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精選西方重要英文文本資料,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之進行介紹乃至解讀,力圖多層次、全方位地揭示西方中世紀時期在經濟、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社會生活諸方面的基本狀況與特征,從中透顯出西方歷史的演進脈絡、流變趨向乃至發展規律。各卷所選的篇目,既有對某文獻的全文收錄,也有對某文獻核心部分的截取。每篇文獻后還開列了一些相關問題的研究著作,引導讀者延伸閱讀,并作進一步的探究。
孟廣林 孟廣林 ·世界史 ·24.8萬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4:世界危機·東線戰爭》專寫一戰東線戰事。起始時談及一戰前兩大集團間矛眉的歷史淵源;然后詳述奧國皇太子遇刺與此事件成為戰爭的導火索的經過;詳述奧國向塞爾維亞宣戰,以及隨后兩大集團間相互宣戰和東線進行戰爭的過程。俄國進軍東普魯士,減輕了西線德軍對法、英的壓力,俄軍初始告捷;但德軍易帥,由興登堡、魯登道夫接任東線指揮后,形勢發生變化;此外,俄軍由于電訊泄密,因而慘遭德軍圍殲,以后節節敗退。最后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退出一戰。
(英)溫斯頓·丘吉爾 ·世界史 ·21.8萬字
《古代埃及史》是我國埃及學主要奠基人劉文鵬先生的重要專著,是迄今為止中國學者撰寫的篇幅最大、內容最為豐富的古代埃及史專著。全書除導論以外,共分12章,從古埃及舊石器時代史前文化敘述起,至7世紀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止。它以文明的演進為主線,敘述了古埃及人由城市國家發展到統一王國——帝國并由盛到衰的過程,揭示了埃及文明的起源。本書運用英、俄、日等多語種文獻資料和考古材料,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展開介紹,內容豐富,可讀性強。
王鐵錚主編 ·世界史 ·39.6萬字
波斯,古代世界的中心,與秦漢并立的強大帝國,中西交流的關鍵樞紐。繼《我們的中國》之后,李零教授用“我們”的眼光審視古代中亞和世界歷史,精彩圖文再現波斯余暉。波斯帝國有三大特點:第一是大,不僅囊括了中近東的所有國家,也囊括了絲綢之路南段的大部分國家;第二是統一,與秦漢帝國相似,它也是“車書一統”的大地域國家;第三是與中國關系很密切,不論是貴重商品、動植物還是中國的外來宗教,都以波斯為中介。本書系統詳實地整理波斯帝國的歷史,全面地比較古代中國與波斯帝國的方方面面。分為上下篇,上篇十章為“歷史—地理篇”,有關波斯帝國的政治、疆域、制度、宗教,下篇十章為“考古—藝術篇”,介紹宮殿、石刻、藝術品、博物館文物。此書為我們看待歐亞大陸兩千年以來的文明進程開啟了當代中國的全新視野。
李零 ·世界史 ·26.7萬字
在世界歷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著名符號。那它實際上是什么樣子的?人們對它的想象一般是這樣一幅朦朧景象:馱著絲綢的駱駝商隊穿行于塵土飛揚的沙漠中,在中國與羅馬之間絡繹不絕。但本書將要為你揭曉:現實的情況與此大相徑庭,而且比這幅景象有趣得多。作者利用大量最新的考古發現,綜合中、英、法、德、日、俄六種語言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在上一版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十種第一手文獻材料。這些文獻材料涉及多種古代語言,有古代中國僧人和現代探險家的回憶錄、古代女性寫的信件、法律契約、宗教贊美詩等。《從敦煌到撒馬爾罕》有更高的學術價值、更膾炙人口的故事,也讓讀者更貼近古代絲路的方方面面,親身感知絲綢之路的真實面貌。
(美)芮樂偉·韓森 ·世界史 ·29.5萬字
《大學譯叢:社會學主要思潮》是思想大師雷蒙·阿隆的一部力作,匯集了雷蒙·阿隆1955年到1958年之間在索邦大學的講義,是他多年來潛心研究寫成。本書是西方高校普遍采用的哲學﹑社會學及普通文科教材,也被國內高校普遍列為社會學專業必讀參考書。作者按時間先后分章論述了孟德斯鳩、孔德、馬克思、托克維爾、涂爾干、帕累托和韋伯七位社會學家的思想及其主要著作,涵蓋了社會學理論成果最豐富的時代,同時對這七位社會學家及其思想進行了極富創新的比較研究。整本書敘述脈絡清晰、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此外,文中對各社會學理論家思想體系的批判都甚為精辟。
