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兩位在先秦思想史領域深耕多年的編輯型學者的力作。在書中,作者用簡明扼要的文字,對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學術方面的眾多代表人物,逐一作了深入精要的敘述分析,指出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對后世的影響,評說精當;同時,筆觸深入這個時期的社會大勢和復雜現實,將春秋戰國豐富多彩的思想動態,放到當時整個歷史變遷的總背景中去考察,使讀者可以清晰了解先秦歷史學術的大脈絡。可以認為,這是一部快速、準確了解春秋戰國歷史形勢與思想界百家爭鳴狀態的入門之書。
俞筱堯 沈芝盈 ·史學理論 ·16.9萬字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對辛亥革命運動的發生、發展、勝利和失敗的全過程做了系統的歷史闡述。第二部分“辛亥革命研究”,精選自作者四十余年來所寫的關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對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同盟會人的政治方案、護國運動中的政治力量等各個專題進行考證。
金沖及 ·史學理論 ·44萬字
本書為當代歷史研究論文集,全面反思與闡釋了西方各種史學思潮在中國史學界的應用狀況,作者還提出拓展史學進境的新思路需從跨學科的角度借鑒社會學的“中層理論”,本書不僅是作者近二十年對此問題的持續思考的精粹集結,更是史學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見成效的嘗試。作者借對當代歷史研究的反思與闡釋,向更多學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視野的研究素養、剖析事物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學科專業壁壘的研究方法,具體體現在宏觀上要思考當代思潮變動下的政治動態與社會發展,微觀上要帶著問題意識深入社會觀察生活,以此錘煉史學工作者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楊念群 ·史學理論 ·35.5萬字
《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新論》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原祖杰教授和呂和應副教授主編,收錄了2016年四川大學史學史與史學理論前沿論壇優秀論文,主要涉及從古希臘到20世紀西方史學各個階段的發展研究情況,整本論文集全面反映了近些年國內西方史學史研究的最新成果。
原祖杰 呂和應主編 ·史學理論 ·21.5萬字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特色欄目“司馬遷與《史記》研究”2014年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工程”,成為陜西省第三家入選教育部名欄工程的高校學報。在該平臺之上,匯集了各方研究者近年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當今《史記》研究界的大家權威之作。本書摘取2014-2018年特色欄目的相關論文進行匯編,包括司馬遷家世研究、司馬遷思想研究、《史記》文本研究、史事研究、語言文學研究、文獻傳播研究等方面,以弘揚地方文史,營造學術氛圍,倡導創新研究。
高敏芳 詹歆睿主編 ·史學理論 ·26.9萬字
本書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重新闡釋了王安石變法的重點及其失敗的原因。全書以王安石變法為主線,將北宋中后期的歷史分為變法、反變法和后變法三個階段,完整地敘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變。王安石的理想是實現儒家的道德社會,在這一點上,王安石與他的反對者并無二致。問題在于王安石希望通過改造、建立新的官僚體制以實現這一理想。作者著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體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運作,并以募役法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為個案研究,總結歸納新政的特點。本書的關注點不僅在于王安石變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權力結構之間的矛盾與糾葛。
(美)劉子健 ·史學理論 ·10.4萬字
《死與重生:漢代的墓葬及其信仰》為漢代思想的學術專著。作者從死亡觀念中的生命意識、解除術給身體以圣潔、作為生居與死所中介的墓葬和死后生命的變形四個環節出發,探究漢代人的生死觀,對墓葬背后的漢代信仰要素進行了系統的解釋和論述。承認生命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并為之提供重生的途徑是漢代墓葬信仰的主題及任務,墓葬儀式以生者對死者的處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死亡的看法,隱含著生者對另一個世界的想象,以及為順利到達不朽之境所做的努力。
李虹 ·史學理論 ·15.2萬字
本書是研究梁啟超的一部思想史著作。氏著專門探討了梁啟超啟蒙思想與明治日本之間的關系。該書史料翔實且豐富,尤其是引用大量原文資料,使得本書的論述基礎堅實有力,并且具有以往國內這方面研究所沒有的一些新的特點,有相當深度。作為國內第一部專門探討梁啟超與明治日本思想界關系的著作,該書首先對戊戌時期梁啟超的日本觀和他流亡日本初期的處境做了扼要的考察,隨后分別探討了日本明治思想家福澤諭吉、中村正直的思想對梁啟超的影響。將東亞文明意識自覺地帶到有關梁啟超與明治日本思想關系的研究之中,將會是更有思想啟發性和豐富價值的一次嘗試。
鄭匡民 ·史學理論 ·24.2萬字
本書對中國上古時期的城市、國家、生產方式、社會階層及關系、階級、文明起源等進行了系統性的考察。侯外廬在本書中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史學理論尤其是亞細亞生產方式理論,結合上古中國的相關史料,探討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路徑和獨特規律,他在本書中提出的很多獨創意義的見解對中國史學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本書被公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中國歷史實際相結合的開創性著述。
侯外廬 ·史學理論 ·23.8萬字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系統梳理了墨子生平事跡,評述了墨子里籍各家觀點,以豐富材料支持墨子里籍河南魯山說;詳述墨家與墨學的產生、發展演變過程,探討了墨學思想產生淵源,勾勒了墨學研究歷史,明確了墨學興衰的原因。中編對墨學思想精粹:政治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生態思想、廉政思想等進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讀,拓展了墨學思想研究的新領域。下編對《墨子》一書的重要篇章《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注釋,便于讀者學習研究墨學,弘揚墨學文化。
