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余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1]學醫,謂可以養生[2],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3]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余敬禮之。語余曰:“子仕路[4]中人也,明年即進學[5],何不讀書?”余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里居。曰:“吾姓孔,云南人也。得邵子[6]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余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7]皆驗。余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余遂禮郁為師。

【注釋】

[1]舉業:為應科舉考試而準備的學業,目的在于求取功名。

[2]養生:維持生計。生,指生活。

[3]夙心:平素的心愿。

[4]仕路:官場。

[5]進學:明清兩代指童生考取生員,進入府、縣學讀書。

[6]邵子:邵雍,字堯夫,謚號康節,北宋理學家。著有《皇極經世書》。

[7]纖悉:微細詳盡。

【譯文】

我童年時父親便去世了。老母親命我放棄考取功名的學業去學醫。她說學醫不僅可以維生,還可以濟世救人,并且學習一種技藝以成名,是我父親的夙愿。后來我在慈云寺遇到一位老人,長須偉貌,看起來飄然若仙。我對他很恭敬并以禮相待。老者對我說:“你命中注定是官場中人,明年就能考中秀才,為何不去讀書呢?”我告訴了他緣故,并請問他的姓名和住處。老者說:“我姓孔,是云南人,得到了邵雍皇極象數思想的真傳,命該傳你。”我于是把老人帶到家中,并把這件事情告訴了母親。母親說:“要好好招待人家。”試驗老者的命理象數,微細詳盡,全都靈驗。我于是起了讀書的念頭。與我的表兄沈稱商量,他說:“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學館教學,我送你去那里寄學,很方便。”我于是拜郁海谷先生為師。

孔為余起數[1]:縣考[2]童生[3],當十四名;府考[4]七十一名;提學考[5]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6],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7],某年當貢[8],貢后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9],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于正寢,惜無子。余備錄而謹記之。

【注釋】

[1]起數:占卜用語,通過象,即各種現實中已存事物的表征,根據既定的規則,換算為數,搭配成卦,進而通過分析卦變的各種可能性,來推斷出事物未來發展的走向。

[2]縣考:明代以后要參加考試的士子需要進行資格考試。考試分縣考、府考和院考。縣考一般由知縣主持,內容有八股文、詩賦、策論等,考試合格后才可應府試。

[3]童生:明清的科舉制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4]府考:科舉制度中由府一級進行的考試稱府考。通過縣考后才有資格參加。府考錄取以后,即取得參加院考的資格。

[5]提學考:即院考。提學為官名。

[6]休咎:吉兇。

[7]補廩:明清科舉制度,生員經歲、科兩試成績優秀者,增生可依次升廩生,稱為“補廩”。

[8]當貢:科舉制度。選拔府、州、縣生員入京師國子監讀書。

[9]大尹:即尹府、縣官,對府、縣行政長官的稱呼。

【譯文】

孔老先生為我推算命數:童生縣考時應考得第十四名,府考應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應考得第九名。第二年,我去考試,三處排名果然完全相符。又為我推算一生的吉兇:哪年考取第幾名,哪年補選為廩膳生,哪年當貢生,成為貢生后哪年當選為四川一個縣官,在任三年半,便該辭職回鄉。到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應壽終正寢,可惜沒兒子。我把這些都一一記錄下來,謹記在心。

自此以后,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后皆不出孔公所懸定[1]者。獨算余食廩米[2]九十一石五斗當出貢[3],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4]即批準補貢,余竊[5]疑之。后果為署印[6]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余場中備卷,嘆曰:“五策[7],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8]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斗也。余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注釋】