(法)雷蒙·阿隆 ·世界史 ·40.8萬字
從250萬年前的非洲大地到21世紀的超級城市開羅,從公元7世紀全球有著百萬人口的中國長安到日本明治維新的重鎮北海道,從13世紀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世界帝國再到20世紀叱咤風云的德意志帝國……18個人類歷史上重要時段,18個人類文明的璀璨區域,共同編織了一部令人驚嘆、交織纏繞的世界史。發現與征服,革命與戰爭,隔絕與互聯,中心與邊緣,誰在改變世界?誰又在被世界改變?18個時空故事,人類文明交替閃耀,再現滿天星斗的世界圖景。世界史不是英雄們的跑酷,更不是進步的接力賽,而是一塊織法混亂、布滿窟窿和裂口的地毯,遍布小人物和大人物、英雄和失敗者、進步、中斷以及遺忘的故事。這段世界史故事,由德國圖賓根大學歷史學教授埃瓦爾德·弗里為你講述……
(德)埃瓦爾德·弗里著 索菲婭·馬丁內克插圖 ·世界史 ·23.1萬字
今天的日本仍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但外部世界提起它時,人們感興趣的是其傳統藝術、飲食、時尚設計與動畫產業;關于日本的政治與經濟機構,更多的則是政府的無能、經濟的低迷以及“日本第—”神話的倒塌。為了尋找日本陷入困境的原因,塔格特·墨菲將目光投向從平安時代開始的政治經濟史。日本的枷鎖,早在1603年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時鑄成,幕府統治對秩序與穩定的癡迷,將等級觀念直接注入明治維新建立起來的軍事化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中,它不僅將全世界拖入戰爭的泥淖,也使現代日本背負了沉重的歷史債務。戰后致力于高速經濟發展的日本,也未曾擺脫這道歷史枷鎖的束縛。盡管日本曾憑借其勞動體制、技術和資產贏得了海外市場,但面對互聯網帶來的新型產品與服務模式,固守傳統的日本企業開始停滯不前。有關國家神話的構建和戰爭敘事的謊言,以及安倍政府鼓動的排外情緒,亦為日本套上了新的枷鎖。作者回顧了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知日派”有關日本政治建構的歷史,加上自身對于日本文化、日本社會各邊緣階層的體察,試圖尋找一個在枷鎖中緩慢前行,卻又富有生機活力的日本。
(美)R.塔格特.墨菲 ·世界史 ·25.3萬字
本書對1688年光榮革命后英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戰爭以及景觀、人文描寫詳致,精彩紛呈。英國在斯圖亞特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安妮女王的統治下不僅參與了長達10余年的歐洲大戰——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而且取得了重大勝利,正式成為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本書既揭示了英國取得這些勝利的原因,包括革命后相對寬松的社會氛圍、日益發展的商業社會、財政—軍事國家體系的逐步成型、政黨政治的興起、藍色海洋戰略與歐洲大陸戰略的并行以及馬爾伯勒公爵的軍事天賦等,也說明了同時進行的激烈的國內斗爭。本書還詳細描寫了英國與路易十四統治的法國之間的多場海陸戰爭,以及18世紀初歐洲流行的戰爭技術的特點。此外,本書對18世紀歐洲流行的均勢外交以及西班牙帝國、神圣羅馬帝國的政治、軍事與外交均有精彩點評。
(英)喬治·麥考萊·屈威廉 ·世界史 ·31.1萬字
《西方的衰落》一書振聾發聵,也會引發爭論,它是對這個自鳴得意和對問題視而不見的時代的迎頭一擊。當阿拉伯世界正在為民主而奮斗時,當中國努力從經濟自由化邁向法治社會時,歐美社會卻在揮霍幾百年來制度優勢的積淀。弗格森提出這樣的警告,若要遏制西方社會一度稱雄世界的文明日益衰落的勢頭,只能寄希望于強大的領導力,并要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
(英)尼爾·弗格森 ·世界史 ·27.1萬字
希臘史研究入門》的主要目的是為有興趣從事或者了解希臘史研究的讀者提供入門指導,適于作為大學歷史學專業本科選修課和研究生專業課的教材。《希臘史研究入門(第二版)》章概述希臘歷史的基本線索和框架,第二章對史料做比較全面的介紹,第三章概述學術史,包括國外和國內的希臘史研究及其成果,第四章簡要評述一些研究熱點和重點問題,第五章介紹可資利用的學術資源。此外,章末開列了基本閱讀文獻,附錄提供了一些術語的解釋。第二版在版的基礎上進行了訂正和增補,努力吸收新近的研究成果。
