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內涵,對藏傳佛教影響深遠。本書通過闡釋各種法門,演繹了如何抉擇、如何獲得智慧并成為智者,其闡述的結論體現了藏族極具特色的傳統思想內容、觀點,而論述的過程則體現了藏傳佛教獨特的傳統思辨方式、方法。這些思想內容和思考方式,細微至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都有體現,對藏族人民有極深、極大的影響。
(清)麥彭仁波切 ·佛教 ·11.4萬字
生活是人生最重要的內容僅僅活本書告訴人們在世上并不值得稱道值得稱道的是生活得美好。佛說:“信佛應避貪、嗔、癡,目的就是不要被欲望和塵世中的事情迷失自己。心凈而目清,目清而事明。欲從心生,禍從欲起。”所以福禍皆由心而生,輪回是因果的體現。佛引人向善,因為這樣確實可以改變人的心性,心性平和了自然可以避禍得福。所以福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幸福與否,就取決于自己如何去面對自己。
周文敏主編 ·佛教 ·17.7萬字
佛教的經典,在中國翻譯流傳的有數千卷之多,而流通最廣、注疏最豐者,當屬《金剛經》了。十余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本書匯集了近現代六位大師的《金剛經》講義,全面、細致、透徹地對《金剛經》進行講解。本書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而是將六位大師的講義匯集一冊,各家對照,前后參悟,旨在幫助現代人更為便捷、輕松、透徹地了解《金剛經》,領悟《金剛經》,并由此解疑去惑,達到工作、生活中的圓滿境界。
星云大師等 ·佛教 ·16.3萬字
“本書輯錄的,是近代佛學大師、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太虛和尚解說七部佛經原典的講稿,選錄的原則,一是原典的價值,二是經義的淺近,三是篇幅的精要。《四十二章經》:第一部譯入中國的佛典。《佛說八大人覺經》:佛陀的八大自我覺悟。《佛遺教經》:佛陀留給世人的最后遺言。《佛說大乘稻稈經》:佛陀說十二因緣。《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未來世彌勒下生成佛的預言。《佛說十善業道經》:化苦惱為快樂的十大善行。《佛說善生經》:敦守人倫,珍惜生命的勸導書”。
太虛 ·佛教 ·10.8萬字
《大乘止觀》指南朝陳代高僧南岳慧思大師的《大乘止觀法門》,系國人所著最早的一部綜合性佛學巨著。是書以如來藏緣起思想為基礎,系統闡述大乘止觀的學理要義及修行法門,對后代佛教天臺宗的創立、禪宗思想的興起,都有極大的影響。民國十年(1921)年夏,諦閑法師應邀在上海功德林講《大乘止觀》,聽講的江味農居士每日手錄筆記,并于幽深微妙之處,曲折譬喻,加以說明,講經結束后再就正于諦閑法師。如此反復修訂,荏苒八年,直至諦閑去世前一年,才終于出版。
諦閑 ·佛教 ·19.5萬字
本書選取了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禪詩名篇100首,這些禪詩代表了禪詩的最廣影響和最高成就。它們語言生動,比喻奇特,運思神妙,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感悟深刻。每一首詩都是一扇門,都通向了開悟的世界。書中對每首禪詩都進行了翻譯和講解。簡明流暢的譯文,慧眼獨具的詮釋,揭示了禪詩的思想內涵,引領讀者走入佛禪大智慧的世界。
吳言生 辛鵬宇 ·佛教 ·9.5萬字
本書為南懷瑾先生撰著的《楞伽經》全本的大義今釋。內容包括:原文、今譯和串講(用括號、另段的方式標出)。全書深入淺出,文句流暢,是一部將學術性和通俗性融為一體的別具特色的《楞伽經》讀本。
南懷瑾著述 ·佛教 ·18.3萬字
《維摩詰經》可以說是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的一部佛經,不論是作為中國佛教代表的禪宗,還是成為現、當代佛教主流的人間佛教,《維摩詰經》中的“心凈則佛土凈”及“亦入世亦出世”、“在入世中出世”的思想,都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資源和經典依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貫穿于整部《維摩詰經》的一根主線-------“不二法門”,更是整個中國佛教的方法論依據。本次出版,以金陵刻經處本為底本,全書核校原文,約請專業學者為其出注、翻譯,以為讀者提供閱讀的較好的讀本。
賴永海主編 高永旺 張仲娟譯注 ·佛教 ·13.5萬字
《中國佛教史》為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近代教育家、佛教家蔣維喬在日本學者境野哲先生《支那佛教史綱》基礎上所撰寫,簡要系統,語言暢達,資料豐富,存厥存疑。對民國以后的中國佛教研究曾起過積極的作用,不失為一本了解中國佛教歷史的基本讀物。
蔣維喬 ·佛教 ·19萬字
《金剛經心經壇經》為中國佛教史上三部核心經典的合集出版。《心經》、《金剛經》、《壇經》在佛教中擁有崇高的地位,不僅在中國佛教中體現著原典精神和獨有的思想價值,從中國文化史的視野來看,它們的影響并且關涉到僧俗各界,滲透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面面。因而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對中國文化有進一步的了解,這三部經是入門基礎,是必須一讀的經典。本次出版的《金剛經心經壇經》由南京大學陳秋平博士與尚榮博士合作譯注,除在三部經典各自的前言部分概要介紹該經內容主旨與翻譯傳播版本外,各品前有題解介紹該品主旨,注釋詳盡,譯文明晰,有助于讀者理解。
