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由緒論、方志的起源與發(fā)展、方志體例、方志編纂基礎、志書各種體裁編寫、諸志編纂探討、方志的資料工作、方志功用與讀志用志、舊志整理、方志續(xù)修、方志評論、地方志與地方年鑒和方志事業(yè)管理等13章組成,是一部既可用于方志學課程教學與方志編纂培訓,又可服務于方志事業(yè)發(fā)展、推進方志學學科建設的論著。
楊軍昌 ·史學理論 ·39.7萬字
金景芳先生是史學名家,他從研究制度史入手,逐步擴展到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史學理論、歷史文獻學等諸多領域。本書以時間為序,清晰地勾畫了金景芳先生的生平事跡和學術活動,并深入揭示這些學術活動的背景,這些學術成果問世所經歷的曲折,以及這些學術成果問世后在學術界產生的巨大影響。為全面地反映金景芳先生學術研究的深度、廣度和在學術界產生的影響,不只注意于學術界對金景芳先生學術觀點、學術成果的贊揚、回應和支持,還注意了學術界對這些學術觀點和學術成果的商榷、批評或反駁,從而全面、真實、立體地反映了金景芳先生的學術人生。
呂文郁 ·史學理論 ·27.9萬字
本書收錄了曹家齊先生2006年以來發(fā)表的有關宋代交通史與政治史重要論文22篇,內容有討論宋代交通史的,又有討論宋代政治史的。且多數(shù)論文皆是從交通史入手討論宋代政治問題,此亦能體現(xiàn)作者近年將交通史與政治史緊密結合的研究理路。所收錄的論文,分別就宋代交通史料與交通史研究回顧、交通形勢、交通路線、驛傳制度、文書傳遞、對外交往、地方行政及典章制度與政治理念等展開論述。其中多數(shù)論文原刊于國內外重要刊物之上,其研究內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在學術界具有代表性,有影響力。
曹家齊 ·史學理論 ·25.5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術刊物,所收錄的論文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是歷史所科研人員研究水平的集中體現(xiàn),學術意義突出。本集收錄了《中國古代的土地所有制與共同體》《先秦兩漢刺繡論考》《韓非“存韓”事跡考》《秦東門瑣議》《漢代菜蔬志》《晉宋之際的王權與僧權——以沙門不敬王者之爭爲中心》《孫綽〈喻道論〉的儒佛一致論》《敦煌文書〈張淮深碑〉及其卷背詩文重校補注》《唐代中書省翻書譯語直官輯考》《中古舉哀儀溯源》《也說澶淵之盟》《〈馬可·波羅游記〉海路部分譯注(一)》《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浙江輿圖〉初步研究》《道教圣地崆峒山考》,學術論文14篇,涉及中國古代史研究各個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委會 ·史學理論 ·43.8萬字
明代都察院在明代監(jiān)察體系中具有突出意義,在維系中央和地方關系、加強上下溝通及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方面均曾發(fā)揮過重要作用。本書考察了明代監(jiān)察制度建設及制度落實情況,分析了明代都察院在政治制度上的創(chuàng)新之處,指出了“人的建設”的重要性和關鍵意義,為深化監(jiān)察制度研究增磚添瓦,是一部極具參考借鑒價值的學術著作。
陸振興 ·史學理論 ·12.8萬字
《中國社會史》是呂先生的重要史學論著之一。全書以農工商業(yè)、財產、錢幣等十八個講題為經,以時間為緯,對我國歷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作了深入而系統(tǒng)概括的論述,歷來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參考專著。其所論述的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及各項制度,大都從遠古社會一直敘述到民國時代,也就是作者生活和寫作的現(xiàn)當代,具有通貫古今、追溯源流、詳其流變的特點。
呂思勉 ·史學理論 ·52.6萬字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fā)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史學史研究》通過刊發(fā)高質量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論文,已經成為全國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教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和發(fā)表學術觀點的重要平臺。《人物志卷》上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冊,主要是匯編了史學史研究上發(fā)表的人物專訪,力圖完整地還原諸多史學大家對于某類史學史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研究過程,展現(xiàn)史學史研究者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對楊向奎、蔡尚思等史學名家的專訪,是濃縮版的新中國史學發(fā)展史。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28.2萬字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的編纂始于2004年底。2005年8月《年鑒》2004卷出版后,得到了史記研究界的一致好評,之后每年出版一卷,對上一年《史記》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年鑒》2013卷基本保持了前幾卷的欄目框架和編輯體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創(chuàng)新。增加了原創(chuàng)內容的比例,組織研究人員執(zhí)筆撰寫了司馬遷研究綜述、史記研究綜述、近十年來《貨殖列傳》研究綜述等篇章,增加了歷年學術會議介紹、1949年至2004年研究著作目錄索引等內容,對1994年至2013年論文目錄進行了補遺。全書16開30萬字,集工具性、資料性、知識性為一體,分為研究綜述、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版本整理與研究、著作與論文摘要、學術組織與專家、論文著作索引七個部分。
