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前言

方東美(1899—1977),名珣,字東美,出生于安徽桐城的一個書香賡續的文化世族,是現代新儒家[1]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學貫中西,雖然在“儒家的家庭氣氛中長大”,從三歲起便開始誦讀《詩經》,但其早年的研究興趣卻主要在西方哲學,留學美國威斯康星和俄亥俄州大學期間,深受黑格爾、尼采、懷特海、柏格森等人的影響,后來在抗戰中因深感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塑造所謂“中國心態”的重要性而轉入中國哲學研究,對其中各家學說均有涉獵,尤其對儒、道、釋三家鉆研甚深。基于融通中西學的價值立場及現實訴求,方東美在學術研究上,一直秉持著開放而又嚴謹的態度,有如“蜜蜂采蜜”般對一切優秀的文化資源兼容并蓄,同時又細致區分;他有著清醒而獨立的思想意識,絕不盲從于任何一種主流的認知和見解,同時亦深具務實的精神和批判的勇氣,對研究及教育方面的浮躁之氣和功利之風堅決予以抨擊,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方氏有著至大至剛的愛國熱情,他的學生馮滬祥甚至認為這是其師所有生命精神背后的大本源[2],方東美窮其一生都是在書齋中與講壇上度過的,看似一直游走在形而上的玄想之中,但只要我們細心體味便不難發現,這玄想中無不浸透著他對現實人生的深刻關懷。

就方東美本人而言,他不僅是一位哲學家,還是一位美學家,這不僅僅是因為在他的學思歷程中始終傳達著對藝術和美的真知灼見,更因他的哲學思考本身即充滿著詩性,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方東美學思歷程中自始至終對‘美’傾注著熱情,‘美’的靈魂統帥著他的思想體系。他比較東西方哲學與文化以及對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闡釋與弘揚,最終都可以歸結到對各自生命情調與美感的探幽顯微和對理想境界的精心構筑上”[3]。正因如此,方東美被譽為“詩哲”,對此稱謂其本人也頗為贊同,然而這一富有方氏特色的詩性思考與言說方式卻并未給其學術思想帶來巨大的影響力和認可度,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它給急于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尋找出路的人以一種“逡巡于歷史現實之外的印象”[4]。我們說,這樣的印象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毫無道理,但如若我們對方東美思想的探究不是止于“印象”,而是真正深入其內里,便一定能夠理解其意圖自根底處持護民族文化之精髓及其本身之特色的良苦用心,因為方氏詩性的思考和言說實際上正是他洞悉中國人之靈性的表現,即以詩成思和化思入詩。擴而言之,中國人向來都將哲學之思與藝術表達視為是相輔相成,融而為一的。方東美深諳于斯。如此說來,倘若不領悟方東美詩性的思考和言說方式,便無法把握其思想之精義。

作為“詩哲”的方東美在其學思歷程中始終表現出對審美問題的敏感、關注和探究,若自根底觀之,我們便不難發現,其對宇宙人生的深切思考,直接通向了人之現實生命的審美呈現和建構。從某種意義上說,方氏在西方生命哲學、美學的引導和激發下,重新挖掘和闡釋了寄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資源,通過對之進行現代轉化,進而在現代性語境下承繼和發揚了中國傳統美學的生命安頓之用。

鑒于方東美思想的復雜性和融合性特征,對方東美是否現代新儒家這一問題,學界仍然存在爭議,也正因如此,對方東美生命美學的考察可以有多個參照系。本文則堅持將方氏歸為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一員,而且堅持認為只有將方氏放入現代新儒家這個群體當中進行考察,其思想之特色及其所具之意義才能得到更為充分的彰顯。而就現代新儒家生命美學所呈現的大致脈絡而言,梁漱溟是生命美學原初話語的闡發者,熊十力對生命美學的本體內涵進行了深入的開掘和奠基,牟宗三和唐君毅等人則是站在獨標儒家的立場上進一步以道德詮釋生命,并將這種道德生命作為美之產生和提升的根源。與上述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有所不同,方東美意欲挖掘中國文化儒、道、佛各家的審美精神,由于他將生命的不同向度統攝于“價值”的名義之下,這樣,其生命論說中便不僅有以道德為底色成就的美感,還有象征自由解放的藝術美感以及代表無限超脫的神圣美感,在方氏看來,只有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配合與補充,才能將生命導入完美的境界之中。

