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縱觀中外哲學思想發展歷程,一個哲學思想體系的形成與發展無一不是基于一個不證自明的前提,始于某一確定性的發生基點而展開邏輯推演,最終以得出或確證普遍性真理為目的。儒家思想也不例外,儒家思想關注人的存在現狀,論證人而為仁的價值合理性,進而建立起以仁為核心、以主體成仁為價值目的的整體理論。本書在此基礎上,系統探討了傳統思想中的相關哲學思考,并對其中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尋找出對當下具有借鑒意義的論斷。
劉振東 ·中國哲學 ·13萬字
本書是哲學經典著作,收錄了托馬斯·內格爾1974年的經典哲學文章《作為一只蝙蝠是什么樣?》,以及近年為該文所作的續篇《進一步的思考:心理物理關聯》。《作為一只蝙蝠是什么樣?》是心靈哲學的經典文本,是過去5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文章之一。其中提出的“蝙蝠問題”,也是引用最廣、影響最大的關于意識的思想實驗。該文對身體與心靈之間關系的長久討論有重大啟發,引起了更廣泛的爭論。文章探討了與意識相關的諸多難題,包括因“人的概念所無法把握的事實”而導致心身問題的無解、客觀性與還原論的限制、主觀經驗的“現象學特質”、人類想象力的局限,以及成為一個特定意識體的含義。內格爾“蝙蝠”一文的觀點不僅對哲學領域影響深遠,還對心理學、神經科學及動物意識研究產生了重要推動作用。
(美)托馬斯·內格爾 ·經典著作 ·1.9萬字
本書系統地研究海德格爾對近代表象世界批判的思想,分為五個部分。在海德格爾眼中,事實性的實踐行動以對象化的方式構建了表象世界,而只有存在意義上的實踐活動才能擺脫對象化的束縛,追尋存在者自身來源的活動,本書從古希臘形而上學起源開始,探究存在哲學的內在意義被表象構建方式逐漸湮滅的過程。該過程在近代主體哲學的發展過程中達到最高峰,進而形成近代科學主導的表象世界。
于志杰 ·理論流派 ·22.4萬字
本書是周國平譯尼采經典著作系列五本之一,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也是其著名代表作之一。在本書中,尼采開創性地提出日神和酒神二元藝術沖動學說,在對希臘藝術進行美學討論的同時,完成了他對生命意義的思考。本書既是尼采哲學的誕生地,也是理解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此外,尼采還對以蘇格拉底科學樂觀主義為特征的現代文化作出了批判,以此發端,開始了其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開創同時也是顛覆之旅。譯者周國平在三十多年前由德語原文譯出此書,本次再版他對全稿進行了校訂,并且撰寫了導言,對原著基本思想進行闡釋,供讀者參考。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美學 ·12萬字
精神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實踐科學,它遵循的是實踐理性,而非理論理性,因此它的合法性基礎既不是自然科學的范式,也不是某個牢固的認知基礎,而是古希臘實踐哲學。伽達默爾從亞里士多德實踐哲學出發,試圖恢復被“理論—應用”模式狹隘化了的“實踐”和“科學”的本來面目。本書分為五章,對伽達默爾的精神科學思想進行了研究,呈現了關于伽達默爾精神科學思想研究的清晰脈絡。
陳瑩 ·理論流派 ·24.2萬字
作者分別從憤怒、痛苦、哀慟、抑郁和焦慮五個“負面”情緒維度,結合生活實例及敵友雙方的心理學和哲學理論進行講述和分析,挖掘社會對負面情緒的慣常態度出自什么思想根源,尤其思考面對鮮活的、復雜的實際生活事例時的情緒,旨在為身處弱勢境況的人提供聲援和鼓舞。本書與既是通俗哲學,也融合了心理學、文學等文本和理論資源,并訴諸常識,訴諸良知,訴諸同理心,是不可多得的生活智慧讀物。
(美)瑪利亞娜·亞歷山德里 ·知識讀物 ·11.7萬字
在近代思想史上,康有為是個飽受爭議的人物,他既是“傳統的叛逆者”,又頗具保守主義氣質。也因此,如何展現其思想的復雜性成了康有為研究的重要突破口。本書圍繞康有為的思想核心三世說展開,將康氏放到整個經學傳統中進行理解,揭示康有為如何在繼承經學傳統的同時,又極大突破了傳統經學,從而自成一套大同理想建構。全書展示了近代中國的文明變局和經學傳統的思想資源,在康有為這里產生的碰撞。康有為不再是傳統顛覆者,而是一位站在古今之變的關口,守護文明傳統并重構文明價值的“經師”,通過把傳統提煉為一種知識和價值的體系,使之有思想的力量消化和應對現代世界帶來的沖擊、應對中國當時的文明危機
宮志翀 ·中國哲學 ·32.2萬字
