首小詩,前兩句的確是“尊旨而行”的實寫,后兩句則是巧妙的勸慰——釣不到魚,那是因為皇上至尊至貴,“凡魚”不敢上鉤。于是就這么一“勸”,皇上樂開了花。
試想,如果解縉沒有出色的想象力,不善于用語言將其準確迅速地表達出來,是不可能取得既直陳其事又勸慰皇上并且保全自己性命這樣“一箭三雕”的效果的。
大哲學家老子曾經說過:“美言可以市。”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善于駕馭語言,便可以用之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不善“說”道的人,可能就注定了要一輩子平庸,深諳說話之“術”的人,卻常常能在最不可能處扭轉乾坤。
元代的關漢卿因為編演《竇娥冤》,得罪了統治者,官府要捉拿他治罪。關漢卿得知消息后,連夜逃走。途中,遇到幾名捕快。
班頭問:“你是干什么的?”
關漢卿順口答道:“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統領千軍。”班頭明白了:“原來你是唱戲的。”關漢卿又吟道:“或為君子小人,或為才子佳人,登臺便見;有時歡天喜地,有時驚天動地,轉眼皆空。”班頭見他如此伶俐,出口成章,便問道:“你是關……”關漢卿笑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班頭本來就愛看戲,特別愛看關漢卿編演的戲。知道眼前這人便是關漢卿。捉他吧,于心不忍;不捉吧,五百兩賞銀便沒了。關漢卿看透了他的心理,便順口吟道:“臺頭莫逞強,縱得到厚祿高官,得意無非俄頃事;眼下何足算,到頭來拋盔卸甲,下場還是普通人。”可能是這首詩打動了班頭,他便對另幾名捕快說:“放他去吧,這是個瘋子。”
關漢卿就這樣脫了險。
可見,學會運用語言的威力,掌握說話的藝術,不僅是人際交往增進感情的催化劑,更是我們擺脫困境達到事業成功的保證。
有位西方哲人說過:“世間有一種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偉業,并獲得世人的認可,那就是講話令人喜悅的能力。”讓我們記住他的話吧!
會說話,才能成為大贏家
一個人,做到能說會道絕不容易,它需要技巧,只有掌握技巧,才能成為社交場合的大贏家。
掌握出色的說話技巧,等于多了一個交際的工具。
侃侃而談,使聽者為之而動容;能言善辯,使聽者為之而折服。能說會道,往往是社交場合大贏家的看家本事。
每個人要把事情做好,要把人的關系協調好,就不得不說話,說話是最基本的表達方式。把說話和做事結合起來的人,肯定是實實在在的人,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在生意場上,生意人不僅需要智慧,還應有涵養和風度,而且必須具備“說”的技巧。經商,離不開生意洽談,而在洽談中,僵局在所難免。作為一位精明的生意洽談人應努力保持鎮定,設法緩和洽談氣氛,這時,“能說會道”就派上用場,它可以改變問題,使氛圍輕松,給你贏得時間,創造機會,使你“卷土重來”。
在情場上,“能說會道”是情人之間的黏合劑。
電影《人到中年》里有這么一段對話:
“……你呢,你喜歡詩嗎?”傅家杰問陸文婷。
“我?我不懂詩,也很少念詩。”陸文婷略帶自嘲口吻地說,“我們眼科手術,一針一剪都嚴格得很,不能有半點兒幻想的……”
傅家杰連忙打斷她的話,熱情洋溢地說:“不,你的工作就是一首最美的詩。你使千千萬萬人重見光明……”
就是這么簡短的幾句話,輕而易舉地解除了有可能出現的誤會,互相有了更深的理解,兩人情感在深層處得到溝通,愛加深了。
社交場合,口吐蓮花、妙語連珠更是交際雙方情感撞擊和融匯的彩虹。意大利著名詩人但丁說過:語言作為工具,對于我們之重要,猶如駿馬對于騎士那樣重要。
的確,社會上有些不老實的人,常常利用所謂老實人不會說話的缺點,占他們的便宜。這些不老實的人,雖說可惡,但善于花言巧語,尖嘴利舌,使他們常常可以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那些不善辭令、拙嘴笨腮的老實人難道不應該提高一下自己的說話水平,或者通過學習與訓練使自己也“能說會道”起來嗎?
