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書稿薈萃2013年以來,著名作家熊召政“中國文化”演講文稿近20篇,通過解讀中國歷史人物和經典詩文,“珍珠”串線,闡釋中國文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品格和情懷,內容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文人的憂患與焦慮、興奮與沖動,文化競爭力與文化認同和張居正變法對當今的啟示等主題。文字詼諧典雅,談古論今,高屋建瓴,發人省思。
熊召政 ·理論 ·12.4萬字
北大微講堂是北京大學為學生開設的科普講座,邀請各學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講解內容權威卻又通俗易懂。當前世界有近200個國家,它們之間各種復雜關系是代表幾千年來各種文明興衰與相互影響的結果。這種錯綜復雜、千頭萬緒的關系中是否存在著一定的因果聯系,成為一個難解之謎。本講想從文明與地理環境關系來探索其間的關系。在古代想從農業的起源來探索東西兩半球的文明古國出現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到其后,為什么希臘、羅馬都已時過境遷,卻留下阿拉伯文明與東方的儒家文明。公元十世紀以后,則想從為什么西歐文明能進入工業文明的環境特點來分析世界格局特點。今天的世界亦只是工業化當前空間格局與地理環境相互影響的表現。
王恩涌 ·理論 ·1.9萬字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文化與科技、文化與金融、文化與旅游等嫁接發展將文化產業帶入了一個大融合的時代。新時期,文化產業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機遇和挑戰,作者基于近十多年來對文化產業的研究,試圖把脈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理清2015年甚至未來幾年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機遇、新態勢,為各地政府頂層設計建言獻策,為文化企業持續發展提供指導,為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添磚加瓦。
范周 ·理論 ·19.8萬字
一直以來,多數人都認為在對大腦奧秘的探索中,科學無疑是最精確的,是站在第一線的先導者,但是實際上,藝術時常超越科學而捷足先登。在《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一書中,作者喬納·萊勒例舉了19—20世紀聞名世界的八位藝術家——“自由體詩人”惠特曼、“英國心理小說先驅”喬治·艾略特、“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音樂界的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現代主義之母”格特魯德·斯泰因、“意識流文學先驅”普魯斯特、“西廚之王”奧古斯特·埃科菲和“游走在優雅與瘋癲之間”的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展示了藝術是如何早于現代神經學發現人類思維和創造力的真諦的。比如,普魯斯特是如何首次揭示了記憶的易錯性,與他《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的瑪德琳蛋糕又有何種關系;喬治·艾略特是如何理解大腦的可塑性的;法國大廚埃科菲是如何憑直覺發現了鮮味(第五種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參透了視覺的微妙之處的;而斯泰因又是如何通過寫作實驗而展示了語言的深層結構的。在藝術與科學的角逐中,這是關于藝術一次次勝出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力圖為藝術與科學搭建溝通的橋梁,以探尋人類大腦的奧秘,解讀真正的“第三種文化”。
(美)喬納·萊勒 ·理論 ·14.5萬字
本書運用了深度訪談、問卷調查、參與式觀察、內容分析、話語分析等研究方法,搭建起解讀跨文化虛擬共同體的分析框架,進行了開創性的經驗研究和理論探索。作者認為跨文化傳播與虛擬共同體能夠建立起一種共生的關系:虛擬共同體是跨文化傳播的主體,跨文化傳播是虛擬共同體形成及呈現的路徑,跨文化虛擬共同體最重要的意義是連接人,他們在互動中建構彼此并形成信任,逐步實現共同目標、身份認同和歸屬感,最終形成認同后的和諧相處。