陳建裕主編 ·史學理論 ·43.3萬字
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注重史學理論,著眼于中國歷史的重大學術問題,提倡學術爭鳴,以繁榮和推動歷史科學的健康發展。本書主要刊載史學理論、中國歷史研究、歷史文獻學領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主要欄目(內容)如下:(一)史學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歷史學理論方面的學術論文。(二)中國史學史。包括中國傳統史學、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與發展,以及對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發展的研究。(三)歷史文獻學研究。(四)中國古代史研究專題。(五)史學評論。在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指導下所進行的有關學術問題的爭鳴,以及中國歷史學領域內相關前沿問題的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中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 ·史學理論 ·22.2萬字
《中國社會史》本書是呂思勉先生史學論著之一。全書以農工商業、財產、錢幣等十八個講題為經,以時間為緯,對我國歷史上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等作了深入而系統概括的論述,歷來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參考專著。
呂思勉 ·史學理論 ·53.1萬字
詮選,一方面指對未入仕者的甄錄,另一方面是對六品以下官員政績的考核。本書是較早全面論述這一龐雜、繁瑣的選官制度及其相關問題的學術專著,并且從整個唐代選舉體系的角度考察了銓選與文學的關系。尤其對于“守選”制的研究,發學界積年之覆,堪稱填補空白之作。其以史學與文學研究相結合,詳細而生動地展現了唐代士人在求仕途中的生活狀態和心理歷程,把唐代科舉與文學的研究和唐代官制史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王勛成 ·史學理論 ·23.8萬字
清季遭逢千古未有的大變局,集歷代王朝體制之大成的清代體制難以從容應對,為了圖存,必須應變,于是中國繼隋唐以后再度出現整體性制度變更,以政體變革為主導,包括官制、司法、財政、金融、軍事、社會、教育等各方面,體制全面轉型,各種牽涉西學、東學和中學的觀念層面的變化,最終落實于機構增置與制度建制,并通過各項制度的實施貫徹而得到體現。其進程在民國時期進一步全面展開,其影響則一直延續至今。本書以制度變動這一近代中國知識與制度轉型的樞紐作為切入點,了解中國的過去,并以此認識現在和把握未來。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4.7萬字
今天以前的一切都是歷史,因而歷史本不分科,況且中國治學講究貫通,素來不重分科。可是今日的史學,無非分科的學史和分科的歷史兩種,前者為用各個學科現在的形態追述出來的學科發展史,后者為用不同學科的方法眼界研治的一般或分門別類的歷史。其共同性則是以后出外來的觀念系統重新組裝歷史。恰當把握一般倒述的分科之學史、近代以來學科發生演化的分科史,以及面向未來的分科之學三者的聯系分別,才能掌握關鍵,溝通而不附會。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8.8萬字
近代中國人雖然從明治新漢語接受了大量新名詞,可是遇到西文概念或是論及所指事物,還是不由自主地會自行重新上溯古代典籍,望文生義、格義附會。而且在解讀新名詞之時,往往不僅是比較西文原詞,將新名詞看作一個整體對應,而是分別從漢字組合各自的字義來理解詞義。如此一來,同一漢語新名詞在東文和中文語境中呈現不同形態,進而產生了許多彼此無法交集的歧義。不以名詞勾勒歷史,而是研究歷史以把握概念,才有望臻于解釋一詞即作一部文化史的境界。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2.5萬字
中國現代戲劇的發生和晚清到民國初年的中西戲劇文化交流有著極為密切而直接的關系。然而,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這一時段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的認識和理解存在著相當大的誤區,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我們習慣性地把西方戲劇看作一個連續一致的整體,以易卜生式的戲劇作為現代戲劇唯一合法的存在形態,因而完全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基本事實,即清末出訪歐洲的國人所觀看和接受的實際是十九世紀西方的主流戲劇,它屬于可稱之為“維多利亞時代戲劇”的完全不同的劇場史范疇。本書的基本目標就是希望通過重新檢閱晚清國人出訪歐洲留下的觀劇筆記材料,對中西戲劇交流史上這一被遺忘甚至可以說是有意無意被抹去的段落予以發覆。
孫柏 ·史學理論 ·19.9萬字
受域外學術的影響和內在發展的驅動,近年來法制史研究漸呈活躍態勢,無論文獻的整理出版還是研究著述的發表,在各專史或各學史的領域都顯得相當突出。本書在反思各類專史學史混淆比較與比附狀況頻出的基礎上,從近代中國的案卷、審判、機構改制入手,抽絲剝繭,逐漸近真。一方面比較各方說法,不斷接近本事的真相,一方面因緣各方的態度有別,進而考察各方與此事的關系各異,將所謂法制史轉化為一般歷史的研究,以司法問題為線索脈絡,而不以法制史為范圍,試圖由社會的動態變化中見常情。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6.3萬字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到今天,當代史學在觀念、方法和研究范圍上出現了一系列顯著的變化。本書從“人物、派別、焦點”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討論這些變化,突出了這一時期與20世紀上半葉之間的不同,從而為中國學界提供一部內容新穎、架構獨特的著作。本書的這些史學新潮反映了當代史學所面臨的挑戰,而深入思考和應對這些挑戰將有助我們共同面對人類的未來。
張旭鵬 王晴佳 ·史學理論 ·30.8萬字
《唐宋歷史評論》是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以唐宋史研究為主的專業歷史刊物,以關于唐宋歷史的專題研究與評論為特色,主要刊發問題導向的關于唐宋歷史專題研究論文,以及以梳理唐宋研究學術史為目的的專題述評和書評。文章類別包括論文、書評、序跋、讀史札記等。
劉后濱 包偉民主編 ·史學理論 ·17.2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