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絕望中的掙扎(3)
我的家中有兄弟姐妹五個:大姐比我大11歲;大哥比我大9歲;二姐比我大歲6歲;三姐比我大4歲。
而父親出事故那一年,我7歲。
也就是說,當時:大姐18歲;大哥16歲;二姐13歲;三姐11歲。
按理來說,在父親受傷以后,18歲的大姐以及16歲的大哥已經可以成為家中的頂梁柱了。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從父親出事故開始,家里面的重擔就全都落在了大姐和大哥的身上。
…
其實母親姜秀英也很能吃苦,但母親的年紀在當時已經很大了,氣力跟不上了。
母親屬狗,1946年生,那時的東北大地剛剛迎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37歲那年有的我,父親出事故受傷生病那一年已經44歲了。
而且母親的身高本來就很矮,是一個慢性子,做任何事情都特別磨嘰。總是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
所以雖然很節儉,但到最后卻總是因為分不清輕重緩急,而導致撿起了芝麻卻丟掉了西瓜。
比如10歲那年,家里種了兩畝青椒。這是自從改革開放以后,向陽屯里第一次有人嘗試種植經濟作物。
經濟效益還是非常好的,一共二畝地總共賣了有將近三千元錢。
三千元放在今天肯定不算什么,但是在當時,種植20畝玉米大約也就只能賣兩千元。
而東北地區,雖說土地很多。但是在我的老家那一片,一口人也就能分到三畝地左右而已。
也就是說,有很多家庭,全面的總收入加起來也就才只有一兩千塊而已。
…
青椒在東北地區一般能收三茬。而這三千元錢全都是前兩茬得來的。
結果,在第三茬馬上就要成熟的時候,那一年的霜凍突然提前到來了。
中午的時候,通過收音機聽說有霜凍以后,母親馬上就開始找人幫忙去地里摘青椒。
人很多,也很忙,再加上時間又太緊,有很多稍微小一點的青椒就被遺棄了。
再加上突然霜凍,導致很多青椒還完全都沒有成熟。
結果母親就急了,先是和姐姐吵了一架,埋怨姐姐干活兒不細致,然后緊跟著就哭了起來。再然后就嚎啕大哭了起來。
再然后,母親又急又氣就有點昏了頭,把所有來幫忙的人全都給趕走了,只留下我們幾個陪著她一起干。
…
其實,母親并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而是那幾年真的是太苦難了。
父親剛生病那一兩年,每年的藥費都要一萬多塊。
而家里滿打滿算也就只能有兩千元左右的收入而已,這還不算家里其他方面的開銷。
母親性子慢、母親做事容易急、母親節儉,這些個習慣都是在那幾年養成的,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變。
…
到后來,天黑以后,霜降一來,氣溫瞬間就降到了零度以下。再加上東北秋天極重極其寒冷的露水,母親心疼我們幾個,就把我們都趕回了家。
只留她一個人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里,完全靠兩只手摸,繼續拾掇僅余不多的那幾顆遺落的青椒。
母親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夜里十一點多了。而東北的秋天大約六點鐘就已經天黑了。
也正是從那一次起,母親患上了非常嚴重的風濕病。
一直等后來來到深圳,才不再需要遭受劇痛的折磨。
…
母親其實是一個很有頭腦的人。那些年,家里什么事情都嘗試過:種青椒、種卷心菜、種旱煙、種大蒜、種葡萄、種海棠、種李子、養雞、販賣小雞仔…
沒辦法的,這全都是因為窮給逼的。
母親的性格里有很多很多的缺陷。但毫無疑問,母親也確實是一個非常勇敢的,有大毅力的,敢于嘗試的人。
她帶父親去CC市看病的時候,無意中聽說吉林省農科院在舉辦農業知識推廣講座,然后她就一個人去了。
在那里聽人家講完課以后,講課的老師們還免費送給她兩盒青椒種子。
也正是因為此,家里才會成為自向陽屯成立以來,第一戶嘗試種植經濟作物的人家。
…
這件事,在現在來說當然不算什么。但是在當時,卻是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反對的。
因為大家最擔心的是怎么賣。二畝地說起來不多,但三茬青椒加起來,至少也能產一萬多斤呢。
而這一萬斤青椒,有一多半是被母親聯系的專門收購青椒的菜販子拉走的。余下的幾千斤,就全都是大姐和大哥兩個人,用二八自行車,馱到德惠縣城里去賣掉的。
…
老家向陽屯,距離縣城有三十里路。
大姐是個女孩子,而大哥長得很瘦弱,個子也很矮。一人一輛車,每個人每天只能馱大約100斤不到。
從凌晨一點半就要出發,由母親和二姐幫她們倆推著走兩公里有很大陡坡的泥土路,送到公路上以后,再讓她們兩個人馱到縣城的早市里去賣。
沒辦法的,必須要起大早才能在四點鐘以前趕到縣城,然后才能在菜市場里占到好位置。
東北的天亮得都很早,尤其是夏秋兩季,最遲五點鐘就完全亮了。
有時候更是才三點鐘多一點,東方就會放起魚肚白。
…
母親是一個很努力,很用心,很要強,很有意志力,也很上進的人。
但終歸,她也有她自己的局限性。
也正因為此,雖然做了如許多的努力與嘗試,但家里面的經濟狀況依然沒有扭轉過來,而且還越來越嚴重。
確實是這樣的,我是一個平凡的人,母親也是一個平凡的人。而且這世界上,總歸還是平凡的人最多的。
所以,母親依然還是以前的那個母親,平凡而偉大的母親。
即便再怎樣掙扎和嘗試,總歸沒能通過她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她自己以及父親兩個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