丁德科 凌朝棟 黨大恩 ·史學理論 ·17.1萬字
本書為作者近年最新論述的結集,主要論域為西方思想與歷史哲學。收入論文30篇,分為四輯:一,“一個世界公民的歷史哲學”,康德歷史思想之專題;二,“歷史理性的重建”,歷史哲學之探討;三、“本土和域外”,中西文化之會通;四,“寫在歷史的邊緣”,中國現(xiàn)代思想史的雪泥鴻爪。
何兆武 ·史學理論 ·24萬字
《唐將書帖》是萬歷援朝戰(zhàn)爭期間,一批明朝東征將士寫給朝鮮宣祖時期(1568—1608)著名相臣柳成龍的書信。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從釋讀《唐將書帖》出發(fā),考證相關作者及關聯(lián)人物、事件等線索;中篇根據《唐將書帖》提供的線索探討明朝的戰(zhàn)略:從和談、練兵、糧餉及善后三個角度切入;下篇立足吳惟忠、駱尚志、張應種、吳宗道等具體人物,考察南兵北將及其變遷的軌跡,以期大致勾勒這場戰(zhàn)爭的輪廓并呈現(xiàn)明清時代多視角下動態(tài)歷史場景中的人物及命運。
楊海英 ·史學理論 ·44.4萬字
本書主要圍繞士人在南宋與江西這個時空坐標系下的歷史梳理與分析,探討了唐宋轉型期視野下的宋代士人變化,對南宋江西士人社群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歷史考察,深入探討了南宋江西士人社群的構建形式,構建過程,并重點分析了江西士人社群與南宋地方社會的互動關系。同時,本書通過梳理《宋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江西通志》以及宋代士人文集,江西各府志、縣志、族譜等地方文獻資料,對南宋江西士人群體網絡關系作了全面深入的總結,為宋代士人研究提供了極佳的個案分析和堅實的資料基礎。
鄒錦良 ·史學理論 ·28.7萬字
古人如何面對瘟疫?瘴氣是真實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時候的醫(yī)患關系是怎樣的,他們也有醫(yī)患矛盾嗎?于賡哲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中古時期醫(yī)療社會史的研究,認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長遠影響人類歷史”,“在摸索人與社會甚至人性的基本規(guī)律的時候,醫(yī)療與疾病是一個絕佳的窗口”。本書通過對海內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實際案例,探索疾病與人心、醫(yī)療與社會、中醫(yī)與西醫(yī)之間的關系,嘗試發(fā)掘文字背后隱藏的史實,并提供一種思路,試圖將傳統(tǒng)醫(yī)學從“科學還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來,還原中國古代醫(yī)學的本來面貌。其切入點既有醫(yī)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醫(yī)者形象的模塑、醫(yī)患關系的探討,亦有對古代的衛(wèi)生體系、瘟疫致與治的思維模式、性病對青樓文化的影響、宋代墓葬壁畫背后的醫(yī)藥文化等問題的思考。
于賡哲 ·史學理論 ·22.7萬字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系統(tǒng)梳理了墨子生平事跡,評述了墨子里籍各家觀點,以豐富材料支持墨子里籍河南魯山說;詳述墨家與墨學的產生、發(fā)展演變過程,探討了墨學思想產生淵源,勾勒了墨學研究歷史,明確了墨學興衰的原因。中編對墨學思想精粹:政治思想、經濟思想、軍事思想、生態(tài)思想、廉政思想等進行了全面、深入地解讀,拓展了墨學思想研究的新領域。下編對《墨子》一書的重要篇章《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等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注釋,便于讀者學習研究墨學,弘揚墨學文化。
陳建裕主編 ·史學理論 ·43.3萬字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的特色欄目“司馬遷與《史記》研究”2014年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名欄工程”,成為陜西省第三家入選教育部名欄工程的高校學報。在該平臺之上,匯集了各方研究者近年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當今《史記》研究界的大家權威之作。本書摘取2014-2018年特色欄目的相關論文進行匯編,包括司馬遷家世研究、司馬遷思想研究、《史記》文本研究、史事研究、語言文學研究、文獻傳播研究等方面,以弘揚地方文史,營造學術氛圍,倡導創(chuàng)新研究。
高敏芳 詹歆睿主編 ·史學理論 ·26.9萬字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篇幅雖小,學術含量卻很高。全書從鴉片戰(zhàn)爭到抗日戰(zhàn)爭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寫得深入淺出。內容上沒有拘泥于事件過程和細節(jié)的鋪陳;方法上從總體把握演變趨勢,顯示了作者沉潛思辨的寫作風格。
蔣廷黻 沈渭濱導讀 ·史學理論 ·10.1萬字
克羅齊按內在邏輯聯(lián)系,將系列論文重新排序編輯,結合20和30年代特殊歷史條件,深化并完善其歷史觀和史學理論。此書共分八個部分:作為思想和作為行動的歷史;歷史主義及其歷史;沒有歷史問題的歷史學;歷史的確定性與真實性;歷史學與政治;歷史學與道德;歷史學前景;結論。克羅齊否定歷史哲學的超驗必然性和因果必然性,但肯定歷史學的邏輯必然性。克羅齊對歷史著作的特性進行了分析。作者在書中展現(xiàn)的哲學理論思想和歷史理論思想,至今對世界思想史學和哲學史學仍有重要的啟迪...