[1]懸定:預定,算定。

[2]廩米:官府按月發給在學生員的糧食。

[3]出貢:從廩生升為貢生。

[4]宗師:明、清時對提督學道、提督學政的尊稱。

[5]竊:私下,暗中。

[6]署印:代理行職權的人。舊時官印最為重要,同于官位,故名。這里指代理提學之職的楊姓官員。

[7]策: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提出問題稱為“策問”,回答稱為“對策”。

[8]博洽淹貫:博,知識廣博。洽,理解圓融。淹,文義透徹。貫,文章功夫一以貫之。

【譯文】

從此以后,但凡遇到考試,我的名次先后,都不出孔老先生的預測。唯獨孔老先生說我領到九十一石五斗廩米,才能升為貢生;等到我領到七十一石廩米時,提學屠大人就批準我補了貢生,我私下里好生懷疑。后來,我的補貢生資格果然被署印楊大人駁回。直到丁卯年,提學殷秋溟大人看到我在考場上的備選試卷后,慨嘆道:“五篇對策,竟如同五篇上奏給皇帝的奏議一樣。怎能讓如此深通廣曉的儒生被埋沒呢?”于是依照縣里的呈文批準我升為補貢。加上之前所領的廩米,我所得廩米的總數確實是九十一石五斗。我因此更加堅信人一生的進退是命中注定的,運氣來得早晚快慢也都有定時,因此也就淡然寡欲了。

貢人燕都[1],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己巳歸,游南雍[2]。未入監[3],先訪云谷會禪師于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注釋】

[1]燕都:指燕京,即今之北京。

[2]南雍:明代稱設在南京的國子監。雍,辟雍,古之大學。

[3]入監:即進國子監讀書。國子監,中國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

【譯文】

當貢生后到北京國子監讀書,在留京的一年中,我終日靜坐,不讀文字。己巳年從京城返回,到南京國子監讀書。還沒有進國子監,先到棲霞山拜訪云谷禪師。我與云谷禪師于一室中對坐,三天三夜沒有合眼。

云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為妄念[1]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2],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注釋】

[1]妄念:虛妄的意念。佛教意為凡夫貪著六塵境界的心。

[2]定數:氣數,命運。宿命論認為國家的興亡、人世的禍福皆由天命或某種不可知的力量所決定,因稱為“定數”。

【譯文】

云谷禪師問我說:“普通人之所以不能成為圣人,是因為他們被雜念、欲望所糾纏。你靜坐三天,不曾見你起一個妄念,這是為什么呢?”我回答說:“我的命運已經被孔先生預測得很清楚了,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便要妄想,也沒什么可妄想的。”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問其故,曰:“人未能無心[1],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注釋】

[1]心:此處指妄想之心。

【譯文】

云谷禪師笑著說:“我把你當作豪杰對待,原來你只是個凡夫俗子。”我問緣故,云谷禪師說:“人不能消除妄念之心,終為陰陽氣數所束縛,怎么能沒有命理定數呢?但只有那些平常人才有命理定數。極善的人,命理定數就無法拘束他;而極惡的人,命理定數也拘束不住他。你二十年來被孔先生預測得很清楚,不曾把命理定數轉變分毫,難道不是凡夫嗎?”

余問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1]《書》[2]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3]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4]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注釋】

[1]《詩》:《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

[2]《書》:《尚書》,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匯編。

[3]教典:指佛教經典。

[4]妄語:佛教五戒之一,也是十惡之一。以欺他之意,作不實之言。

【譯文】

我問云谷禪師:“既然如此,那么人是可以從命理定數中逃脫的了?”云谷禪師說:“命運是自己造作,幸福要靠自己爭取。《詩》、《書》中所講的道理,確實是很明確的訓誡。我們佛教的經典里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妄語是佛家大戒,諸佛菩薩怎會說假話來欺騙眾生呢?”

