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蔡東藩少年中華史:元史》講述了元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到1368年明軍攻占大都、元朝滅亡的壯闊歷史。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疆域最廣并且首個由少數民族建立大一統的王朝,其政治制度、文化科技、民族融合對后世影響深遠,但民族壓迫、階級矛盾與軍事擴張的失敗最終導致其覆滅。元朝的興衰,既是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碰撞的縮影,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篇章。
蔡東藩著 文斐改寫 ·普及讀物 ·8.8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面向專業研究者與大眾的綜合性學術著作,旨在回顧、總結甲骨文發現120年來有關甲骨文基本知識、甲骨文與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發現發掘以及幾代學人的研究探索、繼承弘揚、開拓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作者歷數甲骨學在政府的支持下,甲骨文研究成果逐漸普及化、大眾化,甲骨實物與甲骨書法逐漸走進人民大眾,進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甲骨學然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開始了政府推動下的甲骨學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的新階段。
王宇信 (韓)具隆會 ·文物考古 ·38.3萬字
《資治通鑒》從戰國寫到五代十國,生動展現了16個朝代1300多年歷史中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和文化遺產的“大數據”和“案例集”。本冊講述了隋亡唐興之間的事件,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擊潰陳軍,俘獲陳后主陳叔寶。隋文帝楊堅在國內一面鎮壓地方叛亂,一面招撫突厥。宮廷內,晉王楊廣用計使楊堅廢黜太子楊勇,并在楊堅病逝后,順利即位。楊廣登基后,數次出游,開鑿永濟渠,三征高麗,耗費國力,最終引起叛亂。楊玄感、李密、李淵等先后反隋。最終隋恭帝禪位,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翻開本書,從隋亡唐興的歷史變革中,學會如何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華杉 ·普及讀物 ·19.2萬字
秦漢是秦朝和漢朝兩個大一統王朝的合稱,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漢獻帝被迫禪位于曹丕,秦漢時期一共歷經421年。這四百多年風云變幻,你方唱罷我登場,涌現了難以計數的人杰。功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輔佐劉邦開創漢家天下的“漢初三杰”,以談笑左右天子的東方朔,收復西域的班超,解決東漢王朝危機的鄧綏……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巾幗謀士,他們都用自己的智慧和謀略譜寫出一篇經久不衰的歷史傳奇,啟迪后世之人。
龍人編著 ·普及讀物 ·9.8萬字
《SourcesontheHistoryoftheHephthalites》是一本全英文論著。它匯集了關于嚈噠的九種語言(漢文、希臘-拉丁文、亞美尼亞文、敘利亞文、阿拉伯文、波斯文、梵文、藏文)70種史料,是國內外學者首次對嚈噠史料所進行的最為全面系統的整理和研究。
余太山 ·史料典籍 ·15.6萬字
本資料匯編主要對集中于地理總志、類書和地方志中的文獻材料分門別類的進行整理、標點,而且材料較為系統,可以構成中國古代城市總體性研究的基礎,同時本資料匯編也可以作為某些個體和區域城市研究的基本文獻材料。本資料匯編第一輯共有五冊,主要包括有第一冊“《嘉慶重修大清一統志》城墻資料匯編”;第二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城墻資料匯編”;第三冊“《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廟學資料匯編”;第四冊“地方志城墻資料匯編(上)”;第五冊“地方志廟學資料匯編(上)。本資料匯編不是簡單的影印原始材料,而是在錄入的同時進行整理和標點,這為今后編制相關的檢索軟件奠定了基礎。
成一農編 ·史料典籍 ·38.2萬字
