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情商高,就是說話讓人愉快(9)
- 雙商修煉手冊(全集)
- 王曉霞 李子濤 王濤
- 4357字
- 2018-07-30 14:26:11
某電視臺的老張是一名老編輯,他總是勤勤懇懇地工作。在他生日時,全室人員為他慶祝,新聞中心主任在祝詞中是這樣說的:“老張多年來勤勤懇懇地工作,甘于奉獻,卻從不爭榮譽、要功勞。在您生日之際,我代表全室人員向您表示祝賀!”主任的一番話令老張很感動,他認為這是領導對自己的肯定。
一位普普通通的下屬住院了,領導親自去探望時,說了這樣一番話:“平時你在的時候感覺不出來你做了多少貢獻,現在沒有你在崗位上,就覺得工作沒了頭緒、慌了手腳,你可一定要安心把病養好!”
你把下屬當成左膀右臂,讓他也認為自己很重要,這樣贊美別人又怎么不會贏得人心呢?
避開贊美語言中的黑洞
俗話說:“人怕贊。”這句話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贊美的作用。很多人都把贊美作為與朋友交往的方式。
贊美人本應算好事,但若口無遮攔,犯了忌諱,好事也變成壞事,這也正是“一句話把人說笑,一句話把人說跳”的原因。即使朋友之間關系很密切,也要注意,不能一時興起就不問“三七二十一”。
黃經理和沙經理很要好,志趣相投,嬉笑怒罵無所不說,私下里沒有保留的余地,甚至對方的忌諱也是酒后茶余的談資。
在一次宴會上,黃經理有點兒喝多了,為了表達對沙經理曲折經歷和能力的敬佩,他舉起酒杯說:“我提議大家共同為沙經理的成功干杯!總結沙經理的曲折歷程,我得出一個結論: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須具備三證!”黃經理提了提嗓門繼續說道:“第一是大學畢業證;第二是職稱資格證;第三是離婚證!”“離婚證”的話音剛落,眾人嘩然,原本是贊美之中的玩笑話,但此時此刻極不合適提及。沙經理硬撐著喝下了那杯苦澀的酒。“三證”中的一證無疑是沙經理的忌諱,他不想讓更多的人知道,也不想讓人們議論,但黃經理與他太好太熟太沒有界限了。
這就警示我們,在稱贊與自己關系很好的人時,如果是當著其他人的面,千萬不要冒犯他的忌諱。畢竟每個人都有一點兒個人隱私,請尊重朋友的忌諱,不要開那些殘酷的玩笑。公式化的套語有時也會沖撞別人的忌諱。
一位小伙子到同學家去玩,見到同學的哥哥后就來了一套公式套語說:“大哥你好,見到你真高興!久聞你的大名,如雷貫耳,百聞不如一見!”
沒料到對方的臉一下子紅了。原來,他同學的哥哥因偷竊剛被勞教改造出來,這個小伙子根本不明情況就“久聞大名”地恭維了一番,不料卻揭了對方的傷疤,險些造成一場風波。
贊美是一種走進心靈的語言藝術,抵達它的過程也有遍布暗礁的險灘,要想走上“贊美”的堤岸,就不可讓贊美的語言信馬由韁,而要在贊美之詞中把握一種平衡,找準一種方向,然后才能步履輕松、穩健妥當靠上“贊美”之岸,迎來友誼的新景致。
發掘對方的閃光點
抓住一個人的獨特之處進行委婉的贊美,最能贏取人心,調節氣氛,這是要靠培養敏銳的觀察、機智的應變能力才能達到的境界。贊美別人,不單單是甜言蜜語,而是根據對方的文化修養、個性性格、心理需求、所處背景、語言習慣乃至職業特點、個人經歷等不同因素,恰如其分地贊美對方。
張之洞任湖北總督時,適逢新春佳節,撫軍譚繼洵為了討好張之洞,設宴招待他,不料席間譚繼洵與張之洞因長江的寬度爭論不休。譚繼洵說五里三,張之洞認為是七里三,兩人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眼見氣氛緊張,席間誰也不敢出來相勸。
這時位列末座的江夏知縣陳樹屏說:“水漲七里三,水落五里三,制臺、中丞說得都對。”這句話給兩人解了圍,兩人拊掌大笑,并賞陳樹屏二十錠大銀。
陳樹屏巧妙且得體的言辭,既解了圍又使雙方都有面子。這種贊賞就充分考慮了聽者的心理和當時的情況。
另外,人的素質有高低之分,年齡有長幼之別,因而特別的贊美比一般的贊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老年人總希望別人不忘他“想當年”的業績與雄風,同其交談時,可多稱贊他引以為豪的過去;對年輕人不妨語氣稍微夸張地贊揚他的創造才能和開拓精神,并舉出幾點實例證明他的確能夠前程似錦;對于經商的人,可稱贊他頭腦靈活、生財有道;對于有地位的干部,可稱贊他為國為民、廉潔公正;對于知識分子,可稱贊他知識淵博、寧靜淡泊……當然這一切要依據事實,切不可流于虛情假意與浮夸。
