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人物志卷》下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冊,主要是匯編了史學史研究上發表的人物專訪,力圖完整地還原諸多史學大家對于某類史學史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研究過程,展現史學史研究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對章開沅、陳橋驛、漆俠等史學名家的專訪,是濃縮版的新中國史學發展史。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34.1萬字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人物志卷》上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冊,主要是匯編了史學史研究上發表的人物專訪,力圖完整地還原諸多史學大家對于某類史學史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研究過程,展現史學史研究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對楊向奎、蔡尚思等史學名家的專訪,是濃縮版的新中國史學發展史。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28.2萬字
《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是根據歷年來發表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編的《史學史研究》雜志上的學術論文匯編而成。《中國古代史學卷》下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分冊之一,由《史學史研究》雜志上中國古代史學部分的重要研究論文匯編而成,其中作者包括白壽彝、侯外廬等史學大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冊主要是關于隋唐至清代的史學史研究論文,此時期的研究重點在于凸顯魏晉南北朝之前我國史學上的重要研究成果及爭論,是我國古代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向燕南主編 ·史學理論 ·35.9萬字
《史學史研究》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白壽彝先生創刊,是國內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主要刊物之一。《外國史學卷》是發表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編的《史學史研究》上的有關外國史學史的研究論文,涉及英文、俄文等多種語言,收錄范圍廣,又非常有條理,對重要的外國史進行了分類整理,基本上覆蓋了史學界對外國史學研究的理解,是研究外國史的重要參考。本冊圖書收錄在列的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凝聚了《史學史研究》幾十年的外國史研究精華。
易寧主編 ·史學理論 ·30.6萬字
歷史研究是一種很有意義的研究方法。這一方法具有其他方法不具備的優勢。譬如,人們通常對過去的事情感到有興趣,而興趣對于研究者來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歷史研究有彈性,也就是說,它無需固定的時間,也不受人事因素的限制。它能充分結合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而有利于研究的開展。但是,歷史研究也有局限性。因為歷史具有不可復驗性。因而無法確定在新的情況下是否會有同樣的結果發生,是否會得出與舊情況下相同的結論。此外,歷史資料往往難以搜集完整,其本身的有效性難以判斷。這些局限性恐怕是與人自身的局限性相關的。
楊共樂 ·史學理論 ·21.3萬字
庚子國變期間,京津淪陷,秩序大亂,南北交通中斷,大量京官和難民危在旦夕。上海紳商在李鴻章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中國救濟善會和東南濟急善會,發起、組織和實施大規模的救援。非常時期由上海紳商發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其規模之大、動員之廣、施救對象之眾、效果之著,史所罕見。庚子國變及其庚子救援的發生,除了與19世紀中外貿易的南北差異有重大關系,本質上仍是以鄉誼為基礎的救援行動,李鴻章稱之為“造端于各人各家親友之相賑,擴充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濟”,讓以往潛而不彰的“省籍”意識浮出水面,成為清末新政時期“省界”意識勃發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識深刻影響了新政時期的社會和政局,并最終改變了歷史。
馮志陽 ·史學理論 ·35.4萬字
中層理論的建構對于中國史研究的意義至少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盡量可使我們擺脫宏大敘事的糾纏。目前許多歷史著作行文敘述總是宏闊而不細致,概論式的判斷比比皆是,本質主義式的斷語草草形成,里邊唯獨看不到日常生活狀態下人的蹤跡,人變成了冷冰冰的趨勢與規律的符號表征。二是討論如何改變史界只拉車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作者新刊長序,收入其近十年的反思,趨向更加圓融的歷史敘事。
