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漢代四百余年,奠定了中華文明統一性民族精神的基礎,遂有漢族、漢語、漢字、漢文化、漢學諸名稱。建立在漢民族獨特文化基礎上的“漢學”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學術內涵。如漢儒的漢學、宋明的漢學、清代樸學的漢學,國外研究中國古代的“漢學”等。新漢學是站在現代學術的前沿,吸收中西學術成果與研究方法,根據中國的社會實踐與未來發展要求,重新研究與闡釋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學術再造。
朱存明 ·史學理論 ·26.3萬字
歷史認識論是哲學認識論的特殊組成部分,本書對歷史認識論進行了研究。歷史事實是已經消失了的過去的人和人的活動,對于今人而言,它已不復存在。那么,歷史事實存在過嗎?它是可知的嗎?我們今天所說的歷史事實,它是通過史料的形式流傳和保存下來的,這些史料準確、真實嗎?歷史學家經過對歷史資料的認識和研究,把過去的事情告訴讀者,這就是我們所讀到的歷史著作。歷史學家個人并未親自經歷過他所寫的事情,他的論述正確可靠嗎?這就是歷史認識論要研究的主要問題。本書秉持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科學理論武器,對上述問題以及中外論者的成果進行考察,以求獲得新的進展,推動中國歷史哲學的研究和發展。
李士坤 ·史學理論 ·31.6萬字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華書局出版《學林舊事》《遼金元史考索》兩部著作。收入本書的,是蔡美彪先生沒有編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內容龐雜,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個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題為《史林札記》。
蔡美彪 ·史學理論 ·17.1萬字
《中國歷史研究院集刊》是由中國歷史研究院主辦,歷史研究雜志社編輯出版的集刊,主要刊發史學理論和史學史、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等方面的優秀學術成果。本輯為創刊號,共收錄7篇文章。
高翔主編 ·史學理論 ·27萬字
紀傳體文獻內容豐富,包括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各領域,體例嚴謹且始終如一。在古代史學領域中地位之高,影響之大,是其他任何類型的史書無法比擬的。本書是一部研究中國紀傳體文獻的系統專著,其以“二十五史”作為研究主線,將紀傳體文獻看成一個整體,從紀傳體文獻的源流、創作、體例、成就等方面全面系統地加以剖析,進行深入研究。
王錦貴 ·史學理論 ·56萬字
廈門大學歷史系特聘教授、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鄭振滿力作!運用歷史學與人類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分析中國傳統家族組織的動態理論模型!
鄭振滿 ·史學理論 ·25.8萬字
本書主要按照年代順序梳理日本各個時期的《史記》研究成果,在對資料全面掌握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時期的研究狀況及特點,對日本《史記》學的形成和發展進行了細致深入地研究。本書的研究是以往國內《史記》研究者尚未涉足的領域。通過關注和全面了解《史記》在日本的傳播和接受的過程,我們可以理清日本《史記》學形成和發展的脈絡,比較中日《史記》研究的異同,并推動《史記》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楊海崢 ·史學理論 ·22.4萬字
陳其泰先生受教陳寅恪弟子劉節先生、師從史學大家白壽彝先生,主要在先秦兩漢史學、清代及近代學術史、20世紀中國史學領域耕耘,《陳其泰史學萃編》是他三十余年勤勤懇懇治學的結晶。《陳其泰史學萃編》全書共九卷,約300萬字,包括《學術史沉思錄》《史學與中國文化傳統》《歷史編纂與民族精神》《史學與民族精神》《清代春秋公羊學通論》《中國近代史學的歷程》《再建豐碑——班固與漢書》《梁啟超評傳》《范文瀾學術思想評傳》。全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和重大創新。《陳其泰史學萃編》是對時代需要的回應。陳其泰先生的著作通過更加準確評價優秀史家、史著的成就,增加了我們對中國優秀文化傳統豐富蘊涵的了解,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認識中華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偉大創造力。陳其泰先生滿腔熱忱,對民族和國家的赤子之心字里行間可見,這種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優秀士人精神的薪火傳承。