當然,也并非具有三寸不爛之舌,說起話來滿口冒白沫子的人就算口才好,就是能說會道。你看這位君子,夸夸其談,口若懸河,但他講了一番什么呀,都是人家的隱私,把人家和對象幽會時的樣子也都描繪得細微而精彩。這種“口才”是如何的討厭不是很明了嗎?一般認為,推銷人員的口才都好。這是不完全符合實際的,現今的優秀推銷人員中,不具備“口吐蓮花”者,仍然很多。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很可能打不到要害,只言片語,卻很可能一語說到點子上。哪一種算“能說會道”呢?顯然是后者。
能說會道的人應該是不惹人厭煩的人。初次與人見面,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說話。言辭得體,會使對方滿意,從而使你突破人際交往的每一道難關。一個懂得對方心意的人,說起話來能夠為他人設想,這種人大都有強烈的感受性,故因善解人意而能博得對方好感。
要想真正算得上能說會道,還要繞過兩口陷阱:一是言多語失;二是禍從口出。
總而言之,說話的技巧很重要,只有能說會道才能游刃有余于社交場合,才能成為社交的大贏家。
說得恰當比說得漂亮更好
在社交言談中,富有語言表達能力的人,極具駕馭語言的功力,能夠自如地使用多種語言表達方式,不斷探求各種各樣的語言風格。
談起《水滸傳》,人們便會立即想起那心直口快的“直炮筒”魯智深的形象。其實,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離不開委婉,說話也有含蓄的時候。電視劇《魯智深》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后,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發為僧。劇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法師:“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持否?”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持否?”智深:“能。”
法師:“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智深猶豫深思。
法師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知道了。”
要叫魯智深不近女人不飲酒,他還能做到,倘要他不懲殺世間的惡人,實在難辦。但此時若回“不能”則法師必不許其削發為僧,他就無處藏身了。因此來一個靈活應付,回答“知道了”,暗示“不能持”,法師面前過得關,又不違背自己的本意,兩全其美。
委婉,或稱作婉轉、婉曲,是一種修辭手法。它是指在講話時不直陳本意,而用委婉之詞加以烘托或暗示,讓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義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英國有一位傳奇式的籃球教練叫佩邁爾。他曾帶領一支大學籃球隊獲得國內比賽39次冠軍,使球迷們為之傾倒。可是,他的球隊在蟬聯29次冠軍后,遭到一次空前的慘敗。比賽一結束,記者們蜂擁而至,把他圍得水泄不通,問他這位敗軍之將有何感想。他微笑著,不無幽默地說:“好極了,現在我們可以輕裝上陣,全力以赴地去爭奪冠軍了。”
兩度總統競選均敗于艾森豪威爾手下的史蒂文森,從未失去幽默。在他第一次榮獲提名競選總統時,他承認自己受寵若驚,并打趣說:“我想得意揚揚不會傷害任何人,也就是說,只要人不吸入這空氣的話。”
在他競選第一次失敗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滿幽默力量的口吻,在門口歡迎記者進來:“進來吧,來給烤面包驗驗尸。”幾天后,他被邀請在一次餐會上演講。他在路上因為閱兵行列的經過而被耽擱,到達會場時已遲到了。他表示歉意,解釋說:“軍隊的英雄老是擋我的路。”會議得以在歡愉的氣氛中圓滿閉幕。
可見,輕松、微妙、巧妙、含蓄的俏皮話,說得委婉,改變了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使聽眾感到他并不是一個失敗者,而是成功者,使他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無論是誰,在生活中都有不便直言之事。青年男女向異性求愛,雖然文學作品中也有“姑娘,我愛你”“小姐,嫁給我吧”“親愛的,我向您求婚”之類的直率描寫,但大多數人尚無這種勇氣,因此常用婉語。如有些少數民族崇尚以對歌表達愛意,是很能吸引青年男女雙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