康德對于西方文化的意義,正如老子、孔子對于中國文化的意義。了解康德,也就相當于了解今天的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兩百多年來,學術界對康德哲學的研究解讀,都是圍繞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這三大批判,以研究知情意三大能力和真善美三大目標為主。本書就是在此基礎上別開生面,以康德探究人生根本問題的方式分析解讀康德哲學,即我能夠知道什么、我應該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以真善美為目標的人類文化是如何可能的。
范建榮 ·西方哲學 ·37.1萬字
本書在回答康德哲學中,關于自然的自然哲學和關于自由的道德哲學如何最終成為一個唯一的哲學體系的同時,提出還應領悟這其中的辯證關系:這是一種基于自由的自然與自由的最終和諧一致。而這也是康德的道德哲學最終導向一種道德宗教和信仰的真正原因和意義之所在,也是康德批判哲學最為深刻之處。本書通過揭示個性自身如何內在、自然乃至必然地生發出普遍性這一基本哲學問題,借以澄顯自由儒學的可能路徑;在對自由情感思想闡發與運用的同時,使自由情感成為宗教哲學和自由儒學理解的基礎。
趙廣明 ·理論流派 ·17.1萬字
本書出版于1874年,是尼采繼《悲劇的誕生》之后計劃撰寫的系列短篇《不合時宜的考察》第二篇,也是他除《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和《論道德的譜系》之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在19世紀這個被稱為“歷史學的世紀”,針對歷史感的泛濫,尼采在這篇“不合時宜”之作中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歷史學、語文學、黑格爾哲學、高等教育乃至文化等“時代性的、合時宜的東西”,追問歷史學于我們人生的用途,強調主體和當下對于歷史的意義。青年歷史學者周思成在本書中以文本與注釋1:2的比例對文中涉及的大量歷史、哲學背景以及明典、暗典、隱喻、反諷等做了詳細的注釋,并撰寫長篇導讀,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重新思考歷史于當下的意義。
(德)尼采 ·知識讀物 ·13.8萬字
世界是什么?它是怎樣開始的?我們是誰?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生和死的意義是什么?以歷史的、唯物的辯證方法考察地球生物和人類的進化,質疑對這些追問的眾多非科學回答,從宏觀到微觀多層次、多學科、系統地探索世界和人類應有的前途,并提出一系列獨到的新見解。
孫家駒 ·中國哲學 ·19.1萬字
《享樂主義宣言》是米歇爾·翁福雷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是其哲學理論集大成者,在法國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的關注。翁福雷推崇尼采和伊壁鳩魯,推崇左派尼采主義、感官物質主義、享樂功利主義、犬儒主義、無政府個人主義。在深入思考了西方哲學之后,他在本書中深入思考了身體哲學、倫理、情欲、犬儒主義美學、生物倫理學以及自由主義政治,系統地闡述了作者思考了數十年的享樂主義哲學,讓讀者從另一個視角思考享樂主義,極具啟發性。
(法)米歇爾·翁福雷 ·西方哲學 ·9.8萬字
本書關注在西方引起廣泛討論的三個社會議題:性別的流動性、動物權利和保護、安樂死和腦死亡。這些議題主要由三個前沿的理論學科主導:性別研究、動物研究和生命倫理。圍繞這些議題的討論都始于善意和寬容,旨在減少生命的苦痛,相關學科的奠基人也都是享有世界級聲譽的大學者,如瑪莎·努斯鮑姆、朱迪斯·巴特勒、彼得·辛格、唐娜·哈拉維等。但是這些始于善意的觀點在看似理性的分析之后走向了令人咋舌的荒謬,其偏激與悖謬經由學術研究放大,來到社會議題甚至公眾立法的層面,成為西方“政治正確”的組成部分。但這樣的“政治正確”不但沒有帶來平等與和諧,反而加劇了社會分裂和混亂,其思想也不再呈現最初的善良。本書作者、法國知名哲學家讓-弗朗索瓦·布勞恩斯坦無法容忍愈演愈烈的亂象,對涉及這三個議題的知名學者及其理論主張做了深入梳理和批評,從性別理論、動物研究和生命倫理的學科基礎出發,批判這些前沿理論的核心——對人的身體和人類邊界的蔑視。
(法)讓-弗朗索瓦·布勞恩斯坦 ·倫理學 ·18.5萬字
本書收錄的十篇文章,是陳少明近十幾年對“物”及其意義結構進行深入思考的成果,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心與物、道與器、經典世界與歷史世界的關系,涉及對孔子“在陳絕糧”、王陽明“南鎮觀花”、“特修斯之船”等歷史典故和哲學公案的全新討論,以及對商周青銅器、王羲之《蘭亭序》書帖等具體的“物”之精神內涵的發掘與闡釋,體現了建構與西方形而上學截然不同的“道器形上學”的寶貴嘗試。
