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運用多學科交叉方法,對王蒙文學創作、文藝思想、文化心理等進行多視角系統性研究,拓展了王蒙研究的學術視域和思維空間。主要創新價值在于:突破了以往王蒙研究方法單一化、視野零散化的局限,注重精神史視野與具體個案相結合,理論闡釋與文本細讀相結合,文學外部研究與文學內部研究相融通,揭示一個全面立體的王蒙。本書首次對王蒙與中國當代文學的內在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并從語言、文體、主題等層面,對王蒙經典小說進行重新解讀、闡釋,提出一系列新的學術觀點。
溫奉橋 ·文化研究 ·16萬字
本書綜介合運用多種方法,對發生于近代、主要是晚清的小說觀念變革進行了研究。本書的核心觀點是,近代小說觀念變革是一個復雜的社會文化事件,與同時期社會思潮的涌動、文學制度的變遷、知識學術的重組等皆有密切的關聯。小說觀念的變革受到一系列社會文化因素的制約,要對小說觀念的變化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就必須同時對這些相關社會文化因素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在梳理近代小說觀念變革的過程中,本書實際上對百余年來支配中國文學界的若干基本概念進行了知識考古學意義上的追根溯源的研究,這些概念包括民族國家的文學、發展進步的文學、純文學、想象虛構的文學等等。通過這種研究可以看出,所有這些長期以來被視為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文學觀念,都是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啟動,一系列新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出現,才逐漸獲得其合法性的。
吳澤泉 ·文化研究 ·17.9萬字
網絡傳播的飛速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傳播介質的快速迭代與全面普及,改變著影視劇的收視媒介與觀賞方式,亦作用于影視劇的創作理念與傳達方法,帶來文學及影視傳播之內容與形式的諸多變化。文學經典與“網紅小說”的IP改編熱潮,傳統影視及網絡大電影、網劇等制播的深度融合,業已成為時代發展中的影視文化景觀。于此互聯網時代的文化遷衍過程中,作者基于影視劇作品的具象觀察,關注近年來影視創作的流變趨勢,試圖探究作為一門獨特藝術,影視創作的“鏡像修辭”方法、IP改編與影視制播的基本規律及其中蘊涵的時代文化特征。
張洪波 ·文化研究 ·16.9萬字
“夷人圖說”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以非漢民族為描繪對象的歷史資料,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其突出特點是圖文并舉,圖像與說文以不同形式相匹配。《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研究》一書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成果為基礎,基于人類學的文化整體觀,嘗試通過圖文關系及地方歷史的文化語境去發掘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民族志意義。全書圍繞“繪寫了什么”與“為什么繪寫”兩大問題,關注“夷人圖說”的圖像表述與意義生成模式,探討了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民族分類問題,系統梳理了這些文獻的譜系和源流;并試圖追溯云南方志與“夷人圖說”的文化語境,通過對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圖文對讀,總結其敘述事件與繪制圖像的語法,嘗試揭開圖像背后的歷史事實;進而剖析清代云南“夷人圖說”的序跋,分析繪寫者的意圖、心態與繪寫方式之關聯,探究圖說的藝術性與政治性、國家性與地方感之張力。
李立 史青 ·文化研究 ·16.9萬字
自岡倉天心的英文著作TheBookofTea(《茶之書》)1906年在美國出版,立刻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進入了美國的教科書,至今已有十幾種語言譯本,百年暢銷不衰。岡倉天心以"茶道"為切入口,娓娓道來,條分縷析地剖陳日本古典美學的精髓,通過茶道的產生、流傳、儀式及其背后的哲學思想,來解釋東方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為西方人理解東方文化及藝術之美打開了一道迷人的回廊,由此也被歐美人士譽為是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輸出文化觀念的代表作。影響世界110年最富有詩意的世界茶典,以優美文辭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一百年來用英語介紹東方思想的最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之一。
(日)岡倉天心 ·文化研究 ·4.9萬字