從總體上看,方東美的美學思考主要圍繞著生命本體論、美感生成論、藝術表現論、審美境界論等四個方面展開。首先,方東美以周易的生生哲學為主,兼采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懷特海的“機體哲學”,以及華嚴宗哲學廣大和諧的基本精神,提出了“普遍生命”這一具有本體性質的概念,并借此說明宇宙及個人在生命創進、大化流衍過程中相互配合、圓融和諧的基本狀態,由此建構了其美學的“生命本體論”,“生命本體論”的構建為方東美生命美學的全面展開與深入闡釋奠定了穩固的哲學基礎,從此美學的“生命本體論”出發,方東美認為,所謂的美就是人的生命隨“普遍生命”共同創進,一體俱化后所生成的“天地之大美”。

其次,方東美對美的探討并不執著于純理論層面的窮根究底,而是更加看重主體對“普遍生命”創進中所蘊含的自由創造之生命精神的內在體悟,在此,“創造”這一概念成為洞悉方氏論說主體生命美感生成機理的關鍵所在。事實上,方東美融貫了柏格森的生命創造理論與中國傳統哲學的“道”論,將“創造”理解為源自“情之蘊發”之主體的內在生命沖動在一種自由精神的引導下,不斷向著“理之鑒托”之宇宙中最高價值的奔進及體合。從“創造”這一概念出發,方東美還通過三首生命之詩,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的美感類型,即:儒家主張德合天地、妙贊化育,從而營造了生命的充實之美;道家倡揚的提神太虛、回向人間,成就了生命的自由之美;佛家采取的創造幻想、自我修為之路彰顯了生命的超脫之美。在方氏看來,上述三者雖有所不同,然實則內含著深層的統一,那就是“情”與“理”的圓融,而中國人生命精神中所洋溢的積健為雄、樂觀向上的生命情調正緣于此。

再次,藝術論也是方東美生命美學的一個重要維度。值得注意的是,方東美對藝術的探討并不執著于具體經驗現象的剖析揭示,而是重在哲學層面的究極探微,其意在揭示中國藝術內在的生命精神。在方氏看來,藝術就其本質而言是對宇宙間普遍生命之流行創造所成就的天地大美的形象化表達,正是基于此,中國藝術總體上表現出不追求具體形象的逼真刻畫,而貴在以“神似”直達藝術經驗生成的精神總源,并妙契人文主義等特征。這種深沉博大、永不枯竭、毫無窒礙的藝術終究能夠使人們在其中獲得心靈的超越與生命的安頓。

最后,在方東美看來,藝術與審美的意義固然重要,但藝術與審美一定要返歸到人之現實生命當中,與人的現實生命相涵化,才能實現其終極價值。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人的生命在藝術與審美體驗中不斷超升,只有這樣,才能使有限的個體擺脫現實的束縛,進達人生的自由之境。除了上述學理層面的考辨,方氏還具體考查了儒道佛典籍中“圣人”“至人”“先知”的理想人格論說,詳細分析了其各自對應的“道德境界”“藝術境界”和“宗教境界”等三種截然不同的理想人生境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所認為的最完美的人格類型,即:合圣人、詩人與先知為一的人,在方氏看來,只有合圣人、詩人與先知為一的人才能以最完備的心性來體悟宇宙中至高的價值,同時透過藝術家的才情來欣賞美,透過道德的情操來體驗善,透過哲學的智慧來尋出真,透過宗教真實崇高的信仰體會神圣。基于此,方東美認為,最高的生命境界乃是統會真善美圣等價值于一體的玄妙之境,而生命之美在此境界中不僅是感性的,同樣也是道德的、神圣的,美成為“完善”“完美”。

方東美以現代西方生命美學為參照,重新闡釋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詩意的語言復活了其中的生命思想,建構了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生命美學體系,這不僅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美學的創造性轉型,并且使中國美學重新回到了對人本身的關注,從而為解決現代性發展所導致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思想上的有效資源。除此之外,方東美的生命美學構建中所展現出的理論形態的獨特性和突出的方法意識,還將引導我們對一直將西方美學作為知識性根基的20世紀中國美學做出知識形態與思維方式層面的反思。就此而言,方東美生命美學理論建構中的多種質素為中國美學的現代重建提供了可能且有益的選擇。

品牌:陜西人民出版社
上架時間:2021-04-21 10:57:02
出版社:陜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陜西人民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岗巴县| 宜丰县| 定陶县| 闸北区| 涞源县| 嘉禾县| 肇州县| 武强县| 辽阳市| 赤壁市| 金门县| 隆安县| 西丰县| 盐边县| 枣庄市| 那曲县| 巨野县| 天门市| 密山市| 黑山县| 华容县| 永春县| 高台县| 昌邑市| 久治县| 全州县| 永吉县| 岗巴县| 来安县| 天峻县| 清涧县| 璧山县| 武平县| 临颍县| 华阴市| 沁源县| 夏河县| 宿松县| 洛川县| 诏安县| 长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