《蔡東藩中國通史·后漢篇(插圖版)》是根據著名小說家蔡東藩的《后漢通俗演義》改編的青少版讀物。全書通過80余個故事,并配以100幅插圖,生動講述了從王莽篡漢到三國鼎立近二百年的歷史故事,內容囊括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行文語言生動,流暢簡約,通俗易懂,有極強的故事性、可讀性和學習實用價值。書中根據場景設計繪制精美畫面,用可愛傳神的漫畫形象,豐富活潑的背景氛圍,將知識性、娛樂性和故事性完美結合,讓青少年讀者在趣味閱讀中了解歷史文化,激發學習興趣,打下學科基礎。
蔡東藩著 孫宇天編 ·普及讀物 ·15.5萬字
秦朝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大部分史料已經散佚,許多史實已無從考證。但在《秦謎:重新發現秦始皇》中,李開元教授基于田野調查、出土文物和考古發現,糅合史學、考古學、醫學以及法學等多元學科視角,運用吊線跟蹤、混合洗牌等刑偵手法,大膽推測、小心求證,穿越千年迷霧,偵察你所好奇的有關秦始皇的一切。復活被嚴重誤讀的秦國歷史,還原被歷史妖魔化的秦始皇,對秦始皇及其周圍的人物身世、背景、立場、政治活動和秦代宮廷政治網絡做了全面的勾勒,從而使得如謎的秦朝歷史,有趣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李開元 ·普及讀物 ·18.1萬字
《蔡東藩中國通史·明史篇(插圖版)》是根據著名小說家蔡東藩的《明史通俗演義》改編的青少版讀物。全書通過對明朝主要歷史事件的描述,較好地為青少年講述了明代發展史,并從中揭示了明代衰亡的歷史規律,使人們從中領悟興國之道、治國之道。內容囊括了文學、史學、哲學等學科。行文語言生動、流暢簡約、通俗易懂,有極強的故事性、可讀性和學習實用價值。書中根據場景繪制了精美的畫面,用可愛傳神的漫畫形象、豐富活潑的背景氛圍,將知識性、娛樂性和故事性完美結合,讓青少年在趣味閱讀中了解歷史文化,激發學習興趣,打下良好基礎。
蔡東藩著 張弛編 ·普及讀物 ·13.5萬字
40年采訪,從母城到江湖的民間生活史。這是一部描述重慶城市文化的口述史。它以訪談紀實的方式將那些與重慶相關的人、物、事串聯,解讀重慶城與重慶人的心靈密碼。本書是一部認識重慶的鄉愁讀本,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城;有什么樣的城,就有什么樣的人!
馬拉 ·口述史 ·25萬字
劉未,男,1979年生,遼寧遼陽人。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宋元考古教學和研究。出版《遼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專著一部,發表《宋代皇陵布局與五音姓利說》、《蒙元創建城市的形制與規劃》、《中國東南沿海及東南亞地區沉船所見宋元貿易陶瓷》等論文近三十篇。
劉未 ·文物考古 ·18.9萬字
本書綜合編年體官修史書、各類典章、檔案、文集、年譜、筆記等史料,對清代刑名制度的發展做出了詳細梳理。同時,在制度史研究中引入對人、事的考察,刻畫了具有相當專業素養的刑部技術型官僚形象,由案件的駁議往來,再現刑部與其他中央機構及地方官員在法理、人情、利益交織情況下的多重博弈。全書通過分析清代皇權在刑名體系中的環節性作用,揭開了有清一代如何提升刑名體系的運作效率,以維持全面制度化治下的政治與社會穩定,由此緩解統治合法性的危機。
鄭小悠 ·史學理論 ·36.6萬字
本書是宮崎市定關于科舉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國的選拔人才制度,從東漢的孝廉科到魏晉的九品官人法,最終發展為科舉制。作者以清代科舉為例,詳細介紹了科舉的程序和細節,以及科舉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闡述了科舉制度對明清以來的中國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
(日)宮崎市定 ·史學理論 ·11.9萬字
《永嘉路》為《海上遺珍》系列第四輯(第一輯《武康路》、第二輯《衡山路》、第三輯《復興路》),延續叢書的一貫風格,本輯收錄了著名學者、作家等所撰寫的關于永嘉路(辟筑于1920年,舊稱西愛咸斯路,1943年改今名)上的優秀歷史建筑和歷史人物的文章,既有對建筑歷史沿革的精確考證、對建筑風格的專業分析,也有對曾經居住和工作在這里的政治家、建筑師、科學家、法學家、文化名人等歷史人物的生動記述和深情追憶,還有對當下生活在這里的居民的如實記錄。歷史是城市的記憶,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透過書中所記述的這些細枝末節,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溫度。
王華主編 ·歷史地理 ·16.9萬字
《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數十年文明史力作首次結集,呈獻真正體現民族精神的文明內核。闡明與中國國家歷史行為相符合的文明根基:儒法共生;揭示中國民族存在與發展的核心精神:強勢生存;新作長序,解析中國文明不同于其他文明體的獨特價值體系。在全球文明演變中解析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探尋中國作為世界唯一存續文明體的核心密碼。縱覽五帝時代到秦帝國的七大跨越,總結前三千年文明發展的五大經驗。以世界文明的視野,厘清中國文明生命力的三大特質:注重實干、理性競爭、多元并存;在戰國興亡的反思中重新解讀秦文明,還原中國文明史核心的四個面相:奮爭之心、求變圖存、開放襟懷、建設精神。
