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古人的稱謂》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各類稱謂的含義與用法,內容涵蓋親屬稱謂、尊稱、官稱與地望稱、諱稱、謙稱等日常用語,以及謚號、廟號、尊號與年號等典章制度,特別對帝王專屬稱謂、文人雅士的別號室名與諢號、古代婦女稱謂等都有詳盡解說。全書以詳實的史料為基礎,通過平易曉暢的語言,從多角度呈現古人稱謂的豐富內涵,既具學術深度,又兼顧大眾閱讀需求,堪稱研究性與普及性完美結合的典范之作。此次出版,精心編校,修訂訛誤,并新增四十余幅精美插圖,圖文并茂。
袁庭棟 ·中國文化 ·12.1萬字
文化生活譯叢(精裝)之一種。愛默生是美國思想發展史上的中心人物。他在19世紀上半葉提出的超驗主義觀點體系,代表了美國文化的精髓,是了解美國精神的鑰匙。本書選自三聯1993年出版的《愛默生集》,輯為《論自然》與《美國學者》兩部分。
(美)愛默生 ·文化評述 ·15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悠久歷史——起源發展、起源于遠古人類以火把驅邪、由誤射神鳥引起的張燈習俗、豐富意蘊——彩燈文化、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趣味盎然的元宵節詠燈詩、源于唐詩名句的最早燈聯、絢麗多彩——各地燈會、定型于隋朝的元宵燈節、元宵燈會在宋代盛況空前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十二生肖文化是我國漢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十二生肖動物熟語是反映十二生肖文化的主要物質載體.本書以與十二生肖動物相關的熟語為研究對象,涉及成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首先是對十二生肖涉及到的熟語及其意義進行搜集、整理及對其進行系統性的分類。先從熟語分類角度對搜集到的材料按生肖動物進行第一次分類,然后在整理大量材料的基礎上概括各類生肖動物的文化義,依據動物熟語概括義對材料進行第二次分類。其次是對十二生肖動物熟語文化內涵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背景、文化觀念(文化心理觀念和精神價值觀念)。文化背景方面主要談十二生肖動物熟語的象征及隱喻義。此外,對于典型熟語,本書還將做探源分析。研究十二生肖動物熟語文化義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對有關十二生肖動物熟語進行了一次系統性地整理,還可以通過分析十二生肖熟語的象征、隱喻義,了解其背后的漢民族文化,揭示其文化背景以及所隱含的文化觀念。此外,十二生肖動物熟語文化義的研究也體現了文化對語言的影響及語言對文化的建構。
李樹新 王沖 ·民俗文化 ·16.3萬字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
(唐)韓愈著 東籬子解譯 ·中國文化 ·14.9萬字
作者用中國人獨有的樂天情懷和京味調侃,爆料自己初到日本的各種笑話,與妻子上演的國際文化“冷幽默”,以及自己經歷過的各種趣事。用真實細膩的筆觸,描述草根的動人生活情境,讓日本再也沒有隱私,展現日本從未有過的陽光面。
薩蘇 ·各國文化 ·17.1萬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飛禽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3.1萬字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于古代的“門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時張貼及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制作。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致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產品叫“秋版”。《中國文化知識讀本:中國年畫》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 ·中國文化 ·3.1萬字
池田大作是當今域外傳播魯迅影響最大的人士之一。然而,長期以來,學界對魯迅在日本接受與傳播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日本的“學院魯迅”,卻對池田大作對魯迅的接受與傳播缺乏足夠關注。本書在細致梳理前人對該課題研究的基礎上,不僅提出了“池田魯迅”這一學術概念,來涵蓋池田大作在接受與傳播魯迅過程中的思想認識和價值實踐等方面的內容,而且還從戰后文化語境對池田大作“魯迅情結”生成的影響,池田大作與魯迅生命感應下的“魯迅像”建構,池田大作從民眾主義立場出發對魯迅小說的再解讀,池田大作在“人性革命”的價值探尋中對魯迅“人學”思想的闡釋,池田大作在創價學會價值理念的實踐中對魯迅價值思想的繼承,以及“池田魯迅”的研究特質、研究范式及研究影響等六個方面對該課題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書對“池田魯迅”的本質內涵和現實指向的深入探討,從一個重要側面揭示了魯迅在日本社會中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對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和把握魯迅之于東亞乃至世界的當代價值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卓光平 ·文化研究 ·19.2萬字
《二十四鎮》系一本有關江西高安市的散文紀實文學作品集,該書由高安市作家協會組織實施的文學創作創作計劃。內容以高安的二十四鎮的文化歷史,風土人情,飲食物產,旅游資源以及時代變遷等為主題。文體偏向于散文紀實類,收入該書的作品具有較強的文學文本價值,語言優美,情感豐沛,形式多樣,思想雋永,文學性與思想性兼而有之。在主題上能夠以點帶面,從多個面反應高安的人文歷史,文化內涵。對于地方的旅游產業振興具有助力之作用。該書圖文并茂,形式多樣活潑,是一部具有一定潛在價值的地方人文讀本。
蘭洪彰主編 ·隨筆 ·14.5萬字
本書作為與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院合作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智庫研究叢書”之一,以撫州為案例,討論了新時代文藝精品創作的標準、地方特色文化挖掘與解讀,以及文藝經典化和走出去的基本規律等問題,并對十四五時期撫州推進文藝精品創作提出了建議。全書既觀照文藝精品創作這一重要主題的一般規律,又有充分案例支撐,將這些規律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闡釋,可以填補撫州文藝精品創作研究領域的空白,對于地方特色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意娜 ·地域文化 ·17.6萬字