黃洋 晏紹祥 ·世界史 ·24.4萬字
一千六百年前,不列顛脫離羅馬帝國,原本的文明迅速湮滅。城鎮被人遺棄,社會陷入混亂。此時,一個新的人種進入這個廢墟世界,他們是羅馬帝國北部邊界以外的人,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這些來自大洋彼岸的入侵者進入了這個充滿暴力的世界,并逐步使自己自己成為新的主人,建立起新的文明。《盎格魯-撒克遜人:英格蘭的形成,400—1066》利用大量原始證據,區分了真實與傳說,追溯了這段動蕩的歷史。本書展示了這片土地上的早期統治者是如何為了榮耀和權力相互斗爭,又幾乎被維京人所毀滅的;描繪了城鎮和貿易的復興,以及影響至今的制度和習俗的起源,從中可以看到一個新的社會、新的文化和統一國家的誕生歷程。
(英)馬克·莫里斯 ·世界史 ·29.4萬字
一部人類文明史,也是一部人類如何統治的歷史。在前現代的大部分時間里,帝國都是人類統治的主要形式。進入現代以來,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的鍛爐鍛造出了一個個民族國家。民族主義似乎成了人類統治的通行法則。帝國成了侵略者和殖民主義的代名詞,被掃入歷史的垃圾堆。然而現代民族國家并沒有完全解決人類的治理問題。民族矛盾和大國沙文主義制造了一場又一場戰爭。21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深入發展,帝國重新成為人們的關注對象。不同于大量以被統治者為主角書寫的反帝國主義歷史,克里尚·庫馬爾教授另辟蹊徑,從帝國統治者和主體民族的視角,為我們呈現了奧斯曼、哈布斯堡、俄羅斯、大英和大法蘭西這5個世界帝國的興衰歷程、治理經驗和使命追尋。
(美)克里尚·庫馬爾 ·世界史 ·34.7萬字
地名中蘊含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內涵,是見證千古歷史滄桑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拉丁美洲的地名忠實記錄了拉美民族融合的歷史,再現了古代印地安文明的成果,揭露了西方殖民者入侵及宗教傳播的事實,記載了爭取獨立斗爭中的英雄人物的名字和事跡。本書為人們多視角、多層次地了解拉美國家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分布以及語言特征,進而認識它們的發展內涵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考史料。
焦震衡 ·世界史 ·32.4萬字
20世紀20年代出生的“魏瑪一代”德國人,經歷了20世紀幾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屠殺、戰后重建、冷戰分裂,以及柏林墻倒塌后的統一與復蘇。私人生活與歷史進程罕見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當他們回顧一生的經歷時,曾經的熱情因看清獨裁政權的真相而幻滅,有人懺悔,有人以無知和被蒙蔽作為開脫的借口,也有人聲稱德國人同樣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基于七十多部自傳和回憶錄的一手敘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視角下的20世紀德國。其中既有參與前線戰爭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過蕭條歲月的女性;有種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納粹暴行的受害者。透過對德國民族身份的重新審視,本書試圖回答: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戰爭與納粹的殘暴,他們最終又如何與種族主義和獨裁政權切割并重新擁抱人權,從軍事侵略者變為歐洲的民主支柱。
(美)康拉德·H·雅勞施 ·世界史 ·28.8萬字
