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襲之道妃請上座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楔子
南朝武康二年春,公主長信隨軍戍邊,武康四年夏,帝危,召公主,公主歸,寅時入太極殿,巳時出。逾三日,辰時,帝崩,太子繼位。
先帝遺詔,念太子年幼,故由公主長信輔政,于太子弱冠還政。朝野驚,一時暗潮涌動。
喪禮畢,舉登基大典,北朝遣使來賀。
登基當日,新帝攜長信長公主登位,禮官唱諾百官四方使臣朝賀,北朝副使拒賀,辱長公主牝雞司晨,南朝衰敗。新帝及百官怒,長公主笑對副使,言:武康三年,胡人侵北而貴朝連敗,貴主修書求援,本宮領兵助之,大勝。不過一年,貴朝便要欺我南朝孤兒孤女?
副使羞愧難當,尷尬當場。
典禮繼續,長公主與眾人朝賀新帝,高呼萬歲。
新帝起身虛扶,眾人起,新帝攜姊入廟告祖,丞相沈彧弗許,新帝不依,君臣僵持。長公主勸,新帝乃獨入。
宗廟門閉,眾人候門外。
半柱香后,宗廟外喧鬧異常,眾人疑,左右低語,唯丞相沈彧神態淡淡,如大局在握一般。
不多時,喧囂聲逼近宗廟,大將軍蘇湛執劍領兵殺出一條血路,高呼:“新帝非皇子,亂蕭氏江山!當殺之,以正朝綱!”
百官震驚,出言責大將軍不忠不義,大將軍揮劍取其首級,群臣緘口,不敢再出一言。
大將軍挺直腰板朝著最高玉階之上的長信長公主一派義正嚴辭:“長公主,冒充皇室的賊子已在宗廟內被拿下,還請長公主另擇宗室子弟為帝!”
參禮的各方使者皆避之一隅,冷眼旁觀一場聲勢浩大的宮變。其中不乏有同情長信長公主者,也不乏有等待長公主反客為主扭轉局勢者。而屬于后者的北朝主使瑯琊王,正微微抬首,含笑注視著自始至終鎮定自若的南朝長公主蕭長信,對身后侍從道:“少君,賭一壺梅花釀,沈彧死的很慘。”
侍從硬著頭皮回道:“王爺,咱們只奉命觀禮。”
瑯琊王理所當然道:“本王沒打算摻合一腳啊!”
侍從無語,垂首耳聽宗廟前的瞬息萬變。
有留心者算算時辰,新帝也該出來了,然而宗廟內寂靜無聲。
長公主身側內侍見狀欲進宗廟探究竟,長公主抬手攔下,微微一笑,俯視著丞相沈彧:“敢問沈老,該立何人為君?”
沈彧出列,頷首掩去眼中狡黠之色,語氣傲然道:“老臣以為廬陵王仁德有加,是皇位的最佳人選。”
長公主目光落在已有發福之態的廬陵王身上,語調溫平道:“五皇叔自己也這么認為?”
廬陵王從眾宗親中疾步而出,面露惶恐:“本王資質愚鈍,實在難堪大任,不過——”他話鋒一轉,臉上滿是為難,“既然新帝非我蕭氏血脈,為保我朝江山穩固,本王自當竭盡全力成為一代明君!”
長公主笑容更甚,身軀筆挺沉聲對一干大臣道:“有誰認為廬陵王可為君?”
群臣面面相覷,幾番議論后有大半朝臣站出來支持立廬陵王為帝。
待支持廬陵王的人全部站了出來,長公主臉上笑容遽然消逝,素手振臂一揚,聲音沉穩洪亮:“來人!將階下一干亂臣拿下!”
此話一出,宗廟正門側門突然全部打開,訓練有素的侍衛整齊涌出護在長公主身前,而宗廟外亦涌進一支御林軍!
未參與謀反的朝臣躲到一旁,以廬陵王、丞相沈彧、大將軍為首的造反者紛紛聚攏。不過片刻時間,廬陵王等人已成為甕中之鱉。
“本宮離開京都不過兩年,你們便忘了本宮是何種行事作風?”
玉階上的侍衛讓出一條道,長公主牽著只及她腰身的新帝緩緩走下臺階,每一步都穩如磐石,底氣十足。
人群里瑯琊王遙遙望著氣場強大的蕭長信,好奇的問少君:“她什么行事作風?”
不及少君解答,副使諂媚道:“傳聞長信長公主母妃陸貴嬪深得南朝先帝寵愛,后妃嫉妒,設計陷害陸貴嬪,后宮連著前朝,先帝忍痛賜死陸貴嬪。十五歲的長信公主出師歸國聽聞此事,安安靜靜辦完陸貴嬪喪儀,只字不問,然半月后陷害過陸貴嬪的妃子瘋的瘋死的死,與之相關的朝臣也是暴斃的暴斃貶官的貶官,大理寺徹查結果卻是這些人死得其所罪有因得。之后先帝常將奏疏交給公主批閱決策,朝中倒有一些人信服她,這幾年又脫妝披甲戍守邊關,很是得民心。都說最毒婦人心,只怕沈彧這幫人下場慘淡哦……”
瑯琊王瞇眼,問少君:“長信長公主年方幾何?”
“……十八。王爺,皇上可囑咐過長信長公主非王爺良配!”
信王若有所思點著頭,全然忽略了少君提醒,慢慢道:“嗯,十八歲,該嫁人了。”
少君急了:“王爺!”
信王笑了笑,拍拍少君的肩,看向蕭長信眉尖蹙了蹙。
十八歲,尋常女子這個年紀都已談婚論嫁。
他輕扯唇角,南朝國運也不可知啊!
南朝新帝登基為帝,改元永初,于是史官將這一場宮變稱為永初之變。
《南史·殤帝本紀》載:永初元年,皇帝入廟慰祖宗基,廬陵王謀反敗,被判斬首,子嗣后世永為庶民,與之相沈彧暴尸于市,滅沈九族,大將軍蘇湛賜鴆酒,余人或斬或黜,一時朝野整肅。
……
永初三年春,帝誕辰,設宴群臣,子時,太極殿走水,帝崩,長公主擬詔,奉晉安王為帝。
《南史·廢帝本紀》載:初,帝為晉安王,永初三年殤帝崩,長公主悲傷不已,傳旨立晉安王為帝,丞相裴衍輔政,長公主終日閉殿不出。
本書由瀟湘書院首發,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