(意)貝內德托·克羅齊 ·史學理論 ·19.4萬字
《西方古典學術史》是英國古典學者約翰·埃德溫·桑茲最重要的著作,全書共三卷,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西元前6世紀至19世紀古典學術的發(fā)展歷程,細數(shù)希臘羅馬學術發(fā)展流變,涉及各時期文學、史學、哲學等領域,尤以文獻學、版本學、詞源學、語法學見長,著述極為詳贍淵博,可看作對以往各個時代古典學術成就的總錄。本書第一卷自約西元前600年至約西元1350年,主要講述希臘拉丁學術的發(fā)生、演變以及希臘、拉丁學術在拜占庭時期和西方中古時期的流布與嬗變。全書首先涉及荷馬的史詩研究、戲劇及其他詩歌作品的研究、演說術與修辭學、語法學與詞源學、亞歷山大里亞學派、斯多葛學派、帕伽摩學派、帝國初世紀的文學批評以及古典晚期的希臘、拉丁學術等諸多方面,視野宏遠,涵括諸端。在本書后半部分,作者把目光投向君士坦丁堡,對于古代到中世紀之間文獻的傳承、抄錄和校勘進行細致整理和深度闡述,對拜占庭學術、9世紀的經典著作、早期經院學者及其經典著作、中古時期的文獻考據等情況細細爬梳,使得枝蔓繁多的中古時期的學術發(fā)展脈絡一目了然。
(英)約翰·埃德溫·桑茲 ·史學理論 ·64.1萬字
這本論文集收有作者的8篇文章,主題相當集中,都緊密圍繞著先秦禮書中的酒器等級禮制展開。“酒器等級禮制”這個論題,此前幾乎無人問津。而作者在此發(fā)現(xiàn)了一處富礦,經精細考辨,澄清了若干舊有疑難,開掘出了若干前所未知的史實。例如,梳理了“爵”之概念變遷,揭示“五爵”是一套“容量化器名”,并把典禮用爵的等級架構公諸于眾了。除了通過具體考證提供了文史新知,本研究也有理論意義。在傳統(tǒng)時代,“爵”是最古老、最富連續(xù)性的一種品位,被用于賦予和維系的尊卑貴賤,同時“爵”又是飲酒器之名;而“尊”是古代最重要的身份地位用詞,同時“尊”又是盛酒器之名。“爵”“尊”二字在殷商甲骨文中就存在了,同時殷商的青銅禮器中,酒器竟然占到了70%—80%。周代青銅器中食器比例雖然大增,但重大典禮如祭祀、饗宴、射侯等,獻酒飲酒仍構成了核心禮數(shù)。而這一情況,被紀錄于東周禮書之中了。不難推知,酒器在先秦等級禮制中必定占有特殊地位,竟使爵、尊這樣的酒器之名,變成了人的等級地位用詞。在凝聚了先秦禮樂精華、作為歷代文化經典的禮書之中,可以看到各色人等、各個爵級,在不同禮典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使用著不同名稱的酒器,而這就是本書的研究對象。酒爵(與酒尊)等級用于維系人之尊卑,所以,本論文集題名“酒之爵與人之爵”。
閻步克 ·史學理論 ·17萬字
漢傳佛教對西夏佛教的發(fā)展和興盛影響深遠。西夏先后六次從宋朝求得《大藏經》并譯成番文本。形成于隋唐時期的禪宗、凈土宗、華嚴宗、天臺宗等佛教宗派在西夏境內并存,這些宗派為印度佛教所無,是佛教完成中國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此外,形成于中原的觀音信仰、彌勒信仰、±也藏信仰及儒家孝悌思想也十分流行。西夏佛教文化中融合了較多漢文化因素,佛教信徒嫻熟駕馭漢語文,中原佛教典籍常用術語也被廣泛吸收。傳統(tǒng)史料和考古資料表明,早期西夏佛教如同回鶻佛教一樣,也是漢傳佛教在西夏地區(qū)的翻版,是漢文化影響西夏民族文化的范例。盡管中原王朝與西夏政權間長期存在敵對關系,但戰(zhàn)爭并沒有割斷各民族間的文化聯(lián)系。
樊麗沙 ·史學理論 ·14.8萬字
本書主要考察了我國近代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急劇轉型中省級教育行政自身應變之歷程,包括省級教育行政組織機構嬗變與運作、人事行政、教育財政、督導行政等各方面。在客觀評價我國近代省級教育行政地位基礎上,系統(tǒng)總結了這一時期省級教育行政運作的經驗與教訓,旨在為解決當下省級教育行政問題提供借鑒。綜合運用文獻法、個案法、比較法、定量法等研究方法,采用行政管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從整體貫通的研究視角,全方位透析民國時期省級教育行政發(fā)展史。
張寅 ·史學理論 ·3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