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恰當地贊美別人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受到別人的贊美,而實際上,我們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從他人那里得到賞識,但是,周圍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并不多,而我們自己也很少評論那些發生在周圍的、我們所喜歡的言行。這一點著實令人感到奇怪,因為表示贊賞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價,而在贊美別人后自己得到的回報卻是多方面的。人人都喜歡被贊美。美國著名社會活動家曾推出一條原則:“給人一個好名聲。”如果你能以誠摯的敬意和真心實意的贊揚滿足他人的自我,那么他人可能會變得更令人愉快、更通情達理、更樂于協力合作。
美言滿足人心
稱贊他人的時候,請不要提及會讓贊賞打折扣的旁枝末節。請緊緊圍繞贊賞這一主旨,主要談論對方的成績。
不要多此一舉地指出,可能是某些外界因素讓這一成功輕而易舉。比如,“這的確是令人可喜可賀的成績,不過各方面的條件都這么有利,怎么也能取得好成績……”
還要小心另外一種錯誤的觀念,即以為打了折扣的贊賞會更真實可信,更有分量。
不要自作聰明地指點同伴,怎樣做會更好,哪怕是生活小事。比如,“您做的菜味道真好,哪一樣都不錯,就是湯里的鹽多了一點……”這種折扣不僅破壞了贊揚的效果,還有可能成為引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
有時你必須對某項工作做一次全面的總結和評論,這樣一來,贊賞和批評就不可避免地聯系在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你也沒有必要把優秀成績打折,請把總結中的批評當作與贊賞相對立的獨立部分。
別讓對方的謙虛削弱了贊賞的作用。有些人很少受到表揚,所以聽到別人稱贊他時會不知所措;還有些人在收到稱贊的時候想要表明,取得優秀的成績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這兩種人面對贊賞的反應幾乎一模一樣:“這不算什么特別的事,這是應該的,是我的分內事。”
聽到對方這種回答的時候,你不要一聲不響,此時的沉默表示你同意他的話,就好像對他說:“是啊,你說得對,我為什么要表揚你呢,我收回剛才的話。”
你應該再次稱贊他,強調你認為這是值得贊賞的事,請你重復一次對他哪些方面的成績特別看重,以及你為什么認為他表現出眾。
努力欣賞和肯定他人
一滴蜜糖,比一加侖的苦汁,能捕獲更多的蒼蠅。
渴求他人的注意,并希望他人感到自己重要,這也許是人性的一大特征。因此,要滿足他人的這種愿望,你只需學會一點:真誠地贊賞他人。但有些人就是不善此道,他們要么不去稱贊他人,要么虛情假意,讓人一眼識破,這種虛偽的贊許只能更加令人反感,更遭人憎惡!何不發自內心,出于真誠,對他人施與稱贊之詞!同時,你也能從中獲得應有的回報。
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但有些人看待他人時,往往總是盯著他人的缺點和不足之處,而看不到他人的優點,他們不愿稱贊對方,不會夸獎他人,因而也得不到他人的贊賞。其實,即使那些歷史上的偉人,他們也懂得真誠地贊賞他人。
你可以用槍威逼他人,要他乖乖交出手表,可以用“炒魷魚”來威脅員工聽你的話,也可用體罰或恐嚇的辦法使小孩服從于你,但是,這些粗陋的辦法只能造成一種極為不良的反應。而真正要他人做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給他想要的東西。那么,一個人到底想要什么呢?
