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傳習錄》是明代王守仁(王陽明)的哲學語錄。由門人徐愛、錢德洪等輯錄。編入《陽明全書》作為首篇,共上中下三卷。“傳習”一詞,語自《論語·學而》。全書采用學生問,王陽明答的形式展開,又收有一些書信,內容豐富。王陽明的主要哲學觀點,“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萬物一體”等,在書中均有體現。王陽明心學是中國心性儒學的高峰,錢穆認為,《傳習錄》是中國人要讀的經典之書。梁啟超稱,學陽明先生思想,應讀《傳習錄》。
(明)王守仁撰 ·經典著作 ·8.1萬字
本書是美國著名學者房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生動睿智的語言講述了漫長的人類思想發展史,以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依據,以社會和人是否寬容為標尺,揭示了人類為追求思想自由所經歷的艱辛,并得出“只有寬容不同的思想,人類才可能獲得進步與解放”的箴言。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經典著作 ·17萬字
梅洛-龐蒂的《意義與無意義》收入梅洛-龐蒂于1945年到1947年之間發表的文章,共計十三篇,其中六篇來自梅洛-龐蒂和薩特聯合編輯的言論陣地《現代》雜志。除序言外,全書共分三個部分:作品、觀念、政治。“作品”部分有四篇文章,分別討論塞尚繪畫、波伏娃小說、薩特文學和電影藝術。“觀念”部分有五篇文章,分別涉及黑格爾、馬克思主義(計兩篇)、形而上學、存在主義。“政治”部分有四篇文章,題目分別為《戰爭已經發生》、《為了真理》、《信仰與誠意》、《英雄,人》。
(法)莫里斯·梅洛-龐蒂 ·經典著作 ·15.8萬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并分為87章。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老子編著 ·經典著作 ·9萬字
這是尼采未完成的一部早期哲學著作,與《悲劇的誕生》的理路一脈相承。尼采對希臘哲學的關注和重視眾所周知,前蘇格拉底哲學是尼采思想的重要淵源之一,而在尼采著作中,專論前蘇格拉底哲學的作品只有這一部,僅此就足以表明本書對于研究尼采思想的意義了。
(德)尼采 ·經典著作 ·5.3萬字
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889—1951)是20世紀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一方面,他提出的認識世界的方式顛覆了過往人們對哲學的理解;另一方面,其前期思想與后期思想之間存在的顯著差異,也為我們理解維特根斯坦的哲學帶來了困難。作為維氏代表作《哲學研究》的中譯者和維氏哲學的研究者,陳嘉映以獨有的學術領悟,將一個具有兩種不同體系的哲學家的思想進行分門別類的專題解讀,為普通讀者甚至是研究者呈獻出一本有助于理解維特根斯坦哲學觀點和思想體系的讀本。
陳嘉映 ·經典著作 ·20.3萬字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德國哲學家、思想家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該書文筆綺麗,哲理深沉。這本以散文詩體寫就的杰作,以振聾發聵的奇異灼見和橫空出世的警世招語宣講“超人哲學”和“權力意志”,用如詩如歌的語言,道出了作者對人生、痛苦、歡樂、期許的深邃體悟。在這本書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讓“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類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異彩虹。1896年德國著名音樂家理查·施特勞斯創作了同名交響詩。
(德)尼采 ·經典著作 ·20.7萬字
《論人類的認識》(即《人類理解論》)是西方哲學史,尤其是近代哲學認識論傳統中舉足輕重的一部著作。它是英國經驗主義認識論傳統的開創之作。自1689年首次出版以來,洛克對此書進行了反復修改。于是《論人類的認識》早期陸續出版了七個英文版本,不同版本之間,在語詞上有著頗多不同。而后尼迪奇對此書的七個版本進行了比較與考察,并參考法文、拉丁文譯本等版本,編定了迄今為止《論人類的認識》的全面校勘本,中譯本首次引進。它以全方位的視角為我們展現了洛克在此書的寫作與之后的修改過程中的細微的思想變化與表述的差別,讀者可以在閱讀中對照《論人類的認識》不同版本的內容,更為詳盡地了解洛克的哲學思想。對于洛克哲學思想的專業研究,此書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約翰·洛克(John Locke) ·經典著作 ·56.5萬字