余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1],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了。汝不見六祖[2]說,‘一切福田[3],不離方寸[4]。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返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注釋】

[1]求則得之:語出《孟子·告子上》:“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2]六祖:指禪宗第六代祖師惠能。

[3]福田:佛教用語。佛教以為供養布施、行善修德能受福報,猶如播種在田地,到秋天就有收獲,故名福田。

[4]方寸:指心。

【譯文】

我進一步追問:“孟子說‘去追求就可以得到’,這是說要反身內求于己。道德仁義可以通過向自己的內心尋求而得到,功名富貴之類的身外之物,又如何可求得呢?”云谷禪師說:“孟子的話說得沒有錯,只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不聞六祖惠能大師曾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反身自求于心,不僅能得到仁義道德,也能得到功名富貴,內外兼得,是有利于得的探求啊。人若不反躬自省,求之于內心,而徒勞地向外去尋求,即便方法得當,所得也只不過是命中注定罷了。這樣只會內外雙失,因此沒什么益處。”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余以實告。云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1],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余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2]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3],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4],宜無子者六。其余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注釋】

[1]煩劇:指繁雜的事務。

[2]生生:指事物的不斷產生、變化。

[3]鑠精:消損精神。

[4]葆元毓神:保養元氣,養育心神。葆,通“保”,保持。毓,通“育”,保養。

【譯文】

云谷禪師再問道:“孔先生推算出你一生的命運如何?”我如實相告。云谷禪師問道:“你自認為自己應該得功名嗎?應該有兒子嗎?”我反省了很長時間才說:“不該。因為得功名的人,大多有福相,而我福相微薄,又不能長期行善、積累功德以使福德根基牢厚,加之對繁雜的事務沒有耐心,不能容人,有時以才智壓人,率性直行,輕易亂說。這些都是福薄的表現,又怎么能取得功名呢?臟亂之地多生物,清水之中常無魚。我好潔,這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一。和氣能化育萬物,但我脾氣暴躁易怒,這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二。仁愛是生生之本,心腸硬是不育的根源,我只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能舍己救人,這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三。愛多說話,消耗自己的元氣,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四。喜好飲酒,消損精神,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保養元氣、養育心神,是應當無子的原因之六。還有很多其他毛病,不能一一列舉。”

云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1]焉無后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2],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3]?《太甲》[4]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5]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6],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7],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汝信得及否?”

【注釋】

[1]斬:斷絕。

[2]包荒:包涵、寬容一切的意思,謂度量宏大。

[3]格天:以至誠感通于天。

[4]《太甲》:《尚書》篇名。分上、中、下三篇,記載商王太甲與伊尹的事跡。

[5]“永言配命”二句:語出《詩經·大雅·文王之什》。永,恒常。配命,上合天心,配合天命行事。

[6]陰德:做好事而不讓人知道,這樣所積之德叫作陰德。

[7]天命有常:指萬物運動變化中不變的規則。

【譯文】

云谷禪師說道:“你哪里是只有功名不應得?世間享有千金財富的人,一定是功德修到千金的人物;能享有百金財富的人,一定是功德修到百金的人物;應該餓死的人,一定是他造業深重,且不修福報的后果。上天不過順應自然的因果報應,什么時候摻雜進自己的絲毫意愿了呢?譬如傳宗接代的事也一樣。有百世功德的人,必有百世子孫以保;有十世功德的人,必有十世子孫以保;只有兩三世功德的人,也有兩三世子孫以保;而那些絕后的人,是由于他們的功德極薄的緣故。你現在既然已經知道錯在哪里了,那就盡量去改正過去導致不得功名,以及不能生子的毛病。務必要積德,務必要包容,務必要和氣仁愛,務必要珍惜自己的精氣神。從前的一切,譬如昨日已經死了;之后的一切,譬如今日剛剛出生,這就是義理再造之身。我們的肉身,還有命理定數;義理再造之身哪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呢?《太甲》說:‘天作孽,尚可躲避;自作孽,則不可逃。’《詩經》中說:‘要經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于天道。自求多福。’孔先生推算出你不得科第、沒有兒子,這是上天注定,但仍可改變。只要擴充德行,力行善事,廣積陰德,這是自己所作的福,怎么會享受不到呢?《易經》為君子謀略趨吉避兇。如果說天命是恒定不變的,那又如何趨向吉利之事,如何避開兇惡之事呢?《易經》開章第一義就說:‘積善之家,后世一定有享不盡的福。’你相信嗎?”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1],為疏[2]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注釋】