1944見證了羅斯福的連任與他在戰時領導力的巔峰,見證了史無前例的諾曼底登陸、巴黎的解放,以及奠定了日后和平局勢的各種混亂的會議。1944同樣也不會忘記希特勒的“最終解決方案”,數百萬猶太人的性命垂危,羅斯福的猶豫不決。盟軍在諾曼底登陸作戰的同時,納粹正在加快屠殺歐洲猶太人的速度。贏得戰爭的勝利是拯救猶太人最好的方案嗎?解救猶太人是否會妨礙盟軍打敗希特勒的計劃?在這一年里,羅斯福做了無數艱難的決定,但如何挽救歐洲猶太人的生命,似乎變成了一個無法掌控的挑戰……在1944年,盟軍受到各種阻礙,或是希特勒的權力更加凝聚,都是可以發生但最終并未發生的故事。然而在這一年里,盡管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民主依然得到了救贖。同樣在這一年里,反猶主義思潮占主流的美國國會在各方面壓力下,成立了戰時難民委員會,以拯救納粹屠刀下的猶太人,這標志著美國對大屠殺的正式干預。但最好的時機,在歐美各國關閉接收猶太移民的時候,已經錯過了。在這個壯麗的故事里,杰伊·溫尼克以前所未有的廣闊跨度,捕捉到了歷史的轉折。但這些轉折依然無法回答一個問題:如果美國早日采取行動,還能拯救多少猶太人?
(美)杰伊·溫尼克 ·世界史 ·39.5萬字
作者伊恩·克肖用十個章節的篇幅考察了1940年5月至1941年12月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美國、蘇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等六個主要國家做出的十個互相關聯、具有巨大軍事影響的政治決策。從英國決定堅持抗擊德國,到德國決定在珍珠港事件后向美國宣戰,再到希特勒決定消滅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這些決策把歐亞大陸上的兩場互相分隔的戰爭,轉變成一場真正全球化的沖突。盡管在1941年底,戰爭仍有三年多的進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在此時就已經注定了。
(英)伊恩·克肖 ·世界史 ·39.4萬字
記錄英語民族歷史的輝煌之作,歷史愛好者人手一部的經典讀物。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丘吉爾全景式的史學名著。《英語民族史》是一部以英國歷史為中心,從英語民族的起源、發展一直記述到1901年維多利亞女王逝世為止,既概述了英國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等發展情況;也完整介紹了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英語國家的誕生過程以及與英國的關系的書籍。本書作者溫斯頓·丘吉爾,是世界著名政治家、畫家、演說家、作家以及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為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詩般的筆觸,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全景式的歷史畫卷。
(英)溫斯頓·丘吉爾 ·世界史 ·21萬字
20世紀上半期,美國三位著名史學家聯合寫作了《世界史》,從文明演進的角度來論述人類過去的歷史,在美國風行一時,歷經修訂。我國于1946、1948年兩次翻譯此書,1975年又出版了冰心、吳文藻、費孝通等人的譯本。此次我們采用1975年譯本,并重新更換了大量精美而有趣的插圖,撰寫了豐富多樣的圖注,冀以展現原作的風采。本書雖是寫于近一個世紀前,今日讀來卻不無有益有趣之處。它將從人類文明產生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漫長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文明的開端、古典文明、基督教文明、近代文明——加以介紹,尤其以西方文明的發展路徑為重點,文字輕快,論述精當,常有讓人耳目一新之見。
(美)海斯 穆恩 韋蘭 ·世界史 ·41.7萬字
現代時期,不同國家紛紛采用成文法律作為政治工具,推動變革,這一趨勢背后有深刻的歷史聯系。本書以獨特的視角,追溯了現代時期七年戰爭等跨大陸戰爭,回顧了海地、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的立法活動,分析了這一時期軍事壓力與關乎權利的立法之間的相互影響;展現了印刷業、出版業的普及和遠距離交通工具的發展如何促進成文法律在不同國家和大陸傳播,推動權利發展和政治變革;作者也指出,在發展的趨勢下,成文法律也會成為排斥婦女及殖民地居民權利的工具,而一些非西方國家借鑒成文法律以鞏固國家認同,抵抗西方的殖民擴張。可以說,現代世界的形成,就是各國創制成文法律,推動權利發展和國家變革的歷史過程。
(英)琳達·科利 ·世界史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