《技術與時間》是法國當代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所著《技術與時間》系列前三卷之合集,系作者在德里達指導下,積十多年的研究和教學成果而成的鴻篇巨著,開創了當代技術和時間哲學的一個新方向,被認為是20世紀末法國哲學界代表作品之一。本書從人類固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這兩個品質出發,對技術與時間在人類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進行重新討論,從而建立技術與時間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間新的關系;并從現代技術發展的角度,對人類之本提出了新的見解;對人類原有的特定記憶、種族記憶及個體記憶逐漸為新生的機器記憶所取代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深刻反思;也描述了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視聽技術的飛速發展對人的廣義上的“存在”所造成的影響。
(法)貝爾納·斯蒂格勒 ·經典著作 ·63.8萬字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1889-1976),德國著名哲學家,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為了讓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爾思想,經過反復醞釀而出版了本套《海德格爾文集》,其中收入海德格爾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為海德格爾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其余14卷為海德格爾的重要講座稿和手稿。可以說,本套文集基本呈現了海德格爾哲學的總體面貌。本卷《早期著作》是海德格爾早期著作的匯集,包括作者的博士論文和教師資格論文等重要文獻。
(德)馬丁海德格爾 ·經典著作 ·33.4萬字
本卷包括康德兩部重要著作:《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和《道德形而上學》。前者集中論述了善惡原則對于人類以及對于上帝的意義;后者分別分析了法權論和德性論的形而上學初始根據。
李秋零主編 ·經典著作 ·34.9萬字
這是一位有著強烈道德感的統治者古羅馬皇帝的內心獨白,是一部寫給自己看的書,是自己與自己的12篇對話。該書大部分是作者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在書中,作者思考了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宇宙與人生的關系、理性與欲望的關系、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同時剖析了他本人獨特的內心世界。作者是古羅馬的皇帝,在政治上他沒有留下什么豐功偉績,但這本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沉思錄》卻被無數代人奉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品。該書一直被認為有“一種甜美、憂郁和高貴結合在一起的不可思議的魅力”,它的高貴,是來自作者思想的嚴肅、莊重、純正和主題的崇高;它的憂郁,是來自作者對身羈宮廷和身處亂世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則是由于作者的心靈的安寧和靜謐。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經典著作 ·8萬字
尼采最具轟動效應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未來人類的《圣經》”,影響過弗洛伊德、托馬斯·曼、米蘭·昆德拉、魯迅等人的思想和創作的尼采哲學代表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尼采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幾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文筆綺麗,哲理深沉。尼采書中的查拉圖斯特拉即拜火教創始人瑣羅亞斯德(Zarathustra)的音譯,該人物出身于一個貴族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據說受到神的啟示改革傳統的多神教。尼采通過查拉圖斯特拉之口來宣告未來世界的啟示,以振聾發聵的奇異灼見和橫空出世的警世智慧宣講“超人哲學”和“權力意志”。在這本書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讓“超人”出世,否定了以信仰和服從為準則的舊價值體系。尼采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是為真正用心研讀的人而寫,其副標題是“寫給所有人又不寫給任何人”,又說本書居于三千米高空,讀他的書須有“尖牙利齒和強大之胃”才行。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經典著作 ·16.1萬字