[1]發露:揭露。一絲一毫都不隱瞞,完全說出自己所犯過失。

[2]疏:奏章的一種,有使下情上達、上下疏通之意。這里指文章。

【譯文】

我信服了云谷禪師所講的道理,拜謝受教。于是把以往所有過失在佛前表白,寫下悔文。先求登科及第,還發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來回報天地祖宗的恩德。

云谷出“功過格”[1]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2],以期必驗。

【注釋】

[1]功過格:記錄善惡功過的簿冊。

[2]《準提咒》:全稱《七俱胝佛母心大準提咒》。全咒為“南無颯哆喃。三貌三菩陀。俱胝喃。怛侄他。唵。折戾主戾。準提娑婆訶”。

【譯文】

云谷禪師把他自己的“功過格”拿出來給我看,并讓我把每日所行的事記錄在“功過格”上。行了善事就記數,有了過失,就和之前所行善事相抵消。并且教我持念《準提咒》,以期必定應驗。

語余曰:“符箓[1]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2]。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注釋】

[1]符箓:亦作“符錄”,道教秘文。符,道士畫的驅使鬼神的圖形或線條。箓,道教記錄天神名的諱秘文。

[2]混沌開基:道教的一種修行狀態。《大成捷要》:“百日十月關中,有七次混沌開基之旨,皆得吾師心傳。第一次混沌開基是玄關竅開、產出真種;第二次混沌開基是陽光三現、產出大藥;第三次混沌開基是妙結道胎、一陽初生;第四次混沌開基是璇璣停輪、日月合璧,亦曰‘二陽生’;第五次混沌開基是心性滅盡、大定以后、三花聚頂、五氣朝元;第六次混沌開基是深入涅槃、神俱六通;第七次混沌開基是高登彼岸、金光如輪。”

【譯文】

云谷禪師又對我說:“畫符箓的人有種說法:‘不會畫符,會被鬼神笑話。’畫符有一種秘法流傳下來,就是不動心念。執筆畫符時,把所有的思慮都放下,一心潔凈。就在心無所慮時,下筆在紙上點一個點,這就叫‘混沌開基’。由此一氣呵成,其間心中不能起任何想法,那么這道符就會靈驗了。”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1]。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2]夫夭與壽,至貳者也。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后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后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3]之矣。至‘修身以俟[4]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注釋】

[1]感格:感通,感應。

[2]夭壽不貳:語出《孟子·盡心上》:“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夭,未成年而死。壽,長壽。

[3]該:具備,包括。

[4]俟:等待。

【譯文】

“凡是禱告上天,都要無思無慮才能感通天命。孟子論立命之學時說:‘短命與長壽沒什么兩樣。’壽命長短,在我們看來是完全不同的。當我們內心無思無慮的時候,什么是短命,什么是長壽呢?細分一下,視豐收和歉收沒什么兩樣,然后可立貧富之命;視貧窮和通達沒什么兩樣,然后可立貴賤之命;視短命和長壽沒什么兩樣,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間,只以死生為重。論短命長壽,那么一切順逆都具備了。孟子講‘通過修身以等待天命’,是指通過積德以祈求上天。講‘修’,就是自身具有的過失和罪惡,都應改正,把它們完全祛除。說‘俟’,就是一毫妄想,一毫逢迎,都應當斬絕。能做到這種地步,已經能徑直達到先天不動念頭的境界,這便是真實無妄的學問了。你現在還不能達到心中無念,但是你若能持念《準提咒》,不記所念遍數,一直念下去,不要間斷,念到純熟時,口中在念而意識不到自己在念,口中不念時心里卻不知不覺地仍在念。念到心中不起一念,那么也就靈驗了。”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1]也。從此而后,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2]景象。在暗室屋漏[3]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4]我,自能恬然容受。