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一個人做事的動機不外乎兩點:性沖動和渴望偉大。美國學識最淵博的哲學家之一,約翰·杜威則有另一種說法,他認為,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動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人們對這項需求的根深蒂固、迫切熱望絕不亞于對食物和睡眠的需要。它就是弗洛伊德所說的“渴望偉大”,或是杜威所說的“希望具有重要性”,也是威廉·詹姆士所說的“渴望被肯定”。所以,我們要學會真誠、慷慨地贊美和欣賞他人。
這種渴望不斷地啃噬著人的心靈,少數懂得滿足人類這種欲望的人便可以將他人掌握在手中。這種“渴望被肯定”的感覺,也是人類與禽獸最大的分別。
卡耐基小時候住在密蘇里州鄉間,他父親養了幾只品種優良的紅色大豬和一頭血統優良的白牛。一次,他們帶著豬和牛參加美國中西部一帶的家畜展覽,并且獲得了特等獎。父親把特等獎藍帶別在一塊白色軟洋布上,逢人便拿出來炫耀一番。
豬和牛并不在乎贏來的藍帶,父親卻十分珍惜,因為那使他有“被肯定”的感受。是的,正如卡耐基所說:“如果我們的祖先沒有這種‘渴望被肯定’的想法,就不會有當今的一切文明,我們同禽獸也不會有什么兩樣。”
就是這種渴望,促使一位未受教育、極度貧苦的雜貨店員,去研究他在一只滿置雜物的大木桶底下找出的那本曾花費他5角錢買的法律書。你也許已經聽說過這位雜貨店員是誰,他的名字叫林肯。就是這種渴望促使狄更斯寫下了不朽的作品;就是這種渴望鼓舞克利斯多福·瑞爵士(英國著名建筑家)在石頭上寫出詩篇;就是這種渴望使洛克菲勒聚積了耗之不盡的財富;也是這種渴望,使你們鎮上的有錢人建造了超出實際所需的大房子;也是這種渴望,使你想要最新款式的衣裝、最新年代的汽車,或是炫耀一下你聰明的孩子;也是這種渴望,驅使許多青年男女加入了不良幫派。曾擔任過紐約市警察局長的莫洛尼指出,許多年輕罪犯十分自負,他們被捕后的最大愿望就是想在報上大出風頭,和那些運動健將、影視明星或政治人物的照片同時出現在報端。至于以后的牢獄生涯如何,似乎與他們無關。
假使你告訴我們,你是如何滿足這種“渴望被肯定”的需要的,我們就可以告訴你,你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那決定了你的人格,是對你最具有意義的事。舉個例子來說,洛克菲勒讓自己覺得“被肯定”的方法,是捐錢在國外建立一所現代化醫院,造福那些未曾謀面的窮苦人民。另一個人名叫狄令格,他讓自己感到“被肯定”的方法,是走上邪途,成為搶劫銀行的匪徒和殺手。在美國聯邦調查局追緝他的時候,他逃到密蘇里州一處農舍,對著驚惶的農民說道:“我是狄令格!”似乎對身為第一號社會公敵的身份感到自豪,“我不會傷害你們,但是,你們要知道我就是狄令格!”
是的,狄令格和洛克菲勒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們采用了不同方法,讓自己感到“被肯定”。
曾經有一位著名的演說家,他這樣形容卡耐基:“他是一位會握著你的手,鼓勵你,贊美你的人。在我的生活經驗中,還沒有碰到一個能趕得上他的人,有許多人,雖然擁有職權,但他們沒有雅量,只會譏諷別人,像這樣怎么能成就更偉大的功業呢?”
當“矮”者贊揚“高”者并抱有一定的私人企圖時,贊美就變成了拍馬屁。討厭別人拍自己馬屁的人少之又少,人性使然。拿破侖宣稱自己最討厭別人拍馬屁了,有一次一個侍從對他說:“將軍,您最討厭別人對您拍馬屁,真是太明智了!”拿破侖得意地頷首稱是,不知不覺又被拍了一記響亮的“馬屁”。拍馬屁一詞原本是說,人在騎馬前最好先拍撫馬的屁股,這樣馬才會溫馴地讓人騎上去,否則,不但騎不上,還會被摔下來。后被引申為說奉承話、獻媚的意思,人們譏諷那些厚顏無恥僅會阿諛奉承地討好上司的人為“馬屁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