陳秋平 尚榮譯注 ·佛教 ·16.5萬字
本書以文學性為視角,以問題為中心,對中國禪學、僧詩以及詩僧的詩學理想與文學批評等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作者憑藉自身具備的多學科專業優勢,采取個案解析與宏觀論述結合的方式,通過對“東山法門”、“看話禪”、“水月喻”的詩學意義的分析,詩僧身份矛盾、創作心理、創作風格與創作形式的揭橥,以及寒山、皎然、子聰等詩學理論的考察,對禪宗自然觀的審美特質、相關表現進行了論述。書中部分章節考察的問題,如“偈與詩的夾纏與界限”,提出區分偈與詩的四個標準;兩宋之際禪林的“文字禪批判”與詩壇的“江西詩派批判”同步;出家僧眾對中唐文學大家韓愈、柳宗元的理解與評價及其文學意義等,涉及中國佛教與文學關系中較少受人關注的領域,具有一定的原創性。
張勇 ·佛教 ·14.5萬字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分為五章,對古代印度的社會與宗教;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生平事跡;漢代至清代佛教的興衰變遷;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現狀與思考;以及亞洲和歐美各國的佛教概況等,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書末所附的《禪宗叢林制度與中國社會》,乃是研究佛教叢林制度的由來、內容及其社會影響的重要文章,頗具價值。
南懷瑾 ·佛教 ·9.8萬字
本書先介紹了禪宗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的歷朝演變,接著介紹了禪宗的宗旨,傳授和修行的法門,如公案語錄、機鋒轉語、宗師授受、參話頭等,大概用了十節的內容;之后便展開禪宗與凈土、與密宗在淵源、參修方面的異同。進而,將禪宗與中國本土的丹道、后起的理學,以及西方的哲學做了歷史方面和思考內容的對比。
南懷瑾 ·佛教 ·16.1萬字
這本書輯錄了十篇關于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關系的文章,內容各自成篇,涉及文人的思想、僧俗創作、文學理論、文學表現技巧等。各篇的寫法,略似讀書筆記,重在對史實的描述,也做一些必要的考辨和分析。通觀本書,則東晉到兩宋之際佛教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巨大影響,可窺知其大體脈絡。
孫昌武 ·佛教 ·13.2萬字
本書原為作者為南開大學中文系開設《佛學概論》課的授課提綱,后加以修訂,于1990年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出版,名為《中國佛教文化序說》,2000年,再由南開大學出版社再版。今作者重新修訂,收入《孫昌武文集》。全書共分三個章節:“佛陀與佛教”、“中國佛教”、“佛教與中國文化”。從三大方面數十個小點敘述了佛教的基本要義與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孫昌武 ·佛教 ·13.5萬字
《李叔同晚晴集講記》本書為弘一大師集結佛經之精華,講解也以佛經為本,對弘一大師的每句摘錄,盡力求之于佛典原文,以上下文語境貫通作解,凡有旁證,也多自佛典而出,不敢以己意妄加附會而作鑿空之論。至于斟酌損益、成敗利鈍,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熊逸之 ·佛教 ·7.9萬字
《李叔同說佛》本書主要收集了弘一法師一生開示佛徒的講稿,和其晚年整理、輯錄的處事格言。忠實地體現出弘一法師的佛學思想體系:以華嚴為境,四分律為行,導歸凈土為果。他平生重踐履,講談要言不煩,而其慈悲的心懷則處處溢于言表。本書也要言不煩,而其慈悲的心懷,則溢于言表,堪稱最能啟悟世人的大德講演錄。
李叔同 ·佛教 ·5.2萬字
《佛學常識》的主體內容是太虛大師的《佛學概論》和《中國佛學》,系統而全面地講述了佛學歷史和佛教原理,并對中國佛學的特質、宗源作了深刻的解讀。對各宗代表高僧的佛教思想也進行了詳細闡釋,并融入了很多充滿智慧與趣味的佛典故事。在《佛學常識》之外,本書還輯入了《太虛自傳》,為讀者進一步了解太虛及其佛學思想提供了便利。可以說,本書既為佛學研究者和剛入佛門的僧尼指明了學佛的門徑,也為佛學愛好者提供了一處修煉心靈的凈地。
太虛 ·佛教 ·18萬字
中華禪起于六祖,六祖惠能大師將禪做四面八方的輻射,中華禪的內涵與般若的精義,都可以從《六祖壇經》中尋得。因此,禪道之人必研討《壇經》。本書為臺灣禪學界德高望重的澄海先生,他從修行與文化的角度對《六祖壇經》做了智慧的解讀。雖然現在注解《壇經》的本子較多,但會因注解人智慧深淺而有差別的。與一般的注解《壇經》本不同的是,作者沒有泛泛地談玄說妙,而是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從胡適、錢穆等人對禪宗的研究來談;將六祖的心要綜合,從各角度切入六祖的思想,進一步從反思中內觀身心的變化;書稿還廣泛地與有實踐禪道經驗的人進行心性修行的交流,等等;從而有助于讀者破除禪修方面的煩惱與知見,得以提升身心靈修的境界。
澄海大師 ·佛教 ·8.5萬字
《百喻經》是一部以譬喻來宣揚佛法義理的經典,但每一則故事背后無不透露著高超的為人處世之智慧。全書九十八喻,加上“引言”和“偈頌”,概稱“百喻”。行文短小精悍,詼諧機智,文淺理深,讀之發人深省,啟迪智慧。
僧伽斯那 ·佛教 ·6.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