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自序

一 傳統視域與儒家道德的回溯

“視域”作為一種問題意識,誠如李振綱教授所言,“生態問題、世態問題、心態問題,日益成為現代生活世界中的基本語境或基本的問題意識”。于是,“傳統”作為問題意識,不僅可以依此審視歷史存在與當下價值的意義銜接,而且為人們反思當下、建構未來提供借鑒與參照的重要視角。

在中國傳統視域下,天地萬物之間一直秉持和諧共生、整體圓融的生命世界觀。天地宇宙不僅形成有機循環系統,生命本于自本自根之道,而且萬物各自所道,道與道之間融通和合,道與物無間,物與我無對,人與我相與為一。人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天與人之間和諧共融,“道通為一”,人與自然萬物形成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傳統。于是,在大生命傳統視域下,人審視自身,環顧其群其類,仰觀浩瀚宇宙,進而在超越自然維度上感悟“天”的生命賦予和價值意義。“天”不僅是人類與萬物的生命本體,而且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道德真源。老子說天地不仁,孔子感嘆天何言哉,莊子向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孟子引詩“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論證人的道德意識與理性自覺,既有超越世俗的智慧旁觀,也有宗教性的情感體驗,又有道德上的價值訴求。道家把儒家所敬畏的“天”進一步超越為更本初的“道”,這是無情感、無目的,內在于天地萬物之中的絕對真實的生命本原。反之,儒家以主體之德將“天”、“道”或“自然”所表征的生命本真之境,援引下落到經驗世界,將其理解為“宇宙間最恒久的真、最崇高的善、最純粹的美”。于是,在儒家傳統視域下,道德成為人之為人的本真體征,更是作為人愛其類、致力實現天下歸仁的價值依托。

二 傳統視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命價值銜接

思辨傳統視域下和諧共生的本體根據:自然天道,人與天地萬物皆恃之以生。道不僅包括天地萬物在內的宇宙生成運轉的自然法則,而且指向推衍人道價值原則的義理內涵,即“形而上者謂之道”。人通過仰觀俯察而知幽明之故,通過原始反終得知死生之事,促成人與人之間彼此溝通而最終實現人類共同命運的和諧之序。

認知人與自然道通為一、人與我和合無間的時空存在。道家視域下,天道本于自然而合乎自然,“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每一種生命存在都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每一種生命形式皆可全其性、葆其真,成為屬于自己的生命存在。萬物如此,人類更是如此。世間善惡優劣的衡量標準并不是出于一些人或一部分人一廂情愿的主觀認知,而應該讓每一種生命存在契合天道自然規律,按照樸素的本性活出生命的本真之態,讓世界上每一種文明都爭取到自身合理存在的生存空間。

秉持儒家天生人成的價值理念。儒家面對天道造化自然之大功至巧,自覺生發一種擔當責任與道德意識,即圣人參贊化育的文化心理與天生人成的創生觀念。援天道以推人事,儒家主張人仁其類,人與群體之間并非相隔絕的對立性存在,對于主體而言,他人的存在更不是作為主體去征服的敵對對象才體現其價值。儒家從未以工具理性的思維方式去審視與對待其群其類,而是以敬畏之心與莊嚴之態來看待天地生命的生發過程,并自覺認識到人應當與自然萬物和諧共生,更應該與他人同存共在。

三 仁與共在:關于儒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結論論證

論證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何以可能的中國話語方式。軸心時代對于人類精神的發展與突破極為關鍵。中國老子與孔子作為這個時代塑造人類精神的幾大文明締造者,對人類共同文明的貢獻為人共知。同處軸心時代而身處各自境遇中的賢哲們,面對當時現實困境與時代危機,回應時代主題以反思人的生命尊嚴與存在價值,對如何為人這一古老的哲學命題進行艱辛探索,以至賢哲們在不同地區的各自境遇中對該命題給予各自回答,為后人進行自身所處時代問題的思索提供了思想范式。發端于先秦之際、形成于不同歷史時期的中國傳統文明與德性智慧,對主體存在的生命價值問題給予普遍關切。追溯中國文明對人類命運關懷的歷史起源,對比同時處于人類文明黃金時代中的孔子與蘇格拉底圍繞建構理想人格模式的共同價值與思想命題的提出及各自實踐,闡述軸心時代下傳統政治文明對天下秩序的獨特構想與嘗試,凸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儒學要義。

發現人的存在,對人類主體共在狀態的必要性、合理性展開論證。儒學對人“生生”而為人的事實存在進行價值肯定,即人的根本價值就在于人作為存在的生命本身。儒學通過仁、禮、義、勇諸德賦予展示人生命價值的應然性;同時對人類因“感”而遂“通”共存狀態進行論述,展示中國傳統智慧對人類共同存在的理性自覺。在中國傳統社會,儒學通過“仁”的理念與共在思想在意識與話語角度彰顯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證明。

闡述儒家仁學視域下的生命關懷。儒家對仁的照察始于孝悌親情,逐漸從關懷人類人生深化到尊重宇宙生命,力求超越人類自身以達到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儒家援天以知人,對天地人心仰觀俯察,以仁道模式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探索,詮釋儒學共在思維下的生存智慧。一方面,儒家提出與踐行忠恕為懷的與人之道,并探索個人主體的理性行為模式,以彰顯價值理性的道德智慧;另一方面,與儒家相比,道家反其道而行,對人類文明與歷史進步給予價值反思。借鑒歷史傳統,關懷當下現實,慎思儒家道德榜樣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啟示。

明確儒家君子的主體擔當,厘清儒學視域下的治道邏輯。儒家君子在建構社會整體秩序、規范合理行為模式中體現其自身的文化使命與社會擔當。通過禮義廉恥的倫理規定與以法輔德的制度設計,在傳統社會治國安邦層面上彰顯德性文明的智慧洞見,同時也暴露其歷史局限。深切體驗并了解傳統文化對人與社會的普遍關切,為應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趨勢做出符合當今時情的價值回應。

審視儒學價值指向,關照人類命運的共同未來。儒學對生命本身的價值反思以及對仁愛與同情的價值確證,其超越性意義直到今天依然對人產生作用。將發端于軸心時代、貫穿于中國整個歷史的傳統文明對生命的普遍關切給予創造性延伸,依托傳統文化,將人類主體生命的終極關懷超越地域所限,伴隨人類整體走向未來,不僅成為一種可能,而且是一種必要。

道家強調天人合道,筆者追溯儒道對生命哲學的傳統價值,展望人類和諧共生的美好未來,是為了更好地完善與充實現代人的生存、生活、生命的生生之義,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關懷略盡綿薄之力。

劉振東

2020年9月8日

上架時間:2025-08-27 11:00:34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慈利县| 望城县| 日照市| 青龙| 株洲市| 改则县| 黑水县| 大余县| 鸡泽县| 广昌县| 利辛县| 巴中市| 通海县| 盐津县| 岗巴县| 东丽区| 嘉兴市| 微博| 弥勒县| 福清市| 海门市| 鄄城县| 广宗县| 旬邑县| 民和| 虎林市| 沿河| 云安县| 平顺县| 涪陵区| 辰溪县| 呼玛县| 海原县| 许昌市| 文昌市| 仪征市| 牙克石市| 清河县| 翼城县| 邹平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