陳其泰 ·史學理論 ·43萬字
史學理論,是歷史學科中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本書是作者追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史學理論研究進展的結晶。由“唯物史觀的理論反思”“唯物史觀與史學理論”“歷史學的理論觀照”三個方面內容組成,作者以唯物史觀的理論與方法為指導,借鑒現代西方史學理論的有益成果,運用多學科的綜合知識,對史學理論的學科建設進行了深沉思考,比較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本書注重理論思辨,創新意識熾烈,資料翔實可靠,語言樸實曉暢,是史學研究中一本有特色的著作。本書對于從事史學研究、歷史哲學研究、唯物史觀研究,都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也可作為大學生、研究生“史學概論”“史學理論”課程的輔助教材。
張艷國 ·史學理論 ·36.3萬字
本書視野開闊,考證翔實,結論充滿開創性和顛覆性,是一部難得的學術力作!內容橫跨稻作史、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和中日文化交流史。從稻作文化的視角,運用語言人類學和考古人類學的方法,基于多學科交叉互證,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結論:(1)苗族起源于湖南澧陽平原的城頭山遺址;(2)古苗人最早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3)蚩尤后裔最早將稻作農耕傳入日本列島;(4)日本稻作文化帶有鮮明的苗族基因;(5)日本皇族源自中國苗族。
李國棟 ·史學理論 ·16.9萬字
我們借《新史學》一角,編纂醫療史的專輯,并名之曰“醫療史的新探索”,一方面固然是希望藉此向學界展示海內外中國醫療史研究的新進展、新成績,更好吸引更多的研究者,特別是青年人才加入到這一研究隊伍中來。同時,也是希望能夠通過展現這一新興研究的新追求、新取向,并闡發其意義和價值,來推動該研究的不斷向前發展。這里所收入6篇專題論文和2篇學術述評,雖然在內容和方法上未必完全如我們上面所述,可歸于比較典型“生命史學”的范疇。但相較于大多比較傳統的研究,稱其為中國醫療史的新探索,應是名至實歸。這些研究基本都具有社會文化史的視角,且頗多日常生活史、物質文化史、身體史和性別史的色彩。不僅如此,它們還大多與我們倡導在日常生活的語境中關注歷史上的生命的訴求相關。周啟榮的《醫治公眾:清代士商社會的公共與慈善醫療服務》最終的落腳點雖然是期望通過明清慈善醫療的探討,展現清代社會的士商社會特性,但其文章中諸多具體論述,實為我們更好了解和認識當時社會的醫療場域、行為和方式提供了可能。
余新忠主編 ·史學理論 ·15.4萬字
雷家驥先生的《中國古代史學觀念史》一書是中國古代史學史研究的權威著作,本書對中國古代史學觀念的產生發展做了詳細論述,對史學觀念的演變進行了深入分析。全書立論專精深刻,擅分析,精于掌握史家及其作品的深層內涵,故能讀前人所讀之書,發前人所未發之論。其書對于魏晉學者、史家所言所行的動機分析,在中古資料并不算豐富的情況之下,成果可謂卓越。書之序論即提出“推言以見思論學”之法,文詞亦處處顯示出他對于當時有所自許的學者們種種努力的肯定,強調“君子言行一致”之學者風范。論述之中亦可見其書所顯露出來中國傳統士人的風骨。是中國史學史研究不可多得之作。
雷家驥 ·史學理論 ·64.1萬字
對丘處機西游拜謁成吉思汗,所謂“一言止殺”之歷史真相予以縝密考察,論證其為子虛烏有,并對其形成之原因作了批判。
楊訥 ·史學理論 ·8.5萬字
克羅齊按內在邏輯聯系,將系列論文重新排序編輯,結合20和30年代特殊歷史條件,深化并完善其歷史觀和史學理論。此書共分八個部分:作為思想和作為行動的歷史;歷史主義及其歷史;沒有歷史問題的歷史學;歷史的確定性與真實性;歷史學與政治;歷史學與道德;歷史學前景;結論。克羅齊否定歷史哲學的超驗必然性和因果必然性,但肯定歷史學的邏輯必然性。克羅齊對歷史著作的特性進行了分析。作者在書中展現的哲學理論思想和歷史理論思想,至今對世界思想史學和哲學史學仍有重要的啟迪...
