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這部文集,是全體學生敬獻給瞿林東教授的一份生日禮物,以祝賀他充實而有光輝的學術、教育生涯。
我們的老師瞿林東教授于1937年12月出生于安徽肥東,是一位從尋常巷陌中走出來的現代中國知識分子。他于1959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于1964年考取該系研究生,師從白壽彝先生攻讀中國史學史專業,從此開始了他終日孜孜而碩果累累的學者、教師生涯。在人們的眼中,瞿先生才華橫溢、意氣風發,著作一部接一部,在學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是中國史學史和史學理論研究領域的代表人物。但是作為學生,我們都知道他的生活和事業并非如表面看起來那樣順遂、風光,而是經受過相當嚴峻的磨礪。瞿先生在研究生畢業后被分配到內蒙古通遼師范學院(今內蒙古民族大學),凡十三年,當他年至不惑重新回到母校工作之時,他的學術履歷幾乎還是一片空白。就像河流在峽石的圍困中積聚出磅礴的偉力一樣,在青壯年時代所遭遇的阻遏、所承受的壓力反而成就了他勃發的創造力和強毅的奮斗意志。瞿先生常以自身的經歷和經驗教育我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如果你付出了努力,可人家不承認你,那個時候,萬勿怨天尤人,消磨意志,而要求之在我,更堅定更勤奮地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當我們每一個人都走過一段不短的世路,也多少經歷過一些考驗的時候,“自強不息”對于我們來說,不再是一句古老的格言,而成了一個得自師承、可以信靠的精神信念。
這么多年來,每當我們在工作或生活上遇到什么難題,心情陷入低谷之時,總是會想到我們的老師,總是要回到他的身邊,聆聽他的教導和鼓勵。其實,我覺得,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更重要的或許不是得到他的具體建議,而是再次感染、領受他那強烈的不竭的對學術事業的熱愛,那種天生我才舍我其誰的豪杰氣概,那種任何困難任何阻力也能克服任何境遇都能有所作為的強韌堅持。那不僅僅是一種自信樂觀的生活態度,更是一股旺盛持久的生命力和創造的激情。我們的學術成就可能都無法與老師相比,但愿我們一生都能保持進取的活力、創造的熱情,永不衰弱,永不倦怠。
瞿先生常教導我們,要對自己所傳承的學術傳統有高度的自覺意識和責任感,要把繼承和創新有機結合起來,要用創造性的工作發揚“家學”與“門風”。瞿先生以自己一生的學術實踐和成就論證了這一主張。他的著作《白壽彝史學的理論風格》(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版)、《白壽彝與20世紀中國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4月版)既是對白壽彝先生史學成就的總結和史學思想的闡釋,也是對自身學術淵源、學術品格的體認和說明。瞿先生將白壽彝先生的治學風格概括為“博學、通識、創新、有器局、有歷史感也有時代感”,我們認為,這也正是我們從我們的老師瞿先生那里學習和體會的學術精義,是我們心向往之、不斷追求的“門風”、“家學”。這樣的向往和追求,已經成為我們共通的學術血脈,這樣的品格和境界,也是我們共同擁有的精神和思想財富。
在教育和培養學生方面,瞿先生投入了巨大的熱情和心血,他在教學上也同樣取得了豐厚的成果。瞿先生自1984年與白壽彝先生合招碩士研究生,自1993年聘為國務院學位辦批準的第五批博士生導師,至今已招收23屆博士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瞿先生領入學術研究的大門,每一個人的成長、取得的每一個成就,無不受益于先生的言傳身教,浸透著先生的心血。先生的榜樣、督責、鼓勵和指點,是我們將學術工作堅持下來,努力做出成績,追求“家學”境界的重要支撐和動力。2017年,我們的老師瞿林東教授迎來人生的第80個年頭,他的學術和教育生涯已長達整整半個世紀。在這里,我們每一個學生選取了自認為寫得最認真的一篇論文,編成這部祝壽文集,向老師敬獻在他的指導扶持下取得的一點成績。在這個回首來路瞻望前途的時刻,我們將更深刻地體會“薪火相傳”的意義。
感謝每一位為文集編纂付出辛苦的同門,感謝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宋月華老師慨允承擔文集的出版。
謹祝我們的老師瞿林東教授在耄耋之年迎來人生又一個創造的春天!
江湄
2016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