肖珺 ·理論 ·13.6萬字
本書為傳統經典《老子》核心文獻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余世存 李克 ·理論 ·3.8萬字
《流行體系》是貫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轉折上獨特地位的著作,而且從研究(1957—1963年)到出版(1967年)歷時十年。它強調以符號學理論為背景的建構方法,把流行服裝雜志作為一種書寫的服裝語言來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體系既是不斷變異又是永恒回歸的雙重個性,并且認為服裝作為交流工具,我們的穿著方式是根據我們時代的慣例表達我們對于自己想要成為何種人所懷的希望。羅蘭·巴特的《流行體系》,相當詳盡地詮釋了這個時裝體系中的流行神話。對有意制造或有意破解流行神話的讀者,不僅可在《流行體系》中找到用之不竭的新觀念,并可借由《流行體系》的閱讀進程,探索當代思想大師的獨特創建,以及當前世界學術、思想的多元風貌。
(法)羅蘭·巴特 ·理論 ·19.5萬字
本書對曹雪芹的家族世系,曹雪芹祖父曹寅、叔祖曹荃、舅爺李煦、叔叔曹頫的交游、創作、生活地點、生活環境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考察,對了解曹雪芹家族血緣、文化的傳承,《紅樓夢》的傳播與批評等相關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樊志斌 ·理論 ·15.3萬字
鏡子是人類認識世界、識別自我的重要工具,也是用以理解翻譯的一個重要隱喻。理想的翻譯帶領讀者進入“鏡中世界”,由“鏡”及“境”,不偏不隱,客觀再現它所映照的對象;而理想的譯者則如鏡子一般,內斂虛靜,盡可能忠實于原作。全書經由概念的重思,字詞的尋繹,進入生活的譯境,探討何為翻譯,翻譯何為,多維視角下對文學翻譯的理論和實踐進行辨析與探索。文本旅行和變遷過程中的豐饒世界,將在這奇妙的鏡中之旅中緩緩打開,召喚我們追尋遙遠的光源乃至發現新的意義。
王岫廬 ·理論 ·10.1萬字
《文化現代性的視覺表達:觀看、凝視與對視》內容簡介:從視覺哲學、視覺歷史、視覺社會學和視覺政治學等角度,融合了傳播學、社會理論、文化史、性別研究、后殖民理論、政治經濟學等學科框架,多方面探討視覺文化與中國現代意識生成之間的關系,分析的對象包括攝影、印刷、電影、電視、互聯網、產外廣告、博覽會、奧運會、大型景觀等各類視覺媒介與視覺現象。筆者希望做一個當代視覺文化的“游蕩者”,從看似不相關和瑣碎的文化現象與事件中,扒梳現代性文化的表征與邏輯,對現當代中國傳媒文化中的各種視覺文化現象進行批判性分析,以圖從特定的角度揭示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人的精神特質、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和集體想象,為現代性研究、中國近代文化變遷研究和當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論洞見和案例分析。
吳靖 ·理論 ·18萬字
本書為傳統經典《孟子》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余世存 李克 ·理論 ·19.4萬字
本書為傳統經典《墨子》《荀子》《韓非子》《管子》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余世存 李克 ·理論 ·16.7萬字
這是一個泛寫作的年代,網絡平臺所提供的自由發表作品的空間,讓印刷體的文字不再那么神秘和神圣,寫作愛好者眾多。但好的文字,好的寫作,好的作品,仍然是吸引人的創意的寫作。創意寫作聽起來很難,其實是有章可循的,它就是一門手藝活。本書分九題講述,引領讀者進入以“工匠精神”雕琢文字的世界。
錢莊 ·理論 ·10.9萬字