楊念群 ·史學理論 ·23.5萬字
《春秋》在中國古代長期被尊為政治哲學的至高圣典,并被認為是唯一由孔子親手編撰的儒家經典。但《春秋》以微言大義暗藏褒貶,是非常費解的,尤其是經過歷代經學家的解讀變得越來越蕪雜。那么《春秋》以及相關經典是如何在兩千年專制社會中發揮實際作用,甚至呼風喚雨的?一貫被當作中國精神的春秋大義,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存在?熊逸從唐朝一樁謀殺案講起,通過大量生動的歷史案例,運用翔實考據和縝密邏輯,一層層揭示了上溯至春秋時代的中國經典文化,包括《春秋》“一經三傳”、《論語》《老子》等,是如何在皇權政治下被扭曲成了權力的工具的。熊逸對數千年的史實和典籍信手拈來,并讓帝王、圣賢、權貴、武將、文士等不同時代的人隔空對話,他也在其中嬉笑怒罵,行文充滿真知灼見,文風輕松幽默。當讀者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時,一根綿延兩千多年的線索逐漸纖毫畢現。
熊逸 ·史學理論 ·46萬字
本書取名《大清縣衙清風》,就書的名稱來說,“清風”一詞前面有兩個定語,一是定時間,二是定層階。“清風”的本意是清爽、清涼之風,但多用于象征一種美好的風化、高潔的品格等。于是,自然之風也就隨之社會化、道德化了。清風前面冠以“縣衙”,是說這本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縣衙這一層面,“縣衙”曾是一級政權的代名詞,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縣級官府是作為封建政權架構的最低層,官級雖低,但它卻是封建帝國大廈的基礎,縣衙中的主官——知縣,位雖七品,其權利實在不小,俗稱“父母官”,他們距離百姓最近,給百姓帶來的苦樂也最直接,百姓對縣衙的感受,代表著對國家的感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知縣對整個國家來說就有“載舟”“覆舟”的作用。
竇玉璽 ·史學理論 ·24.3萬字
本書為連續出版物.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注重史學理論,著眼于中國歷史的重大學術問題,提倡學術爭鳴,以繁榮和推動歷史科學的健康發展。本書主要刊載史學理論、中國歷史研究、歷史文獻學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主要欄目(內容)如下:(一)史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歷史學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二)中國史學史。包括中國傳統史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發展的研究。(三)歷史文獻學研究。(四)中國古代史研究專題。(五)史學評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有關學術問題的爭鳴,以及中國歷史學領域內相關前沿問題的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20.7萬字
民國時期是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的關鍵時期。本書以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著作為考察文本,梳理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范式的構建、流變與派分,以其中蘊含的科學觀念為主軸,系統反映民國時期社會科學學科體系構建情況。本書主要包括如下內容:民國學界關于社會科學科學性問題的討論;民國學界對美國社會學理論的選擇與融會;民國時期關于政治學研究范式的論爭;民國時期社會科學話語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潮;民國時期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類書籍選目。本書資料翔實,研究問題具體而深入,深化了民國時期學術史研究。
閻書欽 ·史學理論 ·28.6萬字
我們通常對古代戰爭的想象都源自演義、小說等文學作品,但這些作品中的戰爭場面都不過是小說家的幻想與虛構而已,并不是真實狀況。《南北戰爭三百年》對各種史料進行分析與整理,從散落史書各處的戰爭敘述中尋找線索,借助全新的史學研究成果,為我們描繪出了魏晉南北朝各場重大戰役細節,展現出豐富、生動的歷史原貌。同時,本書對騎兵和步兵的作戰模式和戰術演變做了詳細的論述,對戰爭中如地理、季節、財政等因素對戰事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具體的討論。由此,本書也補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詳述之處,通過一部軍事史的寫作,對魏晉南北朝歷史進程做出了新的詮釋。
李碩 ·史學理論 ·30.2萬字
本書在史學理論的基礎上,借鑒國際政治(關系)學理論和國際法學等學科的相關研究成果,利用大量的檔案文獻(主要是俄文文獻),梳理了國內外關于中東鐵路問題的研究現狀,論述了中東鐵路的修筑對中國東北的影響,分析了俄國遠東政策的實施與中東鐵路的修筑,闡述了蘇聯在中東鐵路問題上態度的變化,以及中蘇關于該問題的交涉。本書內容涵蓋了中東鐵路從修筑到歸還中國的半個多世紀的滄桑歷史,是國內外系統研究中東鐵路通史的專著。