【注釋】

[1]窠臼:窠巢和舂臼。比喻陳舊的格調。

[2]戰兢惕厲:心存敬畏,小心警惕的樣子。

[3]暗室屋漏:指別人看不見的地方,隱私之室。

[4]毀:誹謗,詆毀。

【譯文】

我起初的號叫學海,這天改號為了凡。因為我明白了立命之道,就不愿再同凡夫一樣為命運所拘了。從此以后,整天小心謹慎,自己也覺得與以前大不相同。從前只是隨意放任,到現在便戰戰兢兢,處處小心警惕。即使在暗室無人之處,也常擔心會得罪天地鬼神。遇到他人討厭和毀謗我,自能安然接受。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闈[1]中式矣。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或醒時操持而醉后放逸。以過折功,日常虛度。自己巳歲發愿[2],直至己卯歲,歷十余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注釋】

[1]秋闈:亦稱“秋試”。明清時每隔三年的八月間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因其時值秋季,故稱秋闈。闈,考場。

[2]發愿:佛教用語,指普度眾生的廣大愿心。后亦泛指許下愿望。

【譯文】

到了第二年,我參加禮部考試。孔先生算我應該考第三名,我卻出乎意料地考了第一名,孔先生的預言開始不靈驗了。而到了秋季考試竟考中了。然而我仍感覺修行未純,檢查一下自身依舊有很多過失。譬如有時見到可行的善事不能勇于去做;有時幫助人而心存疑慮;有時身體力行去行善卻言語失當;清醒時能把持住自己,但是酒醉后卻放蕩不拘。將功抵過,光陰虛度。我己巳年發愿,到己卯年,歷時十多年,才做成三千件善事。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1]。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2]就東塔禪堂回向。遂起求子愿,亦許行三千善事。辛巳,生汝天啟。

【注釋】

[1]回向:佛教用語。回即回轉,向即趨向。就是將自己所修之功德、善行、善知識等分享給法界眾生,以拓心胸。

[2]上人:上德之人。后多用作對高僧的美稱。

【譯文】

我那時正跟隨李漸庵入關,沒來得及做回向。庚辰年南還后,隨即請來性空、慧空等諸位高僧到東塔禪堂為我回向。于是又發下求子之愿,許諾再做三千件善事。辛巳年,就生了你,取名天啟。

余行一事,隨以筆記。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輒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歷日[1]之上。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余者。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復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九月十三日,復起求中進士愿,許行善事一萬條。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注釋】

[1]歷日:日歷,歷書。

【譯文】

我每做一件善事,都會隨時用筆記下。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鵝毛管在日歷上印一個紅圈。或是施舍食物給窮人,或是買活物放生,一天多的能印上十幾個紅圈。到癸未年八月,就完成了這三千件善事。又請性空和尚等在家中做回向。到那年九月十三日,我又發愿中進士,并許諾要做一萬件善事。結果到丙戌年,我果然登第,當了寶坻知縣。

余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晨起坐堂[1],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2]焚香告帝。

【注釋】

[1]坐堂:官吏出庭審理案件、處理公務。

[2]趙閱道:北宋官員,名抃,字閱道,自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他篤信佛教,日所為事,夜必露香以告于天。

【譯文】

我準備了一個空冊子,起名叫作“治心編”。早晨起來處理公務的時候,家里仆人攜帶來交給衙役放在我的案頭。所做的善惡之事,件件記錄在案。到夜里,在庭院中擺上桌子,仿效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

汝母見所行不多,輒顰蹙[1]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夜間偶夢見一神人,余言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余為區處[2],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適幻余禪師自五臺來,余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3]縣減糧,萬民受福乎。”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臺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注釋】