陳少明 ·知識讀物 ·18.9萬字
人類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歷史轉型過程中,而作為新的道德啟蒙,生態倫理建構以生態意識為先導,人與自然倫理關系為核心的道德體系,推動和促進文明的內在轉型。然而,這種基于生態考量的倫理思想,卻遭遇到現代倫理話語的理論指責和實踐難題,陷入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之間如何選擇的“兩難處境”。走出“兩難處境”,探尋生態倫理的整合價值,除了從傳統文化和后現代主義中探尋思想資源,還應該直面現代社會,以烏托邦的致思理路,在生態烏托邦思想的指引下,探討生態倫理對“現代性”道德的超越、整合及實踐路徑,以實現尊重自然與完善人類自身相統一的幸福之路。
張彭松 ·理論流派 ·26.4萬字
本書在對馬克思文本中共同體與個人概念進行充分挖掘的基礎上,深入分析馬克思個人自由發展與共同體和諧發展之關系,同時探討共同體中的自由和正義問題。全書分為六章,第一章厘清馬克思的共同體概念;第二章探討馬克思的個人概念;第三章闡述馬克思關于個體的自我實現與共同體發展之關系的思想;第四章重點研究馬克思對個人、共同體與自由的關系的論述;第五章詳細剖析馬克思的個人、共同體與正義的關系;第六章簡明揭示馬克思關于個人與共同體關系思想的當代意義。
張梅 張立成 ·馬哲 ·19.9萬字
20世紀70年代,在“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內部引發了一場“馬克思主義與道德是否兼容”的爭論。“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在深化馬克思道德理論研究的同時,也影響了對馬克思道德理論的科學評價。本書依據“歷史和實踐的觀點”,從隱含在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元素出發,辨析對馬克思道德理論的各種誤讀,論證“馬克思主義與道德的兼容性”,通過對“馬克思的道德批判”的文本分析和邏輯建構,重構馬克思的道德理論,并以此觀照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主題。
魏傳光 ·馬哲 ·23.2萬字
本書是伯特·海靈格先生所撰寫的一本實用哲學之書,本書的靈感來自海靈格先生在哲學上的洞見及所獲得的洞見。海靈格新家族系統排列以服務生命、為人類帶來幫助和指領為宗旨。本書介紹了海靈格新家族系統排列的核心理念及方法。
(德)伯特·海靈格 ·西方哲學 ·6.1萬字
基因剪刀剪切欲望的遺傳密碼,腦機接口劫持多巴胺的流動方向,人工智能重寫倫理的底層協議,人類正面臨史無前例的“性熵增危機”——欲望從生命原力異化為可計算、可交易、可編程的數字商品。從拉斯維加斯數據中心每秒四千次的算法馴化,到柏林地下實驗室的神經通路殖民;從恒河古廟與現代TikTok算法的千年共振,到元宇宙中數字生殖器的NFT確權運動,作者通過神經科學、量子物理與考古學的跨界透鏡,展現技術如何將性欲解構為可復制的數據包。硅谷工程師用超流體氦-3制造情欲隱形衣,孟買黑客將孔雀求偶基因嫁接入人類副交感神經,這些看似荒誕的技術實驗,實則是文明對欲望管理權的血腥爭奪。當然,我們不得不反思技術暴政下的倫理困境:當首爾青年將性高潮轉化為舉鐵動能,當量子織機將色、情內容編織成貝爾態抑制圖案,人類是否正在用科技復現中世紀的苦行禁欲?而區塊鏈僧侶與植入納曲酮芯片的生物黑客,又能否在算法洪流中守住欲望的最后主權?
周妮娜 ·知識讀物 ·1.8萬字
《權力意志》是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之后尼采的哲學代表作,是尼采晚期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對后世的哲學、藝術乃至政治學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權力意志”概念是尼采晚期哲學的核心。在斯賓諾莎的力量與激情學說、叔本華的”生命意志”概念和德羅斯巴赫(1810-1884)的”追求發展說”的基礎上,尼采創造了”權力意志”概念,他用”權力意志”來說明無機界、有機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認為世界的本體狀態就是”權力意志”。本書據1980年意大利學者科利和蒙蒂納里編輯出版了《尼采全集》(校勘研究版)第10至第13卷譯出。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西方哲學 ·58.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