本書以(巴黎和會、山東問題)為切人點,探究北洋政府在處理此一事件時與當時公眾輿論的互動關系,進而呈現出有異于以往面貌的北洋外交。歷來研究巴黎和會與山東問題的著作相當豐富。其中影響較大,曾論及巴黎和會的一些外交通史類著作,其研究重心大都以北京政府的外交檔案為主要史料來源,以一探北京政府在巴黎和會的種種施為。本書研究的主體有二個:一是政府外交(包括外交事件與外交政策的人、事、物等綜合體),一是公眾輿論。本書共分六章。緒論主要闡述本書的問題意識、題目界說、研究動機、研究回顧、研究方法、史料運用與章節架構等等。
應俊豪 ·文化研究 ·16.7萬字
20世紀50年代的大創傷造成西班牙人口向城市流動,鄉村逐漸空心化。作者以極富文學性的語言,從歷史、文化的建構中,呈現鄉村的面貌,描寫它是怎樣在天堂和地獄之間搖擺,從而失去了它真正的面目。更有意義的是,當初離開鄉村的那代人的后代,他們跳出長久以來對鄉村的偏見,在城市創造出一種新的認同,并且通過敘述方式的轉變,重新發現并重建一種對傳統文化、對鄉村的認知。
(西)塞爾吉奧·德爾·莫利諾 ·文化研究 ·20萬字
本書以錢鍾書先生1939年冬至1941年夏在藍田的生活經歷與交往為經線,以他寫于藍田的詩文為緯線,經緯交織,充分挖掘和揭示出他的思想感情,表現其性格的變化,力求較全面地展示出在抗戰時期、在國立師范學院這一環境中的“這個”錢鍾書來,以及他在這一時期的文學和學術成就。
吳勇前 ·文化研究 ·15.5萬字
本書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課題的提出及其意義進行闡述,定義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內涵,明確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調查研究的目的,敘述了銀飾藝術與苗族群體的依存關系;對苗族銀飾的市場分布與制作工藝的調研,敘述了作者在黔東南、黔東、黔南及湘西實地調研的情況;通過與工作人員、苗學專家、銀匠通信訪談以及文獻收集、鑒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苗族銀飾的文化與產業價值進行調查;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
鄭泓灝 ·文化研究 ·12.6萬字
方東美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其學思歷程中始終表現出對審美問題的敏感、關注和探究。總體來看,他以現代西方生命美學為參照,重新闡釋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詩意的語言復活了其中的生命思想,建構了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生命美學體系。這不僅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美學的創造性轉型,同時亦促使中國美學重新回到了對人本身的關注,從而為解決現代性發展所造就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思想上的有效資源。全書圍繞方氏生命美學所涉及的四個核心問題展開:生命本體論是其美學體系的哲學基礎;美感生成論是其基于生命本體論而對生命之美的生成根源、條件、內在機理,及其在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中的具體表現給予的說明和論述。
劉欣 ·文化研究 ·16.1萬字
《亞洲研究》呈現亞洲文明的特色與貢獻。亞洲大陸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東亞、南亞和西亞構成相對獨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三大原生文明板塊。亞洲長時間作為世界文明的核心區域,誕生于東方的宗教文明、農業文明、科技文明都深刻地影響了西方世界。本輯為第一輯,設有特稿、東南亞研究、華僑華人研究、中東研究、學界名家、學術信息、研究綜述與書評七個欄目。
張倩紅主編 ·文化研究 ·16.1萬字
《關公為什么這樣紅——修崍榮談關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胡小偉的研究成果,重點解讀了關公“惟正是忠為正而義”的正義觀,辨正了“大意失荊州”傳統說法,闡釋了弘揚關公文化的當代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作者認為,關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終成為“武圣”,這是人民的最終選擇,也是關羽踐行孟子所說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結果。關公信仰作為全世界華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圓融儒釋道,覆蓋多民族,連通港澳臺,護佑全華人”的力量,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揚。
修崍榮 ·文化研究 ·6.5萬字