[1]顰蹙:皺眉蹙額,形容憂愁不樂。

[2]區處:處理,籌劃安排。

[3]合:全。

【譯文】

你母親見所行善事不多,經常皺眉蹙額擔心地說:“以前在老家,我幫你行善,所以三千件善事才能很快地完成。如今你又許諾要行一萬件善事,衙門里也沒有什么善事可行,什么時候才能圓滿啊?”一天夜里,我突然夢見一位神仙,便告以一萬件善事難以完成的原因。神仙說:“只減稅糧一件事,一萬件善事就能圓滿了。”寶坻縣的田租,以前是每畝二分三厘七毫,我將之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因確有這么件事情,我心里很是驚疑。正趕上幻余禪師從五臺山到寶坻縣來,我就將這個夢告訴了他,問這件事應不應該相信。幻余禪師說:“只要為善之心真切,那么一件善行也就可以抵萬件了。何況全縣減稅糧,是萬民受福的好事呢。”我立刻捐出薪俸,請禪師在五臺山齋僧一萬人,并把齋僧的功德回向。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1],余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書》曰:“天難諶,命靡常。”[2]又云:“惟命不于常。”[3]皆非誑語[4]。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賢之言;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注釋】

[1]厄:災難。

[2]“天難諶”二句:語出《尚書·咸有一德》。諶,信任。靡常,無常,沒有一定的規律。

[3]惟命不于常:語出《尚書·康語》。

[4]誑語:騙人的話。

【譯文】

孔先生算我五十三歲時有災難,而我不曾祈天求壽,這一年竟然無恙,如今已經六十九歲了。《尚書》上說:“天是不能相信的,命是沒有定規的。”又說:“人的命是不定的。”這些都不是騙人的話。我由此得知:凡是說禍福是自己求得的,這是圣人的話;若言禍福皆由上天所定,那必是凡夫俗子的言論。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1]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2]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3];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濟人之急,內思閑己之邪[4]。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5]二字耽閣一生。云谷禪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6]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注釋】

[1]拂逆:違背,違反。

[2]貧窶:貧困,貧窮。

[3]蓋:遮蔽,掩蓋。愆:罪過,過失。

[4]閑己之邪:語出《周易·乾卦》:“閑邪存其誠。”閑,防制。

[5]因循:沿襲,得過且過。

[6]熟玩:認真鉆研。

【譯文】

你未來的命運不知道會怎么樣。就算命中該榮華富貴,還是要常假想自己不得意;就算現實中很順利,還是要常假想自己處于逆境;就算眼前豐衣足食,還是要常假想自己貧困潦倒;就算你受人愛戴尊敬,還是要常懷敬畏之心;就算家世顯赫,還是要常假想自己身份低微;就算學問高深,還是要常假想自己學問粗淺鄙陋。遠思傳揚祖宗的德行,近思遮掩父母的過失;上思報效國家的恩澤,下思造福一家;外思救他人之急,內思防己心生妄念。務必每天都知曉自己所犯的過錯,每天都要改過。一天不認識自己的過錯,就一天自以為是,安于錯誤的狀態。一天不檢點改正過錯,就意味著一天沒有進步。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不少,之所以不去用功修德,也不努力發展事業,就是因為“因循”這兩個字耽誤了一生。云谷禪師講授的立命之道,乃是至精至深、至真至正的道理。你要仔細研習、努力踐行,切不可虛度光陰。

上架時間:2020-07-27 11:30:38
出版社: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民市| 昔阳县| 无锡市| 山东| 土默特右旗| 桦甸市| 邵东县| 敦煌市| 丰宁| 涿州市| 肃宁县| 商洛市| 亚东县| 三原县| 边坝县| 渝中区| 沾益县| 延安市| 聂荣县| 柘城县| 永新县| 饶阳县| 祁阳县| 资溪县| 晋江市| 普宁市| 额尔古纳市| 贞丰县| 塔河县| 墨竹工卡县| 扎囊县| 邮箱| 万州区| 达日县| 鄂伦春自治旗| 墨玉县| 会昌县| 洪江市| 临沧市| 凌云县| 延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