本書以時間作線索,從節日、節氣兩個側面展示中華民族絢爛多姿的民俗風情畫卷,故事情節生動,引人入勝,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同時掌握很多民俗方面的知識。“博聞館”內容豐富,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
黃盼盼 ·中國文化 ·8.5萬字
本書參考了北京地方史志、筆記雜纂、歷史檔案、工商稅務檔案、現代隆福寺文史資料,以及作者的田野調查資料,呈現了清代和民國時期北京皇家寺廟隆福寺的商業民俗形態,論述了它在北京城市歷史文化和商業史中的地位,并進一步研究了北京寺廟的商業活動和市民的消費民俗。
衛才華 ·民俗文化 ·19.5萬字
本書由14章組成,第一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概況。第二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紡織工藝。第三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的染色過程。第四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的刺繡流程。第五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的縫制過程。第六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中的盛裝。第七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頭帕。第八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圍裙。第九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披肩。第十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童帽。第十一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花帶。第二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花鞋。第十三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銀飾。第十四章介紹了湘黔邊苗族服飾傳承與發展。
銅仁職業技術學院湘黔邊苗族服飾研究課題組編著 ·民族文化 ·17萬字
本書搜集和整理了我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文化相關數據,借助統計分析方法,對我國區域文化發展水平進行測算和評估,揭示了我國區域文化發展的客觀現狀,理清了區域文化發展中的不足和薄弱環節,為探索推進我國區域文化建設、促進區域文化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本書適合各個城市的領導、文化事業、文化企業管理人員閱讀。同時也適合大專院校以及研究機構的研究者作為參考。
王琪延 王博 ·文化產業 ·11萬字
中國人把人類與十二種動物聯系起來,將自我對世界和人生的理解投射于它們,便產生了生肖文化。生肖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
李世化 ·中國文化 ·16.8萬字
戲曲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產生、發展、存在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與之相關的戲曲文化,體現在方方面面。通過戲曲,可以進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溫州作為南戲故里,至今保存有豐富的戲曲文化資源。本書從戲曲學的角度,專題、系統地研究了明清時期溫州的地域社會與文化,研究了當時戲曲與溫州地域社會和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主要包括戲曲與溫州當時的地方神信仰、宗族、地方士紳、地方官府、古戲臺、戲聯等視角。希望本書的視角選擇和研究,能夠為整個溫州地域社會和文化的相關研究,提供新的視域和思考,推動相關研究。能夠給學界同好對我國其他地域社會和文化的相關研究,提供地域的個案和參考。
王春紅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此書為散文家、戲曲理論家齊如山關于飲食文化的隨筆集。從中國傳統官席的必備菜式到街邊的各色雜食,從中西方甜食、面食的差異,到中國菜的烹飪方法,齊如山先生對中國飲食文化做了詳細的研究,闡釋了中國美食各方面的精髓,為后來的研究者們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齊如山 ·隨筆 ·4萬字
本書在較全面地參閱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呈現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在村落社區的活態傳承案例,全面、系統梳理銅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面臨的各類新的發展契機、表現出的整體發展態勢及相應的問題等,建立起較為完整的研究構架。本書是對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與集體性建構之間關系的創新研究,也對中國其他地區傳統民間文化利用國家平臺實現發展的具體路徑探索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價值。
譚曉霞 ·民族文化 ·14.9萬字
本書研究內容覆蓋1942—2001年的60年期間,時間跨度從二戰期間至9·11事件,其中包括《華美周報》《世界日報》《太平洋周報》《星島日報》等一批知名報紙,讓我們有機會系統地了解華人報刊的發展及其意義。研究依據JohnBerry跨文化適應理論模式及框架理論,歸類、整理和梳理了60年間互動演進的四個歷史階段報刊所呈現的美國華人對祖籍國與定居國之間的文化身份構建狀態、特點與影響因素。結論是:當祖籍國與定居國關系和諧時,華人報刊呈現出的文化認同環境較為寬松,認同模式以“融入”為主,即保留中華傳統文化同時也在融入美國社會和文化,甚至構建“雙重文化認同”;當祖籍國與定居國關系表現為敵意、對抗時,報刊折射出的華人文化認同具有一定的極端性和復雜性,表現為文化隔離或文化邊緣化。
張海燕 ·文化研究 ·13.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