《超文化:文化與全球化》:超文化旅行者從一個此處去往另一個此處,超文化因而是一種關于此在的文化。超文化旅行者在向文化觀光敞開大門的事件的超空間中旅行,因此,超文化旅行者對文化的體驗就是文化—旅行。《什么是權力?》:權力有時與法律相關,有時與專斷相結合。鑒于這種理論上的混亂,應當尋找一個靈活的權力概念,能夠把不同的權力觀念統一起來。需要制定一種權力的基本形式,通過轉變內部的結構要素,從而產生出不同的表現形式。本書正是基于這一理論預設。在對盧曼、卡內蒂、福柯、海德格爾、施米特、阿倫特、哈貝馬斯等人逐一進行檢閱和辨析后,作者提請我們注意尼采權力意志的另一面向:“它不為自己謀求任何東西,卻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儀式的消失:當下的世界》:在本書中,儀式標示的并非人心所向之地。相反,作為一個用來對比、襯托的外殼,它使我們的“當下”得見更為清晰的輪廓。不帶懷舊情緒地勾勒出儀式消失的譜系,并不能說是一部解放史。沿著這個譜系會出現“當下”之癥,首先是對共同體的侵蝕。與此同時,本書還會思考其他生命形式,它們或許可以將社會從其集體自戀中解放出來。
(德)韓炳哲 ·理論 ·14.9萬字
本書為傳統經典《論語》《大學》《中庸》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余世存 李克 ·理論 ·12萬字
這是一部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的理論作品。近十年來,馮驥才先生投身于城市歷史文化保護和民間文化搶救,是我國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和傳統村落的倡導者和踐行者。非遺學是一個新學科,一個獨立的學科。馮驥才是中國非遺保護事業的開創者,更是倡導者和實踐者。《非遺學原理》是他幾十年實踐與思考的凝練,從理論高度論述非遺學的相關原理,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法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分析。本書內容由多篇非遺學重磅理論文章構成,較為系統地梳理非遺學科的緣起、立場,學科的使命與特征、工作方式等基礎理論。闡述非遺學的獨立性、學術本質,從元理論角度勾勒出非遺學獨特而重要的學科樣貌。
馮驥才 ·理論 ·6.1萬字
中國古代有一個鬼的世界,它在廣被接受的文化話語體系或宏大敘事中并不明顯。然而,這個陰暗的鬼世界一直是中國過往的一部分。想要完整認識中國,洞察歷史與人心,就不能不了解鬼。在早期中國,人們認為鬼是從哪里來的?它們長什么樣?人們如何認知和對待鬼,如何想象它們與生人的關系?鬼在信仰體系中的作用是什么?它們如何影響文學、藝術,并改變人們的世界觀?是什么讓鬼變得可怕?是什么讓它們充滿惡意?又是什么讓它們也很脆弱?人們從什么時候開始以溫和的方式談論鬼,以及為什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教授蒲慕州,采用跨學科的方法,從宗教、歷史、社會理論、心理認知等多角度,追溯了從遠古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所存在的鬼觀念;并將中國的鬼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美索不達米亞的鬼進行比較,揭示每種文化的個體特征。
蒲慕州 ·理論 ·14萬字
錢穆離開大陸后,撰寫了多篇論述中國傳統學術之獨特性的文章,《中國學術通義》即此類文章之匯集,收文十四篇。書中,錢穆以通儒眼光,對中國史學、中國文學、儒學、朱子之學、經史子集之學做了通俗易懂的概論式評述,指出:中國學術自有獨特性,其重人尤過于重學,重內尤過于重外,重道尤過于重藝;吾人非了解中國學術之獨特性,無以了解中國文化之獨特性;了解中國舊學,不當以西方學術成規為準繩。錢穆還就師道、學風、德性、辨志、治學門徑等話題分享切身體會,可資有志者借鑒。
錢穆 ·理論 ·18.3萬字
本書主要解決關于教師的兒童研究的基本問題:即為什么、是什么、如何做、發展趨勢如何;梳理了教師的兒童研究的理智傳統,明確提出了教師的兒童研究的涵義、本質和價值;明確提出了教師的兒童研究內容、應遵循研究倫理。同時,從兒童角色的變化、兒童研究內容的多樣化、兒童研究方法的綜合化角度指明了其主要趨勢。
王麗華 ·理論 ·18.4萬字
本書對曹雪芹生活時代北京,尤其是海淀區域的自然和社會生態進行研究,包括旗人身份認同、城市和區域管理、百姓民俗風情、物產飲食、信仰生活、祭祀禮節等,將曹雪芹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社會人進行研究,對深入了解曹雪芹的生活環境、交游范圍、生活節奏、《紅樓夢》的素材來源、創作過程,包括《紅樓夢》的深度賞析,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樊志斌 ·理論 ·15.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