馬蔚云 ·史學理論 ·43.8萬字
《清朝簡史》原書名《清史講義》,是孟森先生1931年,在北大兼任主任,講授清朝歷史時的講義稿,是當時印發給學生的教材,在當時頗受歡迎。全書共分兩篇,第一篇總論,提綱挈領之用。第二篇各論,下面分為開國、鞏固國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轉危為安這五章,對清朝歷史進行了全面論述,并加以精準點評。孟森先生治史嚴謹,善于發現疑問,然后便大量查證史實,深入探索,求明真相原委。所以,這本《清朝簡史》是比較貼近歷史真相的,具有史料研究價值,是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孟森 ·史學理論 ·28.8萬字
瞿林東教授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中國史學史和史學理論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代史學論稿》《中國史學史綱》《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產——從過去到現在和未來的傳承》《二十世紀中國史學論集》等。這部文集,是全體學生敬獻給瞿林東教授的一份生日禮物,以祝賀他充實而又光輝的學術、教育生涯。
江湄 徐松巍 侯云灝主編 ·史學理論 ·47.6萬字
從1914年到1945年,世界經歷兩次大戰的浩劫,人們從未如此渴望和平。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和平曙光初現,羅斯福、斯大林、丘吉爾帶著精明的談判代表,在雅爾塔舉行秘密會議。短短八天里,三巨頭手握大小不等的籌碼,時而兩兩聯手,時而互相背叛,時而強硬,時而妥協,在理念與現實、道義與利益、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之間搖擺權衡。他們想盡快結束戰爭,想維護戰勝國的利益,還想遏制一切戰爭的根源,而這一切,都是以小國的利益為代價的。波蘭、德國、中國……許多國家的戰后軌跡就此改變。會議結束時,與會者充滿了樂觀的希望,他們了各自想要的,也相信雅爾塔精神所代表的妥協和諒解,將成為戰后盟國關系的基礎。然而,1947年,鐵幕降下,冷戰開始。雅爾塔成了錯失和平機會的象征。哈佛大學東歐史專家沙希利·浦洛基則要為雅爾塔會議正名。他梳理蘇聯解密檔案、各國政府文件、與會者回憶錄和未發表日記,生動了這場爭議極大、影響深遠的會議。他重建當時的情勢,從會議參與者的選擇、計算、利益、理念出發,證明雅爾塔雖是通往分裂、危險的世界之路上的重要一步,卻絕非冷戰的肇因。
(美)沙希利·浦洛基 ·史學理論 ·39.9萬字
拂去歷史的塵埃,解密遺落的檔案。芳香的書頁里,有修身的“青云梯”,有齊家的“規矩”,有治國的“利器”,有平天下的“他山之石“。踵武前賢,敦勉后學,思想在路上……作者從曾國藩傳世的大量日記中挑選出三百來篇,分為“修身”、“悟道”、“讀書”、“國事”、“家事”、“寫字”、“品鑒”、“夢境”八個大類,每大類前以一篇總評開始,對所選日記逐一加以評點。其最大特色是篇幅短小、筆調輕松,由表及里地探索曾氏的內心世界,發表作者的讀史領悟。通過一個個活生生的具體事例,讓讀者體會到曾國藩一生之人生智慧與政治智慧,同時感受到清朝末年政治的跌宕起伏風云變幻。
唐浩明 ·史學理論 ·27.8萬字
拂去歷史的塵埃,解密遺落的檔案。芳香的書頁里,有修身的“青云梯”,有齊家的“規矩”,有治國的“利器”,有平天下的“他山之石”。踵武前賢,敦勉后學,思想在路上……作者從曾國藩存世的兩千余道奏章中精選出四十七折,并對這些奏折的時代背景、相關情事以及它在當時的作用、歷史上的影響等加以評點解析。該書在原折之后附有譯文,以便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原折內容,而在譯文之后的作者評點部分則犀利精到,讀者從中可以一窺晚清復雜微妙的官場文化。同時,在評點之后還有寫作簡析和要言妙道部分,分析奏折中的寫作技巧以及精彩文句,并指出其于報告類文體寫作的可資借鑒之處。
唐浩明 ·史學理論 ·25.3萬字
本書是李懷安寫的通俗歷史讀物。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實際上是男人的歷史,更準確地說是男人創造和主宰的歷史。女人只是扮演著“打醬油”的角色,成了歷史進程中毫不相干的旁觀者及匆匆的過客。用這樣的偏見來撰寫中國史,實際上只寫了歷史的一半。本書換個視角,讓女人成為歷史的主角,使讀者認識到女人在我國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男人也無法替代的重要角色,恢復女人在我國五千年歷史中應有的地位。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對于女性的認知一直存在著種種偏見,認為女性是“紅顏禍水”。本書采用小說的手法,用當下的語境去解讀歷史,力圖挖掘那些沉沒在史實中的真相,還原“歷史的另一半”女性在歷史進程中的真正作用和地位。
李懷安 ·史學理論 ·20.5萬字
《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象(人文與社會譯叢)》指出任何史學作品都包含了一種深層結構、一種未經批評而被接受的范式,它是詩學的,也是語言學的。書中以十九世紀八位有代表性的史學思想家為例,展示其歷史著述所采用的主導性比喻方式,從而確證歷史作品普遍存在的詩學本質。
(美)海登·懷特 ·史學理論 ·44.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