楚辭同“詩三百”一樣,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具有源頭性、典范性意義的作品。向來是古代文人培育詩學素養的奠基之作。因其地位尊崇,故而評注之作甚夥。《楚辭精讀》由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專家施仲貞、張學城二先生撰著,憑借多年沉潛于文本的扎實功夫,于其精妙處多有發明,可引領讀者一窺堂奧。在諸多評注本之后,開啟了理解楚辭的又一獨特門徑。
施仲貞 張學城 ·文化研究 ·19.3萬字
本書以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神話為研究對象,借助神話理論,以搜集整理的鄂倫春族神話研究豐富學術資料為基礎,以必要的實地調研數據材料為支撐,將紛繁復雜的鄂倫春族神話分為創世神話、人類起源與族源神話、英雄神話和薩滿神話四種類型,進行深入的主題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將鄂倫春族的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進行比較,同時闡釋鄂倫春族神話的社會文化價值與當代傳承,呈現鄂倫春族神話的特點與文化內涵。
楊金戈 ·文化研究 ·17.7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經濟一體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生態文明化四個方面的主題展開研究,其中經濟一體化和產業高級化方面的主題為研究重點。產業結構升級是貫穿全書的重要引導。全書通過統計分析和計量建模,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發展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揭示經濟一體化和產業結構升級對海峽西岸城市群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陳燕武 ·文化研究 ·18.3萬字
用通俗有趣的文字對山海經中的一百余種珍奇異獸按所居場所、外貌特征、習性等進行全方位梳理和考證,其中把博物科學與神話相結合,生動傳神地描摹出我國上古神話中諸多傳奇形象以及神話背后的科學現象。同時,為更直觀地展現這些異獸的魅力,本書特別選取古代《怪奇鳥獸圖卷》和《山海經圖鑒》中的彩繪圖片作為插圖,文圖對應,以增強可讀性和觀賞性。
李愛國 ·文化研究 ·2.3萬字
敦煌游藝文化中蘊含著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本書將敦煌文獻和莫高窟壁畫中遺存的游藝資料悉數輯出,并分為武功技藝類游藝、歲時節日類游藝、博弈類游藝和兒童游戲類游藝等四個主要類型,采用文獻與圖像相印證的方法進行系統性討論,一方面豐富了中國傳統游藝研究內容,另一方面開啟了敦煌民俗研究的新視角。
叢振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文藝理論的存在從來不是靜態的,即便作為知識形態的文學理論也多半屬于思想探幽、理論建構與知識生產的結果。現代文藝理論觀念的演變,即便在走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觀念年”之后,依然與哲學思辨、歷史探幽、社會考察以及文本細讀等等,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并且以對于現實的關切、闡釋、反思與批判等形式,實現自己作為理論實踐的社會擔當。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以敏銳的思想觸角、宏觀的理論視野、扎實的文本解讀以及嚴密的邏輯表達,展現青年一代在文藝理論觀念探討與文藝理論實踐中的新面貌、新追求。本書是連續出版物,擬每年出版一本。
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主編 ·文化研究 ·16.1萬字
傅義春編著的《漢字與傳統文化》旨在通過系統介紹漢字的起源、形體演變以及孳乳衍生方法等的基礎上,緊緊依托漢字闡釋其所蘊含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主要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居寢文化、行旅文化、祭祀文化、喪葬文化以及婚姻文化等諸方面。該教材注重將文字學、文化學理論與漢字形音義的分析相結合,既充分揭示出漢字作為文化載體的獨特功用,又為傳承我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路徑和啟示,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較強的現實意義。
傅義春 ·文化研究 ·15.9萬字
本書從魯迅所置身的民俗文化場域入手,以辯證的視角對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予以認真、系統地考察。著重從鬼文化意象、宗譜文化意象和水文化意象探討魯迅怎樣借助民俗文化意象實現對個人感情和文化思想的表達;同時通過對魯迅作品中與女性相關的民俗事象描寫的梳理,探討其文化批判、女性塑造和民俗文化三者之間的秘密貫通和彼此照應;其次通過對魯迅筆下文化英雄形象中積極民俗文化因子的挖掘,揭示魯迅文學世界中詩意的想象和理想的光芒。
閆寧 ·文化研究 ·1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