(意)貝內德托·克羅齊 ·史學理論 ·19.4萬字
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學術研究機構,與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有密切關聯。本書以1928—1948年間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為研究對象,全面考察了史語所新典范的生成、運作機制、求新趨向、話語建構、治學特色、學術貢獻、域外影響及研究局限等,較完整地呈現出史語所推進中國現代史學話語體系構建的歷史圖景。注重從“本土”與“域外”的雙重視角,從中外史學交流的維度觀照史語所與中國現代史學的關系,考察西方的學術觀念何以與中國傳統史學相互交織、熔鑄,進而推進中國史學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同時較為系統地使用相關檔案資料,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創價值。
張峰 ·史學理論 ·31.9萬字
《史學史研究》作為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是國內研究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的主要理論陣地。《人物志卷》下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中的一冊,主要是匯編了史學史研究上發表的人物專訪,力圖完整地還原諸多史學大家對于某類史學史問題的觀點,以及他們的日常研究過程,展現史學史研究者嚴謹的工作態度。其中,上卷主要是對章開沅、陳橋驛、漆俠等史學名家的專訪,是濃縮版的新中國史學發展史。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34.1萬字
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最北段的自然河流,歷史上曾經是重要漕運河道。本書對漕運時期北運河的治理和變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了金元明清四朝為保證漕運而采取的治理手段,梳理了北運河的河道變遷過程,重點復原了金元時期北運河的河道位置,系統地分析了明清時期北運河的治理手段和河道變遷規律。最后,從宏觀角度分析了北運河河道治理的空間特點和歷朝河道治理的時代性以及演變過程,闡明了河道治理和變遷與運河漕運之間的關系。
陳喜波 ·史學理論 ·21.6萬字
《史學史研究》文選叢書,是發表歷史理論、歷史教育、歷史文獻學和歷史編纂學研究成果的專門刊物,由歷年來發表在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編的《史學史研究》雜志上的學術論文匯編而成。《中國古代史學卷》上是《史學史研究》文選分冊之一,由《史學史研究》雜志上中國古代史學部分的重要研究論文匯編而成,其中作者包括白壽彝、侯外廬等史學大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本冊主要是關于魏晉南北朝以前的史學史研究論文,此時期的研究重點在于凸顯魏晉南北朝之前我國史學上的重要研究成果及爭論,是我國古代史研究的寶貴資料。
汪高鑫主編 ·史學理論 ·33.2萬字
魏晉時期子書撰作呈現春秋戰國以來又一次極為活躍的局面,僅據《隋書·經籍志》子部的有關著錄,便可略知其作家作品之紛盛。由于年代久遠且各種天災人禍頻仍,魏晉子書散佚相當嚴重,給后人的探索造成很大困難,故長期以來罕有從整體上涉足此研究領域者。本書系關于漢魏六朝子書之的總體梳理。本書研究認為,東漢、魏、晉三代大體上屬于興盛期,相對西漢而言,東漢子書呈現上升狀態,在某種程度上為三國子書的興盛做了鋪墊,晉代子書寫作勢頭相對減緩,則直接影響到南北朝子書的衰落。關于魏晉子書諸學派著述情況的分類概括,作者從不同側面揭示了魏晉思想的活躍態勢。本書分論部分,就今存魏晉子書著作的學派歸屬、思想內涵及文學因素予以論述,共涉及魏晉四十六個子書作家的較完整或僅存少量佚文的五十余部著作。辨析了本時期各個具體時段之子書著述的差異,揭示三國較重要的子書的作者多為軍政實務之臣,作品多涉及政略治術,或社會風氣的批評和重建的主張,以及人物品鑒,思想上兼融博取而以有效為原則,文風樸實明暢。在對魏晉子書之學派定位及其同異辨析中,本書注重挖掘其文學價值。
王琳 ·史學理論 ·46.9萬字
本書嘗試以圖書出版為點,以版本傳播為線,局部揭示中國古代文獻出版傳播的概貌。筆者力求從版本學的學科規律出發,針對具體問題,判斷是非、處理疑難,系統考論“戰國子書編纂”、“北宋汴梁刻書及其歷史貢獻”、“宋浙刻本對唐歐體書法的傳承與變異”、“元代政府對圖書出版業的管理”、“明代書坊刊印通俗小說研究”、“金陵刻經處經版的管理與保護”、“浙江官書局研究”、“溫庭筠詩集版本源流”、“唐代中日漢籍交流研究”等版本學專題。
李景文等 ·史學理論 ·38.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