孫皓暉 ·中國史 ·123萬字
愛新覺羅·善耆(1866—1922年)生活的時代正處于中國近代大變革的時代,也是清王朝內憂外患日漸加重的時代,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奮起抗爭以振興中華的時代。作為清朝最后一代肅親王,善耆積極參與清王朝的諸多改革舉措,為政恭謹,建樹頗多。本書以善耆的一生為考察對象,重點論述了其在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中的為政功績,例如整頓警察、管理書報、積極禁煙、控制鼠疫、鼓吹立憲、推動京師和地方自治等等,以及善耆為了推動改革,不惜秘密聯絡康梁改良派和利用革命黨人的情況。善耆的諸多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但是最終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統治,留下了許多深刻的經驗教訓以供后鑒,所以本著作對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周福振 龐博 ·史學理論 ·16.9萬字
在世界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那它實際上是什么樣子的?人們對它的想象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穿行于塵土飛揚的沙漠中,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但本書將要為你揭曉: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比這幅景象有趣得多。作者利用大量最新的考古發現,綜合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十種第一手文獻材料。這些文獻材料涉及多種古代語言,有古代中國僧人和現代探險家的回憶錄、古代女性寫的信件、法律契約、宗教贊美詩等。《從敦煌到撒馬爾罕》有更高的學術價值、更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讓讀者更貼近古代絲路的方方面面,親身感知絲綢之路的真實面貌。
(美)芮樂偉·韓森 ·世界史 ·29.5萬字
著名明史學者樊樹志教授用五卷兩百余萬字圖文篇幅,以全球史的大視野和生動鮮活的細節刻畫筆法,生動描繪了晚明跌宕起伏的歷史長卷,呈現晚明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歷史大變局。本套書圖文雙色排版,是完整版《重寫晚明史》首次與讀者見面。樊樹志先生從嘉靖中期內閣更替落筆,以清初吳梅村“忍死偷生廿余載”的悔恨余音收尾,用翔實的史料和歷史學家的深厚學養見解,向讀者娓娓講述晚明這段令人蕩氣回腸的歷史。
樊樹志 ·中國史 ·182萬字
宋朝文化鼎盛,亙古未有;元朝疆域廣大,歷史罕見;明朝再造中華,居功至偉;清朝奠定領土,融合民族;這是宋元明清1000年歷史給中國人留下的美好記憶;宋朝軍力羸弱,偏安一隅;元朝窮兵黷武,不足百年;明朝黨政不斷,國力空耗;清朝閉關鎖國,與世脫軌;這是宋元明清1000年歷史給華夏民族帶來的深刻教訓。《蔡東藩中華史》宋元明清套裝,講述了從宋朝到清朝這一千年來的精彩歷史故事。通過這部書,我們可以看到華夏大地在過去一千年來的興衰成敗、文化變遷。
蔡東藩著 文斐改寫 ·普及讀物 ·38.4萬字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上編,商代考古的論文14篇,既從宏觀上總結數十年來殷墟地區商代考古發掘的收獲,也從微觀上對殷墟發掘中發現的一些遺跡(如基址、墓葬、車馬坑等)及遺物(如青銅禮器、兵器、刀等)進行具體的研究。下編,甲骨學與文字學的論文26篇,內容涉及甲骨的整治與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斷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釋、研究;論述甲骨學與考古學的關系,并將二者結合來研究甲骨文的字義及卜辭中的相關內容,進而探討商代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對殷墟出土的陶文進行整理與研究;對中國文字起源問題進行探索。本書運用甲骨文與考古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商代考古與甲骨學中的問題,研究方法較科學,觀點新穎,見解獨到,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劉一曼 ·文物考古 ·44.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