本書是新康德主義弗萊堡學派創始人文德爾班的代表作,與廣為人知的《哲學史教程》相互配合,構成新康德主義哲學的基本綱領,對哲學入門者也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全書以存在(理論)問題和價值問題的區分為基礎,以價值的存在與存在的價值之間的關系立論,探討了本體論、發生論、認識論、倫理學、美學、宗教等各類哲學問題。作者關注重大哲學主題所蘊含的內在力量,以日常生活和科學中的樸素預設為出發點,從哲學史的流變入手,試圖解釋處理這些問題的各種趨勢及其分歧,并將生命中的基本問題簡明扼要地呈現出來,旨在呼喚讀者思索生命中的重大問題。
(德)威廉·文德爾班 ·經典著作 ·22.5萬字
明代袁了凡所著訓子之書。其從“立命、改過、積善、謙德”四方面,闡述了“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處世觀點。思想兼融儒、釋、道三家精髓,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康熙帝訓教諸皇子之言,由雍正繼帝位后追錄而成。全書涵蓋讀書、修身、理政、待人、盡孝、養生等方方面面。字里行間可謂諄諄至囑,毫無矯飾造作,讀之意味深刻。
(明)袁了凡 (清)康熙 ·經典著作 ·12.2萬字
本書中,星云大師鼎立推薦了佛家的十修偈語,大師就普通大眾所關心的財富、教育、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課題展開的的真理和智慧。書中,作者循序漸進、通俗易懂地引領讀者親炙大師真誠與慈悲的人文關懷與生命關注,而透過本書精辟而又易于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又可提供給現代人更宏觀的視野以及更深層的省思。
羅金 ·經典著作 ·11.7萬字
伊曼努爾·康德生于東普魯士的格尼斯堡(該地自1945年以后,成為前蘇聯和現在的俄羅斯的領土),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從小在教會辦的學校受教育,1740年進入格尼斯堡大學神學院,1745年畢業后當了九年的家庭教師。從1755開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學任教,當了多年的編外講師,1770年才晉升為教授。
(德)康德 ·經典著作 ·12.8萬字
全書圍繞“愛”與“生”兩方面,闡述人生中的真理與矛盾。叔本華在書中對人生存在的很多現象提出異議,對兩性關系也持悲觀看法,但他所說的也都存在于現實之中。在當今社會,對于越來越缺少幸福感的人們來說,這本書可以成為一個指南針,指引讀者審視自身,幫助讀者從欲望之中解脫出來。《愛與生的苦惱》是叔本華論文集中最具分量的作品,他的思想一直影響著當代歐美的哲學思想。在叔本華對愛情、意志、性格、遺傳、生死、厭世等觀念的闡述中,人們能清晰地了解到生命問題核心的內容以及對宇宙現象根本的解答。雖然叔本華的觀點有些悲觀,但我們不能因為悲觀,就選擇逃避。我們要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問題,積極地解決它們。《愛與生的苦惱》讓廣大讀者朋友在閱讀中了解到人的思想、愛的意義及生命的奧秘,引領讀者對自身問題進行審視,從而改正。
(德)叔本華 ·經典著作 ·8.6萬字
法國社會學學派創始人涂爾干在1912年出版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澳大利亞的圖騰制度》一書中,詳盡而系統的闡述了他關于宗教起源的理論,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渠敬東主編李曉晴譯的《論涂爾干的宗教情感起源說/涂爾干學派書系/經驗與觀念》即是對涂爾干宗教理論的梳理和總結。本書作者哈布瓦赫是法國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也是涂爾干的學生和同事,對涂爾干的理論有確切且深刻的理解。本書通過論述宗教的定義,原始宗教的存在,澳大利亞圖騰制度,圖騰崇拜詳解,圖騰的社會屬性,靈魂、靈體和神的概念起源,闡釋了涂爾干宗教理論的核心部分,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涂爾干的學術思想。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經典著作 ·4.7萬字
《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作者為著名德國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認為人是自然和精神的會合點,人以積極的態度不斷追求精神生活以克服非精神的本質。《生活的意義與價值》是奧伊肯眾多著作中篇幅較小,比較通俗的一本,而且比較系統地體現了他的精神生活哲學的方法、出發點、主要內容和特點。《生活的意義與價值》內容豐富、文筆流暢、對了解和研究奧伊肯精神生活哲學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德國)魯道夫·奧伊肯 ·經典著作 ·7.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